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业部门努力衔接并协调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两法并行,深化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监管体系为核心的风险治理体系,已初步建成了相对完备的风险治理体系,风险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一)监管机构与执法监管体系较为完备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农业部门努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体系,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88%的地市、75%的县(区、市)、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11.7万人。与此同时,伴随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法治保障的迫切需求,我国农业执法监管的外部条件不断改善,内在支撑不断强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15年年底,浙江、江苏、福建、湖北、贵州、重庆、甘肃、广东等8个省(市)建立了省级农业执法总队(农业执法局)、市执法支队、县执法大队三级的农业执法机构体系,全国276个市(地、州)、2332个县(市、区)相应成立了执法支队和执法大队,开展农业执法工作。同时,农机安全监理、草原监理、渔业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其中,农机监理和草原监理形成了部、省、市、县(市)四级执法体系,全国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达到2867个,全国草原监理机构达到914个。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体系由农业部渔政执法机构和地方各级渔政机构组成,全国渔业行政机构近3000个。全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县市为重点,职责明确、层级清楚的农业执法监管体系。
(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累计投资130亿元,建设了部、省、市、县(市)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3332个,其他质检机构1821个(图2-6),落实检测人员3.5万人,每年承担政府委托检测样品量1260万个,基本实现了部、省、市、县(市)的全覆盖,检测能力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国家强化农业质检机构证后监管,组织开展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加大部级质检机构飞行检查力度,进一步全面提高了全国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
图2-6 2004—2017年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数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通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快速、经济、高通量为导向,我国研发了500余项以农兽药残留为主的残留确证检测技术,开发了以兽药、生物毒素为主的近600余种快速检测产品,国产快速检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末期的不到1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特别是在生物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及动物源性农产品药物快速检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成果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与“基于高性能生物识别材料的动物性产品中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检测技术”分别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形成
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已建有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105家专业性或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148家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和1万多个风险评估实验监测点,形成了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为龙头、以农业部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以各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风险评估国家观测点为基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国家重点围绕“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等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隐患大、问题多的环节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对象有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粮油产品、畜禽产品、生鲜奶、水产品等,通过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使用种类、次数、浓度等进行详细调查与样品采集,对农药残留及其他植物调节剂进行检测分析。今年的过程包括对主要农产品的收、贮、运等各个环节。
2017年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财政专项,共设15个评估专项,37个评估项目,组织开展了四次例行监测,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5个大中城市、110种农产品,监测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94项,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产销区、老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农产品和主要风险指标。通过监测,农业部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了一大批不合格产品的问题。通过对蔬菜、粮油、畜禽、奶产品等重点食用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基本摸清风险隐患、分布范围及产生原因,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初步建立起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应急机制。
表2-1 2012—2017年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原农业部相关资料整理形成。
图2-7 2012—2016年风险评估实验室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相关资料整理形成。
(四)可追溯体系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农业部以及部分省、市在种植、畜牧、水产和农垦等行业纷纷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但试点相对分散、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总投资4985万元。农业部据此在内设机构上已增设追溯管理部门,并开始建设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2016年1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正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农经〔2015〕625号批准建设,并进行国内公开招标。2016年3月1日,农业部对项目进行批复:项目概算总投资4381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3865.14万元,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430.33万元,预备费为85.53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
2017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标志着农产品向实现全程可追溯迈出了重要一步。农业部已印发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了追溯管理办法,制定技术标准,建成国家追溯平台和配套的指挥调度中心,同时也开发了移动专用APP,开通监管追溯门户网站和国家追溯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与此同时,农业部按照“部省联动推进、县域整建制运行、规模企业带动、重点品种示范、协作机制驱动”的思路,在四川、山东、广东三个省开展试运行工作。试运行地区将精心组织部署,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奠定基础。四川投入3790万元支持追溯体系建设,将2128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使用追溯码超过2亿张。山东利用大数据绘制“放心韭菜地图”,覆盖全省韭菜种植面积0.5亩以上的所有生产经营主体。上海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电子化管理,对202家蔬菜园艺场、321个合作社、559个水产养殖场实行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