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霍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能够快速大范围播散甚至引起全球流行,在我国以及其他国家,不论作为疾病控制问题,还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都属于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当前全球仍处于第七次霍乱大流行中。此次大流行始于1961年,并于当年在我国引起流行。我国针对霍乱的防控一直未松懈,从多方面加强应对,包括制定法规制度、建设防控体系与队伍、开展技术研究等,并充分结合群防群治的力量,不断提高防控能力。自1962年开始,卫生部组织编写了《霍乱防治手册》,至今已修订了5版(不同版本曾命名《副霍乱防治手册》和《副霍乱、霍乱防治手册》),在指导全国各地开展霍乱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普及防控知识、掌握防控技术、增强防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霍乱流行仍在不断出现新的形势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霍乱年度分析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后,霍乱仍处于高发状态;非洲一些地区已成为持续高发区;霍乱依然在向全球扩散,2010年拉丁美洲的海地在本地霍乱静息一百年后,出现了迄今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最大暴发。在我国,霍乱流行经历几起几落后,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处于低发态势。近几年我国霍乱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病例总数少而分散;二是局部地区时有因聚餐等引起的小范围暴发;有时出现持续一个月至数月并涉及不同省份多个地区的暴发流行;三是与东南亚等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有时有输入疫情的发生。当前我国霍乱防控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对霍乱疫情关注度明显提高;暴发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且愈加复杂;局部仍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流行,不但难以溯源,而且会在不同局部地区衍生出多方面的传播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防控;腹泻病患者就诊率低,发生霍乱病例后难以及早发现,等等。因此,导致霍乱的监测、预警和控制的工作难度实际上并未减小。
当前我国传染病的防控政策、策略、措施以及技术等方面,均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自1999年第5版《霍乱防治手册》出版以来,我国在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与疫情处置方面,已发布了多项新的相关法规、指南。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一旦出现霍乱疫情,应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并开展相应处理。此外,我国疾病控制和临床救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关霍乱的检测和监测技术得到更新,因此有必要对第5版《霍乱防治手册》进行修订,以适应当前疾病控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疾控系统的工作需求。
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领导下,《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编委会组织在霍乱防控一线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本手册进行了修订。修订原则是以当前传染病控制要求和策略为依据,密切配合相关法规,具备明晰的可操作性,并更新技术内容,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内容修订上,主要是将与霍乱控制相关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临床学基础知识,结合近十年的新进展在第一章中进行了统一介绍。自第二章起,则分别为预防、调查、诊断、治疗相关的技术操作内容。在新版中,将常规疾病监测与疫情调查处置分开,对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程序进行了扩充和细化;结合相关法规和工作,将霍乱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调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增加了与自然灾害中相关的霍乱预防以及边境输入霍乱疫情的监测与防控等;将消毒部分单独列出,按当前新的消毒处置方式进行了更新;实验室检测部分,规范了检测流程,增加了新的常用技术(包括核酸检测、现场快速检测),删除了不常用和非规范的技术方法,并更新了药敏检测方法;增加了实验和采样中的生物安全内容;增加了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等新的实验室分析与监测技术,并在多处强调了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分子分型的结合,以利于溯源分析和尽早发现暴发,为霍乱监测防控提供了新的手段;临床治疗中更新了临床药物和部分治疗方案,并扩充了霍乱病人收治中隔离区(室)的设置和工作要求。
本手册的修订,自2011年11月23日启动,至完稿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经过了编写组的组稿修改、四次集中讨论以及专家的审阅,期间更是经历了热烈的讨论。组稿期间,得到江苏、山东和云南三省卫生厅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对数次讨论会议的大力支持。另外,编委会也积极征求了各地专家的意见。在此,对各有关单位和专家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能为从事霍乱防控的各级卫生行政、技术、健康教育等部门,包括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临床、医学院校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霍乱防控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参考。也恳请读者在阅读和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手册更趋完善,使我国的霍乱防控策略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传染病防控的总体工作。
编写委员会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