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实验
一、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一)操作步骤
1.注射部位 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的皮肤。避开瘢痕、血管等。
2.皮肤消毒 75%乙醇局部皮肤消毒。
3.注射 待乙醇蒸发干燥后,左手拉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刺入皮内,针尖不宜过深,以针孔入皮内而不见其孔为准,缓慢注入0.1ml(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PPD,注射后针头应停留在皮内数秒,然后将针头右旋退出。
(二)结果判读
(1)注射后48~72小时查验注射部位。
(2)结果记录格式:硬结横径+硬结纵径(mm),以横径和纵径的平均直径进行判断。
①阴性:平均直径<5mm或无反应。
②阳性(+):平均直径5~9mm。
③阳性(++):平均直径10~19mm。
④阳性(+++):平均直径≥20mm或出现水疱、坏死、淋巴管炎等。
(三)注意事项
(1)结核菌素4℃保存,开启后30分钟使用完。
(2)注射切忌注入皮下,剂量要求准确。
(3)注射后如果注射部位出血,可以用无菌棉签轻轻扫去,不能用力擦拭或按压。
(4)尽可能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
(5)患急性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皮肤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不宜做该试验。
(四)临床意义
(1) PPD阳性结果不能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卡介苗接种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对婴幼儿,PPD常被用于卡介苗接种的选择和监测。
(3) PPD结果强阳性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4)可能造成假阴性的情况。
①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8周内。
②急性传染病可使原变态反应受到抑制。
③严重营养不良、肿瘤、结节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使PPD反应降低或无反应。
④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
⑤接种方法错误。
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T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时会产生γ-干扰素(IFN-γ),应用免疫学方法能够定量检测,称为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核分枝杆菌基因RD-1区在卡介苗和大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不存在,因此RD-1区合成的蛋白质作为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抗原,只能刺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T细胞分泌IFN-γ。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有两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ELISA方法的代表性试剂盒是澳大利亚的QFT-G,ELISPOT方法的代表性试剂盒是英国的T-SPOT。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验标本类型:静脉血,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所有标本必须新鲜,离体6~8小时有效,进行孵育前,标本室温放置(22℃±5℃),不要冷藏或冷冻标本。
(2)静脉血标本操作前必须混匀;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标本应先提取单个核细胞,否则会反应过强而无法判断结果。
(3)除酶结合物,所有试剂使用前必须平衡至室温。
(4)ELISPOT方法需要分离单个核细胞,操作者应经过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要求,细胞种类和数量的差别以及洗涤技术的差别将影响结果。
(5)ELISPOT方法在结果判断时,自动计数仪经常无法正确地识别斑点,需要人工确认。
(二)结果解释
(1)两种方法的阳性结果只能相对明确得出“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结论,但不能排除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和苏加分枝杆菌感染。
(2)严格的操作方法下,此试验对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5%以上,故阴性结果基本可以排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此试验对操作细节要求较多,尤其是ELISPOT方法,操作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明显。
(3)此试验对于糖尿病、肾病、风湿性疾病及可能应用免疫抑制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药和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有意义;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体检者和老年人体检者非常有必要。
(4)不能单独用此试验的阳性结果诊断“活动性结核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
三、 结核抗体检测
虽然WHO在2011年再次提出结核抗体检测不能应用于结核病诊断,但对结核病抗原抗体检测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结核抗体检测是采用已知的结核特异性抗原检测待测标本中的特异性抗体,IgG类抗体是主要的检测抗体。
目前的商品化试剂盒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试验。每种试剂盒均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判断方法。
操作时应注意:尽量用新鲜标本,避免反复冻融;所有试剂使用前恢复至室温;严格掌握检测反应的时间。
此检测阳性结果提示机体受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正处于感染期;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可能产生结核抗体;由于此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需要综合考虑其结果的诊断意义。
(王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