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精华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周礼治要

【题解】

《周礼》,又称《周官》或《周官经》,是一部记载周代官制的著作。全书共6篇,分为:天官冢宰,主管宫廷;地官司徒,主管民政;春官宗伯,主管宗族;夏官司马,主管军事;秋官司寇,主管刑罚;冬官司空,主管营造。书中所述层次分明,职能完备,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其中冬官亡佚,由《考工记》补足。历代置六部皆循《周礼》,《周礼》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成为后世托古改制的思想武器。

战国后期,儒学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与春秋孔子之时有所变化。《周礼》涉及内容极为丰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至于政治、军事、衣冠、陈设等等。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本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汉初无此书,河间献王刘德以重金购于民间。原名《周官》,后更名为《周礼》,与《仪礼》、《礼记》统称儒家“三礼”。孔子一生维护周礼,春秋时“礼崩乐坏”,大夫季平子私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近代学者章学诚说:“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

【原文】天官冢宰①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②,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③,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④,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⑤,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⑥,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⑦,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注释】①天官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总御百官。亦称太宰。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孔安国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②治典:治国的法典。六官中冢宰之职。③教典:教育法规。

六官中司徒之职。郑玄注:“教典,司徒之职,故立其官,曰: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④礼典:即礼法。六官中宗伯之职。⑤政典: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六官中司马之职。⑥刑典:刑法,法典。六官中司寇之职。⑦事典:治事的规章。六官中司空之职。

【译文】太宰制定了国家的六种法典,帮助君主治理国家:一是治典,用来确立诸侯国的纲常法纪,管理官府,治理百姓;二是教典,用来安定诸侯,教导官员,驯化百姓;三是礼典,用来使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百官同心合力,百姓关系融洽;四是政典,用来使诸侯正定有序,百官公正廉明,百姓赋税徭役均衡;五是刑典,用来查究诸侯国的非礼之行,惩治百官罪责,矫正百姓行为过失;六是事典,用来指导各诸侯国发展经济,使百官各有建树,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原文】以八柄①诏王驭②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③;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④,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⑤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⑥,六曰尊贵,七曰达吏⑦,八曰礼宾⑧。

【注释】①柄:这里是权柄的意思。《说文》:“柄,柯也。”郑玄注:“所秉执以起事者也。”陆德明《庄子释文》引司马彪云:“威权也。”“八柄”,亦即王者用来治理国家的八种权柄。②驭:统治,治理。郑玄注:“凡言驭者,所以敺之,内之于善。”③幸:褒赏。④夺:没收家财。⑤八统:八项施政的总则。⑥保庸:酬赏有功之人,使之心安。郑玄注:“保庸,安有功者。”贾公彦疏:“保,安也;庸,功也。有功者上下俱赏之以禄,使心安也。”⑦达吏:向上举荐官吏。⑧礼宾:合乎礼仪地接待宾客诸侯。郑玄注:“礼宾,宾客诸侯,所以示民亲仁善邻。”贾公彦疏:“天子待朝聘之宾,在下皆当礼于宾客。”

【译文】以八种权柄帮助王者统治群臣:一是封给爵位,使其尊贵;二是给予俸禄,使其富有;三是给予赏赐,使其感受到王者的宠爱;四是给予赦免,以感化的办法使其提升德行,改过向善;五是供养厚待老臣,使其得福;六是罚没财产,使其贫穷;七是罢黜官职,以儆戒其罪愆;八是问责,以追究其失职之罪。以八种统御之术帮助君主统御万民:一是敬爱亲族,二是尊敬故旧,三是荐举贤才,四是任用有才能的人,五是奖励有功绩的人,六是尊重有地位的人,七是察举勤劳的小吏,八是礼遇各国诸侯。

【原文】膳夫①:掌王之食饮膳羞②,大丧③则不举,大荒④则不举,大札⑤则不举,天地有灾⑥则不举,邦有大故⑦则不举。

【注释】①膳夫:古官名,掌宫廷的饮食。郑玄注:“膳夫,上士也,掌王之饮食膳羞。”②膳羞:美味的食品。郑玄注:“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③大丧:指帝王、皇后、世子之丧。郑玄注:“大丧,王、后、世子之丧也。”④大荒:大灾之年。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⑤大札:瘟疫。郑玄注:“大札,疫疠也。”⑥天地有灾:指的是日月晦食、地震、山崩、川竭等自然现象。⑦大故:指的是敌军来犯、对犯罪者处以死刑等事。

【译文】膳夫,掌理王者所用的饭食、酒浆、牲肉与菜肴。遇国家有大丧不杀生,遇有大的灾荒年不杀生,有天灾地变不杀生,疫疠流行的时候不杀生,国家有敌军来犯、或对罪犯处以死刑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均不得杀生设宴。

【原文】师氏①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②: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注释】①师氏: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员。②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译文】师氏负责以美善之道告语王者,以三德教导王世子、王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第一是至德,作为道德的根本;第二是敏德,作为力行的根本;第三是孝德,因此知道悖逆凶恶之行。教他们三行:第一是孝行,用来亲爱父母;第二是友行,用来尊敬贤良;第三是顺行,用来尊事师长。

【原文】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译文】凡新封立诸侯国时,务必重申禁止其存在淫邪之音、哀乐不当之音、亡国之音和怠慢不恭之音。

【原文】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①犯寡,则眚②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③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注释】①冯弱:以强凌弱。③眚:通“省”。削减,减免。③野荒:即“田不治”,就是田亩荒芜。

【译文】以“九伐”之法来纠正各诸侯国,使其不敢偏离正道。诸侯中有以强凌弱、以大侵小的,就削减其土地。有擅杀贤良、残害人民的,那就去征伐他。有对内专行暴政、对外侵凌邻国的,那就废止国君,另立贤能。有使田地荒芜、百姓逃散的,那就削去他的土地。有自恃险固、不服事大国的,那就派兵进入他的国境。有无故杀害亲族的,那就拘执他并将其正法。臣下有放逐或杀害国君的,那就杀掉他。有违犯命令、轻藐国家政教法令的,那就禁止他与邻国相互联系。有悖乱远近亲属间人伦关系、行为同于禽兽的,那就灭亡其封国。

周书治要

【题解】

《周书》又称《逸周书》,其内容庞杂,语言艰深,各篇体例不一,性质也有不同。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其体例类似《尚书》,是一种历史文献汇编。书名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刘向认为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认为是孔子删定《尚书》后“周书”部分的逸篇。有人说是晋武帝时发自汲冢,故称《汲冢周书》。

现存《周书》共10卷,正文70篇,其中11篇有目无文,书末有序,分言各篇所作缘由。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周代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和景王时代的史实。其中记载文王、武王、周公的篇幅,约占全书五分之四,这有助于了解周初历史。《克殷》记载武王克殷之事,与《尚书·武成篇》所说“血流漂杵”正好印证。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倘非有《逸周书·克殷·世俘》诸篇,谁能复识‘血流漂杵’四字之作何解?”

《逸周书》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列举了许多古部民族的名称,详述了九州人口、山川、物产等情况,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比如:“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可见远古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的争夺情况。

【原文】天有四殃:水、旱、饥、荒①。其至无时,非务积聚②,何以备之?《夏箴》曰:“小人无兼年③之食,遇天饥④,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⑤舆马⑥非其有也;国无兼年之食,遇天饥,百姓非其百姓也。戒之哉,不思祸咎无日矣!”

【注释】①饥荒:谷物、果子等歉收或没有收成。按《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②积聚:积累聚集;蕰积。③兼年:两年。④天饥:天灾造成的饥荒。⑤臣妾:古时对奴仆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⑥舆马:亦作“轝马”,即车马。

【译文】天降的灾害有四种,即水灾、旱灾、五谷不熟、果子歉收。它们的到来没有定时,若不积蓄储备粮食,那又如何来防备呢?夏代有规戒之文说:“平民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妻子儿女都会失去。大夫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奴仆和车马都会失去;国家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天下百姓也就不是自己的臣民了。要以此为戒啊!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灾祸的降临就没有多少时日了。”

【原文】令行禁止①,王之始也。

【注释】①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

【译文】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这是天子治国的开始。

【原文】官人①富贵者,观其有礼施②;贫穷者,观其有德守③;嬖宠者,观其不骄奢④;隐约者,观其不慑惧⑤。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失;纵之,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贰;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

【注释】①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孙星衍疏:“知人则能器使。”②富贵者观其有礼施:《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施,予也。富贵者能以礼施,则不骄不吝而能得众矣。”③德守:即道德操守。《逸周书汇校集注》:“陈逢衡云:守,操守也。贫贱者能以德守,则不干进不辱身而动必以正矣。”④“嬖宠”句:《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为君爱曰嬖,承君恩曰宠。接人倨傲曰骄,用物汰侈曰奢。”⑤隐约者,观其不慑惧:隐约,困厄,俭约。《逸周书汇校集注》:“潘振云:隐,穷也;约,少也。陈逢衡云:不慑惧则有以当大任而不疑。”

【译文】富贵之人,要看他是否举止有礼而好施惠。贫穷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对于那些备受宠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骄不奢。对于那些处于困厄的人,要看他是否胆小怕事。对于那些年轻人,要看他有无恭敬好学的态度和敬长爱幼之心。对于那些壮年之人,要看他是否廉洁务实,进而能否克制私欲。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要看他的思维是否谨慎,是否即使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也不会逾越规矩。父子之间,要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要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要看是否仁爱、忠心;乡党之间,要看他们是否诚实守信。让他施行某种谋划,从这里来观察他的智慧。把困难摆到他面前,从这里来观察他的勇气。派他去处理一些繁杂的事务,进而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让他面对某种利益,进而来观察他是否贪婪。让他经常处在一种歌舞享乐的环境中,从这里来观察他是否会放纵迷乱。使他快乐,看他是否轻佻;激他发怒,看他是否稳重。让他喝醉,看他是否会失去恭慎的仪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还遵从一贯的行为准则。疏远他,看他是否忠心不变;亲近他,看他是否轻浮失礼。反复地对照他前后说过的话,看他是否真的学问精通;隐秘地察访他的行为,看他是否德行完备。这些统合起来就称作“观诚”。

【原文】天子惟民父母。致①厥②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德民仇。兹允效于前,斯不远。

【注释】①致:推及。②厥:助词。之。《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译文】天子是万民的父母,只要忠实地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再远的诸侯部族都没有不归服的;丧失了治国之道,自己的近臣、妻妾都会背叛。百姓归附有德之人。有德则百姓拥戴,无德则百姓仇恨。这前代已经有过证明,并不很远。

【原文】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①无庸②,竭行有成。

【注释】①饰言:谓花言巧语。②庸:即民功,治民有劳绩。《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郑玄注:“辅成王业,若周公;保全国家,若伊尹;法施于民,若后稷。”

【译文】以言谈取人,人会夸饰其言谈;以所作所为取人,人将竭尽其能。花言巧语毫无实用,竭力实行必有所成。

国语治要

【题解】

《国语》,也叫《春秋外传》,共21卷,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先秦时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其文献资料来源复杂,记录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包括历史传说、各国政治制度、贵族朝聘宴飨和宗祠祭祀等。

关于本书作者,历来存在争议。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文学价值而言,《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有所发展。其笔法缜密、生动、精练、真切,作者长于记言,善于选择历史人物言论,并有虚构情节,以此来反映和说明社会问题。按一定顺序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是《国语》体例上的最大特点。陈寿《三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吴任臣《十国春秋》,都是对这一体例的发展。

【原文】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①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注释】①不相入:不能互相替代。

【译文】凡是要做到有备无患,一是在意外变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先防备,二是在意外变故发生之后要立即补救。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不能互相替代。本来可以事先准备而没有准备,叫作懈怠;应该在受灾以后才做的却先做了,叫作招祸。

【原文】国无经①,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王树德于民以除之。绝民用,以实王府②,犹塞川原③为潢污④也,其竭也无日矣。

【注释】①经:有二义,君之善政为经;常道曰经。此处两义皆有,意思是指君王制定的稳定恒久的政策、法令和治国方略。②王府:指帝王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府库。③川原:江河之源。④潢污:积水叫作潢,停水叫作污,即是聚积不流的水池。

【译文】国家没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根本方略,政令从何而出?政令发布后得不到执行,这是当权者最值得忧患的。所以圣人要在人民中施恩树德来消除这一忧患。用尽夺民财的办法来充实王室的府库,就好比用堵塞河源的办法去建造水池,虽然水很快地会聚积起来,但干起来也不需几天的工夫。

【原文】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是以作无不济①,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纳和声②,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民以心力,行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出令③不信,刑政④放纷,动不顺时⑤,民无据依⑥,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

【注释】①济:成功,成就。②和声:和谐的乐音。③出令:发出命令。④刑政:刑法政令。⑤顺时:谓顺应时宜,适时。⑥据依:依据。

【译文】音乐不过是用来悦耳的,美物不过是用来悦目的。如果听音乐而震耳,观美物而目眩,可就没有比这更糟的了。耳朵和眼睛是影响心志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耳听和声而眼观正色。听和声则耳聪,观正色则眼明。听声观色常行和正,那就不会目眩耳惑。耳聪不惑,就能听善言;目明不眩,就能观美德。善言入耳而美德昭明,人民心悦诚服而得此教化,则归心于君上。因此,君主做事无不成功,需求无不得到,这样就能和乐。耳朵听受和谐的乐音,口中说出美善的言语。以此作为宪法政令。公布于众,人民尽心尽力,无所倦怠,欲成之事全无变异,这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也是音乐之至啊!如果视听不和谐,而有耳震目眩的现象,这时,语言便会狂乱悖理,目光便会昏惑晕眩。政令不讲信用。刑法政令放任纷乱,所作所为不顺时令,百姓没有依据,大家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便会各各心怀背离之意。君主失去人民的拥护,做事就不能成功,所求也不能得到,哪里还能乐得起来呢?

【原文】且民所曹好①,鲜其不济;其所曹恶②,鲜其不废。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注释】①曹好:众人所爱好。曹,即群体。②曹恶:众人所厌恶。

【译文】百姓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多数人都厌恶的,也很少有不被废弃的。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原文】成闻之,民生于三①,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人之道也。

【注释】①民生于三:指君主、父母、师长。

【译文】我听说,人生有三个恩人,报答他们要像对待一个人一样。父母生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君主养活我们。只要是君、亲、师还健在,我们都要以死相报,这是做人的道理。

【原文】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有死无犯,犯而不隐①,义也。

【注释】①不隐:不徇私包庇。

【译文】我听说事奉君主的人应做到精诚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作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作党。军事行动是绝对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作义。

【原文】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①以封己②,利己而忘君,别也。

【注释】①引党:援引私党。②封己:厚待自己。

【译文】君子亲近却不结私党。同心同德,共襄国事,这是团结,就叫作“比”。结成朋党来厚待自己,专利自己而心中没有君上,那是勾结,就叫作“别”。

【原文】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也。若于目观则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君安得肥?

【译文】所谓美,就是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大对小、对远对近都没有害处,所以才叫美。如果眼睛看着挺美观,然而却耗费财物,这就是聚敛民财来厚待自己而使人民贫困,还算什么美呢?君临国家的人,要和人民共处,如果人民贫困了,国君怎么会富裕?

【原文】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①以自封②也,死无日矣。我逃死③,非恶富也。

【注释】①勤民:劳苦百姓。③自封:使自己富厚。③逃死:逃避灾祸或致死的危险。

【译文】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

【原文】积货①滋多,蓄怨②滋厚,不亡何待?

【注释】①积货:聚敛货财。②蓄怨:蓄积怨恨。

【译文】积蓄的钱财越多,积聚的怨恨也就越厚,这样想不灭亡还会怎样呢?

韩诗外传治要

【题解】

《韩诗外传》共10卷,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相比附,故曰《外传》。全书由360条趣闻轶事构成,道德说教是其基本格调,结尾处常有一句《诗经》引文,以支持文章观点,但很难说是对《诗经》的注释和阐发。

尽管在名义上附于《诗经》,本书所用材料却来自先秦诸子各家著作并加以折中,而《家语》及《晏子春秋》引用较多。班固称其“取《春秋》、采杂说,咸非本义与不得已”,有讥讽之意。因此,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创作,不如说是一部编述之作。《韩诗外传》作为这种编写体例的源头,开启了其他编纂摘录性的选集,如汉代《说苑》、《新序》、《列女传》等等。

作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汉书·儒林传》记:“武帝时,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此事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他还著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说》等,其注释《韩诗内传》有独到之处,世称“韩诗”,与辕固生“齐诗”、申培“鲁诗”并称。

【原文】君子①居是国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②,人趋车驰③,汩然④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⑤而叹,庶几⑥乎望天之救也,不亦晚乎!

【注释】①君子:这里指地位高的人,即执政者。②交争:互相争战。③车驰:驾车奔驰。④汩然:犹突然,很急速的样子。⑤仰天:仰望天空。多形容人抒发抑郁或激动心情时的状态。⑥庶几:希望,但愿。

【译文】君主掌握国家的政权,不崇尚仁义,不尊敬贤能的臣子,而去治理国家,平时也未必会灭亡。一旦发生非常的变故,诸侯互相争战,人荒马乱,灾祸突然降临,这时才开始忧愁,喉咙干燥,嘴唇焦烂,仰天而叹,希望上天给予救助,岂不是太晚了吗?

【原文】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

【译文】开始时不小心谨慎,事后才懊悔,怎么能够弥补呢?

【原文】原①天命②,治心术③,理好恶④,适情性⑤,而治道⑥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⑦,不惑祸福,则动静⑧修理⑨矣;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⑩矣;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以物害性矣。适情性,则欲不过节,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矣。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已!

【注释】①原:参究,推究。②天命:指宇宙自然的规律、法则。《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明王守仁《〈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③心术:指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颜师古注:“术,道径也。心术,心之所由也。”④好恶:喜好与嫌恶之心。⑤情性:情感,秉性。⑥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⑦祸福:灾殃与幸福。⑧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⑨修理:端谨整饬。⑩阿:徇私,偏袒。

【译文】参究天道自然的规律,修正自己的心思,调理自己的好恶,使自己的情感秉性保持适度,如此修身之道就完备了。推究天道自然的规律,就不会受到祸福的迷惑;不受祸福的迷惑,就会一动一静都循理而行。调理自己的心思,就不会胡乱动喜发怒,不胡乱动喜发怒,赏罚就不会偏袒。使自己的好恶合理,就不会贪图那些无用的东西,不贪图那些无用的东西,就不会因外物而伤害了本性。使自己的情感秉性保持适度,欲望就不会超越法度,欲望不超越法度,便能涵养心性、知道满足。这四种修身之道,不必向身外寻求,也不必借助他人,只需自我反省而已。

【原文】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①成居;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

【注释】①山陵:山岳。

【译文】天有其高,太阳、月亮才得以显现其光明;地有其厚,高山丘陵才得以在上面安住。君主有了完备的治国方针,各项事务才能够有序地进行。

【原文】智如原泉①,行可以为表仪②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③,行可以为辅弼④者,人友也;据法守职⑤,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⑥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⑦以师为佐,中主⑧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⑨,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

【注释】①原泉:源泉,即有源之水。②表仪:表率,仪范。③砥砺:磨炼,锻炼。④辅弼:辅佐,辅助。⑤守职:忠于职守。⑥当前:在面前,前面。⑦上主:谓有道明君。⑧中主:中等才德的君主。⑨任使:差遣,委用。

【译文】智慧像有源头的泉水一般永远不竭尽,行为可以作为众人表率的人,是人之师。智慧可以磨砺人,行为可以帮助别人的人,是人之友。依据法规做事、恪守自己的职责、不敢做非法之事的人,是人之吏。当面投合人家的心意,别人一呼唤,连声应诺的人,称为人之奴。所以有道的明君用人之师作为他的辅佐,中等才德的君主用人之友作为他的辅佐,下等的君主用人之吏作为他的辅佐,使国家危亡的君主用人之奴作为他的辅佐。要看一位君主是否会灭亡,一定先观察他的下属。所以眼光同样敏锐的人能相互发现,耳朵同样灵敏的人能相互倾听,志趣相投的人能相互追随。不是贤君就不能任用贤臣。所以君主对于左右辅佐大臣的委用,其中就隐藏着国家存亡的机兆,政治得失的关键,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呢?

【原文】己欲衣食①焉,亦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欲安逸②焉,亦知天下之欲安逸也,己有好恶焉,亦知天下之有好恶也。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③而匡天下者也。故君子之道,忠恕④而已矣!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敢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

【注释】①衣食: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②安逸:安稳,太平无事。③降席: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这里指从坐席上走下来。④忠恕:儒家的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译文】自己希望有衣穿、有饭吃,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有衣穿、有饭吃;自己希望安闲舒适,便推知天下的人都希望安闲舒适;自己有所喜好与嫌恶,便推知天下人都会有所喜好与嫌恶。知道这三点,圣明的君王因此不需要离开座席走下来,就能使天下得到匡正。所以君子处世之道,不外乎“忠恕”罢了。

【原文】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暗,则归其人;两瞽①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②,则其幸也。”

【注释】①瞽:失明的人;盲人。②阱:捕野兽的深坑。

【译文】所以说:“眼睛明锐的人扶助眼睛明锐的人,就可以登高致远,直上云端;眼睛明锐的人扶助失明的人,可以把瞎眼人送回家;但是两个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撞在墙壁树木上,不掉进水井或陷阱里,就算是幸运的了。”

【原文】福生于无为①,而患生于多欲。故知足②,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③,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贵矣;贪物而不知止④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⑤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⑥百倍⑦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

【注释】①无为:清静虚无,顺应自然,不强求。②知足:谓自知满足,不做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③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④知止: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⑤生物:生长万物。⑥挟:怀藏,隐藏。⑦百倍:一百倍。形容倍数极高。

【译文】福分产生于少欲知足,凡事随缘而不强求。而忧患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欲望过多。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来;德行适合治理人民,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所以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但是并不高贵;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富足。土地生长的物品不会增加,山林水泽出产的资材也是有限的。怀着不知足的心理,去追求不能增多的物品,怀着强烈的欲望,去追求会穷尽的钱财,这就是夏桀、商纣丧失天子地位的原因。

【原文】故明王①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辞也。

【注释】①明王:圣明的君主。

【译文】所以圣明的君主派遣使者的时候,必然是谨慎地派遣。已经派定了人,就把自己的心意托付给他,而不是把言辞托付给他。

【原文】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掖;众人之唯唯①,不若直士之愕愕。昔者纣默默②而亡,武王愕愕而昌。

【注释】①唯唯:卑恭顺从貌。②默默:缄口不言。《韩诗外传》卷十:“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译文】千只羊皮的价值,比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皮毛的价值。有许多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位士人的直言谏诤。过去商纣王的臣子都沉默不说话,因此商朝灭亡了;周武王的臣子都直言敢谏,因此周朝便兴盛起来。

【原文】臣闻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乏①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②者不恶也。

【注释】①穷乏:穷困,匮乏。②童蒙:童,幼童。蒙,暗昧。幼童对事理多暗昧,所以叫作童蒙。这里泛指不明事理的人。

【译文】我听说,地位高的人能够对地位低的人谦让,那么众人就不会厌恶他;有钱的人能经常接济贫穷的人,那么贫穷的人就不会厌恶他;聪明的人能够教导愚昧的人,那么愚昧的人就不会厌恶他。

【原文】齐景公①使使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②之台,顾使者曰:“齐亦有台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阶③三尺,茅茨④不翦,采桷⑤不斫⑥,犹以为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⑦有若此者乎?”于是楚王悒如⑧也。

【注释】①齐景公:姜姓,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在位五十八年,是齐国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②九重:九层。③土阶:土台阶。指居室简陋。④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茅茨不翦,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⑤桷:方形的椽子。⑥斫:雕凿,雕饰。⑦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么”。⑧悒如:悒然,不安的样子。

【译文】齐景公派遣使者到楚国去,楚王和使者一起登上九层的楼台,楚王对使者说:“齐国也有这样的楼台吗?”使者说:“我们国君有处理政务的朝堂,堂前只有三尺高的土台阶,茅草盖的屋顶没有加以修剪,应该彩绘的椽子也没有雕琢装饰,却仍然认为修建朝堂的人太劳苦了,而住在里面的人太安逸了。我们国君怎么会有这样美好的高台呢?”楚王听后显得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