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气管、支气管镜的发展史及临床应用概述
介入呼吸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被人们称之为支气管镜之父的德国医师GustaV Killian首次使用Kirstein喉镜近距离观察远端气管和主支气管,并未发生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同年,Killian会诊了一位63岁的农民,由于误食猪骨后出现严重的咳嗽、呼吸困难、并有出血的症状,经用Kirstein喉镜检查后确定为一约3.5cm长的硬物误入在右主支气管内,Killian用Mikulicz-Rosenheim食管镜成功将此异物取出。而在当时,异物导致的气道阻塞仍然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从此开始了支气管镜检查的新时代。
1904年美国医师Chevalier Jackson改良并设计了带吸引管及前端照明的支气管镜,并引进了异物钳等装置,使其应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取异物,还可用来诊断和治疗其他支气管和肺部疾病,并由此奠定了以后各型硬质支气管镜的基础。之后Chevalier Jackson开始专门的支气管镜培训课程。在之后的近70年时间里,硬质支气管镜成为诊治肺部疾病的标准操作。但由于硬质支气管镜操作难度较大,且诊治范围仅局限于气管和主支气管或位于中下叶及其各段和亚段支气管的范围内,而无法进一步到达远端下级支气管,且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较差,缺乏合适的麻醉方法,检查时患者较为痛苦,常有患者难以配合而拒绝检查,因此其应用及发展受到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