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劳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大意义。

当前的小学生尚具有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劳动的重要,但很缺乏劳动的习惯和技能,不少孩子在生活中懒惰成性。根据调查220名l~6年级学生,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收拾被褥的仅占26.4%,饭后经常洗碗筷的只占13.2%。其中五年级学生,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小衣物占64.1%,倒垃圾占62.2%,帮助烧饭菜占20.9%,拖地板占42.9%,扫地、擦灰尘占55.5%,买菜占25.8%,洗衣服占28.5%。以上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懒惰问题很严重,缺乏劳动习惯,对自己应当干的事,甚至连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条件日益优裕,不少家长对子女娇惯,什么活儿也不让孩子干。据调查,有的低年级的孩子早晨起来伸出一只胳膊让妈妈给穿袖子,又伸出另一只胳膊让爸爸给穿另一只袖子;有的早晨起来伸着脖子等家长给戴红领巾,伸出脚等家长给系鞋带;连刷牙都由家长挤牙膏。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怕累着孩子,把学校的值日劳动也包起来,亲自去代劳。这样,大部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或是不爱劳动,或是不会劳动,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劳动教育。

劳动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觉悟,而且能发展智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这位教育家告诫人们不仅要把劳动看作生活的必需,而且要把劳动看作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多方面表现。

劳动能培养孩子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人民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四化”大业的主力军。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珍惜是与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密不可分的。种粮的农民绝不会把馒头、面包扔掉。制造桌椅的工人,也不会用刀子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姓名。自己洗的衣服穿起来在意,自己烧的饭莱可口,自己种的花草爱护……劳动将使孩子逐渐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劳动还可以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

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相当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自己洗衣服、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是不行的。不难看出,劳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独特的作用。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劳动首先是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时他才渴望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的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劳动的快乐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使劳动不成为额外的负担,家长千万不能用劳动惩罚孩子。如果孩子形成了一种成见,劳动就是惩罚,这给整个教育工作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我国人民有一条金科玉律,任何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很尊敬地和电梯女司机、邮递员、清洁工打招呼,就会使孩子明白一条十分重要的真理:日常的平凡的劳动都是很重要的,在我国一切劳动都是受尊敬的。

在劳动教育中,不能溺爱。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往往孩子应该做的事,就由大人代替了。这是不对的,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真正认识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1)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以说是最经常、最基础的内容。它是劳动的起点,又是其他劳动内容的基础。

①什么是“自己的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事”是属轻微的劳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方面的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准备文具等;生活方面的穿衣、洗漱等;集体方面的值日、扫除等;家庭方面的做饭、洗碗、扫地等。

②放手让孩子干自己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自己的事,既不要怕累着孩子,也不要怕孩子干不好。要想培养孩子会做事,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准备上学用具等。当孩子干得好时,要给予表扬,孩子干得不好时,家长要给以指导,千万不能责骂或挖苦讽刺。

③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家务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由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时不能平衡,往往心到手不到,干事拖拉,丢三落四,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要认真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让孩子重新做,达到家长满意为止。

④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使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尽量多和成年人一起劳动,对成年人来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共同感受劳动的快乐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当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时,他的内心会流溢着自豪和欢乐,会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做人的尊严,因为这是他劳动所得。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良好习惯,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事做起,在自我服务和家庭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2)艰苦朴素、勤劳节俭。今天的孩子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的,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家长给买什么,只要孩子开口要,家长就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们所要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了,丢了不找,坏了不心疼,不知道爱惜。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让他们知道“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我们的“传家宝”。

教育孩子不乱花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在孩子身上肯花钱,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很多孩子,平时口袋里的零用钱已从过去的几角钱,变成几元钱,十几元钱,甚至更多。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家长给孩子带了满满一书包吃的东西,烧鸡、鸡蛋、香肠、面包、水果、糖、饮料以外,还给不少零花钱。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毫不吝惜,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有的学生口袋里有钱,就常去玩电子游艺机,买不适宜的书或看不应看的录相。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不但影响学习而且发展下去容易变坏。

所以,家长要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把钱攒起来,购买文具、图书,养成从小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朴素节俭,对孩子的成长是无声的教育和影响。

总之,要让孩子在自我服务、家庭劳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好品质;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使孩子在家庭这个摇篮里健康成长,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