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电影放映简述
电影院作为电影放映的主要阵地,是影片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也成为片商们激烈争抢的资源。最佳发行收益是片商和影院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片商希望选择最佳的影院,影院希望获得最好的片源。随着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和产业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院线制在中国也得到了实施。作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于院线制的权威表述是“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个影院组合而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在院线制的架构中,更加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运营,要求对于影片进行类别化区分,同时也对市场进行细分,因此院线也具备着排他性和特色经营的特征。《电影经营管理》一书中对院线制的组建方式进行了如下的归纳:“①直属院线:由制片商或发行商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院线。②参股或控股院线:由制片商或发行商进行参股或控股的院线。③自愿院线:各影院不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人事安排自主,而且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与制片商或发行商只保持合作关系。”组建院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①10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的专业影剧院,其中实行计算机售票的影院不少于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8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省内院线,由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②15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且影剧院分布在不同省级区域的专业影剧院,其中计算机售票不少于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10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协商跨区域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并向有关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抄送批件。③一个省的院线组建最多不超过3条。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3年(含3年)。一个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签约期满后,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院线制的运行过程是高度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过程,流程清晰,分工明确。供片商与放映影院都会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制片商或发行商负责的是影片的订货或制作,然后再由其统一分配给院线所属的各家影院,各院线影院依照院线管理公司要求的放映流程来进行运作和放映。但同时,片商和影院也遵循集中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对于影片投放、档期确定、广告宣传等都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统一决定。
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院线制建立开始于2002年6月1日。根据《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即通常所说的1519号文件),全国23个省市出现了30条院线,涉及872家影院、1581块银幕。其中电脑售票影院580家,电脑售票银幕数1216块。而在批准组建的30条院线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23个省市中,有8个省市率先成立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目前国内院线发展迅猛,万达、金逸、星美、博纳、横店、环艺、百老汇、UME、耀莱、华谊兄弟、世贸、新南国、CGV等20余个影院品牌先后诞生。
院线制的施行可以被称为是“将产业带出低谷的一次触底反弹”。一方面,院线制带来的产业化规划和充裕的资金投入大大优化了影院的经营管理,完善了硬件设施和技术配备,有利于影院借电影产业的发展之势完成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院线制的出现有助于打破国有发行机构垄断发行的局面,激发电影市场的良性竞争机制,达到片商和影院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与协调,对电影市场规范的建立和有序竞争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院线制的出现推进了电影放映环节的产业化,完成了整个现代电影工业的体系架构,使得整个电影运作流程实现了产业链的打造,也对现代化电影工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基于电影市场产业链的形成,而工业化体系的完善又必将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前文提到的五个阶段既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又彼此独立、自成一体,它们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将促使电影工业中密切相关的产业链环节的形成,具有远大前景的包括从事剧本开发以及剧组外包业务的电影发展公司,从事电影投资、制作、推广、流程管理的公司,为电影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外部投资方(包括专门的电影投资基金)、三、四线电影市场的院线公司以及版权授权的衍生商业。这四个产业链环节分属或贯穿于不同的电影运作阶段,从开发、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五个方面保证了电影的工业化运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