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研究结构
本书选取中国云南和越南作为研究区域,拟运用共生理论来分析国际区域旅游的合作问题,通过对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要素、共生条件、共生环境的分析,探索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本书拟研究的问题,并阐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介绍了本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所用的方法。指出本研究就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经济合作的前沿中国云南和越南为切入点,运用共生理论来探索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机制。
第二部分构建本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共生本质的分析和探讨,指出滇越旅游共生是该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共生概念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整合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旅游资源,构建合理的市场模式,较大地提升客源市场空间,从而实现中国云南和越南旅游合作的共赢。
第三部分对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共生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共生单元,涉及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介体、载体四个层次;二是共生模式,包括主体、客体、介体、载体四个层次的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通过共生度、共生系数、关联度等指标进行描述;三是共生环境,涉及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是共生条件,包括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的一般条件、均衡条件和稳定条件。
第四部分提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中国云南和越南现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把能够合作的各项事物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并发挥作用。这种合作共生机制包括:资源整合机制、品牌共建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决策共商机制、一体化发展机制。
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自助旅游是21世纪“新旅游”的代表形式,自助旅游者早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主体。东南亚一直以来都是欧美国际旅游市场钟爱的自助旅游目的地,越南也不例外,在自助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自助旅游市场开发和接待方面,越南的发展都领先于中国云南。面对当前国际旅游市场的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在地域上接近、资源类型方面相似的中国云南世界遗产地元阳和越南著名避暑旅游胜地沙巴进行自助旅游目的地建设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区域内跨边境的自助旅游接待地,为提高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自助旅游接待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部分全面总结全书的研究结论,讨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百度百科。
(2) 本部分个别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3) 本部分个别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4) 本部分个别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5) 本部分个别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6)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10-03.
(7) 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1-9.
(8) 白通社发表驻白俄罗斯大使崔启明接受专访实录[EB/OL].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dt_611265/zwbd-611281/tl144496.shtml, 2014-04-15.
(9) 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1-9.
(10) 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1-9.
(11)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8.
(12) 吴更敏,王力峰.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2.
(13) 许峰.转型视角下我国自助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6(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