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进入增速换挡期,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生产效率提高。这就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结构调整和创新,重塑经济发展动力。
(一)增速换挡期需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只要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增速下调后,企业盈利就仍可达到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政府财政收入就仍可实现较快增长,就业就仍可保持稳定,民生就仍可继续改善。而且,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源环境压力减小,经济增长将更可持续。可见,进入增速换挡期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应主要围绕提高生产效率来展开。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进而形成能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使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释放出来。形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改起,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形成深化改革和动力转换的良性互动。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改革
当前,国际产业调整孕育着新突破,技术融合形成新态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形态,生产方式、分工体系和市场结构发生新变化,我国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这就要求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则应通过强化环保、安全的硬约束淘汰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重组和优化布局,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同时,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推进改革
进入经济换挡期,技术引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越来越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市场活动。应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的机制。
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推进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过去的实践看,政府给予各种扶持的企业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而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企业却形成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这样的案例表明,市场竞争是创新的源泉,增强企业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远比给予某些企业特殊的政策扶持更为有效。
(四)围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改革
进入经济换挡期,迫切需要挖掘内需潜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应消除体制障碍,降低人口城镇化门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后,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可以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促使经济增长由过去过多地依靠外需转向内外需协调拉动。城镇化还将创造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巨大投资需求,释放投资增长潜力。应当看到,投资的合理增长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关键是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和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围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改革创新,应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提高城镇集聚效应和生产率为核心,推进土地、户籍、财税体制改革,让人和地这两个基本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实现优化配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等合法财产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更加有利的体制条件。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五)围绕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推进改革
近年来,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为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带来了机遇。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积极扩大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引导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推进我国制造业向精深加工化、服务化主导转变。拓展高铁、核电、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通过改进贸易和投资活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品牌,在一些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促进“走出去”,需要加快形成一套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应改革对外投资审批体制,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投资协定,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将国际研发等与国内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谋求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去搏击,才能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