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肾与膀胱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头面部浮肿,目下为卧蚕状,甚至头皮下均肿,手按之凹陷。

1.1.2 四肢浮肿,以双下肢浮肿多见。常表现为膝以下肿甚,而足浮肿尤为常见和明显。

1.1.3 腹背水肿,常与下肢浮肿或头面肿并见。

1.1.4 全身水肿。

具备以上任何一项者,均可确诊为水肿。

释义

●从以上诊断要点分析,只是说明了水肿的部位、严重程度等的不同,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内容,本部分所论述的“水肿”应该属“肾源性水肿”范畴。中医学认为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所主是导致水肿的病理基础,早在《素问·水热穴论》中明确指出本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充分论述了水肿辨证,病位多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水不化气,湿聚而成水肿。

1.2 鉴别诊断

1.2.1 鼓胀:鼓胀为单腹胀大,腹部青筋暴露,皮色苍黄,或兼下肢肿胀,而上肢和头面部一般不肿。水肿则头面、四肢皆肿,可有腹部胀大,但无青筋暴露。

1.2.2 痰饮:痰饮与水肿同属津液病变,但痰饮之饮邪停积于局部,而水肿之水液常常泛溢周身。

1.2.3 气肿:水肿皮肤肿胀而有水色,按之陷下不起;气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

释义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肝源性水肿(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肝癌),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症,治疗较为困难。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胃肠的病证。

●气肿是病证名。指的是①水肿以气滞为主者。《丹溪心法·水肿》曰:“气肿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胀膨。”多因气滞湿郁水凝所致,治宜理气化湿、消肿除满,用橘皮煎丸、加味枳术汤、控涎丹、推车丸、增损流气饮等方。②皮肤局部肿痛。《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气肿候》曰:“气肿者,其壮如痈,无头,虚肿,色不变,皮上急痛,手才着,便即痛,此风邪搏于气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