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9章 青岛开埠

官府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夯土平基、官舍仓库等等,也大招辽民,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建设。

而大批辽民被官府迁徒至此,也将在此安家落户。土地暂时没有,但他们将成为青岛的第一批市民,以后从事的主要也不再是农业。

商埠一开,南来的北往的人流还能少了。吃穿住行,各行各业,都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发展。

有膀子力气的,最容易找的活儿就在码头;会裁衣缝补的,开店或摆摊,也能挣个温饱;铁匠、木匠、瓦匠等等,也不愁没口饭吃。

这么多营生,不愁没得选。不会呀,那你赶紧学呗!有种地的力气,干别的工作难嘛?

一排高大宽敞的房屋正在建筑中,而在已经建好的一座二层楼内,几十个商人会聚,正在商议着重要事务。

“列位,诸位,这些章程都看过了吧,有啥建议就讲出来。”

通州商会会长吴大章把胖手在桌上拍了拍,脸上的优越感毫不掩饰,“等到上报朝廷定下来,再说三道四可就晚了。”

所谓的章程,有些类似于后世商品交易所的规章制度。

读起来比较粗略,但主要的几点都包括进去了。比如交易所会员制,定约和履约的押金如何交付和退还,以及商品的价格标示和交易等等。

不用说,这又是朱由校搞出来的东东。

提供有秩序的交易场所,提供公开的交易价格和统一的交易规则,通过规则来实现信息通畅、价格公平、买卖公平。

最终的目的嘛,当然是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以便收取更多的税金。

而对商人来说,把货物运来,尽快变成真金白银,自然是最要紧的事情。

如果商货不好出手,就得在旅馆客店住下去。而货栈里存货要花钱,吃喝住行也要花钱,更不说资金周转不了,影响下一笔生意了。

若是贩运货物来到交易所,不必再去四处打听找买家,只要把自己的货物品种和价格标示出来,有意的买家自然会来洽谈交易。

如果运来的是紧俏货,有时可能连入库都省了,直接在码头上搬运换船就是。

“这章程是极好的。”一个操着江淮口音的商人向吴大章拱了拱手,说道:“虽然还有些细致之处需要完善,但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

停顿了一下,这个商人又建议道:“如果能从各地的商人中获取消息,知道异地商货的大致价格,并标示公告,或可更加方便行商购货。”

吴大章示意旁边的人记录,笑着说道:“无论朝廷批不批,把想法建议都说出来,总是不亏的。”

说着,吴大章挑了下眉毛,颇为炫耀的神情,却故意压低了声音,拱了拱手,显得很神秘地说道:“诸位可要知道,这是要经过万岁御览的。”

哦?啊?!

听到吴大章特意加重的“万岁御览”这几个字,商人们发出惊诧的声音,面面相觑。

吴大章得意地咧开大嘴,胖脸上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因为李三才贪渎案,被罚得哭天嚎地的通州大商人中,就有吴大章呢!

吴大章也没想到,被罚得肉痛而睡得跟婴儿一样(哭一会儿,睡一会儿),竟然会是天大的神转折。

因为自家儿子吴铮的申辩状,万岁竟然又给了通州商人一个重振旗鼓的机会。

只要依法纳税并交上适当运费,不仅可以用空载漕船运输商货,沿途钞关也一律免收放行;

青岛开埠,通州商团先拔头筹,不仅享有一些优惠政策,还至少比别的商人早知道半个月,提前动手了十五天。

凭着这些,吴大章在商会会长的位置上坐得稳稳的。而他的儿子,就是写申辩状的吴铮,已经被圣上简拔,作为使者前往倭国。

因祸得福啊,吴大章看着下面商人们在议论,在研究,胖脸上带着笑意,可心里却有些瞧不起。

俺们吴家祖坟上冒青烟啦,俺也在办皇上吩咐的差使,和你们能一样?

………………

在南宋定名的“上海镇”,延续到明朝的上海县,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林华忠之父林元庆做着和吴大章同样的事情。

在厦门,是杨天生家族;在广州,则是海商黄程。

谁也没想到,朝廷开海禁的力度如此之大,动作如此雷厉风行。

不仅是在倭国的华商措手不及,连国内的很多商人也是手忙脚乱。

要知道,海商如果没有国内的接洽人,负责给他们采买收购,拿什么去赚钱?光靠抢嘛,不可能滴!

比如大海商李旦,他的把兄弟许心素便在大陆地区构建货源网络;泉州晋江商人杨天生,则为颜思齐服务。

新的海关政策和收费标准,“奉书插旗”的准可证制度,以及将在内地逐步实施的控制货源的“准购”证。可谓是多管齐下,掐住了海商的命脉。

继续走私?可以,这是防不住的,就象总有人会偷税漏税一样。

但除了被查扣缉拿的风险,你走私出去的商货卖给谁才是个大问题。

那些花费钱财得到“奉书插旗”的海商,一旦被查到购买走私商货,便会被取消资格。这可不是大明一家,还有倭国,也不会再允许你靠岸经商。

损失太大,与走私的收益比,很多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走私给西夷,理论上可行。要是干成了,连身为皇帝的朱由校也会佩服。

当然,你能承担得起“里通外国”的叛国罪,敢冒满门抄斩的风险,那就什么话也不用说了。

这是对海商的一次大洗牌,也是对内地商人的机遇和挑战。

眼光敏锐、及时调整的会发家,反应迟钝、因循犹豫的则会败落。商场如战场,不外如是。

而就在商人们为突然到来的变革,各自思虑、筹谋,以求尽快适应的时候。

掀起这场风潮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却并没把注意力放到这上面。

开海禁、设市舶、建交易所、招海商等等,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虽然有暇疵,但引起动乱却是不大可能。

所以,只要折腾不死,他就敢往大里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