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正式提出的。在过去几十年中,“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持续提升,已成为学术界讨论、评价与理论建构及研究的重点。尽管对其含义和范畴的争论不断,但企业社会责任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仍得到了发展和演进。而企业除了赚取利润外,还对社会负有其他责任这一观点则已经存在几个世纪之久。[3]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充盈着大量的理论、方法与术语。“社会与企业”“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政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责任”等仅是用来描述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现象的术语中的一部分。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理论与方法丛生、争议与含糊概念并存的现象,为了使这一领域内的相关理论与观点更加清晰,Garriga和Melé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理论划分为以下四组。[4]

(一)工具化理论

在该组理论中,企业社会责任被看作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特别是创造财富的战略性工具,该组理论仅考虑商业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影响,只有与财富创造相符的社会活动才会得到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被视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所以该组理论被称为工具化理论。弗里德曼的“企业对于社会的唯一的责任在于在法律的框架及传统的范围内为利益相关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5]是该组理论的代表性观念。按其所表述的经济目标的不同,这组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理论:侧重股东利益最大化,具有短期利润导向。二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理论:强调竞争优势获取并产生长期效益。三是事件营销理论:以事件为载体开展营销活动以提升企业形象。

(二)政治理论

该组理论强调企业的社会力量,主要关注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以及企业在与此力量相联系的政治领域中所肩负的责任,包含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争论中的政治考虑与政治分析。政治理论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并参与一定的社会合作。该组理论主要分为公司宪政理论与企业社会公民理论,前者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组织机构,要负责任地使用社会权利;后者则将企业视为社会公民,认为企业应当对社区及合作伙伴等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整合理论

该组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如何满足、整合社会需求,认为企业的生存、延续与成长要依靠社会。社会需求通常被看作社会与工商业的互动方式,企业通过满足社会需求获得合法性与声誉。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社会需求,并将其整合到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中去。这组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事件管理理论:企业在组织范围内对社会问题做出反应。二是公共责任原则理论:企业在公共政策框架内承担适度的责任。三是利益相关者管理: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整合社会需求。四是企业社会表现理论:重点强调企业通过对社会需求做出适度回应获取社会合法性。

(四)伦理理论

该组理论主要关注为了巩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企业的伦理期求。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做正确的事情或实现良好社会这一原则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应当将社会责任作为必须承担的义务来接受。这组理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四种。一是规范利益相关者理论:满足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或影响企业经营的组织和个人的利益诉求。二是普适权利理论: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权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企业要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等宏观层面的价值理念。四是共好理论:认为社会的共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借鉴价值。

Garriga与Melé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梳理,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边界,并使相关理论体系化,使得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清晰。[6]从上述四组理论观点看,无论从何种动机出发,企业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与作为宏观主体的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Elsevier、EBSCO、Emerald、Springer、Wiley等数据库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论文的不完全搜索,可以发现学者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的发展

1953年,Bowen出版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开始了现代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建构。此后,Davis[7]、Frederick[8]、Jones[9]、Epstein[10]等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了探讨,Carroll等[11]、Garriga与Melé[12]则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演进等进行了回顾。此外,Freeman[13]、Berman等[14]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研究;Wernerfelt[15]、Barney[16]与Hart[17]等从资源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探究;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公民等也是学者们建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的着眼点。

2.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测度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整理,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测量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另一个重点。Aupperle等首次通过量表测量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评价[18],这种基于被访者主观评价的测量方法目前被很多研究者所使用。Abbott和Monsen[19]、Ganescu[20]等则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了测量。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的测量多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为基础。其他一些专业机构基于商业目的,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专业评价,并形成了专业数据库,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投资指数,如MSCI的ESG指数(原KLD指数)、Dow Jones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

3.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

自从弗里德曼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获取利润”这一观点,学者们开始探索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丰。Preston和O’Bannon[21]、Margolis和Walsh[22]、Orlitzky等[23]、Chang和Kuo[24]、Burhan和Rahmanti[25]所开展的研究被广泛引用。除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外,Torres等[26]、Miles和Covin[27]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客户满意度以及竞争优势间的关系开展了研究。

4.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模式

对于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如何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学者们也进行了重点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理论建构提供实践材料,并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经验指导。关于汽车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涵盖了汽车设计[28]、技术创新[29]、绿色供应链管理与报废车辆处理[30]等方面。

综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理论建构上,特别是在伦理理论方面,学者们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整合,更加关注企业所处的环境及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学者们在研究中也注重企业日常运营中的社会责任实践,对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履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探索方向。

二 现实背景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此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依次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生物克隆技术、航天科技、纳米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出现更是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未来愿景。随着技术进步,作为目前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企业掌握、支配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雇用了大量工作人员,并与政府、消费者、股东、非政府组织等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经济生活,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力量。

企业在创造财富、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自身的运营也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制约并对其造成影响,这些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与能源趋紧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全球生物多样性在1970年到2008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我们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31]如果人类社会继续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那么自然资源与能源将很难满足人类社会未来需求。

(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突发的环境事故和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环境公害问题,如1930年发生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的美国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四大公害病”。这些事件仅是世界环境污染加剧的缩影。为了促进环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正式成立,推动了一系列国际峰会的召开,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和组织的重视,但CO2排放量和化学品产量依旧维持高位,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三)社会问题相对突出

与工业化进程相伴随,人类也面临除资源、环境以外的其他社会问题,例如如何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消除贫困、提供充足的粮食等。全球有13亿人每天的收入低于2美元,有9.25亿饥饿人口,有8.84亿人仍然没有获得安全饮用水。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除了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也要做出努力,承担自身应当肩负的责任。[32]

自然资源与能源、环境与社会方面存在的瓶颈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寻求自身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对上述制约所开展的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