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素养二三话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高中语文积淀,决定于高中毕业后的阅读习惯。

语文素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具体的渗透在生活缝隙中最微小的所在。

曾在仲秋的拙政园逢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一群青春袭人的天之骄子们兴奋地读着楹联,可是他们不仅把楹联读反了,断句和个别语音也有误。看着满园的秋色,满园的精致,满园的中国文化,满园的“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当语文成了即食,成了快餐,成了一份又一份的试卷,文本成了知识点,成了背诵任务,成了一个个散发着陈年腐朽之气的老旧篇章。我们何谈语文素养。

我不知道英国的绅士之风是否源自伊丽莎白时代的积淀,我不知道法国的浪漫之气是否和路易十四的提倡风雅有关。我知道,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中学语文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崇尚文学、对诗人礼遇有加的时代。是阅读成风的时代,是在公园、在街角、在影院人人都要以捧着一本书为荣的时代。甚至男女恋爱谈论的话题最多的也都是诗歌、文学、作家。

那时候,相声都要把一个男青年不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做嘲讽的谈资。

当年的影视红星刘晓庆的自传《我的路》,向粉丝炫耀的不是名包、豪宅和跑车,而是她读过30本西方名著:司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的《卡门》,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交换的最多的是小说,谈论得最多的是文学。我在高中的一个同学那里知道了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另一个高中同学家的书架上发现了但丁的《神曲》。在新华书店买到了雪莱、拜伦和普希金的诗集,在母亲任教的学校图书馆借回来莎士比亚的全集……

那是时代之风尚,是一代人的风气。

虽然后来我们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但彼时语文的素养、语文的奠基已经形成,我们那代人很多都是有阅读习惯的,读书是我们的休闲方式,也是我们的享受方式。

语文的素养,有天赋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培养。而后天的学习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莫言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作家一样,他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他在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村头的大树下完成了他的自修。在那里他阅读了能借来的所有的小说。

汪曾祺说:“一个爱读书的青年人总不至于学坏。”毕竟阅读铺就了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毕业于农学院的农学专业,前不久她的爱子到了墨尔本留学,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组儿子背影的照片,然后写下了这段文字:


有些事,要一个人去做;有些关,要一个人去闯;有些路,要一个人去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的《目送》,用的真好、真贴切,有意境、有感受。

我的另一个同学本科学的是历史,研究生学的是法律专业,现任某省高级法院庭长。闲来无事,他偶尔写写“红”评,偶尔填词赋曲:

飞龙天游

《易》云:“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夭者昼逝,存者夜嘁,万年尘情功非过!错将弯月鹩日苏!三国分合天定,万载几士贵天语,蒙将天象垂此?

青月无醉,世华沉浮。挥泪对杯唯诗少,回溯秦月汉关骑!憧憧万里客方识?富贵本无种,弱强志群思!

《诗经》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人本少忧!草尚无愁!心有千千结,湍夺溪溪流。

揖散一壶浊酒,高鹏醉陪川流!寂寂夜风云晚,不觉宵深人困?祗言覆水再收。


试问这样的语文功底,语文素养,这样精美雅致的语言,当今中学语文教师有几个能解能敌?

“60后”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不是“文学青年”呢?

文学素养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那份生存的诗意和品位。

我特别喜欢给理科班的学生上语文课。我以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一旦有了文学素养,那一定是天下第一的大好事。

理科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往往是数理化达人,而语文可能是他们致命的短板。于是他们思维刻板,人文精神缺乏,语文素质贫乏、贫瘠甚至贫血。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对语文爱起来,并且让他们保有持久的兴趣,把对语文的爱和阅读习惯延续到未来,这是我要努力抵达的目标。

博博是一个理科高才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数理化三科成绩名列学年前茅,而语文、外语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充满浓厚的爱,并且善于把语文美好的东西通过巧妙的方法展现给学生,让语文课变得有趣、富于变化、丰富厚重而灵动。

记得讲“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个成语的时候,我引用了《三国演义》李恢说降马超的那一段原文:


吾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博博的眼睛亮了,执意要背诵这段文字,大概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整篇大段地背诵下这一回书了,他是一个“三国”迷,没想到“成语”“典故”“文学”“文化”就这样藏在小说里,真的是奇妙极了,从此,他爱上了语文课。

2015年博博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一入学就成了文学骨干,在校级诗朗诵比赛上,作为提交稿件的作者一路过关斩将,在最终评比中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博博把“文学青年”“文学才子”的角色演绎得顺理成章。在“十一国庆征文比赛”中更是斩获了一等奖。

有时我也在想,这太神奇了。读高二的时候博博还把语文课当作“休息课”呢,我刚刚接手的时候他的作文还是错字连篇呢,忽然间所有沉睡在他心底的字句章节都活醒了过来,都有了生命力和表现力。

教育是有契机的,语文是要守候的,是要有时间的淘洗,要经过心灵的育化之后方能文眼大开的。

今年春节,牡丹江传媒集团举办春联有奖征集活动,博博积极参与、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然后大获全胜:


菜蔬本无奇,五味调和,厨师巧做十样锦。

酒肉真有味,四季轮回,员工遍尝万种鲜。(食堂)

泉水滴滴滋水稻,色香味美名驰天下。

春雨丝丝润新米,甜软糯弹誉满舌尖。(大米产品)


试想有着扎实深厚专业知识的博博,再加上爱好文学,自然是如虎添翼的。

今年元旦,我校的一个学年的教学楼春联被稀里糊涂地贴反了,两天内,进进出出的教师学生超过千人次。然而大家都熟视无睹。

陈彦存校长在各教学楼巡视,好读书的他凭借着对语言的敏感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陈校长是化学专业出身。

语文素质是什么呢?还是很难描摹清楚。但是既然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那么语文真的关乎我们存在的方式,大到家国岁月,小到举手投足,它直指心灵。

不经意间的流露更是语文素养天然不着粉饰的芳华。

书,永远不会白读的。当书沉淀在心灵血脉细胞的时候,我们就会说:瞧!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