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中开发程度最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黄河三角洲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接地带,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山东对接京津冀的发展的门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这里不仅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增长最快、景观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也是东北亚内陆和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拥有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黄河三角洲多为新生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在人们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的紧缺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境衰退、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问题是该区域经济高效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省典型缺水区域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33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m3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m3的水资源危机区。黄河三角洲区域供水水源过度依赖黄河客水水资源,占用水总量的90%以上,然而近些年来黄河来水量呈减少变化趋势,严重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可引水量,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此外,水系联网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水源的联合调度。一是大型平原水库建设较少,跨季、跨年度调节能力有限;二是蓄水工程布局不尽合理,区域间水资源调度能力不均衡;三是多库串联、干渠与河道尚未形成联网态势。由此,区内尚没有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及其他水源进行联合调度,多水源优化配置不足,供水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广饶县宝贵的地下淡水资源,水质较好,却用于高耗水的工业企业生产,而与这相对照的是区内大量微咸水、咸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规模仍十分低。

鉴于此,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该地区面临着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此外,该地区水资源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和水生态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模式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目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等将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全面调查、科学评价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策和保障措施,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需要开展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本研究能够为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地位引起了国家和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既关系着当前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进程,也关系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后,如何进行水资源配置?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及三角洲动态演化情况下,如何进行配置与管理?黄河水与多种水源如何实现配置与管理?敏感脆弱生态环境下,生态经济开发区确定后,如何实现配置与管理?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如何实现配置与管理?上述问题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黄河三角洲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是解决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下,通过区域多水源优化配置,实现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当前水资源系统变化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引入先进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理念,建立水资源高效生态利用模式与适应性技术,改善当地水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方向发展。

本研究基于资料收集情况,选择占黄河三角洲面积93%的东营市作为研究区,对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技术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