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8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进而发展成产品内分工的模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呈现出明显的工序特征,贸易产品生产被分解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环节,并且分散在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态。
全球工序分工不仅带动了制造业外包的迅速发展,而且兴起了服务业外包新的浪潮。郑雄伟(2013)指出,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共计\1\210亿美元。其中,原有服务外包领域和新开拓的服务外包领域比例为2 ∶ 1。2012年亚太地区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共计1300亿美元,尽管这个金额在全球中所占比重不高,但其增长趋势明显加快,比2011年增长了31%,亚太地区逐渐成为我国服务外包的重要市场。可见,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已经成了服务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我国正凭借其较低的运营成本、稳定的人力资本供应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优势,逐渐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中心市场之一。2019年我国内地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1\299.1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1\1\29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11.5%,执行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从结构看,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离岸执行额占比分别是44.1%、18.1%、37.8%。从业务规模看,美国、欧盟和我国香港地区是我国的前三大发包市场,合计占发包总额的54.5%。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246.6亿元,约占全国一半,是我国内地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截至2019年年底,从业人员共\1\2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750.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4%,对稳定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嵌入全球工序分工中,但仍然处于较低端的分工地位,贸易利益的获取与贸易大国的身份极为不匹配。
理论分析和实践发展均表明,服务外包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是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服务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因此,如何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开放进程中,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国;如何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现我国参与全球外包市场、攀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重要目标,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贸易利益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谋求最大化的贸易利益。本书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通过研究离岸服务外包的贸易利益来源、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对我国服务外包的贸易利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明确我国服务外包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现实意义:通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考察我国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贸易利益的途径,明确我国服务外包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在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开放促增长,推进包括贸易强国在内的强国建设。
本书的理论意义:现有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以外包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外包的经济效应,本书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服务外包,以国际分工的视角,从国家层面探讨了服务外包参与国际贸易利益问题,将对贸易利益的研究从货物贸易领域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并且综合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