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为卓越的公共管理者

麻宝斌

在我国,公共管理硕士可谓应时代之要求而诞生,随社会之发展而成长。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在我看来,公共管理硕士包括“公共”、“管理”和“硕士”三个层面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三方面要求,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乃至卓越的公共管理者。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也就是对所有选择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来说,获得学位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论文写作达到专业硕士学位的所有要求。许多工作多年的学生再回到学校,都是带着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而开始学习的,试图从课堂教学和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在我看来,即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有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但理论的传授和研究方法的习得仍然更为重要。从理论的功能的角度看,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它规范着我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对广大公共管理硕士来说,在校学习期间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理论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帮助我们了解复杂的公共管理世界;理论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分析和认识复杂的公共管理事务;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规范,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借用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话来讲,如何学习理论呢?就是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其次,从组织层面来看,也就是从研究生所就职单位的角度来说,既要求毕业生通过学习掌握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也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公共管理能力。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尤其对于公共管理这样的复杂管理领域来说,学习了一定理论,掌握了一定知识,未必就能够将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最终用以解决实际的公共管理难题。或者说,在学习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后,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把你的全部知识运用到你要解决的问题上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据我的观察,要成为卓越的公共管理人才,最需要的可能是三种能力:一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借此才能认识到公共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各个管理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演变趋势,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二是想象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三是合作治理能力,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早已让公共管理难题超出了单一组织的管理边界和能力极限,也让各种类型的冲突始终与我们相伴,要化解这些难题、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不断突破组织边界和自我思维定势,增强协商谈判和合作治理的能力。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也就是从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公共管理硕士具有公共观念和公共精神。对效率的关注从公共管理诞生起一直都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思想基石。对效率的评价促进了公共管理系统的改革,在技术上成为改革的灯塔,无论是历史上出现的韦伯式的官僚制还是当今方兴未艾的市场化改革都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核心的。效率固然是公共管理的价值追求和重要目标,但并不是核心价值,更不是唯一的价值。公共部门不同于私营部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唯一追求的目的,此外还存在其他目标。比如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公共组织是‘最后的依靠’。它们正是通过不把效率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立足于社会”。为此,公共管理教育的重点并不在“教”的层面,而是在“育”的层面,若要让学生成为“好领导”,先要使其成为“好公民”;若要让学生成为“好公民”,先要帮助其成为“好人”。如何使人真正成为人呢?梁启超认为,人有知、情、意,所以教育应分知育、情育和意育。知育使人不惑,情育使人不忧,意育使人不惧,这倒可以为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应该说,中国的公共管理事业还处在起步时期,公共管理的体系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公众的要求与期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为所有从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人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作为空间。作为中国MPA事业的一分子,我们适逢其时,我们任重道远,我们会一同见证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也会伴随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进步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