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文的材料
一篇公文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就是材料。材料之于公文,如同血肉之于人。
1.材料的作用
首先,是观点赖以产生的基础。材料在多数情况下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感性认识积累得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材料作基础,观点无从产生。我们通过收集某一专题的全部材料,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观点便会跃然而出。其次,是表达观点的支柱。公文的观点不能孤立地、赤裸裸地存在,它们必须由充分的材料来证明、来支持。党政干部有这样的经验,即使是写一份简报,写一则请示,没有材料也是万万不行的。
2.材料的来源
一是直接材料,即通过作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调查直接得到的材料。我们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关心国家大事,留心身边各种事物,掌握所在单位、部门、系统、地区的各种情况。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调查的方法有现场勘察、个别谈话、开调查会、问卷调查等。
二是间接材料。就是从各种简报、报告、文献资料、书籍报刊中得来的材料。因为它不是从实践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叫作间接材料。获取间接材料要大量阅读,勤于查找,要学会利用各种索引(现在特别流行网上搜索)、工具书,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文件室、阅览室等。总之,不管是直接材料还是间接材料,都要靠我们去收集、去整理。任何一个公文写作者,从步入文秘这一领域那天起,就要牢固地、持久地树立材料收集意识,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实践表明,这种意识的有与无,甚至浓与淡,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3.材料的鉴别和选择
材料的收集是从无到有,集于案头;鉴别是除去伪劣,保留恰当的;选择是平中选优,备钢于刃。
鉴别和选择材料要做到:
一是真实可信。就是指客观实际是怎样就是怎样,真有其事,不能信口开河,不问真假。据1997年第9期《秘书》杂志载,某乡在大草甸子上投资建成牛舍,搞养牛小区。可是,牛未养起来,“经验”已出笼。文件上报后,县里即组织参观,乡领导部署各村借牛入栏,粉饰现场。可见,用虚假材料堆砌公文的后果是恶劣的。
二是表现主题。观点和材料统一,是公文的根本要求。要选择那些能恰当地支持观点、有力地证明观点、科学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使其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三是典型有力。就是材料要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主流和规律。毛泽东说得好:“材料是要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首句:“3月14日下午2∶45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寥寥两句,便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此即古人倡导的“文约事丰”和“贵乎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