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与共享:清代苗疆社会转型之理讼调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讼

一、讼的含义

“讼”,最早出现在《易·讼》中,是一个较之“狱”更具本原性的概念。此后在古汉语中,演变成一个与狱相对应的概念。汉儒郑玄讲:“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40]宋儒程颐讲:“讼者,求辨其是非也”。明儒邱浚讲:“刑狱之原皆起于争讼。民生有欲,不能无争,争则必有讼。苟非听讼者中而听不偏,正而断合理,则以是为非,以曲作直者有矣,民心是以不平,初则相争,次则相斗,终则至于相杀,而祸乱之作由此始也”;[41]又讲:“方言于公者,讼也,因而守之者,狱也。盖争而不已,必至于讼,讼而不已,必至于狱。”[42]后世虽有狱、讼的学术观念的区分,但并无制度上的区别。因此,在清代苗疆理讼的命题中,并不区分狱、讼。

二、清代苗疆的主要讼争类型

(一)土司之争

土司常常因管辖土地范围和世袭官位发生讼争。明人王士性就讲,西南诸省“土官争界、争袭,无日不寻干戈,边人无故死于锋镝者,何可以数计也”。[43]明人徐霞客也讲:“独山土官,昔为蒙诏,四年前观灯,为其子所弑,母趋救,亦弑之。乃托言杀一头目,误伤其父,竟无问者,今现为土官,可恨也。”[44]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也讲,土司“世其土即世其民,蝉联而蔓衍,争夺而战攻,苗蛮之患,率酿于土司,自昔然也”。[45]

部分土司不接受流官的管辖,擅杀自决。明人王士性又讲“云贵土官各随流官行礼,禀受法令,独左、右江土州府县不谒上司,惟以官文往来,故桀骜难治。其土目有罪,径自行杀戮”。[46]

(二)苗人族群之争

苗人族群之间也常常为争夺土地等自然资源或复仇发生讼争。明景泰初年,湖北松滋举人胡宗政,任黎平府经历,“机警有方略,广西苗人与西山洞瑶相仇杀,当事者、属吏抚之不听,宗政入洞中,为析曲直,瑶苗并服,事乃息”。[47]又如,清朝下江厅有一个名叫“九千里”的地方,山箐阻深,生苗据为巢窟。乾隆五十年后,始有人梯山伐木。嘉庆初,黔楚军兴,镇筸、铜仁红苗窜入,诡为生苗佃种土地。红苗故黠,而生苗愚之不觉。后乃稍稍侵占,又阴埋碑土中,绐生苗共发之,即指之为先世遗业。生苗无以解,于是生苗老果等悉其众以逐红苗,势汹汹。有司乃往谕,谴红苗归故土,而罪生苗之杀红苗者,苗众乃解散。盖道光三年事也。[48]

(三)苗人婚姻之争

苗人有“还娘头”的婚俗,姑姑之女必嫁舅舅之子,否则必须给舅舅家经济补偿。此陋俗常常引起婚姻纠纷。康熙年间思州知府蒋琛在《请革苗俗酬婚积弊详文》讲:“到思郡任后,检查旧案,凡民间争田雀角者十止一二,而苗人姑舅抢婚之案十有八九。”[49]

(四)土地权属之争

1.屯军、苗民间的土地权属之争。如“雍正乙卯(1735)苗乱被平后,悉将叛苗之田土安各屯堡,设黄平卫千总于崖门司城内,以管束之,而统辖于镇远台拱分府……向来苗属黄平,辖于平越;屯军属卫,辖于台拱,彼此因山土构争,连年不解,档册虽存,而界址相连,难免淆混,此互控之所由来也”。[50]

2.苗民间的界址之争。如绥阳县“民多争控界址及婚姻之事,盖界从未立石,而合婚俗以插香为定也”。[51]

(五)阴地风水之争

苗疆阴地风水的诉争较多,而且难以处理。汉民和苗人均信奉堪舆之术。清乾隆年间,先后任贵州布政使、巡抚、云贵总督的爱必达就讲,毕节县“邑俗多俭朴,崇诗书,然每惑于形家风水之说,往往致讼难解”。[52]又讲“词讼汉俗多争站阴地之事,夷俗多负租夺佃之事”。[53]

(六)租佃之争

清代苗疆租佃制盛行。汉人租佃苗人田土,苗人租佃汉人田土,汉人或苗人租佃土司田土,均较为普遍,因此,“负租夺佃之事”时常发生,甚至发生聚集佃户争斗的群体性事件。比如,普安直隶厅“自兴义平定以后,土旷人稀,其土目大姓,招佃种土,流民凑聚,气类不一,滇蜀失业穷黎,携妻挈子而来者,踵相接也。土目以龙姓为尊,陇姓亦其支庶,每有小忿,辄互率其佃户,肆为角斗,以众为强,此风殆未可长也。其衿监士族,亦渐渐效尤,不以为耻,编氓无论矣”。[54]

(七)汉苗典卖田产之争

清代苗疆,“苗买客产,客买苗产,转辗售卖,未易清厘”。[55]汉苗典卖田产比较普遍,但是清政府明令禁止汉民向苗民、土司典买进田产,以防止汉民盘剥。道光六年(1826),据贵州巡抚嵩溥钦奉旨编查,各属买当苗土客民31437户,佃种苗人田土客民13190户,贸易、手艺、佣工客民20444户,住居城市乡场及隔属买当苗人田土客民1973户,并住居城市乡场买当苗民全庄田土客民及佃户共4455户。[56]部分苗人、土司利用清政府的禁令,要求汉民清退田土,发生纠纷。

(八)诬告之诉

清代苗疆诬告之风盛行,除了司法体制方面的一般原因外,还有着独特的原因,那就是土司理讼制度的历史影响。一是改土归流后,大量存在的夷目、土目兴讼。比如,大定府境内,“惟府属土城诸夷目,讦讼成风,……然夷目之所以敢于争讼者,以胥吏通其声息也”。[57]又如,水城通判的辖区内,“土司久革,其子孙私称为土目者,喜争讼。凡官有勾摄,必先檄土目,会役传提,否则逃不赴案也。大定诸属,惟水城为最难驯,其土目之积弊,亦更深于他属”。[58]二是“杀人以牛马自赎,盗以一偿十”的不良法律责任制度。遵义府“其民多讼,正安、绥阳次之,桐梓、仁怀其最著也。人命盗贼,所在纷填,揆厥所由,盖渐积者久矣。闻杨氏为土酋时,杀人者令牛马自赎,有被盗者听民自搜,令盗以一偿十,故民有疾病死,亦必诬指其素嫌之人以泄忿;被盗之家,皆纠人远近自搜,指疑似之赃,取倍称之息,并有不必失盗,而故扰人以渔利者。故盗踪全无影响,而诬良磕索之风,较之真盗为尤烈。及官讯出实情,照例惩治,而良民之受其波累者,指不胜屈矣。今遵郡通属,命盗案件,岁不过数十起,而借端诬陷者,风未尽泯,盖流毒之深,自杨酋阶之厉也”。[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