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系列教程:社区获得性肺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定义与概述

知识点

1.肺炎的定义及分类。

2.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界定及意义。

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思路(六步法)。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多种因素所致。细菌性肺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住院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伴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数量的增加以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致病原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临床上主要按照获得肺炎的场所进行分类,以便于推测可能的病原体,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较为合理的经验性治疗。根据获得疾病环境的不同,肺炎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两大类。两者在致病原、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有较大区别。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的临床诊断通常建立在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缺乏明确的特异性表现。有时,CAP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鉴别并不容易,确定病原微生物、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也存在困难。

为了规范化诊治CAP,建议在临床实践中遵循以下六个步骤(图1-1-1)。

图1-1-1 规范化诊治CAP临床实践步骤

表1-1-1 常见病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