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洋共相處
旅行零開始
自1842年8月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清廷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後,英國人把港島的中央部分和半山地帶規劃為歐洲人居住區,東西兩端則屬華人活動範圍。其中黃泥涌一帶,只供洋人打獵、郊遊及賽馬之用。
當時香港的華人地位低微,除農民、漁民外,大多從事勞力工作,如石匠、苦力、海員等,薪酬微薄,僅以餬口。為了生計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對當時的華人來說,旅行真是談何容易呢!有報導指出,自十九世紀開始,華人在重陽節已有登太平山頂活動,旅行於當年僅此而已。
後來,隨着各地區陸續開拓道路,交通得以改善、地圖文獻流傳、經濟迅速發展等因素,本土的旅行生活才被誘發出來及發展開去。
地圖面世 運河開通
規劃和發展香港島需有專人先把其地形測量及繪圖。1841年,英國海軍測量船硫磺號艦長卑路乍擔當此重任,繪製成《香港和附近一帶水域圖》。因而港島西面水域,今天仍留下硫磺海峽的名稱。
據1860年《北京條約》,清廷將九龍界限街以南割讓了給英國,港府起初把九龍半島保留為軍事屯兵之用,以保衛港島維多利亞城。當時內地尚是清政府管治,意大利傳教士西米安·獲朗他尼(Volonteri)卻能夠根據英國海軍航海地圖,在1866年繪製了《新安縣全圖》。
1865年,英國與葡萄牙航商聯合組成省港澳輪船公司,並收購一批外國輪船,行走港、澳、穗之間。1869年蘇彝士運河通航後,船隻由歐洲前來遠東的航程只需兩個月,大大節省時間。航運迅速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商業家、遊歷家、冒險家和傳教士等,他們紛紛途經香港前往中國找尋機遇。外來船多人多,令香港經濟日趨繁榮。海陸交通日趨完備,商行、銀行林立,香港成為在大英帝國管治下,繼倫敦、利物浦後的第三大商港。
香港的城市建設亦逐漸擴展了,這時山頂區已有洋人居住,出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政府有感於他們出入不方便,遂於1885年興建山頂纜車,並於1888年5月通車。山頂纜車分為三等級,頭等屬英國殖民地官員及太平山居民;二等屬英國軍人及警務人員;三等屬其他人與動物,可見華人何等備受歧視。
1893年的《香港指南》(The Hong Kong Guide)、1894的《香港雜記》,都分別描述了維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情景,海面停泊很多來自各國的蒸汽貨輪,也有配備防海盜火炮設施的貨船、戰艦等。1898年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成立,經營往來九龍與香港島渡輪服務,替代當時來往油蔴地與香港島的火船仔。

1866年繪製的《新安縣全圖》
《香港雜記》一書,是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王韜集資出版,中華印務總局承印,全書線裝一冊,內文分為12章,共48頁。著者是南海曉雲陳鏸勳。全書計為:地理形勢、開港來歷、國家政治、稅餉度支、中西船務、中西商務、中西醫所、民籍練兵、街道樓房、水道暗渠、華英書塾,及港則瑣言。另有香港畫圖目錄,包括:香港全圖、香港城圖、香港畫圖、香港海面、督憲府第、公家花園、皇后大道、皇后書院、大潭水塘、山頂火車、博物院圖、操兵地圖、跑馬地圖、大鐘樓圖及上海銀行。
繼1888年史坦福斯公司製成《香港九龍地圖》後,另一位熱愛大自然、遠足、探險和狩獵的繪圖員赫爾利(R.C.Hurley),於1896年重新繪製了《香港中國最早導遊圖》,包括兩幅旅行路線地圖。赫氏與友人常漫遊香港、九龍,並包括跨越現時所稱的深圳,將觀察所得的資料,參照意大利傳教士繪製的地圖資料製成上圖,出版後廣受歡迎,影響深遠,於1899年重印。
赫氏所行的是鄉民往來的山徑。村民生活較為儉樸,鄉村之間設有墟市,可自供自足。村民往來其間,都是徒步,或用上轎子、山兜、人力手推的單輪木頭車(俗稱雞公車)。他們需花上大半天從大埔、沙田等地,徒步跨越山嶺方能到達九龍,把農產品運到長沙灣、九龍城或今天牛池灣一帶售賣;回程順道買回火水(煤油)、糖果、餅乾和一些雜食。臨海之濱的鄉村,惟有靠船,乘風扯帆而去。例如西貢毗鄰棺材角半島的海下村,所產之木炭需以船運載,遠赴香港仔出售。
1880年,小瀝源有兩位客籍村民:石古壠村的許永慶老師和九肚村的羅文祥老師,他們在私塾任教,閒時喜相約遊山玩水,因而寫下《九約竹枝詞》,且用客語唱出從小瀝源出大圍各村的地名、風景、名勝等內容。可惜於日治時期,這些作品全部遺失。戰後,村民詹伙生夫婦,花了數年時間,憑記憶將歌詞逐點寫下,才能流傳於世。歌詞內的村落,皆有百多年歷史。昔日各村互有用石子鋪成的路徑,方便村民往還或上山伐薪採藥,這些路徑即今天我們統稱的古道,亦是旅行人士喜行的路徑。
《九約竹枝詞》(摘錄自《沙田節——沙田歷史展覽特刊1987》,衛慶祥編,沙田歷史展覽及特刊出版工作小組出版):
瀝源洞裡樂聳融,人住同安化日中,閒道約中多好景,拾年一醮舞金龍。
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耕著田心逢稔歲,社前醉唱太平歌。
勝蹟堪傳是隔田,峯前背子石相連,望郎歷盡艱辛苦,志節如同鐵石堅。
車公廟畔水洋洋,徑口林深草木荒,共說神靈多庇佑,五更鐘聲即焚香。
沙田頭又值年豐,作壆坑源水蔭涌,直對沙田禾麥熟,家家相慶賦千中。
風光鬧熱是圓洲,客似雲來載滿舟,遙望插桅桿插處,小灘多石亦無憂。
小瀝源中水曲灣,龍騰浪下起雲瀾,牛皮沙住貪風月,見咀徘徊望客還。
南山修竹引薰風,拂動岩前石古壠,修整大藍寮廣闊,黃坭頭宿位任停踪。
大輋禾麥實婆娑,崗版田連割最多,行向花芯坑處落,牧童牛凹唱山歌。
觀音山上景悠悠,歲歲豐隆老鼠田,茂草岩前堪畜牧,芙蓉墅外種花園。
白鶴墩前曬羽毛,飛來橫壆看流潮,銅鑼灣裡流民客,山厦禾輋夜氣涼。
麵房火炭自相連,龜地形成極自然,尚有船埋落路下,擔魚男女不停肩。
河東河瀝背相通,雲出寒山石徑風,黃竹洋風山尾過,石寮凹背路西東。
龍窩水曲更周全,戶外煙霞是錦田,樟樹灘前魚艇滿,生涯渡活樂餘年。
大陂尾居富庶全,赤坭坪住亦安然,長瀝尾人馬料水,望窮山外有人煙。
梅子林間再一行,遊遊不覺到茅坪,迴環聳翠多奇景,黃竹山高不必驚。
石壠仔是定行踪,直上昂坪捉地龍,回首馬鞍山頂望,居然人在廣寒宮。
烏溪沙上景盤桓,大水坑源水一灣,輋下泥涌通路過,春來樟木茂如山。
1898年7月1日,中英兩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廷將新界及大小島嶼235個(除九龍寨城及龍津碼頭外)租借予英國99年。同年,愛迪生公司派員來港放映外國風光紀錄短片,同時拍攝香港風貌,香港街道的活動影像從此流傳於世,並成為歷史最久遠的香港影像紀錄《愛迪生短片》。1899年,香港政府才派員開展新界區的測繪工作。
城市建設 交通改善
香港政府按地方上的需要和發展方向,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兵營、房屋和修築馬路。1861年香港中華煤氣公司成立後,大洋行紛紛投地興建貨倉。
另方面,香港先後進行多次填海工程和開闢道路網。香港電燈公司(1889年)、中華電力公司(1903年)相繼開辦。1902年,香港接駁通往鄰近地區的道路開通,例如1904年7月電車通車;直達深水灣的道路於1915年完成;1917年修築了從中環到淺水灣的道路;通往赤柱和大潭的道路於1918年完工。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1912至1915年間港府分別在新界東西兩面興建了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以加强新界與市區的聯繫及方便居民往還,此為新界最早期的公路。戰前另外興建沙頭角公路、沙頭角沿邊境到上水的軍路、落馬洲公路、清水灣公路等。公共巴士和村車的行走,使農畜產品運輸比以前方便,新界居民生活才有所改善,西醫下鄉為人治病也方便得多。
遊記見報 旅行初露
已故香港掌故專欄作者魯金先生,曾在《香港旅行界聯會10週年紀念特刊》(1992年)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述說光緒年間出版的《華字日報》主筆潘飛聲,是香港旅行界最早的老前輩。根據文字記載,1898年3月18日,潘飛聲與當時本港殷商何星橋、任墀翹、羅星樓、蕭湛庭、郭叔任等共八人,曾步行往大潭篤水塘旅行,其後寫成〈遊大潭篤記〉並刊登於《華字日報》上。

現今的大潭篤水塘大壩
〈遊大潭篤記〉是香港最早的旅行記,茲將部分內文錄出,供大家參考(摘錄自《香港旅行界聯會十週年紀念特刊》,1992年):「英人初割香港通商,度大洋之水鹹鹵不可食,乃搜澤度泉,停注為潭,斯港遂為東來貿易第一繁盛之地。將荒山一片,化為金銀樓閣,佳麗綺維,此潭所繫,不甚大歟。龔定庵西域置行省議言,所費極厚,所建極繁,所收之效在二十年後,利且萬倍。西人開鑿闢島,皆不惜巨費發治之,正與定庵之言吻合也。抑余航海之歲,入薩克遜鳥啼徑觀飛瀑,登瑞士湖雪山探流泉,馳域外奇詭大觀,山水清冷,猶懸心目,以視斯潭一勻,曾何足異,而復流連不去懷者,以港去吾鄉里一日程,游覽所至,渺若荒陬,若不勝去國離鄉之感。肝衡今昔,憂從中來,殆王伯興所謂對此茫茫,百端交集者耶。」「薄日平海,涼吹動林,興盡而返。同游任墀翹,羅星樓,蕭湛庭,郭叔任,共八人,惟顏恆甫以事未至。諸子囑予為記。以篤名大潭者,本粵諺,猶言底也。水經注,篤可作地名。」

《宋王台秋唱圖》(朱石年提供)
由1916年起,在九龍寨城以外的九龍灣開始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隨之而來的又有啓德濱發展計劃。當時郊外荒涼一片,交通仍未完善,市民只能前往九龍寨城、侯王廟、宋王台、海心廟、牛池灣等處休憩娛樂。
宋王台原位於馬頭角一處海濱小丘上。過往有不少前清遺老,如陳伯陶、賴際熙、蘇澤東、黃瀚華、吳道鎔等人,閒時到宋王台詩酒酬唱、憑弔寄興,該處可謂早期的旅行景點。一眾遺老曾收輯諸人詩作,如《宋王台秋唱》、《宋王台懷古》、《登九龍城放歌》等,不過短暫過後便風騷不繼。
不少來港外籍學者是最先接觸本土郊野,他們為自己的國家撰寫研究報告,供後來中西學者參考外,更對日後香港的旅行生活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例如1841年服務英國海軍測量船硫磺號的軒士醫生(Dr. R.B. Hinds),在香港採集了百多個植物標本,並寄往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標本室作鑑別及保存。1861年邊林(George Bentham)編著《香港植物誌》(Flora Hongkongensis)及韓斯(H.F.Hance)在1872年編著《香港植物誌補遺》(Supplement to Bentham’s Flora Hongkongensis)時,大部分資料取材自該皇家植物園標本室。此外,還包括1907年J.Ckershaw出版的Butterflies of Hong Kong,1912年在香港植物標本室工作的鄧恩(S.T. Dunn)與泰查(W.J.Tutcher)合著《廣東及香港植物誌》(Flora of Kwangtung and Hong Kong),1920年赫爾利編著《香港手冊》(Handbook to the British Crown Colony of Hong Kong and Dependencies)等。
1925年爆發省港大罷工,本港市面百業蕭條。1926年廣州國民革命軍北伐,國內政局動盪,巿民因此很關心時局發展,新聞報紙甚為搶手,較出名的有《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於1925年6月5日創刊,前身是《中外新報》,歸華商總會接辦後,改名《華商總會報》。其後《華商總會報》易手而改名《華僑日報》。是次易手,版面和字體有重大改革,以「諧部」(即副刊)的「香海濤聲」放在第一版。1928年《華僑日報》附帶出版《南强日報》(早報)、《南中報》(晚報),又兼辦《大中報》、《華強報》。1929年在廣州出版《大中報》、《大華晚報》,在澳門出版《華僑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南中報》、《南强報》均無復版,而代之以《華僑晚報》。
當年曾有學校舉辦一些短程的旅行活動,如1928年重陽節,崇正總會第二、三義校秋季郊遊,地點是宋王台。其他地點如沙田紅梅谷、慈雲山觀音廟等。那時香港島很多地方仍然相當清靜,如北角一帶有七姊妹泳灘,不少著名公司和社團都在那裡設立泳棚。柴灣、石澳、赤柱、淺水灣、香港仔,都充滿了郊野氣息,是人們喜愛前往野餐和游泳的好地方。
1901年,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創立。其行政架構分為華人部及西人部,讓新一代的華人多接觸西方文化,華人部有青年會旅行團,屬於大團體的內部小組,曾在假日舉辦旅行活動。1922年,香港精武體育會成立,作為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分會,仍以提倡體育及發揚武術為宗旨。精武的文化,既繼承歷史傳統又結合時代特點,活動非常豐富,有書法、圖畫、國語、攝影、粵樂、銅樂、弦樂、京劇、影戲、舞藝、醫學、旅遊、辯論等。後來成立精武旅行團,為會員提供康樂活動。

1928年崇正總會第二、三義校參觀宋王台留影。(朱石年提供)

沙田紅梅谷舊貌
庸社誕生 組織初現
1930年10月19日,《華僑日報》五個好動的青年記者,吳灞陵、衛國輪、莫輝祺、陳亦泮、黃嗇名,組成一個大埔旅行團,走訪李福林的康樂園和桃源洞。回來後,他們寫了好幾篇文章,在《華僑日報》的附屬報《香港南中報》副刊「南國之風」,闢了一個「大埔」專輯,寫著「香海秋季旅行團主編」9個字,這是香港報刊第一個旅行專輯。
之後,他們又組織了多次旅行活動,包括遊青山,跨慈雲,探九龍,一連刊載過3個旅行特輯。其他同仁紛紛加入,招邀親友,人數逐漸多起來,構成一個旅行團的基礎了。
1932年12月4日,《華僑日報》的另一聯營報紙《南強日報》,由黃嗇名任副刊編輯,吳灞陵等主編,但不可無一名字,於是想出「庸社」兩字,用庸社名義,創刊了《旅行週刊》,逢星期日出版,介紹旅行知識。發刊詞上有幾句話:「庸社之所以成為社,是很偶然的,簡單說一句,是為本刊而生,是由多次旅行結果而成。」因而公訂每年的12月4日為庸社社慶日。
庸社誕生之際,經常以筆名「江山故人」和「中原大俠」撰文的黃佩佳,供稿予《華僑日報》副刊的「香海濤聲」。受《華僑日報》編輯吳灞陵等人慕名請見,他們後來經常相約同遊,每逢港九新界舉行記者招待會,尤其是那些與黃佩佳的本土風光有多少關連的都要他参加。
當時吳灞陵每週以庸社名義舉行一次旅行,藉以找寫作題材,參加者只限於編者與讀者。另外黃佩佳又組織了雄風旅行團,成員均是青年公務員。1933年3月5日,庸社與雄風一齊前往寶安南頭,參觀寶安岩口車路公司時,雙方重新組合,正式成立了庸社行友,簡稱庸社。結果,吸引不少讀者參加,陣容日大。《華僑日報》又於1934年創辦《旅行生活》旬刊,提倡旅行生活。
1936年12月20日,是本港旅行史上有記載的首次登山比賽,路線是由荃灣至大帽山山頂,主辦單位是香港精武體育會。1938年12月18日,香港九龍鑰智中學附設國語專修科和興華國語專門學校的校友會,亦曾舉辦同樣性質的比賽。
上述登山比賽路線由庸社幾位富有爬山經驗的行友黃佩佳、鄧雄飛、楊兆鴻、布達材、王文彬、黃嗇名、吳灞陵、黃賢修、黎紫君等人制訂。以荃灣青華球場為起點,經川龍村,直上大帽山頂,頂上豎立的「工字鐵」(測量墩前身)為終點,沿途插上小旗作記號。16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參加,但須經過指定醫生作體格檢驗,及格方可出賽。從起點到終點,分設六站,競賽者經過每一站,都須繳交一個站證給站員收驗,以防有人採取捷徑攀山,凡不依路線者以作弊論。這類比賽開創長程急走、越野賽事的先河。
當時由荃灣至大帽山頂仍未有荃錦公路,至日治時期,荃灣區役所按照日軍命令,抽調人力為其構築各種防禦工事,包括大帽山頂的無線電通訊站、由山脚至山頂的公路、地道和海邊觀察站等。戰後,駐港英軍為改善石崗軍營的對外交通,於1951至1952年請英國皇家工程隊來港修築軍事工程,建造了荃錦公路。1961年5月25日才開放荃錦公路給公眾,迄今大帽山山頂仍是禁區之地。

庸社六十週年社慶聚餐,即場向出席者勸捐助學。
希活,英國人,畢業於劍橋大學。喜好郊遊和爬山,將經驗附以所見沿途自然風景,以及花木鳥獸的描寫,寫成若干篇遊記短文,交《香港自然科學家》季刊發表。1938年,他再將曾發表的12篇短文交香港《南華早報》出版,合成《香港漫遊》(Rambles in Hong Kong)。
宋學鵬(1880–1962),1925年任香港總督府中國事務顧問。他將有關新界文物故事,用英文寫成多篇文章,先後在《香港自然科學家》季刊上發表,是研究香港歷史的寶貴資料。
中西薈萃 學者交流
三十年代港九公共交通已有改善,中西學者亦有文化的交流。香樂思博士(Dr. Geoffrey Alton Craig Herklots, 1902–1986)是英國植物學家和鳥類學家,於1928年來香港大學當講師,1930年創辦《香港自然科學家》季刊(The Hong Kong Naturalist),集合了當時一大批學者、官員,如天文台台長希活(Graham Heywood)寫香港山水,宋學鵬寫新界傳說,S.G. King寫香港貝類,A.M. Boring寫兩棲類,A.H. Crook寫昆蟲,L. Gibb寫植物,香樂思自己寫鳥獸。香樂思在戰前曾出版《香港的有花灌木》和《香港的蘭花》,與林書顏合編《香港的普通食用鹹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