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留守生活
林徽因年纪虽小,但已经早熟,因为母亲的缘故,她和程桂林之间的相处很微妙,但却没出现什么大矛盾。一方面程桂林拿捏得当,有一定修养,不至于太为难大女儿,另一方面林徽因是照顾祖父起居的好帮手,并深得林父喜爱,所以家里家外都让人无可挑剔。
生母负气出走北平,二娘即将生孩子,让尚且年幼的林徽因学着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这是林父早年对女儿最为称道的事情。当我们在谈论童年的时候,总会谈论什么?也许是游戏,也许是小伙伴,但对林徽因来说,居然是家务。帮忙给祖父煎药、写信、照顾刚出生的弟妹,都是林徽因一放学就得去做的事情。她就像一个陀螺,总是无时无刻地为家庭忙碌着,她的懂事和勤劳,获得了大人们一致的疼爱,这疼爱里多包含着对一个早熟孩子的怜悯。
试想,彼时林家正是兴盛的时候,经济条件算优越,家中自然有仆人帮工,但勤做家务竟然是林徽因获得家人重视的最大优点。可见这段时期被称为林徽因“并不快乐的童年”确有其事,至少,那时候的林徽因太累了。尤其是搬到上海后,祖父林孝恂的身体每况愈下,需要细心的照料,从小待在祖父身边的林徽因是不二人选。
尽管很辛苦,但她做得很好,到最后,连二娘程桂林都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父亲最宠爱的孩子”。如果没有这般乖巧懂事,如果她是个不得宠的孩子,她也许会像北平大宅院里的那些姨太太的女儿一样,某一天被家人随便嫁了一个什么人,她的早熟懂事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机会。
1913年的民国汇丰银行纸钞,当时以火车为首的全国交通网络开始形成,铁路线路是帝国主义和军阀争夺的重点
从1911年以来,林长民给女儿的信件中一再提及要接她到身边读书,但一直到1913年还没行动。因为此时正是民国初期异常动荡的一年,君主立宪还是共和,是辛亥革命后可能完全不同的走向。在当时中国南北对峙处于战争的境况下,它最可能发展的方向是“以战而定制度”。原本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和平方式迫使清帝逊位的大军阀袁世凯正积极策划称帝活动,并于这年的3月20日策划了谋杀宋教仁一案,引起社会一片哗然,6月,又遇北京大学生闹学潮,所以京城的政治氛围一时很紧张,也延后了林长民让女儿到北京求学的计划。同年7月,南方7省爆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
为了顺利称帝,袁世凯一方面大肆武力镇压各地革命,一方面在京城大肆收纳各方人才,袁世凯的某些做法有点下作,但他堪称近代最具慧眼的“BOSS”(老板),当时他麾下人才济济:政治上有徐世昌;军事上有号称“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外交方面有顾维钧、陆征祥;军警方面有赵秉钧、段芝贵;经济方面有周学熙、梁士诒;教育方面有严修、林墨清、卢木斋、傅增湘;袁的机要秘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吕碧成。袁世凯注重法律建设,在法律方面先后招揽了金邦平、黎渊等人才。
袁世凯虽是清廷重臣出身,却有眼光和创新意识,1913年年底,他在南苑开办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又制国歌《于万斯年歌》,雄心勃勃准备他的登基大典。袁世凯的称帝虽然忤逆民意,但由于他手中握有的雄厚兵力和人才班子,当时各地讨伐活动一时难以撼动他的实力。直到袁世凯病死,他的部下才敢各自为战,但北洋军政府再没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
后人常常说,袁要是再早死一点,没有后来复辟称帝的事,就是共和的大功臣。袁要是晚死一点,也许复辟会变成现实,中国历史再度倒退成帝制。
再论当时的林长民。其实,林长民是一位天才的人物,早期曾和同乡的林纾齐名于文学翻译界,国学功底深厚,书卷气极浓,神清气爽,雅称“时花美女”(因擅书,时有此誉)。假如他不从政,一定是一位翻译家书法家,也有可能成为一位作家。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已经配备新式刺刀步枪
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政治抱负没能得到最终的落实,连带着其他的天赋才艺也浪费了。
政坛纷纭,时光还是一直向前,1913年年底很快到了,林徽因喜滋滋地打点着行李,她费力地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又帮忙整理二娘的行李箱,小脸冻得通红,却依然起劲。
父亲答应年后带她去北京了,她也盼望着和表姐妹们一起入学读书。希望这次事情别生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