第2章 前言
在中国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诗歌是其中一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瑰宝。《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全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并列入“五经”,《诗经》一名遂沿用至今。《诗经》共收录诗歌311首,其中6首只有标题而无内容,被称为“笙诗六篇”。这6首诗分别为《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以及《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
《诗经》是经过长期、广泛的搜集编辑工作而成书的,除了少数篇目的作者可以考定或已有署名,如许穆夫人《国风·载驰》、孟子《小雅·巷伯》、尹吉甫《大雅·崧高》及《大雅·烝民》等,绝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不可考。相传《诗经》为尹吉甫和孔子纂集而成,具体来讲古人关于其成书经过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王官采诗、孔子删诗和诸侯献诗。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由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而后由史官和乐师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整理音乐的过程。
关于《诗经》的体例分类,有所谓“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的四篇列于首位的诗。“六义”则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诗经》音乐类型的划分,“赋、比、兴”则是《诗经》中主要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收录了15组不同地区的160首民歌,称为十五国风,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视作《诗经》的主体和精华,故有后人将其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风骚”。《雅》为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音乐,共有105篇(不计“笙诗六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创作者大多为公侯贵族及士卿大夫。《颂》主要是宗庙音乐,共有40篇,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总体而言,《诗经》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爱情婚姻类、战争行役类、劳动生产类、政治批判类、歌乐宴享类、祭祀史诗类。《诗经》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艺、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因此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在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诗经》开创性地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方法。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俗谓的平铺直叙,直接描述一件事物或其经过,多见于《颂》和《大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运用比拟手法“托物拟况”,常见于《风》;“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指“托物起兴”,即由一件事物为引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多见于《风》和《雅》。
《诗经》的影响之大,还体现在历来众多研究《诗经》的著作之上。西汉初年,就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前三家分别出自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后来合称为“三家诗”。《毛诗》又称《毛传》,为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辑注而成,二人后来被分别尊为“大毛公”和“小毛公”。《毛诗》除了在全书第一篇《关雎》下有一篇《大序》外,每篇诗下又分别一篇小序。《毛诗》是古代汉族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自从《毛诗》兴起之后,三家诗便逐渐失传。至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代孔颖达为其作疏,终于形成《毛诗注疏》,又称《毛诗正义》,被列入“五经正义”和“十三经注疏”,成为影响我国诗学数千年的权威读本。
本次《诗经》注译工作,分为题解、注释和白话译文三个部分。在题解中几乎都罗列出《毛诗》小序的观点,然后参考其他古今论著予以分析。主要参考的古代书籍包括:《毛诗正义》、《三家诗》、朱熹《诗集传》、魏源《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姚际恒《诗经通论》,还有司马迁《史记》、欧阳修《诗本义》、王质《诗总闻》、崔述《读风偶识》、陈继揆《读诗臆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龚橙《诗本义》、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等。此外还结合近现代学者闻一多、吴闿生、高亨、程俊英、陈子展、朱渊清等人的学术成果,形成融会各家而又独具一格的解读风格。
解读从诗歌的本义出发,强调对诗歌内涵和精神的领会,不对各家在细节方面的分歧作繁琐考证,除了对一些主旨比较容易确定的诗歌进行说明外,一般将几种古今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罗列,以供读者自己借鉴。注释工作亦是如此,对存在争议的词汇,在选定其中一种训义之后,同时呈现其他一两家的解释,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另外的研究思路。白话译文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字字对应,但求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以最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诗意,同时兼顾译文的形式和音韵,以便于读者理解阅读。
《诗经》不但是我国的“诗歌之祖”,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而被誉为“纯文学之祖”。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是我国北方文学(黄河流域)的代表。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阅读《诗经》不仅可以让我们溯及祖国传统诗歌的肇端,感受数千年来受其浸润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语感,领略到古典文学作品中独有的音韵美、建筑美和意境美。
孔子在概括《诗经》内容时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毛诗·大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以说《诗经》在我国古代社会已经与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宣扬儒家主流政治、道德思想的一部“官方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也可以通过阅读《诗经》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以帮助我们树立志向、涵养品格、净化心灵、升华精神,获取民族文化中可以汲取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历代文化名人对《诗经》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荀子则云:“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司马迁又言:“《诗》以达意。”近人梁启超更是提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对《诗经》的推崇可谓无以复加。
后世因《诗经》而衍生出“诗教”和“诗学”,足见《诗经》一书的博大精深。编者虽欲竭尽心力使此版《诗经》臻于完善,然而囿于学识短浅、精力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谬舛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有识君子不吝赐教,予以斧正,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也使我国优秀的古典书籍能够以更好的形式保留并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