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世界大学排名的缘起与发展
世界大学排名缘起于20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兴起。虽然THE(《泰晤士高等教育》)、QS(《国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US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发布大学排名(见表1.1),但它们最初的关注范围都局限于本国的高校和学科。THE于1986年发布了英国最早的一份大学排名,其主要针对英国大学的一些学科;1993年后,THE开始在学科排名的基础上对英国的大学进行综合排名。QS成立于1990年,该公司最初主要关注工商管理硕士(MBA)领域,先后在1990年和1995年启动了“世界顶尖MBA职业生涯指导”和“QS世界MBA巡展”项目,并在1996年发布了“世界顶尖商学院排名”,为公众提供有关工商管理领域的信息与资源。US News在1983年开始对美国的大学进行排名,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美国大学发展现状的分类排名方式,包括国家级研究型大学排名、硕士类学院和大学排名、学士类文理学院排名和学士类综合学院排名等。
表1.1 四个主要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机构起源概况[1]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日渐增加。为加强不同国家之间大学信息的披露和比较,为有意于出国深造的学子提供参考,世界大学排名应运而生。相关数据显示,1995年全球约有135万名留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2]而该数字在2005年时增长至300万,涨幅达122%。[3]同一时期,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由约2万人增加到12万人,提高了500%。[4]对此,英国THE副主编费尔·巴蒂认为,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将原先本土化的大学排名体系扩充至全球范围是非常有必要的。[5]因此,THE与QS在2004年开始合作发布THE-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大学排名之一。2010年,THE质疑原有QS设计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论文引用”和“同行评议”两项指标的合理性,希望QS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双方沟通失败后,THE开始与汤森路透集团([6]Thomson Reuters)合作,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布新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2011年,THE将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教学声誉”和“研究声誉”两项指标单独提出,形成“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除此之外,THE还开发出“校史50年以下100所大学排名”“亚洲大学排名”“金砖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等子排名。2015年,THE转而与Elsevier合作,使用Scopus数据库。
QS在与THE终止合作后,改与US News、英国《周日时报》、韩国《朝鲜日报》合作,以原有THE-QS的排名指标体系为基础研发了“QS世界大学排名”和众多子排名,包括2009年发布的亚洲大学排名、2011年发布的拉丁美洲大学排名,以及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2012年发布的年轻大学50强项目等。[7]
在世界大学排名方面,相比于THE和QS,US News则显得年轻很多。直至2014年,US News才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首次发布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并在随后三年对其指标体系进行持续的修正和完善。其中,US News在2015年新加入了书籍、会议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前10%)和“高被引论文”比例(前10%)四项指标;2016年,US News取消了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和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两个指标,增加了某学科内“高被引论文”数量(前1%)和高被引论文比例(前1%);2017年,US News将国际合作论文分解为国际合作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比例两个指标,指标比例由原先的10%平均分配为每个指标5%。
ARWU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3年发布,为全球首个多指标的世界性大学排名。ARWU与上述三类世界大学排名的缘起略有不同。一方面,它未经历由地区、学科排名转向世界排名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初衷是通过定量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并非为学生的择校提供帮助。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发布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科领域(简称ARWU-FIELD)排名,2009年发布一流学科排名(简称ARWU-SUBJECT)。同年,ARWU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软科)发布并保留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