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
据我国公安部统计,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尽管中国汽车年销量超3000万辆,但是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71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4.1 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为1990年来首次年度下降;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却仍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中国历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见表1-10。
表1-10 中国历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购置税减半、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等政策的带动。虽然2017—2018年补助调整政策相继出台,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仍十分强劲,这使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领先地位并同其他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中国的电动汽车目标十分明确,即以更大的活力引领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速度,保证空气清洁,摆脱原油进口依赖,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三种类型。从历年数据看,2013年之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年度产销量均不足2万辆,从2014年开始产销量大幅提升,到2015年连续两年实现同比增长超过3倍。其中2014年销量提升至7万辆以上水平,2015年借助政策引导,消费者接受度逐步提高,销量大幅攀升至33万辆以上。2016年受国家补贴政策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调整,销量增幅不如此前同比增幅,但销量均超50万辆。2017—2018年补贴再次退坡后开局低迷,但随着推荐目录的稳步发布、双积分等政策刺激,这两年的销量均保持同比50%以上的强劲增幅。
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根据乘联会的厂家数据,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01万辆,同比增长83%。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接近75%,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占比接近25%。2018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车型见表1-11。
表1-11 中国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车型
中国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电动汽车大国,主要是因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消费者和企业均得到了补贴,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此外,一线大城市的限牌令,使传统燃油汽车受到限制,电动汽车可以优先申请到牌照。此外,在道路收费和停车等方面也给予优惠,亦有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
在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不均衡发展态势。第一,是行业板块发展不均衡,乘用车市场快速发展,但商用车市场发展缓慢;第二,是市场成长轨迹不均衡,年底抢装冲量已成惯例,整个政策的调整极其敏感;第三,是产品结构不均衡,乘用车大多是微型化,中型车以上产品极少,无法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第四,是区域市场不均衡,7成左右的用户受路权红利和牌照红利的驱使而购买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在限牌限购的城市;第五,是终端消费结构不均衡,目前企业还是主要消费区。
短期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不限购仍是驱动新能源乘用车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时租赁的发展也带动A00级车型销量进一步扩大。在2018年补贴技术指标提升和双积分政策促进下,更多厂家加大对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投入,未来行业发展会更加稳定健康。
在补贴逐渐调整的同时,双积分政策成了刺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政策措施。在双积分政策推动下,中外车企开始了新一轮合资潮。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这次中外车企不约而同指向了新能源汽车,且更多民营车企成为外资的合作对象。
从历史方面看,中国汽车产业第一轮合资浪潮是从1983年上海大众第一辆桑塔纳轿车下线开启的,之后带动了数十家合资车企的成立。30年前的中国汽车产业缺技术、缺产品,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几乎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唯一方式。“用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合资企业的一大初衷,而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成了最典型的例子。
国内车企相对于上一次合资潮,在这一轮中已经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但不乏对合资车企将沦为外资新能源车代工厂、积分来源的担忧。中国新型合资车企情况见表1-12。
表1-12 中国新型合资车企
2025年,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销量合计将达到1215万辆至1335万辆,计划推出的新能源新车型达200款以上。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市场已成为各国车企布局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区域。
1.4.2 主要政策措施和战略体系
为降低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减少空气污染,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实现产业转型、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
第一阶段:2009—2012年
为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首先在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总体来看,我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可以分为产业层面的宏观政策、财税金融政策、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和管理体系等。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以公共交通领域作为了突破口。2009年1月,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即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主要涉及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公共领域。
2009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之后,财政部等四部委把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应用工程试点从13个城市扩大到25个城市,包括天津、海口、郑州、厦门、苏州、唐山、广州、沈阳、呼和浩特、包头、成都、南通、襄阳等。2010年,启动在私人消费领域的推广,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选择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2012年,国务院正式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根据试点情况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更加合理和可行的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相关政策分别见表1-13、表1-14、表1-15。
表1-13 2009—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主要政策分类
表1-14 2013—201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政策分类
表1-15 2016—2018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政策分类
续表
第二阶段:2013—2015年
第二阶段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重心开始由示范运行向大规模推广应用转移。这是因为,经过第一阶段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的性能不完善、故障率高、销售价格高、充电不便利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具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因而,第二阶段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区域从上一阶段的25个试点城市拓展至39个城市群共88个城市,并制定了一系列更利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的措施。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政策扶持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区域市场活力不足、政策扶持方式相对单一、配套服务网络滞后等突出问题。
第三阶段:2016—2018年
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从宏观、安全、财政、技术、基建等方面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国家已出台各类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39项,正在征求意见的政策有14项。工信部发布的政策最多,其中单独出台17项,联合出台10项。
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产品性能等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另一方面,国家也将出台更严格的“补贴”监管流程,在提高补贴标准的同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减少“补贴”。
2017—2018年,国家从生产、销售、使用等层面给予了新能源汽车一定的扶持,并从有利于环境入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累计出台36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涉及宏观、补贴、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技术研发等。
2016年至今,《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决定了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新格局,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将步入积分时代。
《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中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7年12月31日之前已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对其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继续有效。免购置税政策延续三年,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重大利好,有利于企业减负和新能源车市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力争较现有水平提高一倍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2025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500Wh/kg。2020年行业总产能达1000亿Wh、形成产销规模400亿瓦时以上的龙头企业。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从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同时强调,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信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信部应当撤销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
《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对“分时租赁”这一新生业态的认可。其无疑是给分时租赁运营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将对分时租赁规模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综合来看,指导意见的门槛不高,运营企业普遍持积极态度,并表示将有利于分时租赁行业健康发展。政策因素短期内不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良性作用会逐渐释放出来。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未来10年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保障,对于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确定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总目标。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发展。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是对《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1号)进行的修订,并补充了备案管理内容,形成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申请就要按照这个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申报。目前已有15家企业的纯电动乘用车新建项目获得发改委批复,仅有4家企业真正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中,汽车产业的调整内容更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给产业带来重大影响的即是解除纯电动汽车合资企业限制以及取消汽车电子和动力电池的股比限制。以大众汽车为例,目前大众在中国已经拥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两家乘用车合资公司,此外,大众与江淮又成立了第三家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新能源车合资公司,其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合资企业。《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该建设指南的出台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指明了方向。
商务部2017年颁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体制,为打破品牌垄断、充分市场竞争、创新流通模式创造了条件。未来,汽车供应商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售卖汽车,而经销商也可以销售多个品牌的汽车,汽车超市、汽车卖场、汽车电商等模式都将进入社会化销售体系。
2018年年底商务部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彻底转变为备案制,责任部门由国家发改委转变为地方政府,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的简化和权责下放,同时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新建产能的门槛要求。
2018年12月,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工信部第50号)》,新办法简化了企业和产品类型,推行车辆产品系族管理,鼓励企业对同一系族的车型产品按照系族申请产品准入,大幅减少准入产品型号;简化了集团下属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允许具有相同生产资质的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代工,并且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准入。
1.4.3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015—2018年,工信部共遴选出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的达3倍以上。
汽车制造作为自动化程度最高、国家智能制造水平最高的产业之一,得到了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大力扶持。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有34个项目为汽车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34个项目中包括2015年3个、2016年4个、2017年18个、2018年9个,详见表1-16。这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切实推进了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汽车质量,正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跨越。
表1-16 2015—2018年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续表
1.4.4 重点企业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20年销量200万、保有量500万的阶段性目标有望完成。受益于购车补贴、购置税减免及牌照优惠等政策,中国自主车企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
(1)比亚迪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路线并重,将开放动力电池供应。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总体执行“7+4”发展战略,其“7”代表城市公交、出租车、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私家车7大常规领域;“4”代表仓储、矿山、机场、港口4大特殊领域,逐步实现全面电动化。具体到乘用车方面,比亚迪坚持纯电动和插电式路线并重。
技术路线:比亚迪曾坚持在公共领域推广纯电动车型,私人消费领域推广插电式车型。但近两年在私人消费领域的纯电动产品不断增多,尤其北京市场只能推广纯电动车型,基本以较高续航为特点。插电式领域,从性能、安全、油耗三方面划定主要性能指标,不断强化快加速和低油耗的特点。
产业链:比亚迪的核心“三电”均自主研产供应,截至2017年年底拥有16GWh电池产能,其中10GWh是磷酸铁锂电池,6GWh是三元电池。2018年将扩建一个拥有10GWh三元电池产能的电池工厂。为提高动力电池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比亚迪已开放动力电池供应,技术路线也由磷酸铁锂向三元锂方向转变。
(2)北汽新能源:逐步健全纯电动谱系,中高端突破是关键。
在北汽集团2017年新能源汽车工作会议上,董事长徐和谊发布了“引领2025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要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确保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同时指出,到2020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的销售,到2025年在中国境内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
技术路线:北汽全面推动纯电动技术路线,唯一提上计划的插混车型是在2017年上海车展上展出的BJ80 PHEV,这款车在BJ80燃油版上开发而来,保留原车四驱架构和动力及传动机构,新增两台75kW轮毂电机能提供最大2500Nm扭矩。但其燃油车本身即为小众市场,量产插混版成本太大,目前尚未大规模量产。
产业链:北汽新能源打造生态圈建设,涵盖新能源汽车研发、供应、制造、营销、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北汽新能源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公司未来除了服务北汽,还将为外部所有的整车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性价比的三电系统解决方案。此外,北汽新能源旗下还拥有轻享出行等多个分时租赁平台。
(3)上海汽车:全方位技术储备,积极介入核心部件研发生产。
作为中国汽车领头羊的上汽集团(上汽),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式增长,在产品布局上日趋完善。根据上汽发布的战略规划显示,2020年上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20万辆,多款纯电动和插混车型将上市。
技术路线:上汽目前重点倾斜插电式领域,但同时在不断推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上市。2017年唯一在售纯电动车型荣威ERX5销量占比达24%。燃料电池300型大功率高密度电堆开发项目也已启动。
产业链:上汽通过自主研发和合资合作,积极介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一方面积极推动电机、电控等零部件自主研发,收购关联公司捷能公司90%股权,全面布局新能源“三电”核心技术领域。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动力电池产业布局。2017年6月,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项目,分别成立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和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以超百亿规模投资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在共享化方面,上汽正在打造分时共享新能源的车型,从前端技术开发开始,充分融合后端分时共享运营模式的需求。此外,上汽还推动智能制造战略落地,率先尝试以C2B大规模定制为切入点,推动智能制造战略落地。
(4)吉利汽车:前期布局较为单一,全新平台发力是重点。
2015年11月,吉利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PHEV与HEV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但目前与宏伟的2020愿景相比,吉利当前的产品布局相对单一。
技术路线:目前吉利新能源多以纯电动车型为主,插电式仅帝豪PHEV一款。但在技术储备上,吉利已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领域布局了两大专属高端平台,分别是与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CMA基础模块化架构和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平台。同时在HEV、甲醇、燃料电池及金属电池领域均有布局。
产业链:目前吉利多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化项目都已在建设之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CHS混合动力总成项目,金华动力电池项目及杭州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等。智能驾驶方面,吉利控股集团将前沿开发的任务主要交给了沃尔沃,已宣布联手英伟达开发自动驾驶汽车,2021年开售。此外,吉利积极布局移动出行,“曹操”专车完成A轮10亿元融资,是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
(5)长安汽车:追求最实惠、最精干的发展路线。
在2017中国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长安汽车公布了其全新的新能源战略—香格里拉计划,规划未来推出纯电动产品21款,插电式混动产品12款。
技术路线:目前长安汽车推出的车型多为纯电动车型,仅在2017年10月推出首款插电车型逸动PHEV。未来将继续在纯电动和插电式车型领域全方位发展。
产业链:长安汽车已形成了系统设计、整车集成、部件开发等核心能力,建成了覆盖新能源6大领域的15个试验室,打造了专业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平台。并于2017年12月组成新能源汽车事业部,由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兼任总经理。未来将在投入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大在动力电池、共享、充电设施和服务等领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