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卡诺莎之行
公元1077年1月的下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发出阵阵呼啸。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行进着十几个骑马的人。他们顶风冒雪,艰难地翻越这座高大的山脉。
为首的是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只见他双眉紧蹙,心事重重,不住地扬鞭策马前进。
这位青年人是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他是一位精明能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当时的欧洲,正在闹着一场纠纷。德国国王和罗马教皇都在争夺天主教主教的授职权,这其实是一场争夺欧洲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1056年,亨利四世即位时,年仅六岁。罗马教廷抓住国王年幼的机会,准备实行教会独立,反对主教由国王授权,想借此削弱德国国王的权力。
1073年,五十三岁的主教希尔德布兰德当选为教皇,即格列高利七世。他个子矮小,声音尖细,但意志坚强,从不妥协。他认为教皇权力由上帝所授,高于一切。教皇不但有权任免主教,还可以废除君主,惩处和审判国君。反之,谁都无权审判教皇。在1075年,他发布了一道敕令:再次重申任命和撤换主教的权力属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
此时的亨利四世已经二十多岁了,他想通过主教的授职权控制住德国的主教们,因为这些主教也是些大贵族,控制住主教也就能控制住德国。他当然受不了教皇对他权力的限制,双方因此针锋相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亨利四世全然不把教皇敕令放在眼里,委派了他的许多支持者去当各地主教。教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写信警告亨利四世,要他马上忏悔,交出主教任免权。亨利四世一不做二不休,在1076年1月召开了宗教会议,公开宣布废黜教皇。他还给住在罗马的格列高利发去一封侮辱的信。信的开头称:“希尔德布兰德,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只是一名假冒的僧侣。”结尾则称:“朕,亨利,神授的国王,命令你立即从圣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宝座上滚下来!”但是亨利过低估计了教皇的力量,格列高利根本不怕亨利的威胁。他以牙还牙,也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绝罚”:开除亨利的教籍,废除其王位。
“绝罚”是天主教会一项极重的处分,凡受此处分者,任何人不可与他往来,只有受处分者向教皇或主教悔罪并求得赦免后,才能撤销处分。
亨利四世处于一种极危险的境地,由于“绝罚”而成为孤家寡人,国内诸侯纷纷闹事叛乱,他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终于明白,除了与教皇和解外别无他法。于是,亨利四世带着少数随从,只身前往意大利向教皇悔罪,这样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而格列高利开始时并不知亨利此行的目的。他正离开罗马北上进行巡视,没走多远便听说亨利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要与他见面。他吃惊不小,以为亨利要同他算账,因此急忙躲进亚平宁山中的卡诺莎城堡。这卡诺莎城堡围着三层围墙,十分安全。教皇在城堡内焦急地等待着。
不多久,亨利四世一行也来到卡诺莎城堡外。在进入城堡之前,他翻身下马,脱下厚厚的衣帽,把一条表示悔罪的毡毯裹在身上,不顾从天而降的雪花,缓步走进城堡第一道围墙。
亨利四世又脱去靴子,光着脚站在城堡内第一层墙内的雪地上。他痛哭流涕地忏悔着,不时还拍打着胸前,苦苦哀求教皇赦免他。当教皇知道自己已是胜利者时,却拒绝接见亨利,他想好好教训一下这毛头小伙子。
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亨利仍然站在雪地里忏悔,丝毫没有离开的迹象。一些主教和修道院长看着亨利真诚悔过的样子,开始为他向教皇求情。
到第四天,教皇决定传见他。这时亨利四世眼含泪水,战战兢兢地说:“教皇陛下,我的主人,我已经认识到我的罪过,这次特地来向您忏悔,祈求您的宽恕。”
教皇的怒气还没有完全消除,他冷冷地回答:“上帝是非常宽容和慈爱的。我们曾经很友善地告诫过你,希望你不要滥用上帝给你的权力,来阻碍教会的自由。可是你不仅不感谢上帝的恩典,反而固执己见,一再分裂教会。为此,我们不得不遵奉上帝的旨意,对你进行绝罚。”
亨利四世听了教皇的严厉训斥,不敢争辩,只是不停地伏地痛哭。这时,教皇身边的主教和亨利身旁的贵族纷纷代亨利求情。最后,教皇心软了下来,说:“看来你的忏悔是真诚的。作为上帝的使徒,我不能拒绝一名忏悔者。为了上帝的慈爱,我决定让你重新回到教会的怀抱中来。但是,你必须在上帝面前立下誓词,痛改前非。”
亨利四世谢过教皇的恩典,当场写了一份誓词,表示愿意遵照教皇的旨意,改正以前的过错。
亨利四世这才带了随从离开卡诺莎城堡。“卡诺莎之行”后来就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词。
但是,卡诺莎的屈辱并没有带来和平。亨利四世以暂时的妥协赢得了喘息之机。他以合法的地位回到德国后,立即着手扑灭反对派的叛乱。等到局势稳定和实力增强后,他重新展开与教皇的斗争。1084年,他率军占领罗马,第二次废黜教皇,另立新教皇,并举行加冕仪式,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教皇没命地向南逃跑,第二年便死于意大利南部。他留下遗嘱,嘱咐他的继承人要继续对皇帝进行斗争,绝不让步。
以后,教皇和皇帝虽然都已易人,但这场权力斗争还是没有结束。直到1122年,双方在德国西部的沃尔姆斯城订立“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才取得妥协。双方同意,德意志境内的主教不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通过教士选举产生,但这种选举必须由皇帝或他的代表出席才有效。主教在领地上的政治权力由皇帝授予,象征是权节;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象征是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