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序
正本清源,源清流自畅;求真务实,实录文必珍!故将中医经典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治养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整合、研究以启迪广大读者,既是中医药学界的历史使命,又是中医药出版界的责任担当。《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的陆续问世,就是中医学者和专业出版者共同执行历史使命、履行责任担当的结晶。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资料,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方法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人文特性的自然科学,是中华民族医药学行为人在认识自然、认识生命、防治疾病、健身延年与卫生保健活动中原创、应用、传承、发展的医药学体系。而中医针灸,无疑是中医的具有代表性的非药物疗法;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大成》曰:“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自《黄帝内经》肇始,数千余年来历代针灸医家精诚治学,辨病证、析病因、究病机、明经络、选穴位、探手法、观疗效,不断传承针灸理论、不断丰富针灸技术,针灸著作层出不穷,针灸技术屡有创新。近现代以来,历经中国针灸学者共同探索,将针灸技术更予以规范化、标准化。三百多年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灸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人类医疗保健领域,逐渐赢得五洲四海的认同与欢迎,各个国家的人民群众经过临床体验认识到针灸是致力于人类医疗保健的成本低、疗效高、创伤小、副作用少的具有中医优势、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之精华。因之,“针灸”,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于2010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何使之“方知玄里之玄,始达妙中之妙”?这就需要沉潜于中医针灸典籍大海中深入探讨,秉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创的原则,认真厘清思想、厘清方法、厘清经验。为此,杨金生、王莹莹等专家矢志不渝、克难前行,围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从中医针灸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经络腧穴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具体应用以及中医针灸的代表性流派和传承等方面,阐述“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治疗技法、异彩纷呈的各家流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持编写了《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溯源头、明原理、究方法、谈养生、论治疗、辑经验、述流派,形成《中医针灸》《传承集粹》《文化养生》《经穴内涵》《代表流派》等系列著作,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实乃值得广大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研读与珍藏之针灸著作之精品。尤其杨金生教授,有志于中医针灸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一直负责和参与针灸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承担了国家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非遗研究课题,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较深的理解和经验,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司库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组织中医针灸申遗纪念和世界针灸周系列宣传活动,如“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中医针灸澳洲展”等,对于中医针灸的宣传普及、凝聚行业共识、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标志着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了国家战略,标志着发展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快车道,让我们中医人团结奋进,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中医人的智慧和力量!
是,为之序。
2016年12月19日于北京
孙光荣,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