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脾胃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脾的病理特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虚为脾功能失调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脾阳虚常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结果,脾阴不足是指脾的阴液亏损。

一、脾气虚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认为脾病则不能布散精微,脾病而四肢不用,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故《素问·痿论》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论。《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认为脾虚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及头面,会使诸窍失养、头目昏沉。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以及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二、脾阳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脾阳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肾,终致脾肾阳虚。

三、脾阴虚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濡者,濡润也,指出了脾脏以滋养、滋润脏腑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理特点。《素问·玉机真脏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认为由胃输精气于脾,脾气升精,而后散精气归于肺,最后随肺脏输布精气至四肢,以达到濡润脏腑组织的作用。《素问·示从容论》曰:“四支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认为四肢懈怠失用是由脾精不能行散所致。

总之,脾气虚为脾功能失调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并伴有全身性气虚表现。脾阳虚常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结果,亦可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直接损伤脾阳而成。脾阳虚常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脾阳虚不仅有脾气虚的表现,且常表现为温煦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气、脾阳不足,中气虚损,或久泄久利,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因而使脾气虚衰,功能减退,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常为全身气虚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陷两种病理变化。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故临床表现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