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微笑着抑郁(十)
郁闷、担忧时时困扰着我。
教学亦如此。
跟随着中考的指挥棒,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完全可以掌握中考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大块的题型思路,因为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考课内阅读理解,定会有鲁迅作品,几乎每年我都要恭喜自己:因为我又猜对了!
应试作文,我是百发百中。主题吧,无非是围绕着自信、坚强、友情、尊老、环保等,所以从初三开始,每个学生都围绕着这些主题精心地准备范文。
其实高中也是如此。记得我辅导过几个高中生,由于时间紧迫,我干脆带他们写三篇范文,然后授予与作文题文自然衔接的点题套路,结果都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更有甚者:有一个学生,我曾经带他精改了一篇作文,是关于克服自卑心理,直面困难的主题,就是这篇作文在中考时得了高分。后来他考大学,直至研究生,他都一字不改,原文照搬上考场,结果都是百战不殆!
真正实践了“一篇作文打天下”!
出题者终于察觉到了。有一年中考的作文题《这也是一节语文课》,按照往年的批改要求,“课”应该是虚指,反之拿不到高分。而这一年的要求,“课”最好是“语文活动课”。其他的课不可以,就是要求是实实在在的“课”。但不是语文课,懵了!
中考总结大会上,教研员义正辞严地批判按套路写作文,说这样下去和八股文有什么区别呢?
我坐在台下悄悄地想:清嘉年间,多少服务百姓、献身国家的能杰干臣,几乎都是八股文所熏陶、锤炼、造就出来的。纵观史上,很多名家大师不都是经过科举考试才脱颖而出的吗?
面对一直要求以虚指发挥想象而判定分数等级的模式,改题的老师们面面相觑,批改作文的阶梯教室里人声鼎沸,炸了锅。
第二年,作文题是《记一次旅行》,老师们吸取了教训,记住了“旅行”,一定要是真正的旅行,不能是“心”的旅行。
我拜读了一篇满分作文,写了一个孩子和她妈妈回老家的途中经历。在旅行的途中,他带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一个孩子怎么有孝心,于是在住宾馆的时候,他拿出了这本书,看到了书中孩子怎么孝敬妈妈,他受到了启发,于是他就帮妈妈做事。途中,她妈妈坐在大树下休息的时候,他打开了那本书,看到书中的孩子……于是他又开始孝敬……
面对那苍白无力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节,我勉强读完这篇范文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来的是两个字:无语。
后来根据作文题目和改卷时的要求,我就感觉到了出题的老师应该是不知道怎么出题了,造成了猜题的人也不知如何猜题了。
我真是既好笑又郁闷,本来是你这么出,我就这么教;你那么出,我就那么教。你只要能出的出来,我就能猜的出来。现在乱了,出题的人不知道咋出,猜题的人也不知咋教;写作的人没有时间写,有时间写也不知道咋写。
我经常质疑我自己,我还算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吗?我也多次自嘲,什么初三的毕业班把关老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猜题高手,应试能手而已。
我得意的同时失意着。
我微笑的同时抑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