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景观语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空间论

空间包括平面空间、天空空间、孔洞空间、凹陷空间、缝隙空间、居住空间、休闲空间、城市空间。平面空间体系有:地、坪、场、所、台、坛。天空空间有:低空、中空、高空、太空、星座、银河。孔洞空间体系有:孔、眼、洞、府、腔、隧。凹陷空间体系有:凹、陷、岩、穴、洼。缝隙空间体系有:缝、隙、罅。居住空间体系有:堂、厅、房、屋、室、厢、门。休闲空间体系有:园、苑、庭、院、亭、廊、榭、楼、阁。城市空间体系有:街、巷、坊、里、道、路、厂、铺、店,以及借用居住空间话语体系的宗教建筑空间体系。本章主要讲述自然空间的空、间、隙、虚、白、场、域,其他所、孔、洞、缝非画论所重,故未予论述。

第1节 空

空:作为名词,一指闲暇,闲工夫,没被占用的时间,如空当;二指空子,可乘之机,如空便;三指空地,可占用的空处,如空位;四指空间、天空;五通“孔”。作为形容词,一指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如空虚;二指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如空户、空尽;三指广阔、空旷;四指岑寂、幽静;五指明净无挂碍,如空晴、空意;六指空洞而不实际,空泛和虚构,如空构、空想。作为动词,一指使空,腾出来;二指闲着,没被利用的,如空白、空地、空房、空缺;三指亏欠,如亏空;四指使之困穷。作为副词,一指徒然,白白地,如空跑;二指只、仅。

空是中国哲学词,也是绘画和设计的核心词。西方称为空间,与场所相近,前者为客观存在空间,后者为主观能动空间。我们可以从空的类型出发,了解空的性质、色彩、明暗,学会度量和操作方法,进而进行空的审美。

天空与虚空

清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道:“山水家画雪景多俗,尝见李营丘雪图,峰峦林屋,尽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阔处,全用粉填,亦一奇也。”(与北宋邓椿《画继》略有出入)天的空因六个方向都无实体,故称空。水的空是下有底,四周无实体,故称阔。天的空和水的阔也是有尺度的。若在高空,六向无物,若在低空,地上有物。若水阔,则无垠;若水小,则四周有边界山或村。故空和阔是相对的。

清高秉《指头画说》引用前人话说:“小字宜疏,大字宜密。”此是从字本身的尺度上看空间布法。他再从基底[注]幅面尺度上分析说:“大幅法严理密,位置稳妥,不可更易毫发,此书大字法也。册箑(shà)仅尺许尔,开展舒徐,饶有海阔天空之势,令人玩味不尽,此书小字法也。”幅面大则字大显眼,不差毫发,方能“位置稳妥”。而小幅字小不显眼,宜“海阔天空”,方能小中见大。园林设计用法,大园景多宜紧凑,小园景少宜空阔。大水宜分,分则景观层次多,显丰富;小水宜聚,聚则水面开阔显大。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布置之法”:“制大物必用大器,故学之者当心期于大,必先有一段海阔天空之见,存于有迹之内,而求于无迹之先。”绘画与设计都应有“海阔天空”的视域,既看到绢纸和基地之内,也看到绢纸和基地之外,道“无迹者鸿蒙也,有迹者大地也”。“鸿蒙”即道家指的盘古开天地之前的世界是一团混沌元气。元气是没有痕迹的,而大地则是有起伏形迹可寻的,故构建园林内的山水来龙和去脉,是以大地的形迹为模本。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布置之法,势如勾股,上宜空天,下宜留地。”景物在场地中的位置是居中偏下,上留天空,下留地白,于是中部景观形成向上或向下的发展趋势,实景边界构成直角三角形,无论是竖立还是横卧,其高度和宽度可以用勾股定理算出。

虚空,一指虚无,二指天空或空中,三指空旷处。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三马》隽骨天奇,其腾罩(应为踔)如蹑虚空,于马势尽善也。”三马跃起,如脚踩空中。宋沈括《图画歌》:“唐僧传古善画龙,毫端相与精神通。拿珠奋身奔海窟,鬣(liè)如飞火腾虚空。”唐代画家画的龙很逼真,既可奔“海窟”,也可腾“虚空”。龙是两栖神话动物,海里的居所称“海窟”,天上活动场所是“虚空”。清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画家亦莫妙于布势。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浑沦。流灏气,粉虚空,无一笔苟下。”浑沦是道家所指的混沌不清。绘画“妙于布势”,是从浑沦—破碎—浑沦的过程,把澎湃的盛气消解,把原本“虚空”的基地,合理布置各种景象,无一处不是格理求趣。“虚空”既指原本空白的画面或基地,也指原本没有思路和条理的心胸。

清王昱《东庄论画》:“用笔要转束,不可信笔,盖信笔则顿挫皆无力矣。善于用笔者,一转一束,皆成意趣。清空二字,画家三昧尽矣。学者心领其妙,便能跳出窠臼,如禅机一棒,粉碎虚空。”

清华翼纶《画说》描绘了画家眼中的生态空间:“凡平地无不有田,有田乃有村,有村自有溪。山麓必有林,有林斯有屋。余行山中数千里,所见无不皆然。溪以受山水灌田,人必近溪而居,就田而食。林下筑屋,则有庇阴,此一定之理也。”田园风光集田、村、溪、山、水、麓、林、屋于一区,满足人类安居、乐业和衣食。“而画即借以为山水之间隔,能随地生情,因情生景,得不谓为化工之笔乎?画宜择山水之入画者,因而用之。”这个生态空间的骨架是山水,因为山能令人“随地生情”和“因情生景”。“京西西山云气浮动,空翠堆积,楼台错杂,间隔既多,山尖复如芙蓉簇瓣,虚空粉碎,兼而有之,麓台画皆从此得力。”“空翠”指绿色的草木,“虚空”指虚无的天空。因为有了云气、草木、楼台、山尖,于是虚无的天空被粉碎,代之以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自然风景。宫廷画家王原祁(号麓台),因此而得灵感,绘制了以西山风景为背景的皇家山水园画卷。

空山、空谷、空水、空潭、空林、空枝、空庭

山、谷、水、潭、林、枝、庭皆可空。山由峰谷构成,空于谷,有狭谷和宽谷,有空谷和林谷。水之空如上述,深潭称空潭。林之空在林下和枝上。庭之空在地坪。清原济(即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空山指山中“无物生态”,空虚、空旷和岑寂。杳冥指阴暗渺茫,奥秘莫测。于是绘画和造园就是给空山中添置景物,重构生机。原济又说:“空山无人,左右都散,独坐无事,弄笔亦快。”空山指山谷空荡,因为“左右都散”,山居幽静,独自图绘,无人打搅,“弄笔亦快”。

清范玑《过云庐画论》:“元倪迂(倪瓒)出而有空山无人之说,疑其竟不留意者,然曾为顾阿英(瑛)[注]写照。”元代倪瓒的画面有景无人,人称为“空山无人”,范玑怀疑倪曾为昆山的顾阿瑛画园林画,实则不然。顾氏著有《玉山名胜集》,明成化二十年(1484)吴县杨循吉在《苏谈·顾阿瑛豪侈》中说该园有三十六景,每处有春帖一对,皆顾氏手题。《四库全书总目》依集详列二十八景确数:玉山堂、玉山佳处、种玉亭、小蓬莱、碧梧翠竹堂、湖光山色楼、读书舍、可诗斋、听雪斋、白云海、来龟轩、雪巢、春草池、绿波亭、绛雪亭、浣华馆、柳塘春、渔庄、书画舫、春晖楼、秋华亭、澹香亭、君子亭、钓月轩、拜石坛、寒翠所、芝云堂、金粟影。《玉山雅集图记》依李公麟龙眠山庄图记之制,由张渥绘图,杨维桢作记。记中明确说:“时期而不至者,句曲外史张雨、永嘉征君李孝光、东海倪瓒、天台陈基也。”倪瓒未至。“夫主客交并,文酒赏会,代有之矣。而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耳,金谷、龙山而次,弗论也。然则兰亭过于清则隘,西园过于华则靡;清而不隘也,华而不靡也,若今玉山之集者非欤。”参见图1-1、图1-2。

图1-1 玉山佳处平面图(田野、方海《元末文人园玉山佳处考》中国园林2015年第10期)

图1-2 玉山佳处效果图(田野、方海《元末文人园玉山佳处考》中国园林2015年第10期)

清查礼《画梅题记》:“尺幅中繁枝丛杂,纷葩烂漫,有空谷深林境界。”两山低凹而狭曰谷,谷深而泉瀑流注,温恒湿饱,植物茂盛。空谷可回声,飞鸟栖崖穴。此谓“空谷深林境界”。在山区,人类最佳的生活场所是山谷,因为这里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动物资源,更有规避寒风的四面屏障,称为四象。小谷可独居,大谷可群居。历史上的山居名园都是在山谷之中,如夏朝的长夜宫在深谷,谢灵运的始宁别墅在山谷,北魏的朗公谷,金谷园在洛阳东北的金谷,唐代玉华宫在凤凰谷,灵谷草堂在灵岩谷,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在庐山山谷,王维的辋川别业在蓝田山谷,司空图的官谷别墅在中条山官谷,明代邹迪光的愚公谷在惠山山谷。

清笪重光《画筌》:“沙势勿先成,背峰头而后定;远墅勿先作,待山空而徐添。”从空间经营的时序上看,画之序与园之序相同。先以土石堆筑山体,留出空旷场地,“山空”而后离坡出沙,近山构墅,最后置石植栽。笪氏又道:“麻皮虚脚而山空,兼让长林之得致;钉头露额而石豁,又资丛树以托根。”

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道:“若倪云林之师右丞(王维),山飞泉立,而为水净林空。”右丞(王维)在清源寺壁上绘《辋川图》为二十景,王与裴迪各赋诗二十首诗。图诗并茂,为后世典则。唐武宗灭佛,清源寺毁,画无存。《唐朝名画录》道:“(王维)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居吴道子、李思训之下,为妙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宋黄庭坚《山谷题跋》:“王摩诘自作辋川图,笔墨可谓造微入妙。”元汤垕《画鉴》道:“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明王鼎:“辋川为终南胜迹,自王右丞绘图后,代有临摹,唯宋郭忠恕为最。……当与斯图并垂不朽矣。”清画家查冬荣:“关中多幽奇崇峻之区,盖天府之雄都,而九州之上腴也,灵秀特钟,人文蔚起,风骚寄迹,丘壑流馨,大抵地以人传。今尤昔盛,此摩诘《辋川图》并称不朽也。”宋代才大量仿王维画作,宣和御所收藏李思训画仅17卷,而收王维画达120多卷。自宋始《辋川图》版本众多,良莠不齐,独以北宋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为大宗,郭本用笔精妙,与王维相仿。元赵孟頫、王蒙、商琦、唐棣皆师,加入自己主观想法,明宋旭临王蒙《辋川图》,又加演绎。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以王维为南宗祖师,于是,王维被推到画界巅峰。《辋川图》为叙事性连景画式,既符合游览的实际,也与展示庄园生活的悟道历程吻合,与唐流行的单幅平远和高远山水画不同,也不同于卢鸿一的《草堂图》的分景式册页,创造了新的山水画形式,影响了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和《赤壁赋图》等文人画。王概三兄弟为教习画师,评说倪云林之作师承王维之法,“山飞泉立”“水净林空”,概见诸多临本,想象之景象罢了。水净易解,林空亦指空寂。参见图1-3。

图1-3 北宋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漆园辛夷坞竹里馆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诸处染毕,望之山黄树紫,水白江空,非秋而何?”秋季因温度降低,空气流动快,透明度高,因反光而使水显白色,江面因能见度高而显得比平时更为空阔。

笪重光《画筌》:“危峰障日,乱壑奔江;空水际天,断山衔月。雪残青岸,烟带遥岑;日落川长,云平野阔。”空阔的水面与天交际。清汤贻汾《画筌析览》:“危峰障日,乱壑奔江,空水际天,断山衔月。”虽空指六向,阔指四向,但有时用空水表示空无一人,空寂之意。际指水天交界的地方,因无一人,只有天接着水。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画树法”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bēi quān,木制酒杯),大者巑岏(cuán wán),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shēng,黄鼬)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山林无主,任由滋长,无论大小,其“真”未穿凿,其直未扭曲,林冠落阴影,垂枝响空潭,云养露侵,纵横生长,皆适其性。空潭指潭上空间寂静,只余风吹垂挂,回响潭上。响挂,是指植物垂枝倒挂,因风吹响。园林与山林的恰恰相反,经过人工修剪,树木天性天姿已残,自然景象全无;纵有林泉池沼,也因人声鼎沸而失“响挂空潭”之景。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描述他与画竹大家文与可的诗评往来:“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庭指院落。传统院落常有种竹植卉、堆山立石、凿池蓄水诸法。文与可为画竹而特种竹于庭。竹枝上干云霄,影落空庭。竹影有日影,亦有月影。竹种庭角,空庭方可见影之摇曳,可量影之长短。若庭院满是假山,则竹影难测。宋林逋的《山园小梅》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氏的咏梅不仅有“疏影横斜”,还有“暗香浮动”。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石畔栽花,宜空一面;花间集鸟,必在空枝。”石畔栽花,“宜空一面”,以利显石之玲珑。乔灌花卉的枝头,有花叶可食,唯空枝可栖可歇,若叶茂披冠,叶片难承体重,何鸟敢栖?空枝表明没有叶覆其表,没有他物盖其顶。纵令树枝活动面很小,但是,对于鸟类来说,就是它们聚集、停息、筑巢的最佳场所,所谓的巢居也。

《园冶》多处述及建筑空间。在“立基”中道:“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空地是馆舍和亭台的基地,也是庭院、水池和道路的场地。“铺地”中道:“花环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须用砖。”堂是主体建筑,前必有庭,以空为主,点以花石。在“屋宇”中道:“雕镂易俗,花空嵌以仙禽。”木雕藻头内容多为花卉,中间枋心称为“花空”,主题多为仙禽或故事。在“装折”中道:“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夹是两边墙体之间的狭窄空间,可以作为房间和廊道的门道。板与壁之间的空间利用为暗室秘室,别有洞天。在“门窗”中道:“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切记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门洞窗洞的砌砖和窗棂,其阳角都须打磨,消除划伤隐患,称为磨空。

空中、半空、空处

空中指地面以上的空间。空间在科学上称为大气层,是地球圈层的最外层。古代只有空中、半空和空处三个高度,即低空、高空和太空,皆为空中。空处是人类和动植物所在圈层,空中或半空是飞鸟飞行迁徙的圈层,按古代神仙理论,天神是在高空,日月星辰是在太空。随着现代飞行器的发展,以飞机所行所在高度分成超低空(低于100米),用于农林作业、旅游、搜索、救援、强击和脱离敌区;低空(100~1000米),用于训练、伞降、空投、侦察、强击和农林作业;中空(1000~7000米),用于训练、巡逻、轰炸、航线;高空(7000~15000米),用于训练、侦察、轰炸、拦击、巡逻、航线;超高空(高于15000米),用于侦察、截击等。以飞机为主的航空器飞行高度都小于30000米,以导弹火箭为主的航空器在大气层内飞行,而运载火箭则穿梭于大气层的内外。航天器则能飞行于大气层以外的太空。

低空因受地表温度和水面温度影响,温差大,容易形成空气对流,风大。高空无风,却因水蒸气的积聚成各种云彩和云海。太空指脱离地球引力的外太空,没有空气阻力,可看到各种星体。画与园的空多指低空,有时也有高空。当然,景观与园林又不同,高空的云彩和太空的星体都可成为景观,却不能称为园林。

清黄钺《二十四画品》“淡远”品道:“白云在空,好风不收。”“于诗为陶,于时为秋。”秋天时风吹不停,低空云彩被风吹散,白云只停留在高空高度。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道:“苏子瞻所谓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遭,有窾坎镗鞳之声。”苏轼(字子瞻)《石钟山记》描写的山崖壁中部多孔,风水出入,孔窍发出阵阵鼓声(窾坎镗鞳),加上形如兽鬼,态如搏人,更增阴森恐怖之状。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工笔”:“流云法,如云在空中旋转流行也。”云在高空流动。“用笔长韧,行笔宜圆,人身屈伸,衣纹飘曳,如浮云舒卷,故取法之。其法与山石云头皴同意。”衣纹曲线圆滑,风吹可撩,举动摇摆。

宋米芾《画史》:“对面皴石圆润突起,至坡峰落笔,与石脚及水中一石相平,下用淡墨作水相准,乃是一碛,直入水中,不若世俗所效,直斜落笔,下更无地,又无水势,如飞空中,使妄评之人以李成直笔无脚,盖未见真耳。”

范玑《过云庐画论》:“丘壑结撰,如空中云体,终古不同。有定理无定法,应物写形,果能曲体其情,盈天地间何物而不揽入笔端,奚必古之人?”丘壑的结构,就像空中的云体,随时在变,从来没有一模一样过。故绘画“有定理无定法”,根据不同的物写成不同的形。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翎毛总论”:“盖山禽跳翔高举,其尾一动即飞升半空,故尾必长;而善鸣、善歌,口轻舌利,故嘴必短。”禽能在空中飞翔,尾长者善飞,嘴短者善鸣。据研究,飞升高度根据鸟类而有别,一般不超过1000米。家禽的飞行能力已经渐渐退化,都在几米之间,平时飞行高度都低于152米,大多数鸟类的飞行高度也很少超过914米。但是,迁徙时,其飞行能力倍增,小型鸣禽不超过300米,燕可达300~600米,雁可达600~900米,乌鸦可达900~1200米,知更鸟可达1200~1500米,大型鸟类可达3000~6300米,特大型如天鹅可超过9000米,甚至超过10000米。郑绩所谓山禽跳翔,大概是低空的300米以内。

清邵梅臣《画耕偶录》道:“尝论书画有离纸、镇纸两法。离纸者笔墨倶在空中,飞舞跌宕,有神龙不测之机。”“镇纸者则笔墨端凝,力透纸背,纤悉不苟,有泰山岩岩严重难犯之象。镇纸者须有天分,否则必近板滞。离纸者须有学力,否则必近油滑。”离纸的笔墨并非真在“空中”,而是指在纸的表面,未入纸内。故这种说法也不准确。

明李流芳《檀园集·题林峦积雪图》道:“古人画雪以淡墨作树石,凡水天空处则用粉填之,以此为奇。”水的空处因为水面反射和折射,波光粼粼。天的空处,因为空气折射和散射,显出浑化现象。画家的白粉说明光线反射和折射的现象,也说明水(含水汽)和空气也是一种能在空间里无处不在的物质。在画面上,看似一片水和一片天是空处,其实,它也是鱼类和鸟类生存、游憩之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天空因为空间大,鸟才能飞高;海面因为宽阔,鱼才能自由跳跃。

清丁皋《写真秘诀》“择室论”道:“粉壁周遭,偏多虚白;高楼对起,易掠浮光。园亭四面全空,无从着笔;船舫三边俱敞,何处追神?屋上阴篷,特地轩窗尽黑;阶前树荫,令人眉宇皆青。”丁氏本说正午的光线好画:“画景方中,颜色自然各别;日轮微转,神情便不相同。取象模糊,端为参差日映;吮毫闪烁,定因先后光喧。”因为正午光线是混合光,故为白光,景物可显本色。早晚日斜,影子亦倾。取象模糊,是因为日照有高度和角度不同。画建筑也因光线的不同,各有难处。白墙周边,因为反光而有“虚白”,高楼在对面,容易挡住光线。亭子是“四面全空”,船舫“三边俱敞”,阴篷一面“轩窗”,阶前满地“树荫”,说明建筑物室内是空间,阳光无论如何照射,都在阴影之下,台阶前的庭院也因庭中树木的遮蔽而光影斑驳。与阳面相比,阴面就是黑,难以看清,难以表达阴影内的生动场景,故发出“无从着笔”和“何处追神”的感慨。从景观来看,影亦成景,有疏影,有密影;有黑影,有青影;有长影,有短影;有横影,有斜影。从功能看,夏天影下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树荫、室内、亭内、廊内等。

建筑从来是为了安全使用的内空间,老子《道德经》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做容器是为了能容纳的空间,建房子也是为了能居住办公的空间。园林建筑的类型最复杂,房、屋、堂、厅、室、馆、亭、台、楼、阁、塔、轩、廊、榭、舫、舍,其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组合,都是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房是为了防卫;屋是用于居住;堂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厅是听事之所;室是最里面的居所;馆是招待宾客食宿之所;亭是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用于临时歇息之用;台是夯筑土体构筑,用于祭天之用;楼是双向多层建筑,可以解决人多居住空间问题;阁是正多边形多层建筑,可借景可与天对话的场所;塔原是佛教放经匣舍利的场所,用于纪念或镇煞;轩是开敞如车厢的建筑,用于运动中观赏;廊是线性交通性建筑,用于行路避雨;榭是水陆交界的建筑,用于水边借景;舫是水边或水上船形建筑,用以水上游览;舍是用于长期或短期租赁住的房屋。

清孔衍栻《石村画诀》:“坡水溪江,倶用平直笔密细画去,有聚有散,皆用渴染。树石、房屋、桥梁、舟楫,凡外空处皆用渴染,托出云烟断续,须轻染渐渐不见乃妙,非有定体,唯画者自裁。”渴染是用干墨笔描线作水纹云纹的画法,用以体现水波的流动、云烟的断续。树石、房屋、桥梁和舟楫都是实体性景物,而景物之外的空处,无非是天空和水面,亦是云景和波景的所在,实际是空处不空,水气成景。

笪重光《画筌》:“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雾。”山的界限,虽是“空处”,实际是天空。运笔好像进“入虚无”之境,无用武之地。树影在地上,若要细微地表现,最好的方法是用墨染,如烟雾景观。可见山外空间可不画,地上的阴影空间可以绘出。

度空、蔽空、撑空

明李日华《道》:“作画如蒸云,度空触石,一任渺弥遮露晦明,不可预定,要不失天成之致,乃为合作。”把作画当成“蒸云”。“度空”指度量空间,可用目测、步测或尺量。“触石”指感触奇石,可用目光触,可用指掌接触,可身体碰触。“渺弥”是天空的开阔和弥合的两种状态。“遮露”是树荫或建筑掩藏与暴露的两种状态。“晦明”是光线强弱造成的昏暗与明显的两种状态。李日华认为渺弥、遮露、晦明三者“不可预定”,只能选择(择时、择地),因为光线与时间有关系,天空与时间也有关系,因时而变,也因地而变。但是,在园林中则完全可以设计。“渺弥”和“遮露”两者是空间位置设计,也是视觉高度、角度、序列展示的设计,而“晦明”则只能利用光线进行设计。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道:“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云出于深谷,纳于嵎(原本用愚)夷,弇日掩空,渺渺无拘。升之晴霁,则显其四时之气,散之阴晦,则逐其四时之象。”因为有天空的空间,故云成为沟通山川的媒介。“深谷”是大空间,“嵎夷”是小空间,云气出没其间,大可“弇日”,小可“掩空”。云在天空的上部、太阳的下部,方能达到效果。云彩“弇日掩空”后,地上出现云影是景,天上云朵逆光成彩亦是景。在“弇日掩空”的地面空间上,动植物的生活生产不受影响,山水植物的结构构造也未受破坏。

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就是空谷景观:长江三峡、天山库车大峡谷(红褐岩形态)、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植被石壁)、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川境最长最险最窄最深最雄最齐最幽)、黄河晋陕大峡谷(黄河深谷河湾)、花莲太鲁阁大峡谷(溪流飞瀑)、澜沧江梅里大峡谷(水急壮观)、怒江大峡谷(黑水)、金沙江虎跳峡(最深)、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

中型空间要属洞穴景观。据查,中国洞道长超过500米的溶岩洞穴在400个以上,实测长度超过3000米的洞穴有108个,被开发的游览洞穴总数约3000个,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近百个。贵州织金县织金洞、湖南张家界黄龙洞、鄂西北腾龙洞、辽宁本溪水洞、重庆芙蓉洞、邢台崆山白云洞、北京房山石花洞、福建将乐玉华古洞、湖南娄底梅山龙宫、重庆丰都雪玉洞。洞景以神奇的溶岩形态为主。成语中有:洞幽察微、通幽洞微、洞悉底蕴、洞幽烛微、洞房花烛、七穿八洞、洞洞属属、别有洞天、清虚洞府、洞天福地、连闼洞房、空洞无物、无洞掘蟹、钻洞觅缝、钻天打洞、一洞之网、引蛇出洞。洞察、洞见、洞鉴就是指深入空间的深层观察和研究。洞幽察微指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通幽洞微指通晓、洞察细微而幽深的道理。洞悉底蕴指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洞幽烛微是洞中光线微弱的意境。洞房花烛指结婚时深邃的房间中贴花红烛映照的喜庆幸福景象。七穿八洞指衣服破旧,孔洞很多。洞洞属属形容恭敬谨慎的样子。别有洞天指另有一个洞和天,园林中指突然出现一个景观丰富的景区。清虚洞府指嫦娥居住的月宫。洞天福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连闼洞房是多重的门和深邃的房。空洞无物是没有景物可以欣赏的境地。无洞掘蟹指没有孔洞也要掘洞找螃蟹,比喻无事生非,故意找岔子。钻洞觅缝是通过钻洞寻找纵如地缝的小型空间。钻天打洞是通过钻洞寻找纵如云洞的空间,比喻千方百计地投机钻营。一洞之网是只有一个洞的平面捕器。引蛇出洞原义是把蛇从洞里引出来,比喻引诱敌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小空间的贝壳,是贝壳类动物自身打造的身宅一体化建筑空间。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外形已是一道风景,而其内的空间,只有动物自己能体会,而人类只能展开想象,成为想象景观:大吹法螺、金蝉脱壳、悬珠编贝、贝阙珠宫、蜗舍荆扉、蜗行牛步、蠖(huò)屈蜗潜、蝇头蜗角、蜗角蚊睫。大吹法螺是利用螺的内空间吹出声音。金蝉脱壳是利用空壳的假象迷惑对方。悬珠编贝是因珍珠和贝壳的形色制成装饰品。贝阙珠宫指用紫贝和明珠装饰的龙宫水府,亦喻指瑶台仙境或帝王宫阙。蜗舍荆扉指像蜗牛壳房子和荆条编的门户。蜗行牛步是用蜗牛爬行和老牛慢行来形容线性空间的进展缓慢。蠖屈蜗潜是用尺蠖之屈步和蜗牛之潜居来形容房屋空间低矮窄小。蝇头蜗角是用苍蝇头和蜗牛角形容微小的空间和利益。蜗角蚊睫是用蜗牛的角和蚊子的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画人物辅佐,首须树石而次则界画,花草之属又其次也。”又道:“映琅玕(原本用圩)之戛玉,间直者皴必多平;伴拿(原本用拏)攫之撑空,配奇者笔尤须横。”“琅玕”是神话中的美石,比喻画中之人。“戛玉”是敲击玉片,比喻配景之物。“间直者”指主景与配景之间的空间是竖直的状态。若皴,则空间变平,没有凹凸感。人物用手拿着器物撑在空中,称为“撑空”,因为手臂的方向是斜向,故器物配饰应以横向可出奇。“间直”是空间本身的方向和边界,“撑空”是利用空间的景物状态,“平”是空间平坦和凹凸的状态之一,“横”是景物横竖维度的一个方向。

拿空、提空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石有森然欲搏之势,林木有拿空相攫之形,全要偏侧,乃能得势,然着一点刚暴之气便是跋扈。”“森然”是耸立貌,“欲搏”指搏斗前的状态,“拿空”指的是把空间拿走,代之以树干树枝和树叶。“相攫”指用手搏斗。树木的干是身,枝是手,叶是指,从图底关系上看,空间是底,干枝叶是图,图是把底的空间拿走。空间被拿走得越多,树就越茂密。两树之间,各自伸枝发叶,有如两人伸手搏斗。

清蒋和《学画杂论》:“近处树石填塞用屋宇提空,远处山崖填塞用烟云提空,是一样法。”“提空”是空间的操作方法。在公文行文时,写至有关对方事件或称尊长处,空一字或另提行写,以示尊敬。在围棋中,凡提过敌子的空交叉点,或地域中围杀敌子的交叉点,均称为提空。在绘画中,画面的近景已有树石,配以屋宇作前景,用屋宇局部掩盖,以造成掩映效果,称为提空,即从整体空间中提取局部空间另作他用。提空有时是为了掩盖底景的丑陋之处,有时是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从造景上看,提空是平面空间前后层次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为永久性或固定景观层次。而远处山崖景观若是全露则缺少层次变化,绘画上用动态景观的“烟云”“提空”,形成前后的层次和立面的图底关系。云过高崖是自然界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相结合的优美画面,属于自然山岳的高空景观,在地面的园林景观中难以出现。黄山云海、三清山云海、峨眉山云海、华山云海,参见图1-4,都是云绕山峰、云断山峰、云缀山崖、云掩山峦的景观。烟云的提空为虚实相间的提空,而屋宇的提空是实景的提空。当然,若以屋宇为底,以树或石为景,则树石是在屋宇的立面上的提空。

图1-4 华山云海

当空、于空、下空

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二者则唐人兼善之,至文湖州出,始专写墨,真不异杲(ɡǎo)日当空,爝(jué)火俱息。”杲,明亮;爝,小火,火炬。“杲日当空”指明亮的太阳挂在正上空,应在太空之位。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直干凌霄,奇峰插土,孤松独秀于云中,峭石当空而特立,皆宜运以正法,乃足显其挺拔之概。”“当空”指在正上空或在天空中,此处天空应是中空。在景观上是指景物很高,顶部突出空中,好像悬在空中的景观。“凌霄”就指当空,“秀于云中”也指当空。

韩拙《山水纯全集》:“且松者公侯也,为众木之长亭,亭气概高,上盘于空,势铺霄汉,枝迸而覆挂,下接凡木,以贵待贱,如君子之德,周而不比。”若把树木赋予官职的话,韩拙把松树封为公侯,其枝冠盘于上空。于空与当空的方位和高度一样,只是用词不同。

韩拙《山水纯全集》:“略究形容而推之:遥岑叠翠,远水澄(另本:沉)明,片帆归浦,秋雁下空,指掌之间,若睨千里,有得其平远者也。”“浦”指岸边,“片帆归浦”指帆船回归到岸边,“秋雁下空”指秋雁由高空下行到低空。两个主景都是动态景观,向观者的立基点而来,向立基点平视的视线接近,故都是平远之景。

郭熙提出的平远、高远、深远,是景与观在空间上的反映。三者都是把景置于远处,近处为平淡的水面和天空。平远景在视平线持平的空间里,高远景放在高于视平线上的高空,深远把景放在多重景的深处或后部。“三远”的参照点是人眼的高度,以人为立基点。平远是头不动,眼不抬,平视远处的景观;高远是通过抬头,向高处看到的景观;深远也是头不动,眼不抬,透过多重前景观赏深处的景观。从地面空间上看,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造成“三远”的本质原因。韩拙提出的迷远、阔远和幽远,也一样是景在远处,只是近处空间被水气迷惑的效果。景在远处,前景为烟雾,称为迷远。近景为水,远景为水,天气晴朗,称为阔远,其实就是平远。而幽远是“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其实也是景在最远处,前景无水,而是因为远而浑化“微茫缥缈”。它与迷远差别不大,只是“茫”的原因不同而已。平面空间并未多大变化,都是平远的变型。

激空、擂空

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biāo)戾天。”“流电激空”就是指带正离子热空气与带负离子冷空气,在上下、左右对流时,发生急速放电和空气膨胀爆炸的现象。在夏天气流上升,冬天寒流南下,或春天暖流北上的过程中,是产生雷电的时间。据实测表明,正电荷云层在5~10公里高空,负电荷云层在1~5公里高空,云层底部还有正电荷聚集。从符载的用词看,流电就是现代科学证实的电流,水受阻飞溅称激流,正负电子在空中碰撞产生火花四射称“激空”。“惊飙”是惊人的风,“戾天”意为冲破天空。“惊飙戾天”进一步解释了“流电激空”的景观效果。美国的“闪电原野”景观就是大地景观设计师玛丽亚在新墨西哥州大地上用400根长6米多的不锈钢杆按杆距67米,摆成宽列16根、长列25根的矩形排列。其景观不在于杆和阵,而在于雷电发生时杆传导电流的瞬间效果。而我国传统一直把雷电当成危险景观——煞景,更把它当成是上天惩罚人类的手段,称“天打五雷劈”。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巴、蜀之山,虎牙杰立,哮壑擂空。”深沟深谷为壑,有沟壑、溪壑、峦壑、岩壑、陵壑、烟壑、川壑、泉壑、石壑、崖壑、松壑、潭壑、洞壑、林壑之别,又有峭壑、幽壑、深壑之称。“哮壑”本无此词,布氏想指巴蜀的峰峦如虎牙一般排列,是形态景观。下切的沟壑,因瀑飞、鸟鸣、雷鸣、雨落、风暴在空中发出各种声音,有如擂鼓,故称为“擂空”,经过空谷回声,经久不息,故有“哮壑”之喻,都成为声音景观。

向上:腾空、凌空、透空、插空、森空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水禽”道:“雁与鹅同为一类,雁飞腾空,鹅飞循地。”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譬诸潜蛟之腾空,若止了了一蛟,全形毕露,则人咸得指而目之曰:斯蛟之首也,斯蛟之尾也,斯蛟之爪牙与鳞鬛也,形尽而思穷,于蛟何趣焉?”唐寅《六如居士画谱》道:“其雨露踊跃腾空,点其目而飞去,若张僧繇、叶公则其人也。”雨露“踊跃”化云,“腾空”伴龙而飞。

韩拙《山水纯全集》:“新枝相续为幼松者,其梢凌空而耸出,其枝交结而荫重也。”“凌”即上升到或登上一定高度的地方。“凌空”即上升到空中的一定高度,形容松枝梢生长的位置高。《园冶》“兴造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绀宇”即绀园、佛寺别称,“凌空”表示寺院建筑高大,高入云霄。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道:“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折算就是透视的长度计算。按透视之法,笔画是粗细的、均匀的,因有前景花石和背景山峰,故形成“深远”效果。“透空”与“凌空”同义,即如剑穿透天空。建筑“透空”又指内部多层之间楼板穿透,成为中庭。《园冶》“昆山石”:“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灵璧石”:“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眼少有宛转之势,须借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巉岩是高险的山岩,“透空”是有孔洞,上下相通和前后相通。

峰峦如剑器垂直向上插向天空,称为“峰峦插空”。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故望之峰峦插空,林木离立,形势八面生动。”

宋释仲仁《华光梅谱》的画梅总论提出临崖旁枝、疏风洗雨、披烟带雾、临风带雪、停霜映日几种气象组合,说:“若作停霜映日,森空峭直,只要花细香舒。”“森空”即空中枝干多,“峭直”指枝干挺拔直立。枝干多则可停的霜就多。枝多花就细小,香味就幽缓沁人。释仲仁观察的结果,正是符合植物栽培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反比规律。

原地:嵌空、乘空、凝空、皴空

五代荆浩《山水赋》:“岸断处古渡,山断处荒村,水阔处征帆,林密处店舍,临岸古木,露根而藤缠,临流石岸,嵌空而水痕。”荆浩的科学选址理论认为,古渡选址于岸的绝断处,水深以利于船的进出;荒村选址于山根,以利于排水免受内涝,又有利于平地的农业生产和山地的林业生产;水面开阔,才有帆船往来,森林茂密,说明离村庄最远,旅舍设于此处才有必要;临流的石岸,因风吹浪起,拍打石岸,于是石岸凹陷成孔,宛如嵌在石上,孔壁留下以往不同丰水年的水痕以及浪拍击的水痕。嵌空指嵌在石壁上的孔、洞、穴、岩。嵌空是风蚀和水蚀岩石的两种空间形态。

《园冶》“太湖石”:“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湖口石”:“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以利刃剜刻之状。”“英石”:“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锦川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无论太湖石还是湖口石或是英石和锦川石,嵌空只是岩石上有凹穴。穿眼指孔眼穿透岩体。纹眼指粗纹理成眼。

荆浩隐居太行洪谷,故号洪谷子,到附近神钲山松林写生一年。其观察到“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胸径大的老松,老皮上长满深绿色的苔藓,好像飞翔的苍龙凌空而上,盘曲的气势好像正欲攀附银河。乘空在此同凌空、腾空(空间)之意,亦有乘着间隙(空间)之意,还有趁着空闲(时间)之意。云汉是高空和云霄,亦是古代神话之银河所在,仍是空间概念。

荆浩《笔法记》的“古松赞”最后一句道:“风清匪歇,幽音凝空。”风轻柔而凉爽,没有停歇;幽远的松涛,凝结了整个空间。声音可以穿透空气,弥漫在空间之中,就像水可以弥漫并凝固于容器之中一样。

笪重光《画筌》:“山坳染重,端因阴影相遮;山面皴空,多是阳光远映。”山坳是下凹空间,山面是上凸空间。凹陷者水源丰沛,植物茂盛,显出墨绿之色,又因山峰遮挡而有阴影,于是局部又显有峰峦轮廓的灰暗之域。凸起空间,因树木低矮,或岩石裸露,颜色淡绿或土黄,又因太阳直射其上而有反射和折射,故是高光所在。

向下:飞空、悬空、浮空、盘空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画格拾遗》“风雨水石”道:“猛风骤发,大雨斜倾,瀑布飞空,奔湍射石,喷珠溅玉,交相溅乱,不知其源流之近远也。”“猛风”引发“大雨”,“大雨”引发“瀑布”,“瀑布”飞向空中,急流的水射在石头上,于是“喷珠溅玉”。因为是由下往上看瀑布,故不知其“源流”之“远近”。因水流大而使瀑布由垂直落空,转向“飞空”,是姿态的转变。源流远近也是线性空间的尺度。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奇峰如削,飞瀑悬空,老树撑云,藤萝缘走。”“飞瀑悬空”是瀑布悬挂在空中。悬而不动是其特点,然有下垂之势。悬与浮相近。汤垕《画鉴》“晋画”:“曾见《初平起石图》《夏禹治水图》《洛神赋》《小身天王》,其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春云浮在空中,本自然之理,而笪重光《画筌》所言山悬于空,概为比喻。“地表千镡,高标插汉;波间数点,远黛浮空。”“镡”是古代兵器,似剑而小。“标”是树木末梢。“汉”指银河,太空之处。“黛”是青黑色颜料,引申为女子眉毛。地面的山峰突起,像高高的树梢插到银河。水波上的数点,就像女子的眉毛浮在空中。“插汉”与前述的“插空”意近,“浮空”是悬浮在空中。因平远而水天浑化一体,以为水天皆空,故言。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有飞磴盘空曲折以达幽邃者。”蹬指石级。“飞蹬盘空”指石级如飞,盘旋于空中。只有曲折方可达“幽邃”之境。《二十四画品》的“幽邃”中道:“山不在高,唯深则幽。”幽邃是空间层次重叠造成的空间感,实为视觉感受,分为高深之幽、平深之幽、下深之幽。

综上所述,飞空是运动空间,速度较快,盘空是螺旋上升,形成层次空间。两者皆为动态画面。而悬和浮都是静态画面,唯悬有下垂之势,浮有上升之势。

颜色:空白与空青

空白,一指天空;二指空着、未填满或未被利用的空间或场地;三指空虚的精神意识;四指缺少。从本质上看,空指的是空间或场地,白指的是未被开发或利用。

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道:“近人写雪景,勾勒处多用浓墨,墨浓则空白显露而积雪自厚也。然不善用墨而专尚刻露,未有不失之板滞者。”写雪景是用浓墨皴染的方法突出“空白”,以视觉感受白处为实景的雪,黑处为背景的空地,这是图底互换法。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道:“下半已定,然后斟酌上半,主山如何结顶,云气如何空白,平沙远渚如何映带,处处周到,要有收拾而无余溢,所谓合也。”云气是实体,只不过是轻可飘浮的实体,它也需占据空间。为了显示它的存在,也是用留空留白的形式。当然,也有彩云画法,勾勒边界和动势,皴染其中。

范玑《过云庐画论》“论虚实”道:“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着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实处为体,虚处为空。实处占地,结构也,空处气盈,用途也。盛大士之雪景是实景,用虚法表达,沈宗骞之云气,本是虚景,亦用虚法表达。“瓯香”,是温州的香。焚香之烟气升腾并弥漫在空中,因风变化灵活。故又言:“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极要体会其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远视成一白片,虽借虚以见实。”弥漫仍可见之处谓之“空白”。因烟云为物,故清张式《画谭》“论画山水”说:“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空白”是烟云景观所在,是以纸上留白形式实现。故烟云之“空白”是画象,是景物。

范玑又道:“此浮空流行之气,用以助山林深浅参错之致耳。”“深浅”是山林平面空间层次的维度,“参错”是山林立面空间边界的维度。“气”具有在空间里充盈、弥漫、悬浮、流行等特点,故它的所在就是空间边界的所在。其体积度量可用等量器具测量法,而其空间尺度测量则靠边界实体的测量,若见不到实体,称为“渺茫”或“缥缈”。“若布置至意窘处以之掩饰,或竟强空之,其失甚大。正可见其实处理路未明也。必虚处明,实处始明。”空间布局主要讲景物选择空间的区位,利用空间的场地范围,以及景物本身在空中的界面形态三方面。“意窘处”指虚实难以划分。也就是说“意窘处”要么在选址,要么在占地,要么在形态。地点不明确,面积不明确,形象不明确,称为三大“意窘”。比如在城市规划,这类情况常用“空白”处理,留待时势发展,可渐渐明确城市功能的欠缺,再根据多种用途计算建筑的面积;根据面积,再设计形态。范玑认为“强空之”“其失甚大”,而在城市规划中被称为发展用地,并非是失,而是让后人去补白补空。从上述对比可见,烟云的“空白”是景物,而山林外“意窘处”的“空白”是未利用的空间。

孔衍栻《石村画诀》:“每一石只渴染皴处,石顶空白,石根宜重染。大山平坡皆然。远山先用炭为轮廓,外用渴染,渐与天气相接。远山空白,山根用渴染。”无论是山顶还是石顶,皆为光线照耀之处,白天光线为混合光,故显出空处发白,称为“空白”。与前述之“皴空”同理,但是“皴白”与“空白”是不同画法。山顶之“空白”有两层意思:一表明空地的色彩是白,二表明顶上空地未被利用。在风景区设计中,游线的高潮就在石顶或山顶,常设置平台观赏日出和云海。从山下望山巅为白,而登至山巅发现并非白色。山顶也非一点,而是一个可容多人的空间。树之不长,人焉能居?平台小者容几人,平台广者构神佛之像,如泰山之巅空间小,不过矗立几个巨石,游客每日拥挤不堪;峨眉山山顶广场1000平方米,中间矗立48米高的普贤菩萨雕像;甘德尔山巅下削20米后形成7000平方米的广场,构建88.95米高成吉思汗像,内为五层乌海博物馆(参见图1-5)。

图1-5 乌海甘德尔山(山上为成吉思汗像)

高秉《指头画说》:“画有主客疏密,有明暗虚实。空处即其虚也,不可妄加字迹以碍画理。”画面的景物,主景和配景分布上的疏密,既显出光线的明暗,也显出空间上的虚实。实处为实,空处为虚。空处分两种,一是景物之间地面的空地,二是景物上面天空。高秉认为,空处“不可妄加字迹”,有“碍画理”。画理本质上是物理和事理。从景观游览上看,地面空间为游线或节点空间所在,而天上空间,为飞鸟翱翔所在。地面因景物多而空间小,天上因留白而空间大,故题款常在天空边角之处。

空青指天空的青色。顾恺之《画云台山记》道:“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道:“山不待空青而翠。”邓椿《画继》道:“专以空青海绿为之。”

明暗:空明与空蒙

清华琳《南宗抉秘》道:“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五者备则纸上光怪陆离,斑斓夺目,较之着色画尤为奇恣。”又道:“黑、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如前述,白分纸绢之白、空地之白、天空之白、颜色之白、光线之白、虚处之白、实巅之白。山石本实体,其阳面之处是光白。石坡本为实体,其平面之处,亦为光白。水天空阔处,实为天空之白。云物有体,为虚体,其体中亦有虚,称为空处,因光线散射而成“空明处”。“山足”本为体,即山根,“杳冥处”即因光线不足而形成的阴暗、奥秘和渺茫之处。“树头”是树冠,并非光滑曲线,而是树冠边界有虚实、错落、凹凸。华琳认为可以作为流体的有天、水、烟、云、路、光六种景物。

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如晴景当空明,雨景夜景当昏蒙,雪景当稍明,不可与雨雾烟岚相似。”空明、昏蒙和稍明是三种不同程度的空气透明度。现代科学中有光度和照度二说。光度即亮度,指发光体(反光体)表面发光(反光)强弱的物理量,人眼从一个方向观察光源,在这个方向上的光强与人眼所“见到”的光源面积之比,定义为该光源单位的亮度,即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单位是坎德拉/米2(cd/m2)。亮度与照度不同。照度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可见光的光通量,单位是勒克斯(lux)。晴景、雨景、夜景、雪景、雾景、烟景、岚景,都是不同混合物构成的空气流体在光线下的景象。夜景的光源为月光,日景的光源为日光。雨、雪、雾和岚都是水气的光景,只有烟景是香料、煤炭、木柴的光景。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雨有盆倾墨澍,有风卷雷车,有空蒙湿翠,有雨脚遮山。”松年《颐园论画》“画云”说:“烟铺如海,山色空蒙苍茫,模糊难辨,的是雨景。”雨景如饶自然的说法,其亮度是“昏蒙”,布氏称为“空蒙”,松氏则注解为“模糊难辨”,是朦胧美。雨景不仅有光线的明度可言,还有光线的色相(色调),布氏用“翠”表达,最后还用了雨水在空气中的饱和度(湿度)来度量,布氏称“湿”。汤贻汾认为水景用“空蒙”作为美学境界,故其《画筌析览》“杂论第九”道:“石旁有沙,沙边有水,水光自爱空蒙;树中有屋,屋后有山,山色时多沉霭。”一个“光”字说出了“空蒙”的来源,一个“爱”字,表明了审美的取向。

性质:空实与空有

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皴法章第九”道:“然于运墨操笔之时,又何待有峰皴之见。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付之。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山川之形势得定,古今之皴法不殊。山川之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操笔画形,运墨染状,形为实为体为架,状多为虚为穴为空。“善操运者,内实而外空。因受一画之理而应诸万方,所以毫无悖谬,亦有内空而外实者,因法之化不假思索,外形已具而内不载也。”山为内实外空,然亦有空穴洞府者;石内实外空,也有空穴孔洞者;水者,内既实又虚,外空而为天,或实而为岸;树木枝干为实,树冠为虚,远观为实,近看为虚;建筑内空外空,中间架构者也,车船器皿亦如建筑之结构。园林为山、水、石、屋、木,景物结构不同。

清龚贤《画诀》:“空者为亭,实者为团瓢。”亭为园林建筑,内外虚空,以顶为盖,以柱为支。团者瓢者,外有圆浑之形,内有充实之瓤。皇家园林团城,台高4.6米,周长276米,本为元代太液池的小屿,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形成今日规模与环境。因城市是由实的城墙和空的市集构成,而团城实为外墙内土,故名团城。上建半圆形承光殿,清代改为十字形平面,南有玉瓮亭,北有敬跻堂,东西有古籁堂、西有余清斋,西北角又有朵云亭、镜澜亭和假山,遍植苍柏几十(参见图1-6)。1949年后周恩来指示修北面台阶。

图1-6 团城平面图

实则虚之,不仅是绘画之法,也是园林之法。清钱杜《松壶画忆》道:“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间以云烟,山水要宁空毋实。”“宁空毋实”的原则,使得中国山水画和山水园形同姊妹,玲珑剔透,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清戴熙《习苦斋画絮》记载王原祁(号麓台)对画家兼造园家石涛“高秀之笔”的推崇,总结为“为纤细,为枯淡,为浓煤重赭”三法。秀为木梢突出,淡为用色清淡,而密、空、幽皆为空间做法,密是景物紧凑,空隙较小;空是没有景物,只有场地;幽是景物序列纵深展开,形成幽邃空间效果。溪南八景是在康熙三十九年、石涛61岁时所绘皖南歙县溪南山村景观: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东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坞凤鸣、山原春涨。山水、园林、祠堂、草堂、桥梁、烟云等景物,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参见图1-7。

图1-7 石涛《溪南八景图》之梅溪草堂、祖祠乔木

清戴以恒《醉苏斋画诀》“论构景避实法”道:“初学贪多嫌景实,实而能空便救得。能空之法有何说,我为细详其要诀。若嫌景实枯树列,树背有水便空阔。若嫌景实双勾叶,双勾夹叶有空白。若嫌景实求变格,古树风帆林稍出。若嫌景实求妙术,石磴曲折着山石,或用瀑布层层折。若嫌景实画长林,长林背后一片云,中有几枝枯树长,一群飞鸟着中央。若嫌景实在山乡,平坡法宗子久黄(黄公望)。平坡层层有低昂,均属景实之要方。”这些方法不仅绘画可用,园林亦可用。

笪重光《画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清”在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为清奇,在黄钺《二十四画品》中为清旷。清与浊相对,在水体中是清澄之意,在空间中是清晰之意,与模糊相对。如前述,空间的审美有空蒙,亦有清晰。就空景的庭院和广场而言,地面的干净整洁,是显示空之清旷的主要原因。从与实景的树木建筑组合上看,若要空景显出空旷,除了把场地打扫得一尘不染外,还可修剪植物。规范和统一形态,使实景轮廓清晰,表面整洁,则场地空间也同样会让人感觉更加清旷,即笪重光所谓“实景清而空景现”。

张式《画谭》道:“但入手不宜杂猎,择一种可领略者临习之。测度其规模,料理其墨采,慎重其笔脚。”“测度其规模”指的是用地规模、景物规模和场地规模三种。又道:“要接神在空有之间,活活泼泼,一笔是笔,循循有序,用心日久,渐近自然,才知画之妙理乃尔。”画要达到神品境界,就是在“空有”之间。有实之景在于“活泼”,空虚之景也在于“活泼”。笪重光《画筌》把神品的“活泼”上升为“真境”,道:“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特点:空虚、空灵与空妙

空虚,一指空无,不充实;二指空旷冥漠;三指虚假和空幻;四指天空,喻朝廷或天庭。审美上以空为美,以虚为美,因为空和虚是人类活动空间,故中国园林最小的空间单元就是庭院。庭院中心是既空又虚,以此为太极点,可达天、地、人合一之境。黄钺《二十四画品》“超脱”品道:“峨峨天宫,严严仙扃(jiǒnɡ)。置身空虚,谁为户庭。”高大的天宫,威严的仙门,置身于虚幻之地,何计庭院之主。此处“空虚”指天宫的虚幻,是超脱画品的一种境界或联想。个中之境,只有天空之虚,没有地景之实。

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运腕章第六”道:“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鞟(kuò)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入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张本”是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或为事态发展而预先做的安排,此处指为山水画而积累的边角知识。若画中“山林不备”,说明原来的认知,还是“空虚”不足,有待补充。若从“运腕”入手,令腕“虚灵”,令笔“截揭”,则心手相应,变化万千。“截揭”,同揭揭,疾驰貌,变化多端貌,形容下笔迅速,形态变化。此处“空虚”非指景物空间,而是指认知空间。

华翼纶道:“画有一横一竖:横者以竖者破之,竖者以横者破之,便无一顺之弊。又气实或置路或置泉,实处皆空虚。此王鹤舟为余言之,确有至理。”丁皋《写真秘诀》道:“密竹欲空虚,仍用烟云断续;曲溪辨深远,尤凭树石参差。”密竹本为实景,欲其虚幻,可用烟云。清孔衍栻《石村画诀》:“如左有高山右边空虚,款即在右。”虚实之法,在于平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右边空虚,款题在此配衬。

空灵,一指清新灵活,二指清净。作为美学词语,它既是一种意境,也指透明澄澈。在《二十四画品》中“空灵”品道:“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空兮灵兮,元气氤氲。骨疏神密,外合中分。自饶韵致,非关烟云。香消炉中,不火而薰鸡鸣桑颠,清远扬闻。”此品源自“元气”,外化“烟云”,“空兮灵兮”。《大涤子题画诗跋》;“倪高士画如浪沙溪石,随转随立,出乎自然,而一段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浪沙溪石”“随转随立”,说明空间变化在于“转”和“立”,于是因转而“空灵”,因溪而“清润”。《二十四画品》中有“苍润”,清潘曾莹《十二画品》中列为“嫣润”。王概《学画浅说》:“曰文长(徐渭)乃潇洒之士,却于极填塞中,具极空灵之致。”能在“极填塞”的空间中再化虚空,故曰“空灵”之至。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答小引”记载他与弟子戴时乘到内蒙古任职,平时一起出门写生,“共坐丹崖之上,其巉岩峭壁奔竞而出,飞瀑鸣泉潺湲而下,左营丘(李成),右中立(范宽),一一指证”,“更嘱此地大青山之东谷,石体大备,皆灵空之秘法,汝当速往以开眼界”。东谷立巨石,“空灵”非指石,而指谷也。布氏又道:“高士倪瓒师法关仝,绵绵一脉,虽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水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北方的“冰痕雪影”“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说是空亦可,说是灵,倒不如说是寂或寥。故此景列为“逸品”,只因画题就合超脱人间凡境。

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论骨肉虚实之法”道:“画山或石戴土,或土戴石,须相辅而行者。”“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石”即骨,“土”即肉,“固须石骨耸拔”,更须“土坡以疏通其气脉”。土石山的形态是“峥嵘”而“缥缈空灵”。传统园林土上立石,植树生气,源于此理。

李日华道:“是以境地愈稳,生趣愈流,多不致逼塞,寡不致凋疏,浓不致浊秽,淡不致荒幻。是曰灵空,曰空妙,以其显现出没,全得造化真迹耳。”逼塞则浊秽,不空,凋疏则荒幻,则太空,皆空间宜人的尺度把握——妙。空则气能活,木能生,“生趣愈流”,“不致浊秽”,此乃境地宜生的尺度把握。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林木草章第十二”道:“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猛气”是“虚灵”的克星,只有腕指肘的虚和灵,才有画面的虚与灵。原济也是叠山家,“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大都多以写石之法写之”。扬州之石以太湖石为主,故其树之虚灵,与太湖石之“透漏”相似,实中有虚。清松年《颐园论画》:“山容稳重而空灵,云华变幻而流动,赋色明净,点染葱翠。”山容以“稳重”为主,兼具“空灵”,而云华则以“变幻”和“流动”为主,稳重其次。

空实兼具,度量难权。故戴熙《习苦斋画絮》道:“密易疏难,沉着易,空灵难,似古人易,古人似我难。”戴氏之“沉着”即松氏之“稳重”,堆砌成重,拿空成虚。疏、空、虚、灵、活、妙六者关系如何?疏者言其数量少,空者言其数量无,虚者言其密度低,灵者言其连接度高,活者言其生命力强,妙者言其形体比例匀称。疏和空是空间做法,虚和灵是空间性质,活和妙是空间审美。活的空间生而能活,动而能活,变而能活。妙的空间尺度大小宜人,空间比例宜人,空间层次宜人。

特点:空阔、空廓、空旷

空阔指空旷阔大,既指空间大,亦指时间久。空言其无,阔言其广。空廓,廓从广从郭,郭是外城,本意指城池很大,外郭人烟稀少,聚落零散。空旷,指空间广阔,没有树木和建筑。旷,从日从广,面积广大而阳光直射。对比而言,空阔重时空,空廓重人烟,空旷重太阳。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彩,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盛大士《溪山卧游录》:“登楼远眺,于空阔处看云彩,古人所谓天开图画者是已。”楼是借景之处,于高处可俯瞰可远眺,亦可仰望。盛氏“天开图画”即是天空展开云彩画卷,不是静景而是动景,“空阔”既言空间也言时间,天空即空阔处。盛氏又道:“又恐过于空廓,故随其断处略勾数笔,以见神采,此即工致画亦不可过于细勾,若仿米家父子及高房山(高克恭)则尤要活泼泼地。”空阔虽是美学境界,而画面常常会过于“空阔”,于是需要在“断处”补白。时下生态园林常因政府投资有限而流于空阔,需要进行堆山理水的地形改造,方可使空间丰富而不空。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广场风潮之中,多数广场空阔有余而景物不足,于是可通过植树造林,划分空间而使之丰富。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的第一忌为“布置迫塞”:“亦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从景物布置的向度看,上下曰空阔,左右曰疏通。可知,画上天下地,不可画满。天空地实,符合自然属性。在“境无夷险”中又言:“古人布境不一,有崒嵂者,有平远者,有萦回者,有空阔者,有层叠者;或多林木亭馆者,或多人物船舫者。”境分七种,其中崒嵂(zú lǜ)、层叠、船舫三者属险景,有落下和溺水之患。平远、空阔、亭馆,属夷景,最是宜人。虽萦回或多林木者有迷失之虞,然求其幽邃。其他六景在园林中多有表现,然空阔一景则极少表现,原因是园林面积小不足以空和阔。只有西苑三海(图1-8)、圆明园福海、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如意湖和平原区才有空阔之美,其他陆地都以追求曲奥之景为多。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忌”道:“境无夷险:盖古人布境有巉岩崒嵂者,有深翳曲折者,有平远空旷者,有层层重叠者,其境不一,每图中虽极平淡,其间必有一变,险阻处令人意想不到,乃入化境也。”崒嵂、平远和层叠三者相同,空阔改为空旷,林木改为深翳,萦回改为曲折,而人物、亭馆、船舫不提。

图1-8 西苑三海之北海空阔景象

自然风景区的湖景,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武汉东湖空阔之感,远超皇家园林之尺度。潇湘八景中多为平远和空阔之景。湘江奇云和北固奇云,为明代董其昌所爱。《画禅室随笔》道:“至洞庭湖,舟次,斜阳蓬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但不知云物何心独于两地可以入画,或以江上诸名山所凭空阔,四天无遮,得穷其朝朝暮暮之变态耳。”江湖空阔,日照水发,云蒸霞蔚,水上石山,攀登得林径之趣,凌空得云变之趣。四天指四方天空,登高而视线无阻,仰望而更近云天。可见,空阔还须有景,否则即无趣。

清费汉源《山水画式》“三远”道:“高远者,即本山绝顶处,染出不皴者是也。平远者,于空阔处、木末处、隔水处染出皆是。深远者,于山后凹处染出峰峦,重叠数层者是也。”虽然饶自然把空阔与平远并列,然郭熙“三远”和韩拙“六远”皆未列空阔,观点不同而已。饶就夷险而论,郭、韩就观赏论。就空间而论,则平远重深度,空阔重宽度。从景观看,平远把景设于远处,空阔本身不设景,只重借景,借天空之云景雁景,借水面之帆景鱼景。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笔”道:“山水用笔,最忌平匀,如结笔而通幅皆结,放笔而通幅皆放,如是之谓平匀也。盖结必须放,放必要收。”又道:“于景外天空海阔处,必用远山关锁全局,此是放而收也。总之有起有收,有实有虚,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收放”是景观空间设计中规避“平匀”的手法,与疏密相近。疏密指景的分布均匀度,而收放指景物形体的自由度和空间边界的自由度。若已有近景,再设计远景,以“远山”“关锁全局”,表明有底景,如堪舆之朝山,虽非园内之景,然可借景于楼阁假山之上。郑绩认为“海阔天空”是“八意”之“清逸”:“意欲清逸,笔简而轻,轻中有力,交搭处明白简洁,景虽少,海阔天空,墨以淡为主,不可浓密加多。”此意由笔简、笔轻、交简、景少、海阔、天空六者构成,前三者是用笔操作,后三者是图和底的关系,皆是以空为妙的设计手法。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画在天分带来”中说:“大抵聪明近庄重便不佻,聪明近磊落便不俗,聪明近空旷便不拘,聪明近秀媚便不粗,盖言天资与画近,自然嗜好亦与画近。”空旷本为空间概念,引申为心境开阔,自由发挥,无拘无束。

钱杜《松壶画忆》“画水”道:“势欲速,笔欲缓,腕欲运,意欲安,大旨如此。水有湖、河、江、海、溪、涧、瀑、泉之别。湖宜平远,河宜苍莽,江宜空旷,海宜雄浑,溪涧宜幽曲,瀑泉宜奔放。”苍莽指无边无际的样子,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又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平远、苍莽、空旷和幽曲本身就是空间,而雄浑和奔放也与空间有关系。平远指湖水平静而景在远处,苍莽指流水因气蒸而模糊,空旷指江面开阔无物,雄浑指海面浩瀚波涛汹涌,幽曲指溪流弯曲层次丰富,奔放指瀑泉从上空跌落下空的自然落体。雄浑是诗品之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第一品和严羽《沧浪诗话》“诗之品有九”(九品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第六品为雄浑。司空图定义雄浑与空间关系:“大用外腓(féi),真体内充”讲景物体内与体外。“反虚入浑”指空间质的变化。“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指空间内的实景。“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指空间内的气景。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景”道:“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疏是空间中还有景物,并非空无一物。旷是没有树木和建筑,然有花、草、水、岗、坡,亦不觉其空。郑氏谈空间高低之法道:“如一幅布局,这一边写崇山峻岭层叠而上,那一边空旷跌低作平远景,一高一低,甚为合法。”一幅画面,宜有主次,或以高为主,或以平为主。否则,基地狭窄,难以展开。若基地广阔,宜高远和平远分区,对比强烈,意境之别深刻。

特点:空松与空绝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布置”道:“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能,如天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就空间而论,疏与密相对,强调密度,即景与景之间的弥散程度;松与紧相对,强调力度,即景与景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空间连接度和吸引力。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西通云台以表路,路左阙峰,似岩为根,根下空绝,并诸石重势,岩相承,以合临东磵(jiàn)。”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中说:“岩者有洞穴是也。”山峰下似以岩为根,根下“空绝”,云雾飘忽。只是云掩山体,只余峰巅。画为意境而框取实景之局部,而园则或实或空,人的空间体验和视觉画面,无时无地而感,左右上下而取,五感体验更胜于画。园林之景,无法行“空绝”之实,只可以视觉裁剪。

习赏:目空、须空、瞰空

高秉《指头画说》:“笔墨之事,天姿要高、学力要深,而胸襟尤要阔大。”胸襟是指内心的精神空间,“阔大”指空间上视野无边无垠,时间上能容过去和未来。“公目空千古,气雄万夫,而年近古稀,犹悬眼镜临摹古人,何患不惊世耶?”“目空千古”是指目无千古画家画派,只有自己。“年近七秩”还“临摹古人”,可见“目空千古”还须以“胸怀千古”为基础。两者是两个阶段和两个境界。

范玑《过云庐画论》:“初学之士,当汲古于平日,盘礴之际,须空依傍,其所酝酿必无心流露,始觉自由之乐也。”汲古指习古,盘礴亦作磅礴、槃礴、盤礴;指随意坐态。“须空依傍”同“一空依傍”,指一点不模仿。大意为平日习古,创作时,不拘一格,自由发挥。

笪重光《画筌》:“峰夭矫以欲上,仰而瞰空;砂迤逦以同奔,俯而薄地。”峰有“夭矫欲上”之势,故仰视山峰是观赏主景,窥视天空是睨其背景,有畏天之意。“瞰”,一指俯瞰,二指窥视,三指远望。“砂”是指主山边上的从山。站在主山之巅俯视从山,“迤逦以同奔”可体现主从关系,同时可感觉大地薄如一纸或一毯,虽广却薄,有鄙薄之意。

第2节 间

间作为方位词,一指中间,如彼此之间、两国之间;二指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如田间、晚间、人间;三指房间,如里间、车间;三指房间最小单位量词,如一间卧室;四指房屋正面的开间,如三开间、五开间;五指房屋进深的开间,也称步架、间架。

间作为空间名词,一指空隙,如乘间;二指嫌隙、隔阂,如亲密无间。间作为动词,一指隔开、不连接,如间隔、黑白相间;二指挑拨使人不和,如离间、反间;三指栽培上拔去或锄去(多余的苗),如间苗。

其间、中间、之间

其间指一个整体事或物中间,二指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间中间。唐白居易《记画》:“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和役灵于其间者。”措意即立意。措意和状物有机结合,“驱和役灵”于“运思”和“神会”之中。间就是思考的过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求气韵而形似就在画中;求形似则气韵不在画中。间就是指画面。“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则界笔直尺,岂得入于其间矣。”沈括《梦溪笔谈》:“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形象、位置、彩色是画面审美的三要素。其间指画面。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昔唐张彦远尝著《历代名画记》,其间自黄帝时,史皇而下,总括画人姓名,绝笔于永昌元年。”此处其间指历代名画的时间跨度。

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余观古之登山者,皆有游名山记,纵其文笔高妙,善于摹写,极力形容,处处精到,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图之缣素,则其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文字之间”的审美需要想象神游,而绘画审美则举目神游,前者难,后者易,前者具多义性,后者具确定性。此处“之间”和“其间”指事件或景物整体。荆浩《笔法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此处“其间”指太行山的洪谷。唐志契《绘事微言》:“远山用染不用皴,画家以为易事,岂知安放高下妥帖,正一幅之眉目,其间宜尖宜平,不可紊也。”此处“其间”指远山的轮廓线。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宗派”:“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处“其间”指南方的山水和北方的山水。山水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纵有外来者异地性格,也会随时间延长而适应和被同化。

王概《学画浅说》“天地位置”道:“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王氏把画纸分面上中下三个区域,中间是立意定景之处。清蒋骥《读画纪闻》道:“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大处和细碎处是相对的,中间指整个局的中间。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传神“取神”道:“目于喜时则梢纹挑起,口于喜时则两角向上,鼻于喜时则其孔起而欲藏,口鼻两傍于喜时则寿带纹中间勾起向颊。盖两颧之间,笑则起,愁则下,不起不下,在人不过无喜无愁。”

中间是指整体的某一部分,或位置的居中处。而之间指的是两件事件之间的时间段或两个景物之间的空间范围。丁皋《写真秘诀》“起稿论”道:“然后安两耳于外官,应眉准之间,皆不容有毫厘差也。”两眉之间的中心点名眉准。

有无之间、虚实之间、虚无之间、无间

有无之间是远景受空气折射而边界模糊的真实景象,在绘画中运用断笔法表达。断笔法就是笔断意含,势在力在。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予者笔断意含,如山之虚廓,树之去枝,凡有无之间是也。”“有”指意有,“无”指笔(线)无。

虚实是形体和空间对比法。方薰《山静居画论》:“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虚到实或实到虚,其间具备的级差称为势或力,由此产生“生动”的“机会”,因机而生趣。汤垕《画鉴》“唐画”道:“此一一备尽其妙,至于发采生动,有欲语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绘画之虚,如景物之内的空虚,景物之间的空间大,而无指景物之内无物,或景物之间空无。虚与实相对,无与有相对。虚多无多则生动,则灵趣,故言“虚无之间”为“神品”。

无间指景物与景物之间没有空间。清李式玉“与友人论画”:“便面尺幅,无间疏密;寻丈绢素,实见短长。”尺幅之画,景与景之间没有空间,但是,还是有疏密分布。寻丈之画,景与景的空间很大,故以实体显示短长。

偶途路间、过接映带间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其在黄州,偶途路间,见民间有丛竹老木,即鸡栖豕牢之侧,亦必就而图之,所以逸笔草草,动有生气,彼固一时天真发溢,非有求肖之念也。”“路间”指路边的空间。

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论画十则”道:“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整体的开合与局部的开合起伏是相呼应的,但是,分部与分部的连接空间处理,称为“过接”和“映带”。“过接”在于接字,“映带”在于带字,“接”是中间接,“映”是周边映。

人间、世间、凡间、民间

人间,一指人类社会,与神界、天堂相对;二指尘世和世俗社会,与雅界和隐逸相对;三指民间,与官方相对。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且《萧史》《木雁》《风俗》《洛神》等图画,尚在人间,可见之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道:“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宋康与之《昨梦录》:“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虬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人耳。’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少董曰:‘予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南北朝姚最评萧贲道:“雅性精密,后来难比。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学不为人,自娱而已。人间罕见其迹。”米芾《画史》“唐画五代、国朝附”道:“孙知微作星辰多奇异,不类人间所传,信异人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道:“魏、晋已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韩拙《山水纯全集》“论三古之画甘与不及”道:“其画大兴于晋、宋,其真迹人间虽有,罕得而见之。”汤垕《画鉴》“唐画五代附”道:“树石幽润,峰峦清深,蚤(早)年矾头颇多,暮年一洗旧习,余于秘府见《春龙出蛰图》《孔子哭虞丘子图》《春山图》《溪岸图》《秋山图》及《窠石》二帧,于人间约见二十本,皆其平生得意合作。”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笔”:“苍老之笔每多秃,秃则少文雅,有似乎人间鄙野。”又道:“意欲奇幻则笔率形颠,最忌平匀,布景则从意外立局,疏密纵横,不以规矩准绳较尺寸,若非人间寻常可到之处,庶可拟作奇幻。”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画辨”:“上有御宝,乃顺之所作。玉虚殿立屏面,流落人间,徽庙时以艰得之。”清金农《冬心画马题记》:“元赵魏公名迹尚在人间,诸储藏家皆是粉缣长卷,马之群五五十十,自八至百。”

世指时代,也指人的一生为世。世间,指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既有人类居住的区域空间,也有时空合指之义,其反义词是阴间。世间包括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和速度。世间只局限于人类居住的空间,与浩瀚的宇宙以及星系无关。王概《学画浅说》“用笔”道:“即以笔染两颊而丰姿绝代,转觉世间铅粉为垢。”清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若论高远闲旷之致,又如登黄鹤楼,亲听仙人吹笛,一时寄托,不在人间世。”华琳《南宗抉秘》:“如全身点睛,世间焉有此物?况黑墨视之最真,如多着则是一幅丘壑皆在面前,便无淡远幽深之趣。”华翼纶《画说》:“俗士眼必俗,断不可与论画,世间能画者寥寥,故知画者亦少。”松年《颐园论画》:“世间妙景纯任自然,人欲肖形全凭心运。”“愚谓人在世间得重名,必有一番真本领,譬如作画,有众人所不能,而我独能,此即真本领。”汤垕《画鉴》“宋画”道:“凡世间星像、天神、药王等像,传流甚多,神妙不俗,大抵与武宗元相上下,而神采胜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凡间指人世间,反义词是仙宫。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二·论肖品”:“前人画寿仙,每写须眉尽白,似像老态,殊不思白须眉之老者,乃凡间称寿耳,不是神仙中人也。”

民间指民众和人民中间,与官方相对。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第一章·叙论“叙国朝求访”:“又敕待诏高文进、黄居寀搜访民间图画。”

人间、世间、凡间和民间是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是客观的存在。景观设计,力图反映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历史性与唯物性。当然,作为一个历史园林遗产来说,它的信息,有多时间断面和文化层的特点。作为一个创新景观设计,反映当代人间生产、生活、生态的客观性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脱离人间“三生”,就不能为更大多数人服务。公园就是这种服务人间、世间、凡间和民间的公共产品。

天地间、江湖间、宇宙间

天地之间,一指天下地上的近空和地面的空间总和和要素综合,二指天与地作为独立综合体之间的桥梁媒介空间。宋邓椿《画继》卷第九“杂说论远”:“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画的作用就是“曲尽”天地之间的万物和空间关系。天地之态,就是指景物本身及其所在空间关系。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道:“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天地之间的物和事虽多,但是,都是有条不紊。故无论绘画和设计,都力图表达这种平衡和谐关系。

天地间指的是天间和地间的空间总和和要素综合,包括天象、天空、气象、飞禽、山水、陵原、树木、花草、道桥、屋舍。天地间比天地之间更重要素本身。明祝允明评《沈石田花果图卷》:“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天地间的景物,其“生意”是“造化之妙”,是绘画和景观所瞄准的目标。松年《颐园论画》:“凡天地间奇峰幽壑,老树长林,一一皆从一心独运。”画和园空间有限,表现的内容特点是:奇、幽、老、长。邵梅臣《画耕偶录》:“画道始于佛像人物,自秦汉至六朝,名其家者,皆有解脱之识,神妙之笔,故其精彩可长留天地间。”历代画作以其画象(笔)和画意(识)的精彩者,留在天地间。非精彩者,消失在历史空间里。范玑《过云庐画论》:“有定理无定法,应物写形,果能曲体其情,盈天地间何物而不可揽入笔端,奚必古之人?”“理”相当于道,“法”相当于术,“理”大“法”小,“理”上“法”下,“理”多“法”少,“理”普适“法”专用。“应物”的“物”就可以是“天地间”的任何一物,万物无非就是生存之道理之法术,画和园不仅展示其形,更遵从其理。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皴”:“其用意与雨点大同小异,先起轮廓,从轮廓中阴处细细点出阴阳向背,正是天地间沙泥结成,大石光中有粒,凹中有凸之状。”皴法是天地间景物轮廓中的阴处,凹处中的凸状。邵梅臣《画耕偶录》道:“雨景宜米”“天地间有此一景,我即可以作此一画。曾见天地间有山明水秀之雨景乎?”“米”指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法,专以像雨。而邵氏认为此景为天地交泰的奇景,是米芾的一家之识,不一定真有,因为“山明水秀”与“雨景”是矛盾的。但笔者认为,米氏雨点皴乃天地间之奇景——太阳雨也。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会意”道:“两间之形形色色莫非真意之所呈”“盖天地一积灵之区,则灵气之见于山川者”“乃欲于笔墨之间,委曲尽之,不綦难哉!原因人有是心,为天地间最灵之物,苟能无所锢蔽,将日引日生,无有穷尽”。沈宗骞提出的两间,即天地间的代称,认为天地间为积灵之区,灵中最长者是人类。人类能用笔墨描绘山川的灵气,同时,也能在园林中重现这种灵气。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花卉草虫浅说”道:“天地间众卉争芳,为人所娱心悦目者,不一而足。”邵梅臣《画耕偶录》:“始知古人作画,大抵以造物为师,天地间有一景即有一稿,正不必妄生议论也。”天地间有万物,其中被人类称为景者少,有一景就有一画,有些被仿建于园林之中,如金山之态被仿于避暑山庄之中。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四·论兽畜”:“盖象为天地间一大笨之物,形体臃肿,面目丑陋,四足如柱。”“无指而有爪甲,行则先移左足。”

人体高度是以人上下两端来度量,上称发际,下称地间。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二·论尺度”:“写人物之大小因头面大小,从发际至地间,量取为尺,以定人身之长短高矮。”

江湖本意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后衍生出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的空间场所。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指远离朝廷与统治阶层的民间。在武侠小说中,江湖则是侠客们与草莽英雄的活动范围,是正邪两道交锋的舞台。吴宽评马远的十二幅水图:“曲尽水态,可谓多能者矣。全卿家江湖间,盖真知水者,宜其于有取于此。”戴熙《习苦斋画絮》:“恽南田不治生产,橐笔游江湖间,所作书画,人多不重之,赖石谷周其空乏。”吴宽之江湖间是原意的江湖水景,而戴氏之江湖间,指的是江湖自然。

宇宙间是宇间和宙间的合称。其一,战国尸佼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即宇是无限空间,宙是无限时间。宇宙是一切存在的总体,即世界空间。其二,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其三,东汉高诱注《淮南子》道:“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其四,宇宙指天地,宇宙间就是天地间。其五,宇宙犹天下、国家。其六,宇宙犹时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布置之法”:“宇宙之间惟山川为大,始于鸿蒙,而备于大地,人莫究其所以然。但拘拘于石法树法之间,求长觅巧,其为技也,不亦卑乎!”布氏的“山川为大”论,只是从地球上空间和体量相较而论。华琳《南宗抉秘》:“天上浮云如白衣,须臾变幻作苍狗,苍狗万变图,固宇宙间第一大奇观也。”华琳道出宇宙间的奇观就是“万变”,即易经的易。松年《颐园论画》以一首诗总结,其中“宇宙之间各含情,随地随时留意睹”,表明“含情”可扩展至宇宙之间的万物,情由心起,非生物无心,故未免有泛情之嫌。

山水间、山硖间、峰壑间、丘壑间、岩岭间、柳岸间

山水在古代有三层意:一指山上流下来的水;二指山和水,泛指山、江、河、湖、海;三指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山水间,并非指山水本身,而指其空间范围内的动态之物,如人物、动物、云烟之物。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无墨求染一法,既无墨矣,何以染?既染矣,乌得无墨?请示其详”道:“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渺渺中有神,茫无定像,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方薰《山静居画论》说元章(米芾的字)“又与伯时(李公麟的字)论分布次第,作子敬《书练裙图》。又作支、许、王、谢于山水间”。费汉源《山水画式》“人物”:“凡山水间人物点擢者,多真静野朴之风。”钱杜《松壶画忆》道柳树难画,“然山水陂塘间,似不可缺”。耦园水榭题“山水间”,以据水(邻山之地)合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参见图1-9。

图1-9 耦园山水间

韩拙《山水纯全集》“论人物桥杓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关者在乎山硖之间,只一路可通,傍无小溪,方可用关也。”唐岱《绘事发微》“村寺”:“至两峰狭窄之间,宜筑关隘,只一路可通。”“山硖”,山峡也。关建于山峡最小的口颈处,在交通上起控制作用。“山硖之间”,是口颈状的立体空间,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诗人画家吟咏描绘之景。颐和园的六大关:文昌阁、宿云檐、紫气东来、千峰彩翠、寅辉、通云。真正在“山硖之间”的是千峰彩翠、寅辉和通云。千峰彩翠和通云是从关下过道,寅辉关是关上过道,参见图1-10。恭王府花园的榆关则是与园门结合,参见图1-11。

图1-10 寅辉城关

图1-11 恭王府榆关

清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墨竹指三十二则”:“至我朝乃有钱塘诸昇,字日如号曦庵,粹精于此,复变仲圭一枝半干,宕为大帧巨轴,而千竿万挺,加以丘壑峦嶂,烟云变灭,山瀑淙淙有声,观者如置身潇湘、渭水上,峰壑之间多余响矣。”“峰”指山体突起的实体,“壑”指山体下切的坑谷深沟。“峰壑之间”实指壑的空间,因有山瀑而有声景“余响”,所谓空谷回声也。“丘壑”与“峰壑”近意,指山峰与河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二“画诀”道:“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凹”指壑,为下凹空间;“凸”指丘,为上凸实体。“丘壑间”代指远离尘俗的山水间。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三·论树本”:“一曰岩桂:比牡菌树小嫩,叶长瘦有齿,老叶短肥,光厚无齿如栀子叶,又如茶叶,因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岩”指突起的岩石或山峰,同时也指山中的洞穴。“岭”指顶上有路的山。岩岭间即岩石上。岩桂主要分布于400米至2200米的山谷疏林、砂岩上的山地、石灰岩,以及密林之中。

丁皋《写真秘诀》“衣冠补景论”:“或钓鱼于苔矶之上,或听鸟于柳岸之间。”“苔矶之上”是钓鱼之处,如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就是在金章宗古钓鱼台和乾隆行宫基础上兴建的宾馆景观。“柳岸之间”是听鸟之处,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就是此景,参见图1-12。

图1-12 柳浪闻莺

山间、石间、岩间、崖间、林间、草间、雾间

山是一个土石突起的地景,山间指突起和下凹各个空间场所。不同形态赋予不同的名称,王概《学画浅说》“释名”道:“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与山通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山下有潭曰濑,山间平坦曰坂,水中怒石曰矶,海外奇山曰岛,山水之名约略如此。”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尝教门人熟练披麻皴,其钩砍、摺(折)带、雨雪等皴,讵不足学耶?”:“其山间或有巉岩峭壁,怒石横矶,始用钩砍、摺(折)带等皴以取之。”松年《颐园论画》:“山间云断,有阴雨、晴天之分。如系春冬之山,不过烟霭之断,非云气隔断也。秋山如妆,如人妆束整齐,观之爽目,切勿一味修饰光洁,直如泥塑山形,则落下乘。中间薄云轻烟隔断,愈轻清愈妙。”山间特殊的外围内空的谷地,既可岩石突起,也可流水蜿蜒,还可滋生林草禽兽,更可是烟云出没之处。

山之间指两山或多山之间的谷地,此处为人类生存栖息之所,既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生活,更可用于生态水源涵养和种子资源的保存。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村落依陆不依山,以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忌”道:“然两山之间,夹流飞瀑,上须高山,乃有出处,此理人多失察。”两山之间,提供了集雨汇水的空间和条件,瀑布源于两山之间。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道:“天师坐其上,合所坐石及荫。宜涧中桃傍生石间。”张天师所坐的地方是石头,故身边为石涧,其荫来自石边的桃树。石间空地,有桃生焉,有人坐焉。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平贴”:“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云出岩间,无心有态。”水面本平淡无奇,因风生而水起,波纹随风向风力而千变万化。岩间有三义,一指岩石之间,二指岩石突起的山峰之间,三指岩洞之内。因有云雾出没而仪态万千。由此可见,空间用气景、水景,可助物趣人兴。

荆浩《笔法记》重视空间之法,充分利用石间、崖间、林间等处,道:“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也。”荆浩把自己在洪谷中择居址于石鼓岩间,故自号石鼓岩子。荆氏又道:“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叟所言论即荆浩《笔法记》。《笔法记》说:“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岩的定义是崖间和崖下的空间。荆氏描写松树:“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

莫是龙《画说》道:“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还在于“枯树最不可少,时于茂林中间见乃奇古”。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忌”中谈道路:“或旋环屋畔,或掩映林间,似断非断,不连而连。”道路空间布局是环绕屋舍,而美学空间组合则是“掩映林间”。唐志契《绘事微言》“烟云染法”中道:“惟董北苑不用染而用淡墨积出,在树石之间,此生纸更佳也。松江派多用此法。”树石之间生烟云,有缥缈意境。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画马”中提倡现场考察和写生,道:“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为画出神态,再次到草地之间观察。

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之四“书李营丘山水图”道:“山水木石,烟霞岚雾间,其天机之动,阳开阴合,迅发警绝,世不得而知也。”烟霞岚雾间隐现山水木石,一动一静,显出“阳开阴合”和“迅发警绝”,董逌称之为“天机之动”。倘若烟云景观具一定透明度,则地面景观隐约缥缈。

崇山峻岭间、悬崖险峻之间

邵梅臣《画耕偶录》“为成静斋先生画山水跋”道,他见“友人严花樵作巨幅山水,崇山峻岭间,忽作杨柳数枝”,提出反对意见,道“画杨柳处能易松柏更佳”,杨柳生水边,松柏生山间,这是植物习性。造园若不依此,则树木成活率不高,纵然存活,亦生长不好。崇山峻岭也分区位,山上无水处松柏更宜,山下有水处杨柳最佳。

王维说:“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山之险峻处莫过于悬崖,道路难通,栈道仿佛,又因为岩基欠土缺水,植物品种有限,突起处苔藓地衣,凹陷处,偶有薄土,风吹种子,乔木生焉,因水土贫瘠,生长缓慢;根系发达,寻缝而行;风吹雨打,怪形奇状。

颠崖峻壁之间、瀛潮溟渤之间

颠崖峻壁之间,指瀑布在崖和壁之间流行。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岩石间有水氵畢泼而仰沸者,谓之喷泉。言瀑泉者颠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分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瀼腾沸,喷溅漂流,虽鼋(yuán)鼉(tuó)鱼鳖皆不能容也。言溅瀑者,山间积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滚,有石迎激,方圆四折,交流四会,用笔轻重,自分浅深,盈满而散漫也。”瀑布生于崖壁水口,上池河道集天雨之水,于此处最低而落。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

瀛潮溟渤之间,指四种海态之中的任何一处或几个,泛指而非确指。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第十八”:“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潮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下之血脉乎?”因为水具德、义、道、勇、法、察、善、志八行,故瀛、潮、溟、渤四种海,都把重任委托于它。

一丘一壑间、三湘五岭间

一丘一壑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今之学耕烟(王翚字)者仅求之一丘一壑间,而失其天生之气骨,此如西子工颦(pín),出于无意,不能禁人之不效,又乌能教人之尽如其工哉!”王翚是清初画圣,集宋元南北画风于身,而仿效其画法的人,仅仿其“一丘一壑间”的局部形态,迷失其“气骨”所在,盛氏批之为东施效颦。一丘一壑间暗指以学者以偏概全,只及皮毛,未及气骨。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意”收集历代画境诗,其中唐代窦巩诗的“南游兄弟几时还?知在三湘五岭间”被当成典范。“三湘”指楚国洞庭(湘中)、黔中(湘西)和苍梧(湘南)三郡,又有道潇湘、蒸湘和沅湘,或道湘乡、湘潭和湘阴。“五岭”指湘桂间的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诸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和大庾岭(赣粤间)。“五岭”是“三湘”的南界,三湘五岭间,指出范围,非指一址。

咫尺之间、一图之间

唐志契《绘事微言》“要看真山水”:“盖山水所难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不善者纵摹画前人粉本,其意原自远,到落笔反近矣。”“咫尺之间”是赏画的最佳距离,但是,画的意象却给人以万里之势。园林即如此,拳石而有高山之势,勺水而有汪洋之态。

方薰《山静居画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一图之间,青、黄、紫、翠,霭然气韵。昔人云‘墨有五色者也’。”“一图之间”指面积很小的范围或场所,而具五色之多彩,是画技能力高低的指标。

阿堵间、须颊间

丁皋《写真秘诀》“眼光论”道:“所谓传神在阿堵间也。”“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今之这个。“阿堵间”相当于这些之中,泛指非实指。

苏轼“传神记”中引用虎头(顾恺之)话:“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即顾恺之把头像的重点放在须颊间,用颊上三毛标志。

间作、间密、间有、间用、间以

间作为动词用,可以指在景物之间的方法。苏轼点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峰麓,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云物”是分隔山水和描绘仙境的重要方法,道教选址高山借景云物即是此理。

李成《山水诀》:“点树叶稀疏间密,皴石脉以重分轻。亭庵不在常施,楼观仍须间作。”树之间因稀疏而点以树叶,称为间密。在聚落中,住宅是常用民居,而亭庵、楼观则是非常用民居,但仍须拨空构筑,长亭短亭是路途休息建筑,庵是佛家建筑,观是道家建筑,偶施和间作表明精神也有家园。

蒋和《学画杂论》:“浓墨烘云,间亦有之,浓处少,淡处多,浓墨数点,淡墨渐渍。董思翁有此画法。”董思翁的画就有这种画法。丁皋《写真秘诀》“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言外扰之状:“其绪无端,其事不一。如方寸莹然,灵光内照,间有一物焉,以乱其神,则神不足矣;有一事焉,以夺其气,则气不足矣。”方寸之内,还能有空间插入一物一事,以乱其神,说明神和气都不足。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的第四忌“水无源流”道:“间有画一折山,便画一派泉,如架上悬巾,绝为可笑。”这是说,空间有一山便添一泉,没有交代流来泉源的可能性,也没有交代泉水流去的线路和方向,便不合理。

间用指在特殊情况下,不循正常次序,于正常方法间用其他方法。蒋骥《读画纪闻》“雪月”:“雪景中人物帷幔设以淡色最有生趣,间用粉笼松梢石隙等处亦妙。”雪景以留白为主表达,帷幔以淡色为辅突出,而松梢和石隙间用白粉笼罩。

蒋和《学画杂论》“树石虚实”:“树石排挤以屋宇间之,屋后再作树石,层次更深。知树之填塞间以屋宇,须知屋宇亦是实处,层崖累积以烟云锁之,须知烟云之里亦是实处。”以屋宇和层崖为实景,以树石和云烟为虚景,以实景分隔虚景。虚实相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八·郑法士”:“则金张意气,玉石豪华。飞观层楼,间以乔林嘉树;碧潭素濑,糅以杂英芳草,必暧暧然有春台之思,此其绝伦也。”楼观间树木,潭濑间花草,主景既定,花草树木虽在空间上是间隔,在美学上则是掩映和层次。由此可见,景观间法,不仅以虚实相间,还有黑白相间、高低相间,相间而有层次之美。

村落之间、江村山坞间

韩拙《山水纯全集》“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村落之间,以至山居隐遁之士放逸之徒也,务要幽僻。”隐士选择村落之地,并非村落中心,而是幽僻之地。虽属村落范围,却远离村落中心,故“间”的变化幅度很大。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界画虽末科,然重楼叠阁方寸之间,向背分明,角连拱接,而不杂乱,合乎规矩绳墨,此为最难。不论江村山坞间作屋宇者,可随处立向,虽不用尺,其制一以界画之法为之。”“江村”指江边的村落,“山坞”指山坳围合之处。在江村和山坞的空间内设计房子,说明地点是有边界(山或水)的限制,说可随处立向,说明地点未明确,但须因借江和山。

墙壁间、屋檐间、篱墙间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第一“论吴生设色”道:“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墙壁间”指他的画是佛寺壁画上未明确哪一处。王绂《书画传习录》论画:“其作画幛,均属大幅,亦张绢素于壁间,立而下笔,故能腾掷跳荡,手足并用,挥洒如志,健笔独扛,如骏马之下坡,若铜丸之走板。”丁皋《写真秘诀》“阴阳虚实论”认为,物有阴阳,笔有虚实,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譬如一圆珠,悬于室内粉壁之间,珠壁皆白,外看其光之阴阳,染珠乎?染壁乎?会得此意,可与言浑元笔法之虚实矣。”白墙之间悬挂一颗白珠,最能体现阴阳虚实之道。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神韵”:“试置尺幅于壁间,顿使矜奇炫异之作,不特瞠乎其后,亦且无地自容。”

作画时纸绢有平放式和悬挂式。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取势”:“布局先须相势,盈尺之幅,凭几可见,若数尺之幅,须挂之壁间,远立而观之。”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传》“画翎毛浅说”:“将嶬绢竖于壁间,用排笔由上而下刷于绢上,晒干再上,须三次方妙。”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墨竹指三十二则”:“唐张询在蜀为僧梦休画早午晚三景于壁间,谓之三时山,僖宗幸烛见之,叹赏弥日。”“壁间”指墙壁的空间范围内。

屋檐间指屋檐所覆盖的空间。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又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三·花卉总论”:“牵牛蔓绕篱墙间,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长似军中鼓角,近蒂色白微红,花头深紫碧翠,画用石青加脂,乃得生气。”“篱墙间”指牵牛花的枝蔓既绕在篱笆上,也绕在墙壁上,并非指篱墙之间的缝上。

间架、开间、多间、深间

间架是房屋建筑的结构,梁与梁之间叫间,桁与桁之间叫架。间是建筑平面上的度量单位,架是建筑物结构上的度量单位。桁是门框上的横木,也指檩条。间也称开间,架也称步架。一幢房子的结构和形象可以几间几架地描述。一般民间建筑是三间三架,皇家建筑为九间九架。费汉源《山水画式》“屋”:“其间架不贵高大,长而扁者为美。”间架数由等级制度而定,但是,间架的尺寸却可以超标,于是间架相同而体量很大者多为炫富之作。长而扁都指横向构图扁长方,稳定而舒展。清郑燮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茅屋二间”该是泛指,并非是二开间,可能是指两幢,因为传统开间为奇数,不能偶数。

李成《山水诀》:“舍屋不在多间,渔钓有时而作。藤蔓依缠古木,窠丛簇于山头。”画面的舍屋不在多,以符合居住使用为原则,渔钓也不是所有画面设置,而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李澄叟又说:“浅流则岸畔平滩,深间则陡崖直下。”“深间”疑为深涧,无论是深间,还是深涧,都是指山谷的竖向深度空间。浅流与平滩呼应,深间与陡崖相呼应,符合自然结构,也符合境有夷险之论。

仙逸之间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神韵”:“兹盖品在仙逸之间,非食烟火者所得梦见,一似乎嫩而非可以嫩律之也。”仙品和逸品是两类古画中高雅之品,虽“人老而笔终于嫩者”,“珊珊仙骨,凡识翻笑其伶仃;奕奕清神,俗目反嗤其单弱”。所谓“仙逸之间”,指仙品与逸品之间的变化幅度内,还是空间概念。

第3节 隙

隙属于线性空间,一指缝隙、裂缝;二指地区和时间的空闲;三指漏洞;四指感情上的裂痕。缝隙空间虽不是主体空间,但它却是精细空间,既耗时设计,也费力施工,若非高手,难以处理得当。

隙际

邹一桂《小山画谱》:“隙际方生苔藓,洼处或产石芝。”“隙际”指缝隙的中间或里边。缝隙不仅是平面上开口,而且深度上也有下凹,有利于积水滋生苔藓。洼处也是因湿润和肥沃,成为灵芝滋生之处。景观设计中的隙际处理有多种方式。如广场铺装材料的交接缝,若缝两侧材料规格不统一,影响美观,可以扩大缝隙成为10厘米宽的带状空间,铺以长条板材,填充粉粒体材料,可再扩大为60厘米宽的种植槽,种植低矮花灌木。室内的不同铺装材料间,可用金属条划分,称为拨打线。

石隙与树隙

石隙指景石与铺装材料之间,景石与景石之间的缝隙。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墨兰指二十八则”:“但于竹根石隙,皆宜点缀疏草,蕙兰之侧亦宜用之,蒙茸可喜。”石隙用疏草填充,疏草品种有麦冬、书带草等地被花卉。岩石地区竹根伸进石隙以吸收营养。竹根与土壤间缝隙,亦可如石隙点缀花草。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四“人物琐论”说:“至于闲花小草,补缀于树根石隙,以助清幽闲适之趣;宜以笔蘸色随手点染,虽工致人物,亦不宜用勾勒;盖以单笔点出,具有生动之致,若勾勒所成,便伤于刻且失之板实,反害大体矣。”蒋骥《读画纪闻》“松”:“故平地之松宜直,山阿石隙之松宜曲。”平地之松因为根系自由发展,营养充分,故向上生长迅速,外观挺直。山阿(山的曲折处,包括内隅和外隅)石隙因光照强烈,地下养分和空间受限,地面生长量小,故虬曲。关于绘画的缝隙填色,蒋骥又道:“雪景中人物帷幔设以淡色最有生趣,间用粉笼松梢石隙等处亦妙。”松梢和石隙都是线性景物,前者属于实体,后者属于虚体,无论虚实都有线性的轮廓和边界,因边角有反光现象,故赋彩时用边界笼粉,用高光的手法为画面提神。

王概《学画浅说》“释名”道:“山凹树隙,微以淡墨滃溚成气,上下相接曰衬。”“树隙”是指树干、树枝、树叶之间的空间。因为人所站的位置不同和一日中太阳的位置不同,人所看到的树隙效果不同。山凹是一侧开敞的空间,人可以利用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树隙是多向网络连续空间,都属于阴性空间,人可以用来观赏、居住(巢居)、运动(爬树)。

穴隙

穴隙指下陷的穴空间和隙空间。丁皋《写真秘诀》“天庭论”:“有托出日月角如墩者,有衬出山林骨如埂者,有环抱天仓而圆覆者,有曲勾太阳而穴隙者,种种不同,当因人而施。”头像画中,人体构造有凸起与下凹,日月角、山林骨属于前者,天仓为后者。天仓也就是太阳穴。丁皋在“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中认为西洋画就是运用了中国“阴阳论”的阴法,“夫西洋景者,大都取象于坤,其法贯乎阴也”。穴隙空间属于阴性空间,光照不到或有限,故绘画中墨染以示阴影。彝鼎的图书凸纹陷地,故太阳照射后不仅纹路清晰,纹影亦清晰。图密底狭则难辨,图稀底广则易识。丁皋进而总结中国阴阳论的核心还在“清轻浑元之气”形似不如神似,西洋只用阴影之法失画之根本,故道:“于此而欲肖其神,又岂徒刻画穴隙之所能尽者乎?”

隙染

隙染是头像画中骨骼与穴边交界处的墨法。丁皋《写真秘诀》“附腮颐论”多处提到头像隙染:“腮颐者,附颧之佐使,其状不一,或方、或圆,或肥、或瘦,总宜气象活动,随嘴峭染而舒,随颧斜染而隙,随笑勾染而提,随思直染而挂,兼之胡须,助之法令,兜之承浆,接以耳门。”因颧骨突起而周边起隙需染。丁皋又发现腮瘦者隙长需染,道:“乃腮瘦者狭而骨露筋浮,隙染两腮,重染承浆,托出拱嘴。嘴角起隙染,嗅及耳门,衬出颧骨,推下牙骨,形象屈陷,腮颐无肉,明明见骨。”丁氏又道,地阁(下巴)亦有横隙向脑后延伸:“有从地阁隙染而接耳门者,谓之尖削。”

隙光

丁皋《写真秘诀》“提神要法”:“凡眼胞之上,泪堂之下,牙骨之旁,每有隙光,皆因低处迎阳之谓也。须先空出地位,或两边分染,或一边起染,向高渐淡,至极高处而止。高处既出,白处自然隙矣。”丁氏发现的这三处缝隙因为“低处迎阳”而有反光称隙光。

王履《华山图序》:“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应接之隙”是时间的间隙,非空间。“意犹未满”的图,存储起来,带在身边,纵令吃饭、睡觉、听曲或应接之暇,亦常展开谋划,一旦有灵感,立即修补。

地缝景观

地缝也称地裂,具有与传统圆满美学相反的残缺美,属于阴性美,同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贵州乌蒙大地缝、湖北恩施云龙地缝、云南会泽大地缝、重庆奉节地缝和贵州油桐溪大地缝被评为中国五大地缝景观。不管地缝宽窄如何,因在地表以下,湿度较大,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些地方还具有人们难以想象的原始森林。

贵州乌蒙大地缝,长约15公里,西南东北走向,缝宽2~10米,深200~500米,缝底平缓,从山顶弯弯曲曲伸入北盘江。两壁悬崖藤萝满挂,地缝时而紧闭时而露出一线天。缝中有洞,洞中有景,天生桥群时隐时现。湖北恩施云龙地缝,全长3.6公里,深75米,宽15米,至少形成于5000万年前。两岸陡峭,飞瀑狂泻,奇石林立,雄奇险峻,厚重幽远,是典型的喀斯特景观。地缝岩石形成于2.1亿~2.9亿年间跨二叠纪与三叠纪,是世界上唯一两壁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云南会泽大地缝,长10余公里,最宽处20余米,最窄处1.4米,最高达486米,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因上亿年地壳升降而形成错落的“山”字型地层。海拔高度在1700~2900米之间,一条小河穿缝而过,以奇、险、幽、深、秀著称于世。入口处称生命之门,洞内顶部为上亿年岩浆形成的“褶皱”型天花板,高达20余米。从崖石上沁出的泉水飞流而下,如银线,似珍珠。重庆奉节地缝,全长37公里,分别由上游的宽谷地,中游的峡谷、消水洞和地缝,以及下游的地下河三段构成。上游宽100~500米,最后十几公里不过3米。贵州油桐溪大地缝,全长13公里,宽4~6米,整个地缝是一条河道,人称十二背后,由四段峡谷和三段地缝组成。山脊和山坡上密林丛生,遮天蔽日,谷底阴森狭窄,潮湿压抑。地缝中有20余个深潭、一个蛮王洞。

一线天

如果说地缝是平地下切裂缝景观的话,而一线天则是高山下切景观,主要观赏其窄如细线的天空奇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是一线而名。全国较为知名的一线天景观有:黄山、江郎山、武夷山、九宫山、峨眉山、三清山、韶关丹霞、万盛石林景区等。从地质学上看,一线天最多出现在石灰岩地区,是属于侵蚀地貌;也有一线天由断层形成。黄山一线天在文殊洞下,最宽2米,最窄仅半米,盘道80多级,仅容一人通过。江郎山一线天高达312米,长达298米,最宽4米,最窄3.5米,被称为全国之最。武夷山一线天又名灵岩,在九曲溪第二曲南。长约一百余米,由三洞并列而成。九宫山一线天在铜鼓包左侧,海拔1500米。峨眉山一线天又称白云峡,一线天高达200米余,宽约6米,最窄处为3米。三清山一线天在南清园景区,最窄处1米,斜坡长120米。韶关丹霞一线天,也称福音峡,两山并立,不过数尺。万盛石林景区有石峡地缝一线天三处:莲花峡、鸟鸣峡、听泉峡。听泉峡是由岩溶塌陷、断裂形成的峡谷,长近300米,宽1~2米,深达80米,有窄道进入。

第4节 虚

虚,作为名词,多指空间。一指大土丘,如昆仑之虚,为景观之虚;二指住所和处所,为建筑空间;三同墟,指故城、废址、废墟、荒地,指景观空间;四指乡村市集,为聚落空间;五指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为事物微空间;六指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为背景空间;七指抽象的评论;八指二十八星宿之一。

虚,作为形容词,与实相对,于是有了绘画和园林的虚实。一指空白;二指疏松,不坚实或不结实;三指稀少;四指虚弱;五指空闲和间断;六指心慌,不踏实;七指谦虚;八指虚假,不真实;九指道家的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虚,作为动词,一指使空出;二通居,为居住;三指使成为废墟;四指耗费。

虚,作为副词,指徒然。

《园冶》多处谈虚。“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相地”:“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城市地”:“虚阁荫桐,清池涵月。”“城市地”:“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般礴。”“村庄地”:“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傍宅地”:“探梅虚蹇,煮雪当姬。”“堂”:“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装折”:“亭台影罅,楼阁虚邻。”“半楼半屋,依替木不妨一色天花;藏房藏阁,靠虚檐无碍半弯月牖。”“门窗”:“处处邻虚,方方侧景。”“掇山”:“掇山之始,桩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峰虚五老,池凿四方。下洞上台,东亭西榭。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旧石”:“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借景”:“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眺远高台,搔首青天哪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

空虚

空虚,一指空无和不充实,二指心理空虚。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在“运腕”中道:“可乎?不可乎?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鞟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入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鞟”,去毛的兽皮。“蒙养”指启蒙教养。“张本”,一指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或为事态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二指起源于、开始;三指原由、依据。这句话是说,只知道皴法,而不知山脉形势千变万化;只知道拘泥于形势的变化,而画法又未变;只知道山川的结构外形,而不知基本的原理;如果不把山林准备好,只知道各种画本都是空无和徒劳。要克服四者,只有从运腕虚灵入手。

华翼纶《画说》引王鹤舟之语:“画有一横一竖:横者以竖者破之,竖者以横者破之,便无一顺之弊。又气实或置路或置泉,实处皆空虚。”王氏之语为破法秘语,破气实之法,设计道路或泉水,虽有景而占地不占天(空)。高秉《指头画说》:“画有主客疏密,有明暗虚实。空处即其虚也,不可妄加字迹以碍画理。”画面的空处并非无用之空,不可被题字或印章占据。园林设计的空间与实体更是如此,不可妄占挪用。线性空间用于行旅,方圆场地用于聚会。正所谓实处,景也,观也;虚处,功也,用也。

黄钺《二十四画品》“超脱”品道:“峨峨天宫,严严仙扃。置身空虚,谁为户庭。遇物自肖,设象自形。”这句话是说,超脱宛如进入天宫,置身于庭院的空虚之中,自己模仿,自己形容,无拘无束。丁皋《写真秘诀》“衣冠补景论”道:“密竹欲空虚,仍用烟云断续;曲溪辨深处,尤凭树石参差。”这句话是说,作为人物补景的密竹若欲空虚,运用烟云隔断实体,宛如飘在空中。曲溪若需表现幽深,可用树石作为前景掩映。

虚空、虚无、虚白

虚空指虚的空间,前节已述及。分类无非两类:言景物与空间关系者。如沈括《图画歌》“鬣如飞火腾虚空”,顾恺之评《三马》“其腾罩如蹑虚空”,华翼纶《画说》评京西风景如画,“虚空粉碎”。又有言推陈出新者,如王昱《东庄论画》道,学者应“粉碎虚空”,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也说:“流灏气,粉虚空,无一笔苟下。”

虚无,一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生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二指养生之清欲,无所爱恶;三指天空和清虚之境;四指空无所有;五指荒诞无稽;六指想象或理想;七指盲目否定一切。汤垕《画鉴》“唐画”引赵集贤评阎立本《西域图》道:“画惟人物最难,器物举止,又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备尽其妙,至于发采生动,有欲语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虚无之间”指想象的空间。丁皋《写真秘诀》“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道:“灵明之神也,生动之致也,运用之机也,虚无之象也。”因气韵发于心,流于意,故言“灵明之神”。因气韵生动,布施合时,尽在神情,故言“虚无之象”。神情非形态,不能度量,空无却可想象。非测之象,想象之象。王履《画概序》:“虽然窗明几净,时一披之,则神游虚无,悟入怳忽,自有不可与冰氏之流道者。”“神游虚无”指清虚之境。笪重光《画筌》:“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雾。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手与心应,笔与手合。山以空处为限,笔到“虚无”为界。“虚无”即为“空处”,全靠皴法敷色。虽言虚无,可深可浅,可浓可淡,能纹能理,允凹允凸。“虚无”“空处”亦依观赏距离有不同处理。远则虚则浑,近则实则细。树影如细微,其平面形态可当“烟雾”结构,亦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

丁皋《写真秘诀》“择室论”:“粉壁周遭,偏多虚白;高楼对起,易掠浮光。”前节已言,粉壁反光,故周遭“虚白”,仅是光晕,非实体也。

虚庭、虚廓、虚室、虚铎、虚亭、虚堂、虚腹、虚脚

虚与实相对。建筑空间法则是有以为利,无以为用。内部空间是无,故可用于会客、休息、读书、宴饮、烹饪、卫生、贮藏。园林也是造景以观,留空以游。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序:“每宴坐虚庭,高悬素壁,终日幽对,愉愉然不知有天地之大,万物之繁;况乎惊宠辱于势利之场,料得丧于奔驰之域者哉!”庭院构成之法有实法、虚法和半实半虚法。虚法如紫禁城太和殿前庭,则为虚庭,以虚为大,至虚以大用,有容乃大,参见图1-13。实庭如宁寿宫花园的耸秀亭所在庭院,满铺沟壑,参见图1-14。虚实结合的庭院最多,如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前院,三面堆山,中间空地,参见图1-15。

图1-13 太和殿前庭

图1-14 耸秀亭所在庭院

图1-15 遂初堂前院

李日华道:“予者笔断意含,如山之虚廓,树之去枝,凡有无之间是也。”绘画笔法的生动在于断续,断续之处主要在轮廓线。断续轮廓称为“虚廓”。山体本实,轮廓本实,在光线强烈时,局部反光造成局部视觉断口的现象。而在整体审美中,虽断意连。

宋刘道醇《宋(又作圣)朝名画评》:“且天气晦冥,风势飘迅,屋宇向阴,暮夜执烛,皆不可观。谓其悉不能极其奇妙而难约以六要、六长也。”“必在平爽霁清,虚室面南,依正壁而张之。”“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虚室面南”说明房间内是虚空,南墙开门开窗,阳光方能进入,观画方得细腻。气候条件不仅要求阳光,亦要求雨雪之后,空气清新。

黄钺《二十四画品》“冲和”品道:“风雨虚驿,籁过洞箫。”凌风的屋檐,空虚的驿站,自然的声音穿过洞箫。檐下为灰空间,半遮半壁。驿站为古代传递公文人员食宿和换马场所,“虚驿”指空荡而寂静的驿站。在寂静的驿站空间里听风声和箫声,是“冲和”品的意境。

“明净品”道:“虚亭枕流,荷花当秋”“目送心艳,神留于幽。”“虚亭”是指没有门窗墙壁的亭子,也是一个灰空间。“虚亭”枕着流水,荷花香飘秋天。亭、水、花皆为实景,惟亭子空间有虚有实。目送“心艳”离开是人物动态场景,“神留于幽”是心神随着目光停留于幽邃的底景里。这与《梁祝》的长亭话别相似。在御花园中,虚亭如玉翠亭和凝香亭,实亭如千春亭和万春亭。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景”:“或岩边柳下,独钓渔矶;或桥畔虚亭,数声啼鸟。令观者有世外之想,庶不失为山林风味。”

王履《华山图序》道:“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每虚堂神定,默以对之,意之来也,自不可以言喻。”画之形源于意,然而形常非达意,或品赏环境不佳,亦难得其意。“神定”为内因,“虚堂”是外因。“堂”是主体建筑,“虚”指空无一人。

笪重光《画筌》:“山拥大块而虚腹,木攒多种而疏巅。”“大块”指实体,“虚腹”指内部是山洞。森林中林木品种多样而密不通风,但到山顶,却因为立地条件差而草木稀疏。看似画面的块与虚、多与疏是虚实疏密相结合的空间处理,实际是自然的规律。

笪重光《画筌》说:“麻皮虚脚而山空,兼让长林之得致”,即用麻皮皴画山脚,使之虚则山显得空灵。“实脚”指接地之脚,“虚脚”指云断之脚。

清虚、深虚、不虚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四“人物琐论”:“作人物布景成局,全借有疏、有密,疏者要安顿有致,虽略施树石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少缀花草有雅静幽闲之趣,而不为岑寂,一丘一壑,一几一榻,全是性灵所寄。”“布景成局”就是景观空间设计。设计要旨是疏密有致。“清虚潇洒”而不“空松”,即虚而不松;“雅静幽闲”而不“岑寂”,即静而不寂。虚并不是空,有内容,实中有虚,且要素之间互有吸引力或逻辑关系。松是要素间吸引力弱,即化学键不够。静是心静与境静,内静与外静的统一,而寂只是环境的无声。清虚以纯净度和饱和度为指标,潇洒以自由度为指标。雅以文明程度为指标,静以心脏的心率和环境的分贝为指标,幽以空间层次和深度为指标,闲以俗务占用时间为指标。寂以环境分贝为指标。

米芾《画史》:“范宽山水嶪嶪(yè)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溪出深虚,水若有声,其作雪山,全师世所谓王摩诘。”因有远山,可见水源。近水与远水之距形成深远,故曰深虚。

沈灏《画麈》:“行家位置,稠塞不虚,情韵特减,倘以惊云落霭,束峦笼树,便有活机。”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第一忌就是位置迫塞。若要“稠塞”则韵减,求活的唯一机会就是:施云笼树法。即地上位置不变,改变空中虚实关系,让云之虚与树之实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增加虚景以画面中的比例。地景“不虚”,空景“清虚”。而园林的地景一过实,补救之法有二:一是如前述增构雾景;二是把地面改为水面,让实山倒影水中,形成虚实得宜的景观。

虚淡、虚明、虚白

虚淡、虚明、虚白原都是空间虚的特征,引申为内心修养的清静淡泊(虚淡)、清虚纯洁(虚明)、心中纯净无欲(虚白)。李日华《紫桃轩又缀》:“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人,所谓气韵必在生知,正在此虚淡中所含意多耳。”绘画妙境“微茫惨淡”,本质就是“虚淡”。虚者,视线无阻无隔为虚,内心无记无忆为虚。空地多,空天多,铺装多,草坪多为虚。若实景多则用雾景掩之,与前述惊云笼树法一样。淡者,味淡、色淡、闲淡三者也。味淡为味觉,园中难现。色淡,即色彩控制,江南园林建筑灰白是淡的典型代表。闲淡,即园林集体活动少。无业无事无扰无人即闲,任性任意任时任空即闲。“性灵廓彻”,指心胸开阔、宽广、通透、彻底,即有广度、深度、透明度。

明李开先《中麓画品》“画品二”提出画品六要:神、清、老、劲、活、润。“清”曰:“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清指笔法,一简,二洁,三疏,四明。简是数量,洁是纯度,疏是密度,明是亮度。清是四个向度的综合。要达到明,则要虚空。其实,虚是空间的虚。空间多,才能显出亮堂。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着色法”:“如染山头须上重而下轻,以留虚白以便烟云出没。”《庄子》在养生篇“人间世”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虚白”指练功时心中无欲无求,感觉室内空间成为一片苍茫白色的境界。“虚”指虚室,“白”指苍茫。这一空间本为山体所在,只是周边被烟云环绕或遮掩而已。故此空白不是实白,而是虚白。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常论画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深趣,请详以示之”:“一任重山叠嶂,万壑千丘,总在峰峦环抱处,岩穴开阖(合)处,林木交盘处,屋宇蚕丛处,路径迂回处,溪桥映带处,应留虚白地步,不可填塞,庶使烟光明灭,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苍苍,望之无形,揆之有理,斯绘隐显之法也。”“虚”指空间,“白”指色彩,“地”指场地,“步”指步行范围,故“虚白地步”指用以步行的空间场地。

虚灵、虚浮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状态,反映在人的身上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人的真、善、美。道家之虚灵,虚者空,灵者聪明。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第十八”中道:“且天之任于山也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山的“虚灵”也是智的表现。

在绘画中,虚灵运用其本意,如运笔的虚灵。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在“林木章第十二”中道:“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虚而灵”“空而妙”在灵、空、妙中皆已阐明。运笔的虚指手没有支点,不仅悬腕,而且悬肘。清董棨(qǐ)的《养素居画学钩深》也指手的虚灵源于意在笔先的“腹稿”,道:“腹稿不充,笔无适从,失之凝滞。起讫不明,手不虚灵,失之蹇钝。”进而董氏认为画的神与气也是源于“虚灵”,道:“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此处虚灵则远不止运笔,而指空间的虚空、灵活与变化。但是,董棨也辨析了虚灵与纤弱的区别,道:“每以虚灵为纤弱,着眼为疏忽,沉厚为滞钝。反是则滞钝也而以为沉着,纤弱也而以为虚灵,疏忽也而以为萧散。”其实虚灵与纤弱的差别在于是否具备自由变化的潜力。

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公闲时拈一个虚灵只字,莫作真识想,如镜中取影。”这就是说闲而虚灵,是心境,得趣如镜中取影。“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矣,不必论古今矣。”这就是说真与幻即是镜中影也,笔头灵气也是源于心中虚灵。笪重光《画筌》:“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这就是说色彩的变化有冷暖之大别、有间色之中别、明晦之小别、虚灵之微别。在无色中的变化全在虚与灵,无变化则无趣。

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合虚浮,自为超古越今,心以自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难可与言之。”“虚浮”即不切实际,不踏实,不写生,不依规。在建筑设计上,无视传统建筑理念,盲目崇拜国外现代建筑风格,出现奇形怪状建筑,不好使用也不好看。园林设计也是,无视传统园林堆山理水古法,不愿堆山,处处铺装,处处广场,不愿种树,一览无遗,不仅没有幽邃意境,更不合夏天使用。

凭虚、求虚、障虚、冲虚、若虚、凌虚、

黄钺《二十四画品》在“健拔”品中道:“轩然而来,凭虚长啸。大往同难,细入尤要。颊上三毫,裴楷乃笑。”“轩然”是笑的样子。“凭虚”指周边是空地,“凭虚长啸”指凌空呼啸。“大往”与“细入”是空间的操作方法,“大往”是格局的重大调整,“细入”是微空间的细腻刻画。“颊上三毫”指淡淡颊上三笔却使整个画面精神起来,形容空间和形态操作的点睛之笔。“裴楷”是西晋大臣。

南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提出:“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宗炳的“畅神论”认为,观照自然不仅在于景物本身的形似与神似,更在于“应目会心”“神超理得”。内心是虚静和含道,不必虚求“幽岩”以避世求道。

笪重光《画筌》和汤贻汾《画筌析览》“论树石第三”道:“树排踪以卫峡,石颓卧以障虚。”在峡谷空间用列植手法,以保护峡谷,以免水土流失。景石横卧于空间前面,是为了屏障内部的虚空间,既是障景,也是屏风。

元李衎《竹谱》“卷一”道:“密而不繁,疏而不陋,冲虚简静,妙粹灵通,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空间景物的疏密处理,“密不至繁”,“疏不至陋”。“冲虚”指恬淡虚静,“简静”指简单而宁静。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常论画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深趣,请详以示之”中道:“是必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虽见之不足而运用有余,此才士之隐显也。”隐显之法为军事、商业、艺术、文学多要素设计的重要方法。如奇门遁甲,八门为奇门,用八门迷惑对方,本质是为了遁甲,甲就是我方的核心所在,相当于象棋的“帅”。景观设计亦如此,藏得愈深,深远是幽境,深藏为空间深度、景观层次、序列展示的方法,因空有藏,故言若虚。参见图1-16。

图1-16 天津大学奇门遁甲平面图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常论画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深趣,请详以示之”中道:“是必隔墙外望,森罗环合,蒙密幽邃,竹藏疏雨,柳荡轻烟,榱桷凌虚,檐牙耸汉,其间不无红袖飞觞,青娥度曲,瞩之不见,思之有余,斯楼阁之隐显也。”“榱(cuī)”指椽子,“桷(jué)”指方形的椽子,两者合指屋椽。“凌虚”是冲向天空。

第5节 白

色白:壁白、山白、气白、云白

白色是自然界赤、橙、黄、绿、青、蓝、紫混合而成的光线。阳光由七彩构成,白天混而白,晨昏分开而彩。丁皋《写真秘诀》“阴阳虚实论”中提出三白论:“盖平处虽低,而迎阳亦白也。凸处虽高,必有染衬,方见高也。譬如一圆珠,悬于室内粉壁之间,珠壁皆白,外看其光之阴阳,染珠乎?染壁乎?会得此意,可与言浑元笔法之虚实矣。”此段说明三个内容:一是白天迎着太阳而反射混合光白色;二是形体凸起,易形成多向反光,仿佛散射,相对凹处,“方见高也”;三是“室内粉壁”是粉刷材料像珍珠一样粉白。龚贤《半千课徒画说》:“近山色白,积石苍苍。遥峰则青,浅滩则黄。黄者白色,不然水光。有皴无皴,须知阴阳。”近山白、积石苍、黄色白、无皴阳,各自反映白的原理不同,或因空气,或因材料,或因明度,或因阴阳。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远山”中道:“云气色白,白色愈深,则山色愈浅。”山体与云彩都是空间景物,两者明暗,云色愈浅,对比愈强,山色则愈深;云色愈深,对比愈弱,山色愈浅。

从景物颜色的空间感对比上看,明度越高的景物,越显靠前,越是彰显和突出,感觉比实际形体尺寸大。明度越低的景物,越显退后,越是隐匿和陷入。

松年《颐园论画》“作画有十诀”中提到:“晴山须分显露隐僻,隐僻处多黑,显露处多白。”显露景物因在前面,直接反光,故显白;隐僻景物在后部,得不到光线,故显黑。又道:“雨山,米家父子擅长,然细观皆是雨后山,山如墨染,云如白絮而已。”雨前云称积雨云,雨后云多高空云。积雨云晶体颗粒大而密,沉重而对流层,光线不透故显黑,化雨后全部消失;平流层流云和高空定云,水晶颗粒小,密度低,在较高空间,阳光充足,故显白。明沈襄《画法要录·梅谱》道:“月下昏昏真笔少,雪中多半白遮藏;风雨一般分上下,烟岚一抹淡花妆。”黑、暗、昏、蒙(朦)、灰、浑、白是光线不同强度的空间效果。晚上昏暗或昏蓝,傍晚昏黄,白天浑蒙,月光之下景物虽月光为白,但是明度较低,故显昏暗。“昏昏”即昏暗。雪不透明,故雪景是景物或大地被雪覆盖的景象。雪花是由透明冰晶构成,光线在冰晶穿行时,不断改变方向,故显示不透明。在冰晶表层被全部反射,混合为白色光线。

白水、白道、白雪

南北朝宋王微《叙画》中提到:“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山涧因为有石头阻挡而使水流形成浪花。浪花是各种水泡在空气中的反光表现,故称白水。绿林因为风吹过枝叶的空间,而显出树梢低头、树叶响动的景观效果。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道:“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是林氏景观四可论。“白道”是征途象征,“青烟”是客栈象征。“幽人”指幽居之士和幽隐之人,“山客”指居住在山中的人和隐士。“岩扃”指山洞的门,“泉石”是山水的代称。特定的园林景观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诸处染毕,望之山黄树紫,水白江空,非秋而何。”秋天景象以色彩为特征,山是黄色,树是紫色,水是白色,江是空阔。黄钺《二十四画品》“高古”品中道:“古雪四山,光塞无地。羲皇上人,或知其意。既无能名,谁泄其秘。”雪是水的混合晶体,外观因为无色而透光、反光形成白色。虽为实体,然结合疏松,细观晶体之间还是有缝隙。

白处、空白、虚白

丁皋《写真秘诀》“提神要法”中道:“高有突光染法,低有隙光染法。”突光染法:“盖因起突处,定从根盘上周围夹染,愈高愈淡,至白光而止。”由深及白是过渡而不是截然分开。人体如此,景物亦如此,如珠形风动石、半月形畔池、弯弓形家居朱雀池。隙光染法:“凡眼胞之上,泪堂之下,牙骨之旁,每有隙光,皆因低处迎阳之谓也。须先空出地位,或两边分染,或一边起染,向高渐淡,至极高处而止。高处既出,白处自然隙矣。”隙光本是自然景物如狭谷、石缝、地缝对光反射的真实写照,作为景物,少有人如此细观。再分析才发现缝隙的边界才是白处,陷入空间是墨色。

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二:“近人写雪景,勾勒处多用浓墨,墨浓则空白显露,而积雪自厚也。然不善用墨,而专尚刻露,未有不失之板滞者。”雪景墨浓处当为陷入缝隙或凹陷空间,空白指突起的空间,其实此种画法与西方素描法相近,以阴影和灰白显出景物的形体、地面和天空。其他“空白”画论语言,在前节“空”中已叙。

孔衍栻《石村画诀》“渴染”中道:“树石房廊等皆有白处,又实中之虚也。”白处即空处,与“空”一节之空白一样。树冠看似实,其实树枝之间,树叶之间皆是空间。石景之孔洞、缝隙、凹陷、瘦腰、褶皱都是实体的空间,房廊内部本是空间,门窗又是实墙上空间。

虚白景观语言在上节已叙,不做多言。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常论画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深趣,请详以示之”中道:“一任重山叠嶂,万壑千丘,总在峰峦环抱处,岩穴开阖(合)处,林木交盘处,屋宇蚕丛处,路径迂回处,溪桥映带处,应留虚白地步,不可填塞,庶使烟光明灭,云影徘徊,森森穆穆,郁郁苍苍,望之无形,揆之有理,斯绘隐显之法也。”丁皋《写真秘诀》“择室论”中道:“粉壁周遭,偏多虚白;高楼对起,易掠浮光。”笪重光《画筌》:“虚白为阳,实染为阴。”

留白、空白、渍白、逼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手法,主要表现在绘画、书法、园林、文学、音乐之中。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文学中的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绘画用空白来表现水、云、雾、风等景象,书法的结构和通篇布局用字内留白、字间留白和段落留白,园林的空地留白而令人有水脉、山脉、绿化带等景观的连续空间和想象空间,规划的空地留白是为未来预留的发展用地。

唐岱《绘事发微》“雪景”道:“用笔须在石之阴凹处皴染,在石面高平处留白,白即雪也。雪压之石,皴要收短,石根要黑暗。”“其林木枝干,以仰面留白为挂雪之意,松柏杉桧,俱要雪压枝梢。”石景的石面留白和石顶留白,本是实际的空白,又可作为白雪象征。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景”中道:“树身上边留白,下边少皴。”树身上面留白是高光部分,是实体因反光而看不见实体,下面少皴是因为树下多为空地、草地、灌木,由于在阴影之下,既是实际的空间,也是半实半虚的空间,故少皴时,皴处为灌草,未皴处为空间。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取势”中道:“下半已定,然后斟酌上半,主山如何结顶,云气如何空白,平沙远渚如何映带,处处周到,要有收拾而无余溢,所谓合也。”山上半部因有为云气,是实际云气所在的空间,故要留白。空白有些是虚实的虚处,有些是空间,有些是地面,有些是山顶,有些是云烟,在前节已叙不赘,其他空白画论语言如下。

空白,一指天空,二指空着未利用的部分,三指空虚的精神意识,四指缺少。范玑《过云庐画论》“平贴”中说:“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极要体会其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远视成一白片,虽借虚以见实。”云烟半实半虚,若与实景相较则谓之空白。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景”大谈空白,有雪堆空白、雪树空白、题款空白、屋顶空白、石顶空白、远山空白等。“大雪则山石上俱作雪堆,一片空白,应无纹理可见,但于山石之外,以水墨入胶,随山形石势渍染成雪,而山脚石底雪不到处,不妨见些皴纹。”“晴树平正,雨树下垂,风树偏斜,雪树空白。”“不知一幅画自有一幅应款之处,一定不移,如空天书空,壁立题壁,人皆知之,然书空之字,每行伸缩,应长应短,须看画顶之或高或低。从高低画外,又离开一路空白,为画灵光通气。灵光之外,方为题款之处,断不可平齐,四方刻板窒碍。”题款原则是“空天书空”“壁立题壁”和“灵光之外题款”。孔衍栻《石村画诀》“渴染”中说:“房舍有瓦草处染,无瓦草处空白。室内人物、器具俱空白,周围俱用渴笔剔清。每一石只渴染皴处,石顶空白,石根宜重染。大山平坡皆然。远山先用炭为轮廓,外用渴染,渐与天气相接。远山空白,山根用渴染。”

张式《画谭》“论画山水”:“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烟云虽空白处理,但它也是景物,不过观之为白而已。李肇亨《醉鸥题孔孙雪竹卷》:“孔孙写雪竹,以渴笔就势取之而不用滃晕,使人望之空白处皆雪也。”郑燮道:“毕究有皴法以见层次,有空白以见平整,空白之外又皴。”皴法与空白是一黑一白的处理方式,皴代表凹面,白代表凸面。戴以恒《醉苏斋画诀》谈论构景避实法中道:“若嫌景实双勾叶,双勾夹叶有空白。”利用双勾叶间的空白增加虚的层次。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景”中道:“枯枝上亦渍白挂雪,凡亭屋瓦面,桥梁舟篷,皆有雪意,关津道路,当无行人矣。若写微雪,则山石中疏皴淡描,于轮廓外渍黑逼白而已。欲雪则天云惨淡,晴雪则白气仍存。”“冬景则以赭墨托阴阳,留出白光,以胶墨逼白为雪。”“渍白”是白粉由中心向周边漫延的画法,“逼白”指用墨汁或彩色颜料在周围染绘,留出中间的空白。

第6节 场和域

场,一指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如会场、操场、市场、剧场、广场;二指舞台,如上场、下场;三指某种活动的范围,如官场、名利场、逢场作戏;四指事情发生的地点,如现场、当场、在场;五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如开场、终场;六指戏剧中的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七指文娱体育活动的量词,如三场球赛、一场舞会;八指电子束,对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的一次隔行扫描称一场;九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电场、磁场、引力场;十指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如打场、起场;十一指集、市集,如赶场;十二指用于事情的经过,一场透雨、一场大战、空欢喜一场。

从场与空相比可见,场主要是人类需要、活动的空间,也指不可见物质存在的空间。当人与场同时存在时,场表现出活动的方式、位置、动作、声音,即使人不在,人活动的方式也会在场上留下痕迹。而空间只是表示空和不存在,这种不存在可能是暂时或长久的。而现代建筑所提及“场所”一词,在画论中并未提及。

名利场、利欲场、官场、宦场

名利场指世人争名逐利的场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序”道:“每宴坐虚庭,高悬素壁,终日幽对,愉愉然不知天地之大,万物之繁;况乎惊宠辱于势利之场,料得丧于奔驰之域者哉!”“势利之场”指人类等级的社会空间布局。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二:“近世士人沉溺于利欲之场,其作诗不过欲千求卿相,结交贵游,弋取货利,以肥其身家耳。”

官场和宦场,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松年《颐园论画》道:“奉勖诸君,先重品学,而后才艺,况在宦场,尤属危机满地。”“讵料文字书画,尚不免官场苛政所拘,嗟乎!”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四·论山禽”道:“然有时仕宦场中图写祥瑞,不得不随题着意,于无稽中亦须考出证据,然后落笔,庶免方家笑也。”

场头

场头指场地的开始处。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画中境界无穷,敢请夫子略示其目”中道:“或场头高卧,或月下闲谈,情景凄绝,萧疏有致。”场地是指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若用于休闲而高卧,则说明人的境界高雅。同时,月下之时,是人类休息之时,而仍在闲谈,亦说明风雅。

道场

道场,一指成佛成道之所。道场,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修道的仪式空间,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因此,道场也被作为寺院的别称。二指专用于某种活动的场所。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道:“先公曾题师画有:‘纸上春风笔上开,阿师多向道场栽。佛前拈着无声句,香气皆从墨气来。’盖师作花叶先以淡笔尖蘸浓墨为之也。”

各擅胜场、擅场

胜场指胜利之场所。擅指独占。各擅胜场指各自占有胜利的位置。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道:“双鹤老人谓其工细苍秀,兼擅胜场。”沈宗敬(号双鹤老人,1669—1735)是康熙年间进士,仕至太仆寺卿,工书画,山水师倪黄巨然之法,笔力古健,而小景小幅工细俊秀,占据“工细”和“苍秀”两方面优势地位。

擅场指压倒全场,技艺高超出众。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十二卷·文卷六“画品序”:“非笔端有造化而胸中备万物者,莫之擅场名家也。”范玑《过云庐画论》道:“明之各大家及文门诸子,犹多擅场,唯由山水及于人物,必骨节屈伸,衣纹转折,鲜有合度。”

域,一指疆土,与国同义;二指邦;三指地区或区域;四指范围;五指茔地、坟茔;六指局限。场与域之别:场重活动,域重边界。

奔驰之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道:“每宴坐虚庭,高悬素壁,终日幽对,愉愉然不知有天地之大,万物之繁;况乎惊宠辱于势利之场,料得丧于奔驰之域者哉!”“虚庭、素壁”是有限空间,“天地”是无限空间,“势利之场”和“奔驰之域”是有限的人间活动舞台。“奔驰”指人生的奔波劳苦。

地域、域中

地域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我因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故地域既指土地和地区的范围,也指本乡本土。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问:夫子汇万象于胸怀,传千奇于毫翰,尺幅之内瞻万里之遥,丈缣之中写千寻之峻。弟子幸籍(另:借)趋承之教,得蒙指授之下,似有幽隐难传之法,第子未尝厥怠,敢请夫子勿隐直示之”道:“迨后出使四方,洞天神府,备载寰区,如秦陇之峰峦,巍巍赫赫,金涌银溢。吴越之峰峦,鬟青髻翠,握雨期云。巴蜀之峰峦,虎牙杰立,哮壑擂空。潇湘之峰峦,翠幌画屏,双妃梳洗。滇黔之峰峦,神魁鬼魅,腾雾飞阴。咸不如桂林之峰峦,玉(笋)瑶渗,平原屹立,可称奇丽。以上诸域,曾经恣意游观,始觉昔日窗下之陋,更哂海内诸画家窃取豹尾之一斑,博得马胫之一毛,汹汹群起,饰巧竞长,凌夸一时,何其鄙哉!”“诸域”指秦陇、吴越、巴蜀、潇湘、滇黔。绘画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源泉是博学和广游。广游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开拓思路的重要方法。

域中指国中或寰宇间。韩拙《山水纯全集》“论石”道:“今古之迹,显然而著见于域中者,不为不多矣。”邵梅臣《画耕偶录》中“论画山水”附录了“半山来书”,文中感慨道:“香伯画童而习之,颖悟无其伦比,功力至深,驯至其域。”“半山”是指清代画僧,俗名徐在柯,安徽宣城人,山水师倪吴沈三家之笔意,在宣城池州之地,被奉为画界楷模。“邵香伯”是明代画家。“驯至其域”指遵从其法,渐至其境。

异域、西域

异域,一指不在自己本身出生的地方生活,即他乡、外地和外国,其反义词为本土、本地、本国;二指被敌方占领的土地;三指相隔辽远的两地。北宋《宣和画谱》卷八“番族叙论”道:“至有遣子弟入学,乐率贡职奔走而来宾者,则虽异域之远,风声气俗之不同,亦古先哲王所未尝或弃也,此番族所以见于丹青之传。”“异域”指番族所在之地。

西域,最早指周朝之诸地,汉以来成为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汤垕《文殊降灵》“论画人物”评陆探微之佛教画:“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髅(dú lóu)盂者,盖西域俗然。”“王芝子庆家收阎令画西域图,为唐画第一。”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五“论兽畜”道:“于画无甚作法,但有时兴到,欲写西域进贡及匈奴游猎图,则象亦不可少,姑录之以备参考。”

画域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武(宗元)虽可以齐肩接迹,无甚愧之色,必求定论,故有优劣,然气格不群,优入画域,亦列神品下。”“画域”指绘画领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宋”记载王微道:“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也。”考查城市区域,辨别地方州县,标明山岳陵冈,划分巨浸河流。以形为本则融会,以变为本则是心动。“城域、方州、镇阜、浸流”归乎形。

域于象数

象数是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古代占筮基础。韩拙《山水纯全集》“后序”中道:“凡域于象数,囿于形体,一扶疏之细,一帡幪(pínɡ ménɡ)之微,覆于穹窿,载于磅礴,无逃乎象数。”“扶疏”指枝叶盛和某物飘散状,“帡幪”指古代帐幕。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象数文化”,在绘画上,“象”已拓展至形象,“数”拓展至数理。在设计中亦如此,但在现代设计中,象数理论没落,失去其受众基础,现又有回升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