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青少年劳动意识的教育指导
社会主义教育把劳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参加劳动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本文针对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适应四化建设。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开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当前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对劳动课不重视,对劳动有厌恶感,在劳动中消极怠工,应应付付。导致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劳动活不会干,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去作用不大。社会主义的学校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如果学校不注意从各方面的教育入手,那就会偏离方向、尤其忽视了劳动教育确实是十分危险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完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参加劳动的思想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德育的发展。
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及原因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为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目的为出发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开设劳动教育课产生了怀疑,出现了问题。
(1)学生对劳动课不重视,把劳动课当成负担,在劳动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上学的学生很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家中的一切家务都由家长“承包”了。长期下去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学生中学毕业了,还什么都干不了,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学校搞建校活动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带工具,有个别家长认为送到学校是念书的,不是劳动的,对学校有意见,长期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还在人们头脑中存在。
(3)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德育的发展。目前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不重视,只求升学率,对劳动教育偏废了。劳动教育技术课图了形式,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认为劳动技术课就是劳动时好好干就行了。产生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只重视其他的课,对这门课是可有可无,不讲求效果,只看表面现象,使学生缺少正确的劳动观念。又没有受到基本生产技能的专门训练,就必然会影响四化建设的步伐。
(4)学校开展服务性的劳动和公益劳动,有个别师生怨声载道、不愿意参加,出现在劳动中不带工具,应应付付,观念模糊。主要是学校没有经常开展服务性的劳动,学生对这些劳动缺乏知识与技能。
(5)现在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不发展,除了上文化课还是文化课,加班加点,使大部分学生体力下降了。出现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产生以上种种原因是新形势下不可避免的,应强化劳动教育,认识其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
以道德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通过明确意义、培养习惯、学习技能,综合评价,建立制度、巧妙管理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开展一听、二看、三议活动。在学生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人物和场面,学校要经常把劳动模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带领学生上社会去看。去调查研究,看劳动人民他们是怎样从事建设祖国的劳动和为他人工作的,看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的劳动场面,使学生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思想感情,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在劳动教育中经经常开展议论,以树立劳动光荣感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点,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不分贵践,劳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造福,经常开讨论会、演讲会,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2)要坚持上好劳动课。生产劳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手的灵活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劳动技术教育还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劳动课上,在讲一般的劳动技术的同时要广泛地介绍劳动知识,通过擦洗、修理、种植,让学生认识物质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内容。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个人的实践关系,劳动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受到劳动教育,才能学到本领。因此在劳动课中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实际上就是头脑里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就是在重复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系统,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人们在行动上就会做出自然的反应。比如学生早晨到校值日的习惯,早晨到校自然而然地去找笤帚扫地,不用别人督促。就成为一个人的内心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常开展劳动评价工作,充分利用综合评价做导向,激励、改进评定的职能,使评价方法逐步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
针对青少年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评价方法上也要有不同的侧重: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根据他们富于模仿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身边的榜样身上最直观地看到爱劳动的孩子的具体形象,使榜样对他们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的头脑形成理想人的形象,因此,低年级的评价工作坚持以表扬,点评为主的方式进行。
在每次劳动结束后都要进行评价,进行记分,同时以表扬出光荣形式,强化评价的导向和激励的职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后的愉快,把劳动变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天长地久便发展为习惯了。
在组织评议时,对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提出克服的办法,对学生的劳动技能的缺乏进行补课。同时利用评价导向,评先进,树标兵,造成既竞赛又合作的局面,自评时能实事求是,评价时能诚恳虚心。
(4)培养锻炼学生劳动意志。在劳动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问题和困难。因为困难就放弃劳动教育,这显然是不对的。反之只有在困难中才能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制度管理是学生能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
①要设立劳动责任制:要在学生中建立劳动责任制,如卫生大扫除,擦桌子,抬水成了学生们自觉干的事。这样形成了制度,自我意识增强了。自觉地制约了有个人的行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意志都得到普遍的培养和锻炼。
②要建立家务劳动制度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制度:家和学校结合起来加强劳动教育,要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同步宣传,明确这两项劳动制安排的意图,增强学生自立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我服务性的意识。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在围着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转,他们实在被宠坏了。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坏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改掉它也非一日之功,于是,我们就要从小事入手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自理、帮助同学、学做家务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舆论引导,积极表扬。教师是班级舆论的引导者,教师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比如:有的教师会对调皮的学生说:“你再不听话,今天就罚你打扫教室。”这类话无形中表明了教师对劳动的态度,暗示学生劳动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是要被人笑话的。无形中在班级内造成了错误舆论。
(2)有偿劳动,端正思想。美国影片《小鬼当家》中小男孩家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但他仍会在冰天雪地里到邻居太太家门口扫雪,然后从中得到相当的报酬。对于小孩子来讲这钱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向家人要到钱,但这是一种对他劳动的肯定。
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普通表现可以用一朵小红花或者一次掌声来表示肯定,学生已经很满足了;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奖励一块橡皮,一把小尺等表示肯定,学生会为得到这样的奖励而乐开花,更加有激情。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完全可以跟他们来个劳动约定,如:每洗一次碗可以得到5角钱,每次孩子洗完后就给他一枚硬币,这个5角钱已经是他自己劳动所挣,可以随时使用,也可以自己保管,待积攒得多了再买个贵点儿的东西。让孩子体会金钱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体会到劳动对自己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案例: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全校大扫除中,我们班的任务是打扫厕所。同学们听到这个任务后一个个伸伸舌头,眉毛鼻子皱成一团,互相诡秘地对望着笑,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讲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乡下农民的儿子,以前我那儿很穷,一部分家务活就落到了我这个大儿子身上,于是由我担负家里挑水浇菜和清扫牛栏、猪圈这三件又脏又累的活。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多么不容易。挑水浇菜只是累点,但是打扫牛栏、猪圈可真是臭得让你无法忍受。每次打扫牛栏,我都要把裤管卷得高高的。一扫完,就赶忙跑出去,只见两腿上爬满了跳蚤。但我喜爱劳动,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劳动对家人是多么重要……”
听完老师的话后,我们不再嫌弃学校分配的任务,反倒觉得光荣。
劳动开始了,老师和我们一起扛着水管走进了厕所,歌声、笑声夹杂着水声一起从厕所里传出来,大家很开心,我们也更加尊敬老师了。他有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他的言行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动里。天长日久,我们渐渐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这大概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
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其力量比有声的说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同时,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热情地予以表彰,让榜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力所能及,自己动手。在班上组织展开“我会干什么”“我有一双巧手”“我能干”等专题讨论。让同学们找到自我劳动的价值,并懂得只有用智慧和双手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间、收拾书包、整理学习用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会有真正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做到抽屉、桌面、书包干净整洁,个人讲究清洁卫生,并互相学习、相互监督,每天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添“红星”。这样一来,学生每天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按课表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在孩子劳动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劳动的开端,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参加劳动是生活的需要,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感,慢慢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5)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
因此,老师和家长都要付出辛劳的汗水,重视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美的。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