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前准备
浮针疗法体位的选择很重要,因为:①适宜的体位有利于病人放松,针刺产生刺痛的可能性就小;②浮针治疗时需要医师左手配合活动相应部分,如病人体位选择不当则不利于医师左手的顺利配合;③有时需要病人活动相应肢体以观察疗效。选择体位的两大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医生屈伸腕关节(因为进针主要是用腕关节的力量),也就是常说的“顺手”;二是要确保处于该体位时病人能够舒适放松。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位进针点的操作,腹部治疗时,下肢呈屈曲位,膝下垫枕。
2.侧卧位 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位的治疗。
3.俯卧位 适宜于在头、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进针点的操作。俯卧位时,枕头垫于病人胸下,病人双手交叉垫于前额,小枕垫在小腿上端。
4.端坐位 适宜于颈肩部、上肢部进针点的操作,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该体位最为常用。
5.俯伏坐位 适宜于后枕部、上颈部进针点的操作,治疗急性哮喘发作时该体位最适合。
6.坐位 适宜于膝关节和下肢部位的进针点,这时患者的上身依靠墙壁或者稍前倾。
有以下的情况需要改变体位:
1.病痛随着体位的不同而不同 如对于那些卧位时病痛不明显而站立时明显的腰腿疼痛患者,站立就是临床操作的合适体位。
2.病痛面积大 颈椎病的治疗虽多采用坐位,但颈枕部的病痛采用坐位不能很好放松,因此,可以采用坐位治疗后,改为俯卧位继续治疗。
3.病痛在活动过程中才出现或加剧 这种状况下治疗时必须使局部肢体保持活动状态,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如患者在低头或者仰头时颈项部疼痛加重或者有牵拉感,医生需要用左手辅助患者活动头部,使头前后活动,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效果。
符仲华博士认为,除非是神经元病变所致疼痛,几乎所有的疼痛都是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的表现。MTrP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浮针治疗的根本目标。但必须注意的是,病人所指病痛点并非一定就是MTrP,MTrP病人不一定可以感觉得到。所以,需注意以下几点:
1.病痛范围大时,医者必须要求患者指出最痛点,病人表达不清时选中央。
2.病痛范围小时,尤其是在关节附近或关节内部时,要让患者多次活动关节,使痛点更明确,然后固定那个导致疼痛的关节姿势,应势治疗。
3.正常体位时病人不感觉疼痛,只有当摆到某一特定姿势时,病人才有疼痛,这种情况下浮针治疗,必须让病人保持这样的特定姿势,或者重复可以出现这个疼痛的动作。
在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时常需要按压痛点以观察疗效,从而决定扫散的时间。因此,一旦确定病痛点,最好做出标记。
浮针疗法的进针点和传统针灸的进针点——穴位有很大区别,其选择仅是根据病痛部位而确定治疗部位,一般依据以下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 进针点与病痛点的距离越大,浮针疗法的效应越差,但影响的范围越大;反之,距离越小,效应越好,但影响范围越小。
2.从远到近 尤其是对于大范围的病痛,进针点的选取要从远到近,而不能相反。这是因为进针后就不可避免地对组织有伤害,如果从近到远,远处的进针效应会受到近处针刺伤害的影响。
3.进针点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这样便于操作和留管,但在关节附近或者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4.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引起出血和刺痛。
5.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 进针点与病痛点之间不能有这些异常之物,但皮肤颜色的变化不包括在这些异常之物之列。只要是影响到皮下组织的异常之物,都是浮针疗法应该避开的对象。所谓突起,不仅仅指肿瘤脓疡等病理现象,也包括关节突起,因此,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能有肘尖、髌骨、桡骨茎突、尺骨小头、内踝、外踝等部位。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或棉签)擦拭即可,用酒精消毒,必须等酒精干后才可进针,以免导致病人刺痛。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拭,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或者直接使用碘伏消毒。
在擦拭消毒液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按同心圆的方式擦拭。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施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