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中国教育改革的民间样本](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07/27341107/b_27341107.jpg)
二、价值大原: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素质教育触及生活的主语与主体
新教育始终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定位,让其鲜明、坚定。新教育把价值定位于生活,定位于对生活意义的追索,将已割断了的、省去了的生活与形而上的关系修复起来、联结起来,进而将理想、信念植根在国家、民族文化哲学的土壤之中,使其成为新教育的价值大原,从这一认识出发,新教育的价值大原显得十分简单、素朴,那就是“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反复强调,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新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未来教育的根本方向、新教育永远不应该变的追求,并且进一步强调,“教育不管怎么变,这两条是不会变的——幸福和完整”。
价值大原,会让我们的生活从小知走向大决,从小能走向大成,于小物而求大论。“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价值取向,具有根源性、基石性、方向性、生成性、发展性。这一价值大原,内涵丰富,但不复杂。其一,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首先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主语。生活是教育之源,也是教育之目的。教育在生活中展开,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离开生活这一主语,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也失去了价值、意义。其二,学生是生活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共同的使命,生活远离学生,便是空洞的、玄虚的、与人无关的。其实,离开了人就没有生活,离开了学生,教育就不是教育,教育生活也就不存在了。主语与主体的相互呼唤、相互映照、积极互动,带来真正的生活和教育,这显然是价值大原。其三,幸福是生活的核心。犹如内尔·诺丁斯所说,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缺失幸福的生活,丢失了教育的本义,教育发生了异化。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实质上已成了生活的工具以至奴仆。不言而喻,幸福是教育与生活的价值大原。其四,完整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前提与关键。这也不难理解,不完整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福的,从不完整的生活中走出来的人也肯定是不完整的,而完整的儿童才是幸福的,同样,也只有完整的教学才是幸福的。新教育将“幸福”置于“完整”之前,这一前提的倒置,恰恰是对前提的强调,以及对目的的凸显。从价值大原的视角来看,“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大知。在大知中大决,在大决中大能,在大能中大成,这是大论。
这样的大论不是空谈,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新教育实验有四个方面的目标,第一个便是“改变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朱永新检视了学生的生存状态:“现在大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享受不到成长的幸福。他举了个例子。有个学生学习很差,常挨教师的批评、父母的打骂,教师找他谈话,他反过来对着教师把桌子一拍,说‘这学习是谁发明的!'”这个例子并非个别,也并非极端。试想,这样的生存状态,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吗?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吗?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说:生存不是问题,生活才是问题。作家刘震云说:生活不是问题,怎样生活才是问题。而新教育认为,这些都是问题。怎样活得像个人、像自己,更是问题。而新教育正是要改变这样的生存现状,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真的是个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问题。
价值大原还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新教育实验旨在“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在澄清、明晰、端正一个问题:人,即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人既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破坏意义。人的意义存在,体现在生活中。所以,人是意义的创造者,是指教育有价值立意,在价值立意的追求中,人创造生活的幸福和完整;而人是意义的破坏者,则是因为教育生活的变形与异化,让人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创造力。新教育实验的“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直抵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其本质,就是教育的回归。朱永新早就非常明确地指出,新教育之新,就在于回归。但是,新教育实验又告诉我们,在回归的路上,总有新的想象,亦即引起新的创造。改革需要回归,回归中的想象与创造是一种改革。“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还有更深远的意义。罗素在1999年出过一本书:《教育与美好生活》,论及了雅典人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状态。他说,雅典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希望享受人生,“然而,在这两种文明之间,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泛泛说来,产生差异或者归于希腊人精力充沛,而中国人则懒懒散散……中国文明则只能为外力所亡……中国的传统教育已与现代世界极不相称”。不能说罗素的比较没有道理,但有失公允,而且其中的误解与荒谬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们从中领悟到了教育与美好生活,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面世的问题,是与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关涉国家文明、民族精神性格的问题。新教育寻找到了价值大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