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血压的筛查与风险评估

第一节 血压的筛查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
2.动态血压监测 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mmHg,或白天收缩压/舒张压≥135/85mmHg,或夜间收缩压/舒张压≥120/70mmHg。
3.家庭血压监测 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5/85mmHg。
需注意“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的情况。
“隐匿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提示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表现为反复出现诊室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
二、高血压易患人群的界定标准
具有以下危险因素之一者未来发展成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为高血压易患人群:
1.高血压前期 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2.年龄≥45岁。
3.超重和肥胖 BMI≥24kg/m 2;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高血压家族史。
5.高盐饮食。
6.长期大量饮酒。
7.吸烟(含被动吸烟)。
8.缺乏体力活动。
9.长期精神紧张。
此外,血脂异常、糖尿病是高血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血压测量规范
规范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评估血压水平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应定期测量血压,鼓励使用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一)诊室血压
诊室血压是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得到的血压值,是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1.使用通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并定期校准。
2.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度22~26cm、宽度12cm),肥胖或臂围大者需使用大规格袖带。
3.测量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坐位、上臂血压,将捆绑袖带的上臂放在桌子上,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4.首诊时建议测量双上臂血压,取血压读数较高一侧的血压值。
5.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2次,间隔1~2分钟,若差别≤5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mmHg,应再次测量,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
6.疑诊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同时测量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为,从卧位转为立位后3分钟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伴有或不伴有低灌注症状。
7.测量血压的同时测定心率。
8.诊室血压的测量频次推荐 健康人群每年测量1~2次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建议每3~6个月测量1次血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已达标者建议至少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血压未达标者建议2~4周测量1次血压。
(二)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
1.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动态血压测量仪,并定期校准。
2.通常白天每30分钟测量1次,晚上睡眠期间每1小时测量1次。应确保整个24小时期间血压有效监测,每个小时至少有1个血压读数。有效血压读数应达到总监测次数的70%以上。
3.动态血压监测指标 24小时、白天(清醒活动)、夜间(睡眠)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
(三)家庭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推荐高血压易患人群及高血压患者长期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1.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年至少校准1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等其他部位的电子血压测量设备。
2.建议早晨起床后一小时内或者晚上就寝前测量血压,如早晨测量应在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测量坐位血压。测量方法同诊室血压。
3.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2次,间隔1~2分钟,若差别≤5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mmHg,应再次测量,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
4.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者需调整降压药物期间,建议连续测量家庭血压7天。
5.血压控制平稳者,建议每周家庭自测1~2次血压。
6.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7.鼓励高血压患者记录“血压日记”(附录1),进行血压的自我管理。建议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