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学院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学院的创建

在中国近代史上,四川的保路运动可谓惊心动魄,它拉开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的序幕。广大川人反抗强权、反抗专制,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场天翻地覆的时代变革中,四川还有一举措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却少有人知晓、提及。那便是1912年成立的四川国学院。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周礼》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但其意思为学校,和今天所说的“国学”含义相去甚远。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初,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才开始在汉语中出现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页。。标志性事件是: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正式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相号召,并发行《国粹学报》宣传自己的主张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9页。。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国学运动的大幕拉开了。

四川国学院正是在这样一种风潮之下出现的。1911年10月,“大汉四川军政府”设置枢密院作为咨询机关,聘廖平为院长,楼黎然为副院长,下设院士数人注1。1912年3月11日,尹昌衡就任全省统一后的第一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四川大都督”曾业英,周斌编:《尹昌衡集》第1卷,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3页。,他着手将枢密院改组为国学院,6月28日正式成立四川国学院,院址设在城东三圣街何域凡:《存古学堂嬗变记》[G],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421页。《国学院国学馆1912年下半年合并概算一览表》(1912.9)[A],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档案(存于四川大学,下简称国学档),第5卷-3,第15页。

注1 廖幼平:《廖季平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1版,第71页。楼黎然,字庵,又名藜然。

成立后颁布的章程显示四川国学院的性质是“全省国学机关”,其宗旨在于“提倡国学,发扬国粹”《四川国学院简章》(时间不详)[A],国学档,第7卷-10,第31页。。聘请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谢无量为院副,下设院员7人据《咨报本院预算并请都督府发交省议会议决及预算一览表》(1912.8,国学档,第38卷-6,第18页)记此期薪水支出人员有院正1人,院副2人,院员6人,合计9人。之后的《咨送财政司元年下半年概算表暨员司册及概算一览表》(1912.8,国学档,第38卷-7,第25页)记此期薪水支出人员有院正1人,院副2人,院员7人,新增李尧勋,合计10人。这份由国学院呈交省财政司的概算表包含一份附文,其落款为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由此推测,建院初期已设有两位院副,即刘师培、谢无量,院员人数则在8月中下旬达到7位。又据《吴之英先生年谱》:1912年,吴之英被聘为国学院院正后,荐聘刘师培为院副,下期合并存古学堂,增聘谢无量为院副。参见吴洪武等校注:《吴之英诗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34—535页。而何域凡记载: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为院副,下设院员8人,将谢无量列于院员之中,应为误记。参见何域凡:《存古学堂嬗变记》[G],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421页。另外,《员司一览表》所录7名院员有曾培,无释圆乘,余者相同。见《员司一览表》(时间不详)[A],国学档,第35卷-2,第9页。,分别为浙江诸暨楼黎然(原任名山知县,参与辛亥革命者)、温江曾学传、井研廖平、郫县曾瀛(海敖,尊经高材生,丁酉举人,新由云南讲武堂教习归蜀)、资阳李尧勋(冀臣,京师大学堂毕业,参与辛亥革命者)、天全杨赞襄、成都大慈寺住持释圆乘何域凡:《存古学堂嬗变记》[G],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421页。该文记曾瀛为新敏人,李尧勋为资中人,另据《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1914.8,国学档,第1卷-15,第43—44页)记载曾瀛为郫县人,李尧勋为资阳人。。11月2日,民政长张培爵又增聘张梦渔、黎尹骢为院员,院员由此达9人《咨送民国二年上半年预算表一本及预算表》(1912.12)[A],国学档,第38卷-13,第63页。该档案在新增院员薪资栏下附说明:“本院院员本仅七人,嗣由民政长张于十一月二日添聘张君梦渔、黎君尹骢为院员。”。从院员组成看,既包括辛亥革命参与者,又包括清廷阵营中人1909年,刘师培入端方幕。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命端方率兵前往镇压,刘氏随行。11月端方在资州被部将所杀,刘师培被拘押,因章太炎搭救得以于12月入成都。万仕国:《刘师培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1版,第172、200、202、204页。;既有川籍人士,又有外省之人;既含蜀中宿儒,又囊括后起之秀1912年,吴之英55岁,刘师培28岁,谢无量28岁,廖平60岁,曾学传54岁,曾瀛约48岁,李尧勋约35岁,杨赞襄约40岁。均为实际年龄,非虚岁。后面三位由于资料缺少,其年龄根据《四川省国学学校一览表》(1914.8,国学档,第1卷-15,第43—44页)记载推算。;既有经学大家,也有高僧大德,其层次的丰富性可见一斑。虽然政见、籍贯、年龄、专长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提倡国学,发扬国粹”的认可,是他们聚于一堂的根源。

国学院的工作包括:一、编辑杂志;二、审定乡土志;三、续修通志;四、搜辑乡贤遗书;五、校订国学参考书;六、编纂本省光复史《四川国学院简章》(时间不详)[A],国学档,第7卷-10,第31页。。内容涵盖史志修订,文献收集、整理,杂志编辑等多方面,范围还是较为广泛的,由此可见国学院实质为一所文史研究机构,是四川省政府成立的国学研究基地,负责领导全省的相关工作。

国学院创办的《四川国学杂志》于1912年9月20日出版发行,每月一期,每期刊印千份,“衙署、学堂概行寄赠,所余不过二百册,悉数出售”《咨送民国二年上半年预算表一本及预算表》(1912.12)[A],国学档,第38卷-13,第59页。,共发行12期。1914年改名为《国学荟编》后继续出版,仍每月一期,面向全国发售,影响很大,直到1919年停刊,共发行51期。该杂志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学研究学术刊物之一雷玲:《民国初年的〈四川国学杂志〉》[J],《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第8、9页。,后文将专章论述。

国学院收集乡贤文献的工作也逐步推进,几个月内收到文集约20部,其中较著名者有:富顺米梅君诗文2册,资中魏天春《赋箫楼集》5册,绵竹杨锐、富顺刘光第手札约10件,富顺陈崇哲《八代文章志》4册,华阳曾彦(女)《妇典》6册30卷,系曾氏手撰,字迹娟秀,颇为难得何域凡:《存古学堂嬗变记》[G],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421—422页。

其他各项工作也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如1912年8月16日,国学院致函省教育司请求其清点移交前清末年四川各州县呈送的新编乡土志《关于请求教育司移交乡土志的咨文》(1912.8.16)[A],国学档,第8卷-4,第14—15页。;9月7日又递交报告请求将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杰出乡绅的事迹载入史册《关于要求把黄绶事绩列入志乘的报告》(1912.9.7)[A],国学档,第8卷-10,第39—45页。。此类事情不一而足。

不过,国学院成立不久,随即发生了一件大事,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