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知识的特征及其演化
1.2.1 知识的特征
目前,有不少学者和专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一样,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如此,Alvin Toffler等学者甚至认为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知识资源应该是所有资源的最终替代物,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这是因为,知识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与土地、人力、资本等物质资源有着诸多本质上的不同。
不管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24],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1.知识是无形的。它不同于物质资源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只能以文字、数据、图像等形式通过语言、书本或软盘这些介质进行表现和传播,其本质往往是人或组织的一种能力、经验、象征性符号或人脑的创意。很多研究认为这些潜在的、无形的知识往往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25]。
2.知识具有取之不尽的特征,可以持续增长和扩张。知识的这种无限增长的特性与它的无形性是对应的。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获取、交流和储存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导致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无限增长,给知识的无限扩张提供了可能性。
3.知识具有外部性,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共享。知识转移与物质转移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的转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换位,不仅仅是个交换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共享过程。它不但不会因为转移或交换而减少,在共享机制和气氛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成为一个知识创造或知识增值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已有的存量知识与新接受的增量知识碰撞时,时常会产生创新性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增殖。
4.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即作为实体(粒)和作为过程(波)的知识[16]。作为实体的知识衍发出知识需要编码、拥有产权即知识产权等管理问题,同时承认知识的实体性,就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识别、组织、收集和测度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过程的知识衍发出知识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管理问题,如知识的创造、共享、学习与应用等问题。“知”和“识”的过程,恰恰是获取和创造“知识”这一实体的过程,即所谓“实体”和“过程”是不可分和统一的[26]。
5.知识具有广度与深度,这是组织或个人在考虑知识结构时需要面临的一对矛盾。所谓知识的广度,就是指知识数量的多少;所谓知识的深度,就是指对知识精通的程度。在一定的资源(比如时间、资金、人力)限制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一般是成反比关系。
6.知识具有关联性,类似于互联网中的超文本链接结构,不同组织和个人、不同领域、不同媒介表现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就是由于这种关联性,使得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成为可能,为知识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1.2.2 知识的演化
从哲学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知识也不例外。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演化之迅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探讨知识管理,必须先研究知识演化的路径和规律。
事实上知识的演化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知识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化;二是知识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演化;三是知识按照生物进化规律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的演化。
首先,根据Verna Allee的知识原型图表达的知识的不同层次,Davenport和Prusak进一步运用过程(知识流量)与库存(知识存量)的观点来解释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不同[15],图1-3为Sena和Shani根据其解释所绘制的知识演化图,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知识由低级向高级形式演化的脉络。

图1-3 知识的层次演化过程[15]
其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作为知识的基本类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Nonaka和Konno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模型的描述。这个模型概括了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过程(包括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和Internalization,简称为SECI过程),它们是:(1)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为知识的外在化(或编码化),主要通过对人脑中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编码的方式表现出来;(2)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扩散),称为知识的组合化,主要是对现存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3)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称为知识的内在化,主要通过人在工作中运用显性知识的体验来形成;(4)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知识增值),称为知识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知识传递环境来实现[27]。
图1-4是这四种转化形式的简单图示,四种转化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的,因此形成知识螺旋,推动知识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变,不断创造新知识。

图1-4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SECI螺旋模型[27]
上面说的知识演化的两个含义实际上就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来看知识的演化现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与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转化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外在化过程即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预备过程,形成具有传播可能性的新概念;知识组合化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实施过程,形成由组织成员共享的系统知识;知识内在化是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的转化,通过行为体验使他人的言传知识变为个人的技能知识;知识社会化则是通过语言、文字之外的影响力,靠个体与个体的日常接触,潜移默化地形成企业组织的文化,形成企业组织独特的知识平台[26]。
如果深入地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对应于知识第一种视角演化的四个阶段,在第二种视角中,显性知识相当于前者的数据和信息,隐性知识相当于前者的知识和智慧,这也就是许多行为学派的学者认为真正的知识管理应该是对隐性知识(知识与智慧层级)的管理,而显性知识管理属于信息管理范畴的原因。
最后,上述两种视角的知识演化归根结底都是要走到一条类似于生物进化式的新老交替的道路上来,这就是企业的知识链演化过程。刘冀生和吴金希认为,知识链是这样的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企业对这条知识链管理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8]。
此外,许晓明和龙炼将企业的知识演化分成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和使用知识。他们认为,这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构成了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流转的全过程[29]。他们对这三个过程的描述如下:
1.获取知识。学习和创新是一个公司汲取知识的两条主要途径,企业必须对它们进行全面的组织和管理才能有效地达到自己获取知识的目标。(1)学习。早在手工生产年代,工匠们就通过学徒制的形式来进行技术的传播和学习。(2)创新。创新是推动经济前进的火车头,也是知识的最终源头。对企业而言,创新不仅包括技术上的突破和产品的开发,也包括生产流程、组织结构、市场运作等方面的革新[29]。
2.传递知识。根据Hansen教授等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论文,企业传递知识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编码法(codification)和人员法(personalization)。编码法指的是企业将所需的知识编辑存储在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中,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方便地接触和使用其中的信息。人员法指的是在一些知识与特定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中,知识传递的主要方法是人员与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注意力应主要集中在对知识沟通进行鼓励并为它创造条件上,而不是企图对这些知识进行编纂和存储[29]。
除了上述知识传递的两种方法之外,文Nancy M.Dixon提出了5种知识转移的方式,它们是:(1)连续转移(Serial Transfer),实用于一个团队做完某项工作后在新的背景下重复完成相同的任务;(2)近转移(Near Transfer),指在相似环境中做相似工作,但是在不同的地点的供方团队和受方团队之间的知识转移;(3)远转移(Far Transfer),指转移的知识是非常规任务的情况下,将隐含知识从供方团队到受方团队的知识转移;(4)战略转移(Strategic Transfer),指一个团队向另一个团队转移非常复杂的知识;(5)专家转移(Expert Transfer),是指转移的是偶尔需要执行的任务,所转移的知识是显性知识的过程[30]。
3.使用知识。知识的使用是企业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知识向“知识资产”转变的最终环节。企业如果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前两个部分的工作,一般而言知识使用的过程也将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29]。
根据上述三种知识演化模式的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知识演化的路径,它应该包含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储存、传递、共享、使用、创新、评估和淘汰等十个步骤。图1-5清晰地描述了企业知识演化的全过程,其中蕴涵了知识螺旋的四个演化过程,使得知识的演化过程生生不息,符合知识固有的特征。对于这个流程图中各阶段的含义,下面作一个简单描述。

图1-5 企业知识链演化过程[31]
1.知识的识别是指企业或企业中的知识工作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组织内外的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搜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使得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理解和加工而变为组织内部的知识;
2.知识的获取是指企业或个人在明确知识的需求后,收集存在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知识资源,是知识进入企业内部的关键行为;
3.知识的开发是指当企业或个人获得的知识不能够直接或完全的满足应用的需求时,企业和个人对知识进行整理、分类、挖掘等知识增值活动,以便于知识的存储、传递和共享等过程;
4.知识的储存是指知识以一定形式保留在企业内部,便于知识的传递、共享和再利用的活动过程;
5.知识的传递是在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个人与存储介质之间的知识活动,有自发的行为,也有组织流程固化的行为;
6.知识的共享是在企业内部范围的分享个人和组织知识,体现知识价值边际递增效应的活动过程;
7.知识的使用是将所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工作流程中、决策过程中和新出现的机会中,它是知识发挥其效用,为个人能力提升与组织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的根本所在;
8.知识的创新是指企业和个人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对现有知识及其应用进行不断思考、应用和检验的活动,它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既是不同知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贯穿了知识管理的所有活动阶段;
9.知识的评估是对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价值的评价、认定过程,为其他知识活动过程提供反馈,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进行知识活动;
10.知识的淘汰是指当认定知识是错误的、不合适的,不再能够满足个人和组织发展所需要时,退出企业知识活动过程的循环的活动[31]。
事实上,上述三种视角的知识演化是交错和并行展开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综合。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该覆盖到知识演化的多个视角,这样才有可能支持知识积累和创新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对知识演化的三种视角进行集成,得出一个综合的知识演化模型(如图1-6所示)。

图1-6 整合三种视角的知识演化模型[31]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知识演化的三种视角集成了起来,充分展示了知识演化过程的全貌。
首先,X轴表示的是知识的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视角),即Nonaka和Konno所划分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其次,Y轴表示知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次序(第二种视角),即Verna Allee以及Sena和Shani所区分的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其中,数据是信息的低级阶段,可以归入广义的信息范畴,因此数据和信息与第一种视角中的显性知识相对应;智慧是知识的高级阶段,可以归入广义的知识范畴,因此知识和智慧则与第一种视角中的隐性知识相对应。在这里,由于采用的是与第一种不同的视角,而且我们直接引用了Verna Allee在《知识的进化》一文中的有关术语,因此在概念上的理解上一定要仔细区别,否则很容易发生混淆。
如果我们将第二种视角单纯地看成与第一种视角相同,即只区分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大类,则X和Y轴所形成的平面中的四个像限刚好描述了知识的SECI循环。也就是说,在这个平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是相互演化,这种演化推动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Z轴表示知识演化的第三种视角,即知识链的演化过程,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储存、传递、共享、使用、创新、评估和淘汰的演化序列。在这个三维的坐标系中,中间那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就是知识演化的路径,它完全包含了知识演化的上述三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