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门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外科门诊疾病

一、浅表软组织感染

【概述】
一般指浅表软组织的细菌性感染,不包括特异性感染,积极治疗多可迅速恢复,为门诊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诊断步骤】
1.问诊要点
(1)红肿、疼痛的部位、时间、变化、诱因。
(2)有无外伤、动物咬螫、皮肤破损感染病史等。
(3)有无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是否伴气促或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4)既往有无反复发生的类似病史等。
2.体检要点
(1)是否存在局部硬结、红肿、压痛、皮温升高,或向近心端延伸的“红线”。
(2)观察红肿的范围,有无波动感、黄白色小脓头、局部溃脓、皮损。
(3)如有皮肤或软组织坏死需判断坏死的程度、范围和全身中毒反应。
(4)检查有无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
3.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可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
2)脓肿穿刺:
可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病情严重的还应行血培养。对于丹毒不推荐常规进行血培养,因为阳性率低;皮肤穿刺、活检破坏皮肤黏膜完整性常可加重感染或造成感染扩散,且多无脓液形成而不能取得相应标本。
(2)选择性检查
1)超声检查:
可明确脓腔大小和范围,协助穿刺定位。
2)碘油造影:
慢性感染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可协助明确窦道走向。
4.诊断要点
(1)疖与疖病:
多见于头、面、颈、背部,单个毛囊感染为疖,多个或反复发生为疖病,表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硬结、红肿,有黄白色小脓点和淋巴结肿大。
(2)痈:
好发于皮肤厚韧的颈、腰背部,为多个毛囊感染后贯通所致,形成大片紫红色浸润区,表面可见多个脓点,破溃后呈“火山口”状,多有高热、畏寒、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发生于唇部的称唇痈,可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危及生命。
(3)急性蜂窝织炎:
发生于皮肤、软组织的急性感染,浅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深部表现为局部深压痛和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有意识改变,可形成脓肿,严重时发生筋膜、肌肉坏死,发生于口、面、颈部可引起喉头水肿和气管压迫。
(4)丹毒: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片状红肿和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可反复发作致“象皮肿”。
(5)浅部急性淋巴管和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浅部表现为向近心端延伸的“红线”,深部表现为条形触痛带。急性淋巴结炎可触及肿大压痛的淋巴结、表面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感染严重时都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6)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病情分级:
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指南(2014)分级如下。
1)化脓性SSTI:
①轻度感染,脓肿形成符合切开引流指征;②中度感染,化脓性感染伴全身感染症状;③重度感染,切开引流和口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失败;或全身感染症状如下:如体温>38℃或<36℃、呼吸频率>24次/分、心率>90次/分、白细胞计数>12.0×10 9/L或<4.0×10 9/L;或免疫缺陷。
2)非化脓性SSTI:
①轻度感染,典型的蜂窝织炎或丹毒(无化脓病灶);②中度感染,典型的蜂窝织炎或丹毒伴全身感染症状;③重度感染,切开引流和口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失败;或全身感染症状(如上述化脓性感染症状);或免疫缺陷;或伴深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如大疱、皮肤坏死、低血压或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证据)。
5.鉴别诊断要点
(1)与结核性脓肿相鉴别:
结核性脓肿多有结核病史,脓肿表现为冷脓肿,无急性炎症的红肿热痛表现,脓液为白色或干酪样,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有窦道形成,胸片提示结核阴影,痰检发现分枝杆菌,窦道肉芽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和确诊。
(2)与坏死性筋膜炎相鉴别:
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表现类似弥漫性蜂窝织炎,迅速出现浅筋膜广泛坏死,多伴严重的脓毒血症表现如寒战、高热、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中毒性休克,与气性坏疽区别在于病变不累及肌肉,脓液细胞学检查无梭状芽孢杆菌,采取病变的疱液或脓液作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3)与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相鉴别:
该病主要特点是进展缓慢、伤口剧烈疼痛和明显压痛,常发生于胸腹部手术切口附近,早期表现为红肿硬结,坏死破溃后表现进行性扩大的溃疡,全身中毒症状轻,活检取组织作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4)与软组织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鉴别:
病变可呈各种急慢性感染表现,也可有类结核病低热、乏力表现,病情反复,最后可形成窦道并经久不愈,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确诊较困难,必要时应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6.确定诊断
(1)根据皮肤和软组织有局部硬结、红肿压痛、皮温升高的典型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2)尚需分清疖、痈、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等,区分化脓性和非化脓性感染。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清洁皮肤,消毒感染部位、通畅引流和保持创面干洁、局部理疗。
(2)药物治疗
1)轻度化脓性SSTI:
应避免使用全身性抗菌药物,可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鱼石脂软膏等,局部涂于患处,必要时,患处可用敷料包扎或敷盖,每天2次,5天一疗程。
2)轻度非化脓性SSTI: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分类分级诊断、可能的诱因、危险因素,针对常见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应注意的是丹毒、蜂窝织炎(无化脓病灶者)等血培养阳性率极低,非化脓性感染还应避免破坏皮肤完整性。
3)中重度SSTI:
应住院治疗,原则上应在开始治疗前采集病灶及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病情严重的可先根据下述方案行经验用药,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再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4)药物选择
a.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炎多为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成人可选用下列药物之一:①阿莫西林0.5g,口服,3~4次/天;②萘夫西林0.25~1g,4~6次/天,空腹服用;③第一代头孢菌素口服如头孢氨苄0.25~0.5g,4次/天;④或头孢唑林0.5~1g,每6~8小时1次,加入0.9%氯化钠液100ml中静脉滴注等。注意使用前应询问过敏史,青霉素使用前应皮试。
b.如青霉素过敏可使用克林霉素,成人,中度感染0.6~1.2g/d,可分2~4次给药,严重感染1.2~2.4g/d,可分2~4次给药;儿童,中度感染15~25mg/(kg·d),可分3~4次给药,严重感染25~40mg/(kg·d),可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需将本品0.6g用100~2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6mg/ml浓度的药液,每100ml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c.感染严重,上述无效者可用万古霉素15mg/kg,每12小时1次,一般将1次量的药物先用10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到适量等渗盐水或葡萄糖输液中,静滴持续时间不少于1小时。
d.如合并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0.2~0.4g,口服,3次/天。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首次按体重15mg/kg,维持量按体重7.5mg/kg,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
e.亦可合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药物。
f.目前耐药菌逐年增多,多为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所致。最好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
(3)手术治疗:
有脓肿形成和组织坏死时要及时切开引流和清除坏死组织、切除病灶等。
2.中医治疗
浅表软组织感染属中医学“疖”、“痈”、“有头疽”、“丹毒”等范畴。其中有头疽可并发“内陷”,这是一种内传脏腑的危急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毒败血症”。临床上,针对轻症或疾病早期,可使用中医康复治疗。
(1)中医内治:
临床上先分期,再结合皮损、部位、全身表现、舌脉等辨证论治,本病病邪多热毒,或夹湿,或体虚,常见有热毒内蕴证、湿热困阻证、正虚邪恋证等证型。治以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为主。常用方剂有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托里消毒散等。
(2)其他治疗:
初期或无脓者用金黄散、玉露散用水调糊外敷;脓成用九一丹或八二丹撒于疮顶,再用玉露散或千捶膏敷贴,或切开排脓;溃后脓尽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太乙膏盖贴。
【风险规避】
1.误诊防范
(1)深部化脓性软组织感染局部表现不明显,早期未形成脓肿更加难以识别,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局部有深压痛时需要行超声检查以避免误诊。
(2)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表现与急性蜂窝织炎、后期与气性坏疽类似,凡病情危重,进展较快且出现皮下坏死时需注意鉴别。
(3)慢性反复发生的疖肿、皮肤感染伴窦道形成的要注意结核病、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伴有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等。
2.医患沟通
(1)一般告知: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及时处理浅表皮肤损伤与感染。
(2)风险告知
1)伴明显的高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或生命体征异常的提示病情严重,告知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住院治疗。
2)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不使用全身性抗菌药物,必要时以口服药物为主,静脉输液风险较多,无输液指征者不必静脉输液。
3)对于面部的软组织感染,尤其是“危险三角区”(鼻根与两口角之间),不可随意用手挤压,且要积极治疗,因可能继发颅内感染。
3.记录要点
(1)记录病灶的特点、发生时间及伴随症状。
(2)门诊手术治疗时应记录门诊切开引流指征和风险,记录换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3)记录抗菌药物和静脉输液的适应证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拒绝住院或转院的应作好风险告知和病历记录。

(王海峰 张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