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包括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知识部分。公共基础部分满分30分,每位考生必答;专业知识部分含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教育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五部分,各部分满分均为70分,考生可根据自己拟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多选者只按前选部分计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和考号填写在本页方框内。

3.必答题部分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凡做在试卷或答题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其它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代表答案的字母上划线,如[A][B][C][D]。

5.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部分

(共30分,每位考生必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

A.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能力的公共性

B.管理事务的公共性和管理对象的公共性

C.价值取向的公共性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

D.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管理参与的公共性

【答案】D

【解析】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2.新公共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伍德罗·威尔逊

B.罗伯特·登哈特

C.戴维·奥斯本

D.赫伯特·西蒙

【答案】C

【解析】新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严重危机,传统科层体制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无法解决政府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胡德、戴维·奥斯本以及巴泽雷等。

3.与集权制相比,分权制容易产生以下缺点(  )。

A.官僚主义

B.本位主义

C.专制主义

D.事务主义

【答案】B

【解析】分权制的缺点包括:分权会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分权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机关是(  )。

A.中共中央

B.全国人大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和国务院

【答案】C

【解析】中共中央是党的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5.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在以下资源中有可能属于非公共资源的是(  )。

A.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信息资源

【答案】D

【解析】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属于非私人所有的物质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属于非公共资源。

6.北京市政府规定,没有北京市户籍且在北京市交纳社会保障金不满一定年限的外来人口,不得在北京市购买居住性质的商品房,这项政策属于(  )。

A.调节性政策

B.自我调节性政策

C.分配性政策

D.再分配性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政策对社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四种类型: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调节性政策与将限制和约束加之于个人、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了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力;自我调节性政策涉及对某一事物、团体的限制或控制,它不是别的团体强加上来的,而是受调节的团体主动要求,并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的;再分配性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级(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权利的转移性分配。北京市政府针对购房者的住房限购政策属于调节性政策。

7.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  )。

A.企业议程和政府议程

B.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C.立法议程和行政议程

D.政党议程和政府议程

【答案】B

【解析】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前者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一项公共政策问题;后者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试图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8.当前一些地方存在老人倒地没人扶、不敢扶的现象,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确实在某些方面缺失(  )。

A.公共伦理

B.社会公德

C.公民意识

D.社会诚信

【答案】B

【解析】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全体居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规范和行为规范。它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题干中的行为表明当前我国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缺失。

9.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

A.关键性作用

B.重要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基础性作用

【答案】C

【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在现代某些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中,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重塑公共部门,这种改革被称之为(  )。

A.公共部门私人化

B.政府企业化

C.建立公私伙伴关系

D.建设企业家政府

【答案】D

【解析】企业家政府是指在公共部门公共性不变的情况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公共管理者像企业家一样运用创新策略,提高管理效率。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政府经济活动中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总量调控

通过对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对投资规模、消费规模、财政收支规模、信贷规模以及货币发行量等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2)结构调控

国家通过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等,以合理调整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3)规范性调控

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确定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保证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合理化,并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向和目标一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就是政府相关机构对国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投资、运营、增值等的一系列宏观管理活动。

2.简述公共伦理的主要功能。

答:公共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原则和规范,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公共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并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

(1)引导功能

公共伦理使行政系统中的群体有明确的正义目标,大家同心同德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公共伦理为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具体形式。公共伦理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内容具有社会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公共伦理的共同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行政系统掌握着一定的社会政治资源并处于特殊地位,其行为和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巨大的影响,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并影响民德和民风。

(2)规范功能

公共伦理是以一定的概念、范畴和一系列的伦理规范反映并作用于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存在的。这种规范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伦理规范限定行政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行政过程趋于程序化、规范化。作为公共伦理核心的道德规范本身就是对当权者行为的种种界定和约束,而权力角色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人格追求又直接对其自律品质的形成起指导、监督和自我评价的作用。公共伦理对于行政行为的进行起着检察官的作用。

(3)维系功能

公共伦理是赢得民心和民意的重要砝码,从某种程度上它直接影响着统治的稳固和国家的治乱兴衰。因为公共伦理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其伦理取向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行政人员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行政管理者,职业伦理势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公共伦理使行政系统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有一种广泛的信任关系,公共伦理在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形成沟通的桥梁,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形成凝聚力。

(4)选择功能

公共伦理选择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伦理意识支配下,根据某一伦理标准,在不同的价值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在行政选择中,选择的动因问题占据着核心位置。从根本上讲,利益和利益关系是影响行政主体行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一切公共伦理现象的基础。具体地说,行政认知、行政责任、行政良心、行政价值目标等,是实际影响行政选择的基本环节。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部分

(每位考生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其中一个专业作答)

.行政管理学

(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职能

答:社会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职能是指所有与政治职能相对应的各项社会管理职能;狭义的社会职能是指广义的社会职能中除经济职能以外的社会职能。现代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社会服务与社会控制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如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环境卫生服务、防灾救灾服务等。同时,政府还必须承担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职能,如对人口的控制等。社会安全职能。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政府一方面应该通过消除或减少贫困、失业等现象,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少违法犯罪现象,打击各种恐怖主义。同时,在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保护职能。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使得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定政策法规,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环境,同时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

2.专门行政监督

答:专门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根据行政法律法规和纪律,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专门行政监督系统是行政监督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在行政监督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行政监察。

3.动能组织理论

答:巴纳德认为,人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组织必须以人而不是以结构和规范为中心。然而,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组织中就会有交往、互动行为,这就是沟通。沟通使组织呈动态且有活力,因而组织的主管人员要成为沟通的中心,发挥其协调职能。

4.行政方法

答:行政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方法与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等同;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位和职务来进行的管理。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强制性、权威性、具体性、层次性、无偿性。运用行政方法需遵循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优先的原则。

5.公务员考核

答:公务员考核是指公务员考核的主管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内容、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公务员进行的考察和评价制度。它既包括对公务员的综合性、制度化的考核,也包括对公务员的各类单项考核。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考核实行客观公正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和注重实绩原则,基本方法采用领导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公务员定期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它作为对公务员进行调整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惩、培训、辞退的依据。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人事行政的功绩制原则。

答:(1)含义

功绩制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职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品德为标准,通过公开考试竞争,择优录用公务人员;以工作能力、特别是服务实绩为标准,通过考核给予公务人员以晋升、奖励和报酬。功绩是指工作实绩和贡献,功绩制原则强调对公务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以功绩作为晋升的首要标准。

(2)优点

功绩制有利于激励政府公务员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强化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有利于克服用人的不正之风,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3)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注重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包括:

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能,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业务知识是指公务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公务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业务工作和处理业务的能力等。

勤,指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

绩,指工作实绩,即公务员在完成任务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通过所提出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而取得的绩效等。

廉,指廉洁自律的情况,主要是看公务员是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是否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有无利用职务或职权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等。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答:(1)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除了要运用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与行为激励方法之外,还要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网络规划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电子政务对于改善这些现代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与信息化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行政管理也不例外。然而,要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就必须将现代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行政管理过程之中,而电子政务正是这种运用的产物。电子政务的产生标志着行政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而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则开创了一个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新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对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发展了以往的行政方法,使其有了质的飞跃。而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法以其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支撑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2.试述行政管理的原则。

答:行政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法制原则

法制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前提是司法独立。法律高于任何权威,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必须依据法律的规范进行,任何公共权力都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组织和集团。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行政管理的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依法行政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其公共管理职能,政府不能凌驾在法律之上。

依法行政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司法独立。

(2)服务原则

现代政府是由人民大众产生的,表明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政府服务是人民大众出钱购买的,大众与政府的关系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顾客至上意识或大众至上意识必须是政府行为的起点。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公共行政管理视野下,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国家与社会。

(3)效率原则

这里的效率包含两层意思:

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其基本层面是活动的合法性;

政府活动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活动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成本效益分析应当成为政府活动考虑的重要内容。

(4)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即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为自身行为的后果承担起行政责任。责任原则有两层含义:

政府的行为对社会大众负责,一个轻率的、鲁莽的、不计后果的政府注定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身的失职、失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就是对社会大众的亵渎。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高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接到这封信后,高度重视,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速决断,不可拖延”。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精心组织200多位专家,经过三轮严格、细致的论证,制定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技术发展的规划。这就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问题:

1.你认为专家、咨询机构在行政决策中具有哪些作用?

答:专家、咨询机构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作出客观的判断

咨询人员不同于领导干部,他们不在领导岗位上,因而不涉及利害关系,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上的责任感作出判断。所以,判断出的结果比起有利害关系的领导者自己作出的判断,往往更客观、更可靠。

(2)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作出内行的判断

咨询人员一般是某方面的专家或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而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接受的咨询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因而他们所作出的判断就比较内行。内行的判断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能对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是决策的重要条件之一。

(3)帮助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决策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公共部门的决策系统虽然有其自己的信息机构,但任何信息机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涉及一些专业方面的信息和宏观管理方面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咨询机构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咨询过程中,咨询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为公共部门的决策系统服务。

(4)帮助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

咨询机构也是一种想办法、出主意的机构。如果公共部门的决策者遇到某一个决策难题一时无计可施或拿不定主意找到某个咨询机构,为此类决策者想办法、出主意就成为这个咨询机构的主要业务了。这里的办法、主意,对决策者而言,实际上就是决策的备选方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咨询机构只能为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而绝不能代替决策者选择方案。

总之,咨询人员对于公共部门的决策来说,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咨询作出的决策,不仅可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而且也为实现公共部门决策的优化提供了可能。发挥咨询机构在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作用,对于反对决策过程中的主观主义和家长式的独裁作风也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改进我国行政决策咨询制度的建议。

答:尽管咨询专家人员和咨询机构在行政决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在任何时候,咨询机构都不能代替决策中心进行决策。决策枢纽系统也不能将咨询机构提供的方案照抄照搬。一般说来,咨询机构的意见对决策中心来说主要起一种参考作用。另外一方面,决策者需要咨询人员和机构的研究和分析,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因此,为了改进我国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决策者面临的决策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决策任务的需要,必须借助于咨询机构的帮助来给决策者提供咨询意见以制定出科学的决策,所以必须提高咨询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以使得咨询机构的意见能够进入决策系统。

(2)增强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研究工作的独立性。

必须保证咨询机构不受政治和利益团体的影响,独立自主、不受干扰的考虑决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客观的决策方案以供决策者来选择,使得决策方案能够客观的反应现实,从而更好的解决决策者面临的问题。

(3)进一步建设专业化的专家团队,提高咨询水平。

咨询机构必须起智囊作用,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因此对专家团队的专业水平(包括智力结构、专业领域、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合理搭配要求特别高。科学有效和智囊团应该容纳各方面的专家,包括数学家、工程师、计算机专家、语言学家、政治学家等多方面的人才。任何咨询机构都必须注意智力结构、学科专业、性格气质的合理性,注意吸收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是能够提供高质量咨询的保证。

(4)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决策咨询制度。

建立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决策咨询制度,使得决策咨询成为决策的一项必要程序而固定下来,能够保证决策过程中充分参考专家的意见,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社会保障学

(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现收现付制

答:现收现付制度是一种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的模式,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2.保险的逆向选择

答: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保险的逆向选择是指不同投保人的风险水平是不同的,由于投保人对自身目前的状况比保险公司更清楚,拥有更多地信息,因此保险公司很容易使低风险概率的投保人流失,而高风险的投保人增多,从而保险公司需要赔付的就更多。

3.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者给予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孤老、孤儿、失去赡养人的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少而人口多或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人,有劳动能力但目前尚无工作,生活发生困难的人,以及领取失业救济超过了期限而又符合领取社会救济的失业者。社会救济是我国帮助城乡困难户解决生活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们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解除群众疾苦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组成部分。

4.生命周期假说

答: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探讨了人们面临信用市场不完善、未来收入和寿命不确定以及自身目光短浅无足够储蓄的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要求人们有相当程度的理性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

该假说的前提是: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从生命周期假说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在其任何年龄上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完全无关,而是要依赖于其一生的全部收入(劳动收入加继承遗产)。因此,个人的消费支出在其生命期的各个年龄上,都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接近于他所预期的平均消费率进行消费。这样的消费行为导致了个人储蓄和财富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形分布。

5.社会互助保障

答:社会互助是由政府提倡引导,企业或社会团体组织举办,社会成员自愿进行互助互济的一种保障制度。社会互助保障主要有:企业和单位内部的职工互助会,行业和地区工会举办的职工保障互助会,社会团体举办的帮困基金组织,农村居民组织的保险合作社,社会组织开展的劳务、实物和现金的互助帮困活动以及成立的互助帮困组织。

社会互助保障对遇有较大风险、所需费用较大、社会保险给付后个人承担有困难,或收入较低生活贫困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料者给予经济上和服务上的互济帮助,以弘扬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形式。

答: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形式。社会保障要实现其分配职能,须借助于特有的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按照法律规定征集和安排使用社会保障基金,遵循经济原则、公平原则和规范原则,在在业劳动者、失业劳动者、劳动者直系亲属、非劳动者、退役军人和贫困者之间分配,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形式主要有:

(1)年金

年金是长期支付的终生保障待遇,或在一定时期内,每间隔相等时间,支付或收入固定的金额。年金将是社会保障分配,其中尤其是养老保险分配的最重要形式。年金一般包括三个项目:

养老金。养老金作为一种分配形式,执行两次分配的职能,即要经过两次分配。

伤残恤金。即国家和单位对伤残职工提供的年金。

遗属恤金。劳动者死亡后,由社会或单位按照规定,支付给其赡养的遗属的抚恤金。

(2)补助金(津贴)

补助金是对由于疾病、工伤、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短期支付的社会保障金,包括医疗补助金和生活补助金。生活补助金主要有:a.疾病补助金;b.工伤补助金;c.生育补助金。

对生活困难的职工、死亡职工遗属领取一次性的抚恤金后,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一定数额的临时或定期的补助金。

(3)优抚金

优抚金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规,对那些为革命战争和保卫国家的安全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在物质上给予的优待和抚恤。

(4)救济金

救济金是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所给予的物质帮助。其中包括:

对非自愿性失业的失业者,根据工龄长短,按原工资一定比例,有限期地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对城乡因天灾人祸以及历史的、经济的原因,造成生活贫困的农户和其他劳动者发放的救济金。

对缺乏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着落和困难的老、弱、孤、寡、残及其他人员,发放临时的或定期定量的救济金。

通过社会保障分配机制,对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改变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比例,使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一般是将一部分原属国家、集体的份额转到了个人消费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国民社会保障和国家社会保障的区别。

答: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与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重要的区别。

(1)基本点不同

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的是国家责任,即国家有责任为贫困者提供帮助。

国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的是国民权利,每个人都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不仅有责任,而且更有义务为全体国民提供保障和服务。社会保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人群,而是全体国民。因此,社会保障受益者也不再受到“社会歧视”。

(2)保障动因不同

国家社会保障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劳资矛盾,即社会保障建立与发展依靠劳资矛盾及其斗争程度,与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政治力量的强弱有关。

国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动因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一般矛盾和根本规律是推动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社会保障的建立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障实施,通过对社会保障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达到社会需要的满足。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3)保障制度不同

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残数性”的,即社会保障制度在供给的正常结构、家庭及市场出现漏洞时发挥作用。

国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制度性的。社会保障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发挥着正常的并且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福利国家是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建立起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如果没有国民社会保障制度,就没有西方福利国家。因此,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再是零星的、分散的社会保障措施,而是一整套系统的、全体国民受到法律保护的、理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4)保障作用不同

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为了补偿国民由于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而蒙受的直接利益损失;

国民社会保障实施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不仅仅是对贫困者的收入补助或工资的替代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系统更为复杂、作用更大的收入转移方法,不仅是为了帮助贫困,而且更主要是为了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收入均等化。

2.试述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会使社会公平受到损失,从而降低社会效率。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目的。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公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促进机会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民族、性别、年龄等均被强制性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因此,每一个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的社会成员而言,即是一种机会公平的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a.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成员不至于因先天不足或某些社会风险的侵害而陷入生存困境,导致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

b.社会保障通过补偿功能,可以恢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重新投入社会生活之中。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的公平。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起到了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缩小。

(2)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效率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缓解贫困,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差距,缓和阶层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无疑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前提。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消除各种社会风险的危害,免除后顾之忧,从而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

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劳动力的供给。社会保障提供健康保障和教育培训保障,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的身体、心理和技能素质。社会保障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支持经济发展,缓解经济波动的危害。

a.在经济萎缩时期,社会保障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保障可以通过收费,增加积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发生通货膨胀。

b.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本身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职业,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近日,争议多年的“是否延迟退休年龄”再一次引发公众热议。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按照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1955年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将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至55周岁,女工人则为50周岁,企业中部分从事特别繁重体力、井下和高空、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可以再提前5年退休。

对于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业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提议延迟退休,二是反对延迟退休,三是暂行弹性退休制度。

问题:

1.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你赞成以上哪种观点,并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论述原因。

答:我赞成暂行弹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是指退休年龄应当根据具体工种的需要及个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不搞“一刀切”。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单位同意,法律完全可以允许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如果身体状况不允许,或者有其他的特殊情况,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可以提前退休。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主要有以下优势:

(1)应对人口结构转变;

(2)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3)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

(4)促进经济竞争力。

2.对于你选择的观点,你认为政府应当做出哪些配套措施?

答:政府应当做出以下配套措施:

(1)实行“弹性退休制”的前提是已经达到或接近法定的最起码的退休标准,这个标准既可以是年龄,也可以是工龄,具有多重性。在法定的最起码的退休标准基础上,设置几个区间,分成几个档,既可以延长退休时间,也可以提前退休。

(2)“弹性退休制”既要考虑到发挥余热,又要以人为本,有利于退休者的身心健康。因而,实行“弹性退休制”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即用人单位与本人都愿意接受弹性退休,既不可强制单位,也不可强制个人,也不能“一刀切”。

(3)年轻人就业困难,推行弹性退休制度要考虑到这个实际,原则上采取“减法”而不宜“加法”,即延长退休的人应当是少数,提前退休的人应当是多数。这样,就可以为年轻人就业腾出更多的岗位。

(4)对于弹性退休者的薪酬,要有专门的刚性制度设计。对延长退休的人,原则上要加薪;对提前退休的人,福利、养老、就医等方面社会保障要有尊严,绝不能让弹性退休成为一些用工单位打发辞退员工的堂皇借口。

(5)实行“弹性退休制”,要避免随意性,必须是刚性需要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则上,是替代性极少的科研技术部门或单位,对此,国家有关部门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操作性强的规定。

.教育管理学

(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校本教师培训

答:校本教师培训是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是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性化,即培训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根据本校及本校教师的特点来编制设定,培训者基本由本校的教师来担任。校本教师培训具有缓解工学矛盾、贴近工作实际、服务本校现实需求的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加深,校本教师培训的概念也正在被“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所取代。

2.人际关系学说

答:针对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制度化管理,把人当成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经济人”,忽视人的社会需要等缺陷,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等。他们在长达8年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专断的管理之害;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狭窄的控制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人不是机器中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

在人和组织这两头之间,古典管理学派看重的是组织这一头,而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这一头。人际关系理论家坚信,只有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3.教学管理制度

答: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它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教学管理制度,就其来源而言,可分两种:国家主要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纲要等;学校内部为管理教学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一样,科学性、合理性是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4.校内结构工资制

答:校内结构工资制是根据教职工思想品德、职务和业务水平、责任大小、工资绩效、工作态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结构型的分配方式,因校制宜,变单一的固定工资为多因素、多模式、可变型的结构工资制度。一般包括基本工资、教龄津贴、课时津贴、职务津贴和职工岗位津贴、奖励工资或绩效工资等五部分。基本工资、教龄津贴为校内结构工资中的相对固定部分,课时津贴、职务津贴、职工岗位津贴、奖励工资为校内结构工资中的可变部分。

5.教育税费

答:教育税收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财政机构或税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令和政策,强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以赋税形式征集起来,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税收的征管要求包括:健全教育税收法纪,严格依法治税;合理确定教育税收的计征对象、范围和比例,并保持相对稳定;完善教育税收征管体制,杜绝偷税漏税抗税和截留挪用教育税的现象;加强教育税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纳税自觉性。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区别。

答:(1)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含义

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教育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物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之一,评价则是测量的深化与发展。

(2)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区别

教育测量是对事实作判断,比较强调客观性;教育评价是价值判断,以主体的目标、需要为标准。

教育测量是注重定量的活动;教育评价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活动。

教育测量主要对事物的属性或现状进行描述,任务相对单一;教育评价不仅要描述现状,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分析与总结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工作。

答: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正式组建的师生群体。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经营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经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只有形成了班集体,才能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班集体不会自发生成,必须通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创建形成。班集体的建设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是受国家和学校委托,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工作的教师。班集体建设得好坏,与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目标是维系班级全体成员的纽带,是促进班集体发展的驱动力。要注意将目标的激励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3)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培养和选拔好学生干部:

“终身制”,即班干部一旦当选就保持人员稳定;

“轮换制”,即班干部人选不固定,由全班学生轮换担任。

(4)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规章制度对班级成员具有规范和导向的作用,良好的班风是指班级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举止,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良好的班风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它是巩固学生班集体的精神力量,是教育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2.试述学校网络德育及其管理。

答:(1)加强网络德育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德育的含义

学校网络德育是以德育现代化为目标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在因特网和学校局域网系统上展开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它是学校德育在现代化环境下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网上德育基地等。它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载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必要性和紧迫性

a.由于网络虚拟化和自由化的特点,容易使中小学生忘记现实环境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

b.由于网络是开放的、交互的,容易使中小学生因网络的不良信息而成为其牺牲品。

所以,加强学校网络德育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新模式

增设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和自律抗诱惑能力;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规范网络行为;

利用网络为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服务。如开设网上德育课程,通过校内博客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成长意识,引发思维方式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提升,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的新的德育管理模式。

(3)加强对网络道德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加强网络德育的中心任务是要强化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制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做网络信息时代中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培养一批学生骨干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的维护者,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防护软件,对不适合青少年看的内容进行过滤;并建立有效的网络监控技术,形成文明、安全、法制的校园网络氛围。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此后,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2013年5月审计署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校),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问题:

1.你认为造成学生辍学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近年来,学生辍学人数上升,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身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原因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a.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大批初中生毕业后转化为不适用的剩余劳动力,学生就业无路、致富无门,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

b.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许多家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逼迫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外出打工挣钱,填补家用。

社会劳动政策的影响

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后,人们还不能适应。“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存在导致读书无用的声音不绝于耳。

(2)家庭原因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a.学生家长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家长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参加劳动或外出打工,不积极主动地送子女入学。

b.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性格较内向孤僻,加之学习成绩不佳,故选择辍学。

家庭经济收入影响

a.有些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存在一定数量的超生家庭,孩子较多,夫妻无业,存在经济困难。

b.教育历程持续近二十年,虽然国家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但初中教育以后的教育负担依然很重。

(3)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有些家庭只有两个小孩或独生子女,他们大多缺乏吃苦精神,懒惰,不安心学习,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自己放弃学习。

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在学校稍有压力或同学关系不融洽就弃学。

(4)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生住所距离学校较远,加之交通不便,上学较为困难,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区,辍学现象尤为普遍。

个别教师观念未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缺少关爱,致使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导致厌学、逃学,最终辍学。

2.地方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答:地方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1)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宜撤并。

(2)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学生免试就近入学。

(3)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

(4)积极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卫生事业管理学

(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卫生事业

答:卫生事业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也就是一些为人民健康服务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措施。卫生事业具有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各层次及各子系统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卫生事业受系统内的影响,更受系统外因素的制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管理水平、文化背景、人口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公益事业。同时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各级政府都应明确给予卫生事业合理的投入,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投入的比例。

2.区域卫生规划

答: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和培植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区域卫生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区域内所有人群都能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健康需求,同时又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区域卫生规划除具备卫生规划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针对特定区域;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涉及社会各个部门;从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3.村卫生室

答:村卫生室是村级卫生组织,又称村卫生所或村卫生站,是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依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群众共同筹资建立起来的社会公益性的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最基层组织,是国家卫生体系与农村居民发生联系的第一级接触点。

4.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

答:卫生服务需求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两类。其中,个人需求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般的经济学因素,比如卫生服务的价格、收入、货币储蓄、相关物品(服务)价格、消费偏好及对物品(服务)未来供应情况的预期等因素;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状况;医疗保健制度的影响;获取卫生服务的时间的长短;供给者的双重身份等。

5.疾病负担

答:疾病负担包括由死亡引起的寿命损失及失能残疾造成的时间损失。由于不同年龄组人群死亡及患病的情况不同,疾病负担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疾病负担的研究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疾病、危险因素及社会人群组的失能调整生命年;疾病负担的研究也可用于国内各地区或国际间比较评价综合健康状况。疾病负担的研究需要有人口学、流行病学及经济学的综合学科知识,更需要以生命统计信息,死亡统计信息,流行病学的发病、患病及病程的统计信息为基础。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卫生资源利用中的公平要求和效率要求。

答:卫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展卫生健保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卫生信息和技术。卫生资源是卫生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1)卫生资源的特性

有限性。任何国家的资源数量不论多大,其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可能提供的卫生资源与人们卫生保健实际需要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

多样性。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为满足这些需求,卫生资源必须投向诸如医疗、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医学教育、医药科研、药品器械生产等方面。

选择性。因为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卫生保健需求的多样性,致使卫生资源的使用具有选择性,即卫生资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被有选择性地投入到某个卫生服务领域,而不是在所有卫生服务领域内平均分配。分配重点的选择取决于政府制定的卫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框架。

(2)卫生资源利用的公平要求和效率要求

正是由于卫生资源具有有限性、多样性以及选择性特征,卫生资源的利用满足公平要求和效率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公平要求,是指有等量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人应获得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卫生服务,同等收入和支付能力的人实际发生的支付应相等;

效率要求,是指有限的卫生资源应当获得最大的卫生产出。从社会效益出发,应考虑公平;从经济效益出发,应注重效率。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我国卫生事业组织体系的构成。

答:我国的卫生事业组织体系涵盖了以下五种机构:

(1)医疗预防机构

医疗预防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疗保健所、门诊部、疗养院及康复医院等、特点是种类复杂、数量众多。

(2)卫生防疫机构

卫生防疫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

(3)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所、站、产院,儿童医院,妇女保健所,儿童保健所等。

有关计划生育的专业机构如计划生育门诊部、咨询站等。

(4)有关药品、卫生材料的生产、供销及管理检定机构

生物制品的生产、供应工作由卫生部所属生物制品所负责。

药品检定所、生物制品检定所负责保证药品及生物制品的质量。

(5)医学科研机构

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地方附属医学科研机构等。

2.试述卫生经济学评价的五种方法。

答: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的一门学科。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或产生的结果,从成本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政府或卫生部门从决策到实施规划方案,以及规划方案目标实现的程度,提出决策和评价的依据,减少以至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或浪费,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有效的利用。

总的来说,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成本效果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确定的计划方案目标,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成本相同时比较其效果的大小。它是指方案成本总额相同,比较其效果。

效果相同时比较其成本的高低。它是指方案的效果相同,比较其成本。

比较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当卫生计划方案的投资不受预算约束的情况下,成本可多可少,效果也随之变化,这时对卫生计划方案的评价可采用增量成本与增量效果的比率指标。

(2)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计成本的现值来评价备选方案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任一方案的效益是否超过它的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只有效益不低于机会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净现值法。净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对计划方案的总效益的现值与总成本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差值即净现值对方案作出评价和决策的方法。

年当量净效益法。年当量净效益就是将方案各年实际发生的净效益折算为每年平均净效益值,它是净现值考虑贴现时的年平均值。

效益成本比率法。效益成本比率是卫生计划方案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

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因素,反映了方案计划期内单位资金的收益率,参照基准贴现率或最低期望收益率可对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决策。

(3)成本效用分析。它通常用于同一健康问题不同方案的防治成本与结果的比较,往往难以对不同健康问题的卫生计划或方案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可适用于不同健康问题的卫生计划或方案的评价指标,是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失能调整生命年,使用其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成本效用分析。

(4)成本最小化分析。它用于比较具有同样结果的2个或多个方案。如果已知要比较的方案最终结果相同,这时就只需要比较各方案哪个成本最小,成本最小者为最佳。在有些情况下,要比较的几个项目对个人的效益可能是相同的,但对社会来说意味着医疗成本的节省,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视为额外收益并转化为货币形式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提高效率。

(5)成本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自2003年SARS事件之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各地医院开设发热门诊。门诊病人较集中的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在发热门诊内设专门化验室和放射检查室:要有足够的建设面积(例如某地要求250平方米以上)。对此,有不少医院认为发热门诊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投入高收益低,得不偿失。

问题:

1.医院中开设发热门诊的必要性何在?

答:SARS疫情的发生,暴露出了许多医院门(急)诊防范条件的不足,以及医院整体的应急能力的低下。虽然SARS疫情过去了,但医院开设发热门诊是十分必要的。

(1)法规的要求。卫生部2003年5月21日发布了《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北京市规定了66所定点发热门诊。各医院的发热门诊在北京SARS疫情的控制工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为北京地区SARS患者的诊断、隔离起了重要的作用。

(2)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程序的顺利实施。按照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管理的规定》做到“三避免”“三合格”,即避免普通发热患者与SARS患者交叉感染、避免留观人员的相互感染、避免SARS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硬件(隔离条件)合格、软件(医护人员)合格、工作流程合格。

2.如何补偿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带来的损失?

答:为了应对未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地配合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制一个小而全的多功能的发热门诊,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同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补偿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带来的损失。

(1)日常工作。在无疫情发生时此区域行使着发热门诊区域功能、肠道、肝炎门诊功能以及感染病房区域功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及日常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

(2)一般疫情发生。在有疫情发生时可占用肝炎、肠道门诊以及外侧区病房以应对,而发热门诊及后侧感染病房可继续正常工作。

(3)疫情暴发。当有重大疫情(如SARS)发生时,可将肠道、肝炎门诊关闭,中间隔离建筑物的隔离门打开,隔离室及感染病房分收疑似与确诊患者,并可通过安全通道将患者迅速转至定点医院,避免更多的人群感染。

.土地资源管理学

(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土地仓储功能

答:土地仓储功能是指土地能够涵养水源,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从事生产、发展经济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是人类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最宝贵的财产。除仓储功能之外,土地还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景观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商品功能以及历史记录功能。

2.土地行政管理

答:土地行政管理是土地行政管理主体实施各种行政行为,作用于行政管理对象,从而实现土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其基本管理过程包括土地行政管理决策、实施、效率评估与反馈等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土地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行政管理组织、土地法制建设、土地纠纷的调解与处理、土地管理执法监察、土地利用的计划和审批、土地交易合同管理等工作内容。

3.垂直地带性

答: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称为垂直带谱。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是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引起的水热组合分异。垂直地带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不同的自然地带(水平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不同的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垂直带谱中垂直带的数目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垂直自然带的结构随之由复杂变简单。山地垂直带谱具有大陆垂直带谱和海洋性垂直带谱两种图式,主要是受山地距海洋的距离造成的水热对比状况不同的制约。

4.土地制度

答: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以下制度内容: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所决定的。土地使用制度既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又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土地管理制度,又称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5.基准地价

答:基准地价即土地初始价,又称城市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最高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并由市、县及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基准地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调控地价水平;反映地产市场中的地价变动趋势,为投资决策等提供依据;国家征收土地税(费)的依据;进一步评估标定地价、出让底价等宗地地价的基础,起到估算基值和修订初始值的作用。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土地管理的原则。

答: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土地管理的原则是土地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取决于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的总目标。我国土地管理建立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要目标,其基本原则是:

(1)依法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就是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土地法规的规定,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土地。

(2)统一管理原则

统一管理的内涵

统一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的措施

a.要依法建立土地的统一管理机构,健全土地统一管理制度;

b.要正确处理国家、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理顺各方面的土地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3)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土地管理机关必须依法禁止土地买卖和其他非法转让土地的活动,保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切实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利用,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需要。为此,要根据土地特点和属性,各用地单位的性质和土地用途,统筹安排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保护土地主要是指对土地质量或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护,它包括对土地肥力及其环境的保护。土地保护要与土地开发、合理利用和改造、整治有机地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投资的效果。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土地登记的原则。

答: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律对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等级、价值、权属关系等在专门簿册上进行注记的一种制度,是国家用以确立或认可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措施。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以法律措施维护土地的所有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土地登记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原则。

土地登记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进行土地登记必须依照国家制定的土地登记法定程序进行,只有这样,才具有公信力,才能发挥其效力。

(2)登录原则。

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公示的形式,规定了产权的改变,即土地权属的改变必须在土地登记簿上登录或注册,否则在法律上无效。这一原则决定了“土地登记卡”在土地登记中的主件地位。

(3)许可原则。

土地使用权人必须许可在土地登记簿上签名变更。

(4)公开性原则。

从初始土地登记申请阶段至土地登记的审查结束都须发表公告。土地登记簿对公众开放,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体现物权法的公示性原则在于土地登记的公开性。

(5)专门性原则。

土地登记中所有登记表格、证书、图件及相关对象和目标必须是明确可辨的,具有专户的特点。

(6)镜子原则。

土地登记过程及登记结果要像镜子一样能清晰地反映土地权利的法律状况。

(7)幕帘原则。

登记簿内记载的内容已充分详尽地反映了权利状况,任何其他的调查都无必要。

(8)保险或担保原则。

国家尽力担保登记簿内的内容对于第三者来说是真实可靠的,如果发生矛盾,第三者将得到保险金的补偿。

2.试述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主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人。它必须是代表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县、市人民政府。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充当出让人。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客体特指国有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办理征收手续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产以及埋藏物和市政公用设施等,不在土地使用权出让范围之列。

(2)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

居住用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根据媒体报道,2014年3月21日凌晨,因对开发商征地补偿不满,某村村民在己被圈占的被征地施工入口搭起帐篷,阻止施工。21日凌晨,帐篷起火,致1死3伤,经查,房地产开发商与村主任是幕后黑手,一时间舆论大哗。从农民手里征收一亩地土地补偿费不足8万元,转手卖给开发商123万元。该村被征地块价格超1亿元,村民仅得800万元。

问题:

1.征地费用应该包括哪些?

答:征地的补偿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对于这几项费用的给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土地征收批准后三个月内,将征地补偿费用支付给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或村民委员会。

土地补偿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以及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可视土地使用者或者土地承包者对土地的投入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安置补助费本着谁负责安置,谁管理、使用的原则,对于不安置的支付给个人。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本着谁拆迁或迁建的,支付给谁的原则,对于自行拆迁的,支付给附着物的所有者;林木、果树补偿给所有者。

青苗补偿费支付给其所有者。禁止侵占、挪用被征地单位征地补偿费和其他有关费用。

征收农业承包户的土地,承包期限在10年以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可以将土地补偿费的80%支付给土地承包经营者。

2.征地问题、补偿问题为什么常常成为“火药桶”?改革原则是什么?

答:(1)征地问题、补偿问题之所以常常成为“火药桶”,是因为在农村征地补偿中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不规范。

用地单位未批先征,在未取得人民政府颁发用地批准文书之前,直接与农村基层组织自行确定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口安置办法等事项。少数村级组织对征地补偿费用收支账目和对农户的补偿分配不公开,暗箱操作,常常引发农民的不满和上访。

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分配不公。

现行土地法规对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不具体,补偿费用与土地和劳力安置的实际状况不符,标准明显偏低。土地补偿费用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不公开征求集体组织成员的意见,造成了分配上的不合理。

土地补偿资金管理不严,截留、挪用、克扣等现象较为突出。

征地补偿的各项费用拨付环节过多,失地农民不能及时足额得到补偿费用,层层截留、挪用、克扣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用,应归其所有者所有,但实际操作中,因未直接补偿到户,不少被基层单位挪用和克扣。

失地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或足够的补偿。

农民安置形式过于简单,一般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予以安置,或者一次性补偿一定的费用,农民就业和养老未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村级组织既不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又不及时足额兑现安置补助费用,使农民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2)解决上述问题,应遵循以下改革原则:

规范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实行阳光操作。

农村土地的征用和补偿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为主体组织实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确定征地方案、补偿方案和安置方案,要吸收失地农户参与。

强化措施,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办理农村土地征用事务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

完善征地补偿配套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征用补偿标准。

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等,坚持节约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规,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土地征用补偿的具体实施办法。

加强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补偿资金的监管,从严查处违法占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

a.国土等部门要对辖区征地及补偿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农户反映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认真调查,妥善处理好各种争议。

b.信访部门要及时受理农民上访案件,依法作出处理。

c.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违法占地、土地非法转让、以地谋私、侵害农民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追究责任。

d.各级政府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发展集体经济与保护个人利益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