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趋紧与环境压力的加剧,如何实现“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系列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焦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大背景下开展的,探讨企业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如果抛开现代企业制度的限制,这一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近一百年来,企业是否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在学者间引起了很大争议。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需求,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与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思想可能相违背。在这一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都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提倡市场自由运作,反对政府干预,认为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福祉的最优化与最大化,而企业如果承担社会责任,便是对自由社会基础的颠覆。虽然自由主义提倡市场经济,保护私有产权与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是维护自由市场竞争的理论基石,但是在现今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自由社会基础的颠覆”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另外,一些学者和国际组织也倡议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张维迎认为,在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相矛盾,而且基本是一致的。彼得森和阿维森更是提出了“道德经济”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将企业、消费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转移到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上,以这一新型“社会契约”为基础,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道德经济。

本研究认为,上述学者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差异,恰恰反映了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作为制造业中最大的单一部门,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汽车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较大;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价值链较长,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希望以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与实践展开分析,回答企业能否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为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模式参考。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本研究主要致力于回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否相矛盾这一核心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发达国家汽车产业为切入点的。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问题的提出部分。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将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与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为研究的核心,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建、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转变、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及表现评价等主体研究部分,以及由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分析与案例分析两章组成的实证研究部分。最后,研究的结论部分。提出关于构建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和模式的建议。下面以章为单位,简要介绍一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和发现。

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在对理论背景、现实背景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交代本研究开展的大背景。通过回顾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论争以及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结合汽车产业特性,明确开展本研究的动因就是要为中国汽车企业真正负起社会责任、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接下来,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并简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理论分析”通过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对企业概念界定的回顾,认为企业具备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接下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剖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进过程,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工具化理论视角中选取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从伦理理论视角中选取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梳理,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理论支撑。

第三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转变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在梳理Porter和Kramer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发达国家主要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演变和发展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这些企业已经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并重过渡到寻找共同价值、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转变这一阶段。这主要是受政府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市场机制性因素约束与促进的影响,同时,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也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本研究发现,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相容与统一,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价值链形成全过程;第二,回应投资者、员工、消费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让他们做好企业社会公民;第三,着重考虑行业及产品特征,开展环境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环境负荷,提高产品环保性能。这将为中国汽车企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提供模式参考。

第五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为基础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准确地评价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明确其可取与可提升之处,对于探讨“经济人”能否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促进社会福祉的提高颇为重要。本章基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对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范围涵盖了公司战略、治理、承诺与参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及社会绩效几个方面,为了解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六章“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分析”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汽车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所取得的经济成效、社会成效、环境保护成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表现水平,促进了资产收益率与托宾Q值等企业业绩指标的提升,而良好的企业业绩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这一研究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不矛盾。

第七章“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对德国大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案例进行研究。大众集团作为德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2018年,大众集团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企业战略层面,并且构建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贯彻与实施。大众集团通过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对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企业案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通过实施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可以实现自身盈利的增多与社会福祉水平的提高。

第八章“中国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及模式构建”为本研究的政策建议部分。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实施包括进一步完善外部制度性供给、建立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及培育绿色市场在内的外部约束与促进机制。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构,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开展环境经营活动,持续降低环境负荷,并积极回应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