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宽容是什么?即是:一个人胸襟博大,心地开阔,不肯屑屑计较别人的小过,小恶。古人说的:“君子犯而不校。”以及平常那句俗语:“宰相肚里好撑船。”便都是这意思。西洋有一首诗,借来解释宽容这两字最合适。那诗的大意是说:有一个老翁,一天被一个鲁莽的汉子打了耳光,回到家来,他的夫人质问他道:“你这个人怎么这般不中用啊!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呢?当时你如果觉着打不过他,也该找些人来帮你打他呀!”那老人安安静静的回答道:“我为什么要打他呢?如果他打我是出于无心,那我便应当宽恕了他,谁应该同一个无意之中做了错事的人计较呢?如果他是诚心要欺侮我而打我,他是有意为恶,那他便算是犯了罪了;对一个罪人,我们岂不应该怜悯他吗?再怪责他,是不对的。”我上中学的时候,一日翻看一本书,发现了这诗的译文,读时深叹其境界之高,含蕴之厚。低徊吟咏了许久,如闻老人蔼然之声,平日一腔忿愤之气便涣然冰释,对诗中的老人生了无限敬仰崇拜之心。像这位老人,可以说是深深了解宽容二字的真谛的。
宽容是一种极崇高优美的德性,能够感动人,能使有过恶的人心头生出一种殷重忏悔的情绪,而走上自新的道路。相传古时候,日本某处的荒山有一座尼庵,有一夜,庵中闯进了强盗,将女尼缚在楹柱上,提着灯笼火把,翻搜财物。但那被缚在柱子上的女尼毫不惊惧,也不咒骂这些强盗们,只悠然唱道:
天底下的东西,
都不应该为某人私有,
你们夜里的白波(白波,日语贼的意思)
冲过了篱笆门,
将庵中的东西拿走,
正是当然的!
那些强盗们听了这支歌,十分感动,竟扔下搜得的财物,悄然逃走了。这便是一个以宽容大度感动人的绝好事例。由这故事,可以知道,对一个有过,做恶的人,宽大对待,是最好的办法。你一种温厚宽容的态度,可以使他深深感到自身的卑鄙渺小。不用责备他,忏悔之苗自会从他心上萌生的。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这样做,别人偶然做了件错事,你便暴其过恶,痛毁极诋,使他无以自容,激起他愧耻愤恨之心,他一咬牙、一顿足说:“反正也是这样了,我索性做恶做到底吧!”这是你逼他走上为恶之路。所以古人殷殷以“大量容人”“君子当以四海为量”等等话头教人。
说到宽容二字,人人都知道,却极不容易做到。原因是有二端。
第一,由于忌妒心重:许多人都是卑琐儇薄,心地狭小,自己无能,却又怕别人超过了他。遇到有才干的人,他只想将这人打倒。那人有得罪他的行为,自然会触怒了他;即使是小心翼翼的低头做事,毫无过咎,他也要整天对这人吹毛求疵,挑刺拨眼的。偶然寻出那人一丝疏忽处,他便如抓住了这人的小辫子,再也不肯放手了。于是他把那一丝小过失故意延展扩大,再添上种种罪名,到处宣传张扬,恨不得将那人下到阿鼻地狱才甘心。只要能够将这人打倒,什么手段他都肯用。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之下,借了别人的斧子,砍杀自己家人的事,古往今来,不知演出过了多少,说起来真叫人痛心。社会上这种忌妒心重的人一多,害得一些人做事时,终日战战兢兢,如蹈虎尾,如履薄冰,不知何时会获重咎。结果,要做事的也不敢做事了,有才能的也不敢表现了,造成了死气沉沉的社会。
第二,由于利欲心重:那心头终日横亘着利欲之念的人,也不会有宽容的美德的。这种人,只贪利禄而不顾道义,愿做贵人而不想做好人。假使天底下只有一个这样的人还不要紧,到两个这样的人一碰头,便要产生出无限的是非争吵来了。譬如说,张三和李四两个人,都想将某一批钱财弄到自己手里,或都想获得某一个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两人便会结下怨仇,张三觉得李四是自己的仇敌,李四见了张三也埋怨上天为什么生了这么一个讨厌的人,两人一相见时,少不得要厮杀一番,拼个你死我活。结果,为了各人都想将对方消灭,宁自做个相争的蚌鹬,使别人坐收渔人之利,而自己是同归于尽。
忌妒心,利欲心,这两种坏心念,是不能与宽容并存在一个人的心上的。要想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非去掉这两宗坏心念不可。但只消极的这样做还不成;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还得在下面几个字上用功夫。
第一,要在“大”字上用功夫。这里的“大”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胸襟阔大的“大”,一个是眼光远大的“大”。一个人,要如一座大山,一道长河,能接受一切震撼打击,能容受一切砾石泥沙;要能隐忍一切,宽容一切。惟在大处着眼,才能看轻私人的关系,只要和自己站在一面旗帜之下,共同进行工作的人,有什么得罪自己的地方,都要宽恕了他。为了合力完成某一种有意义的工作,要轻轻抹掉彼此间的旧仇新恨。像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个为国家而忘私仇的人。那时赵国大将廉颇和他争功,宣称要当面侮辱他,蔺相如听了毫不气恼,只加意躲避着他。一日,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从前面来了,他就赶紧吩咐车夫,驱车转弯进入一条小巷。别人见他如此,都笑他,说他太怯懦了。相如正容答道:“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能俱生。吾所以如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像蔺相如这样的心胸,是何等的可钦可佩!千载之后,我们读到他的故事,还能不肃然起敬?请问他的伟大处在什么地方呢?只是在他的眼光远大,重视国家的兴亡,而忽略了小小私人间的仇恨。
第二,要在“悯”字上用功夫。解释这一条,我引用佛经上一个忍辱仙人的故事:佛经上说,当忍辱仙人修行的时候,恶意弊魔排了巧骂千人,前后环绕,对他骂不绝声,止时亦骂,行时亦骂,还至树林间亦骂,甚至于拿秽物浇泼到他的头上。但他终不瞋眼,不说:“我有什么罪呢,你们这样欺侮我?”也不以恶眼视魔。最后,这巧骂千人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殷重地忏悔,发生了道意。忍辱仙人因对众生作“如父母”想,以怜悯的眼光对着一些愚痴无智的人,所以,他能对他们一切无礼的行为视为愚蠢的举动而不去计较。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也不相信真有这么一个仙人,但我主张我们大家都应该效法他一下,处处时时以悲悯的眼光去看苛责我们的一些人,那么不但别人会受感动,就是你自己的心中也常快乐了。
第三,要在“恕”字上用功夫。什么是恕呢?恕即是“人己一贯”之道。“推己及人”,“以类度类,以人度人,以情度情”叫做恕。恕的行为是建立在主客推度的范畴上,实践恕的意义,即是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能这样,才能将偏狭的爱己之心扩展为泛爱和普遍的同情心。能同情人,方能宽容人。别人做了错事,在责他之前,假如你想一想:“设若我处在他这境地,是不是也要这样做呢?他如今所以这样做,是不是不得已呢?”这样一想,那人犯的罪过,也许便觉得不是不可宽恕的了。明朝夏忠靖公原吉出使江南的时候,有侍役偷取了他银制的酒器数件,为逻吏所获,揪他来见主人。夏公对这犯人说:“你如果不是因为家境艰贫,哪里能做出这种窃盗的事情来呢?”说罢就亲自将他的刑具除去,并送给他一只银酒杯,将他放了。夏公因为肯设身处地的为这犯人想一下,所以能够宽容了他;因为他能够宽容,所以他能做大事。
第四,要在“耐”字上用功夫。《温氏母训》上说:“与人相与,但取其长,勿计其短。若遇刚鲠之人,则须耐他几分戾气。若遇之人,则须耐他几分浮气。”我们应该熟读这几句话,与人来往时,时时想着一个耐字。那么,鲁莽之人虽以粗暴的行动冒犯了你,狂妄之人虽以恶毒的言语顶撞了你,你都不会芥蒂于怀了。
最后,我们虽说宽容,但还有应该注意的一事,便是:万不可把宽容二字与麻木无知混为一谈,也不要将无耻的行为误认为宽容的举动。当别人给自己侮辱,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使自己难堪,自己也不曾觉察,这是麻木。而宽容大度的人呢,则具有一颗澄明的心,别人对他的举动、言语,是欺凌,是侮辱,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在怜悯、爱、同情……诸心念的支配下,不肯把自己的力量与人争短长,而只希望以自己的宽大忠厚感化了那些对自己无礼的人。至于宽容与无耻有什么分别呢?我们说:“犯而不校”是宽容,而“唾面自乾”便迹近无耻了。这两种行为的不同处是:一是希望以自己的宽大容忍感动了那人,而一是别人凌辱了自己,犹不识羞,不知耻,若无其事。像那些为了苟全性命,敌人来了,便大开城门,长揖出迎的人,是无耻。伺候公卿之门,奔走权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虽为人厌,为人恶,而为了自己的利益,犹徘徊留恋而不肯去,也是无耻。那受了怜悯、同情……诸心念的支配,不计较别人的过恶的,才是宽容。这是要分别清楚的。我们固要讲“宽容”,但切不可将宽容误讲成“无耻”。
宽容是人类最崇高、最优美的品德之一。古书上说:“恕人,怨远而使人乐于向善。”对一个犯过的人,宽大对待,是引他回心向善的最好办法。此外,一个人要想做点事业,要想使朋友们乐为之用,也必要以宽容的态度待人。像从前齐国孟尝君的食客,弹铗高歌过三次,第一次歌“食无鱼”,有了鱼,又歌“出无车”,有了车,又歌“无以为家”。像这般的贪餍无足,在别人早就要怒而逐他了,但爱才的孟尝君仍以宽大为怀,不和他计较。这才使感激他的厚恩,要竭尽自己的才能给他使用,后来终究助他做了不少使人民歌颂礼赞的事。又像前面说过的蔺相如,如果他不以国家为重,与廉颇互斗起来,结果必使赵国政治陷于不安定的状态,而虎视眈眈的强秦必要出兵灭赵了。由以上种种事例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为人,为己,为国,那必须实践这个宽容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