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风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土風録卷一

貼宜春

新年門首貼「宜春」字,見宗懍《荆楚歲時記》。蓋六朝時已然,但在立春日。按,晉傅咸《燕賦》云:「淑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之《全晉文》卷五一收録傅咸《燕賦》,然未有此語。「淑」,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元陶宗儀《説郛》卷六九上、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均引作「御」。「宜春」二字當本此。然秦已有宜春宫、宜春苑,見《括地志》。王曾《立春帖子》云:「寳字帖宜春。」

打春

漢晉時無打春之事。《隋書·禮儀志》始有「彩仗擊牛」之文。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云:「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絶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賣小春牛。」晁沖之詩:「不上譙樓看打春。」

空貼拜年

新正,友朋交賀,以空貼而身不至,前明已然。《文待詔集·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满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虚。」又,周煇《清波雜志》載:「元祐間,新正賀節,有持門狀遣僕代往。其人出迎。僕云:“已脱籠矣。”諺云“脱籠”者,詐閃也。温公聞之,笑曰:“不誠之事,原不可爲。”」是宋已有此風。

元宵繭團

正月十五夜,摶糯粉如蠶繭形,曰繭團。見王仁裕《開元天寳遺事》。楊誠齋《江湖集》有《上元夜,里俗粉米爲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繭卜》詩,云:「心知繭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顛。」顛,原詩作「癲」。

照田財

農家上元夕以長竿燃燈插田,謂之照田財。按,范石湖《吴郡志》作「照田蠶」,在臘月二十五夜。《石湖集》有《照田蠶行》云:「農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方鵬《崑山志》云:「歲朝或次日,束薪長竿爲高炬,視火色赤白,以占水旱。争取餘燼,置牀頭,謂宜蠶。故名“點田蠶”。」此又一説也。「點」疑「照」字之訛。

接坑三姑娘

正月十六夜祀厠神,俗云坑三姑娘。即宗懍《歲時記》所謂紫姑神也。案,紫姑何姓,名媚,字麗娘,萊陽人,壽陽李景之妾。不容於嫡,常役以穢事,于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見劉敬叔《異苑》。沈存中《夢溪筆談》云:「舊俗,正月望夜迎厠神,謂之紫姑。」今俗于十六夜,非是。李義山詩:「羞逐鄉人賽紫姑。」則唐俗亦然。坑即厠。偁爲三姑娘,蓋以其年少。

花朝

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以紅箋繒黏花枝,謂慶百花生日。案,《西湖遊覽志》云:「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爲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爲花朝,八月半爲月夕。」周處《風土記》及《提要録》皆云十五日。然楊誠齋《詩話》云:「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爲撲蝶會。」則是時已然。張寅《太倉州志》云「俗皆以十二日爲花朝」,不知何據。《鎮洋志》以爲十二日爲崔元徽護百花避封姨之辰,故剪彩條繫花樹爲幡。案,鄭還古《博異志》載元徽事,只云春夜,不言月日。

清明上墳

掃墓,自寒食至穀雨前一日止,或用祭。案,《五代史·周世宗紀》論云:「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似野祭始于五代。然蔡中郎謂「古不墓祭」。魏文帝黄初三年詔用此語,自作終制,亦云「禮不墓祭」。則漢魏時固有墓祭者。漢元帝追念蕭望之,每遣使祭其冢。光武令諸功臣皆過家上冢,又遣使祭竇融父冢。且《孟子》書有「墦閒之祭」。《韓詩外傳》有「椎牛祭墓」之文。《史·周本紀》云:「武王上祭于畢。」畢,文王墓地也。《吴越春秋》云:「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祀禹墓于會稽。」則夏時已有墓祭。《周官·小宗伯》:「成葬而祭墓爲位。」《冢人》:「凡祭墓爲尸。」《檀弓》記:「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注疏皆謂祭后土之神。朱子云:「周禮,上巳有墓祭。」則以爲祭先矣。竊意後人因后土之祭,而并祀祖先耳。或謂:《禮記》:「宗子在他國,庶子無廟。孔子許望墓爲壇,以時祭祀。」後人墓祭蓋本之此。但未必在寒食。《漢書·光武紀》:「建武十年八月有事于十一陵。」則期在八月。《朱買臣傳》云:「故妻夫家上冢。」未詳何月。《舊唐書》載開元二十年敕云:「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則寒食之期,蓋始於隋唐間。柳子厚《與許京兆書》:「近世禮重拜掃,每遇寒食,皂隷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東坡有《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詩,云:「鹿門山下德公回。」或據此以爲寒食上墓,漢已有之。然章懷注《龐公傳》引《襄陽記》止云「司馬德操來候,值德公渡沔,上先人墓」云云。初無時日。坡詩但以上冢借龐公爲言耳。

焚紙錢挂墓 墓呼如「姆」字音

紙錢亦不始五代。《唐書》王嶼傳云:「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里俗稍以紙剪錢爲鬼事。」開元二十六年,嶼爲祠祭使,始用之禳祓祭祠。范傳正謂惟顔魯公、張司業司業名參家祭不用紙錢。是則唐時已盛行。歐公歸之五代,何耶?王建《寒食行》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黄泉?」宋僧道世《法苑珠林》謂起於殷長史,不知何據。宋錢若水不燒楮鏹,吕南公爲文頌之。邵康節祭祀焚楮錢,伊川見而怪,問之,曰:「亦明器之義。」吴俗,紙錢有挂有焚。張南郭《州志·風俗》云「挂墓」,蓋從方言。周益公《雜志·辨楮幣》謂俗人創二字,通上下皆用,猶紙錢也。則宋時紙錢真做錢樣。

踏青

清明節郊外結群閒步,謂之踏青。見楊誠齋詩:「寒食人家事踏青。」張文潛《寒食贈游客》詩:「明日踏青郊外去,緑楊門巷繫雕鞍。」案,唐人踏青多以上巳日。李綽《秦中歲時記》云:「上巳,都人于曲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劉夢得《禊》詩:「唯餘踏青伴,待月魏王堤。」然孫思邈《千金月令》已云「三月三日,上踏青鞋履」。

傳經 浴佛

四月八日,釋氏以爲如來誕辰,取藏經攤曬。村嫗競宣佛號相傳授,謂之傳經。又以香水灌銅佛像,曰浴佛。按,《靈寳經》:「四月八日佛節。」至今諸寺于是日浴佛,作龍華會。韓鄂《歲華紀麗》亦云。然孟元老《夢華録》以爲十二月八日,恐訛。東坡詩:「輕寒浴佛天。」若臘月八日,不得云輕寒矣。 又考李善注王()〔巾〕《頭陀寺碑》云:「魯莊公七年,佛生之日也。」《瑞應經》:「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佛從右脅墜地,即行七步。」按,《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孔氏《正義》云:「于時,周之四月,則夏之仲春。」杜氏以《長曆》校之,知辛卯是四月五日。然則如來生辰當爲今之二月五日。宗懍《歲時記》亦云:「二月八日,釋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時。」《遼史·禮志》有云「二月八日爲悉達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縣雕木爲像」云云。又,《金史·海陵紀》有「禁二月八日迎佛」之文。則是時以二月爲佛節,但不知是初五日也。

端午龍舟

端五節有龍舟之戲,相傳以弔三閭大夫。本《荆楚歲時記》之説,但于吴地無涉。按,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吴越春秋》以爲起于勾踐,蓋憫子胥之忠而作。周櫟園《書影》以爲習水報吴,托于嬉戲。宗懍引《曹娥碑》謂是東吴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氏。然則荆楚自爲靈均,吴越自爲子胥。猶吾地寒食在清明前,而并州寒食在冬中。并州寒食以悼介子推,非如《風俗通》所云冬至後一百四日、五日、六日爲寒食也。

裹粽子

茭蒲葉裹秫米爲粽子,見周處《風土記》,記有「秤鎚粽」之名,至今沿之。《荆楚記》云:「夏至節日食粽。」今吾俗以端午,蓋本《續齊諧記》五日以竹筒米投水祭屈原之意。周處《記》云:「五日用菰葉裹粽黍者,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

懸天師像

《秦中歲時記》云:「端午,都人畫張天師像以賣。或泥塑其像,以艾爲髻,以蒜爲拳,置於門上。」今俗五日懸天師像。或蒜飾繒帛以市,亦此意。天師名陵,詳十八卷。

祀竈竈馬 竈門

六月四日及二十四日,家祀竈。按,《月令》:「夏祀竈。」孔氏《正義》云:「竈神常祀在夏。」俗祀於夏,固合禮然,但粉麵作餌,素羞四簋而已。《白虎通》:「祭竈以雞。」東坡《縱筆》云:「明日東家應祭竈,隻雞斗酒定燔吾。」范石湖《祭竈》詩:「猪頭爛肉雙魚鮮。」今相沿用素,其以佛待神耶?明嘉定王槐《祀竈詞》云:「陘邊爛煮黄毛鮮,一楪膠牙膩更圓。」是亦以魚牲祀之。祀時以紙印竈神像供竈門,謂之竈馬。見《輦下歲時記》,云:「都人至半夜,備酒果,送神,貼竈馬于竈上。」 「竈門」見周處《風土記》。俗謂之竈君殿,而以爨門爲竈門,非是。

穿針

《荆楚記》:「七夕,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以爲符驗。」案,《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是漢時已然。庾信《對燭賦》:「月下穿針覺最難。」此不指七夕。 又,《下黄私記》:「八九月中,月輪外時有五色云,呼女子持針線,小兒持紙筆,向月拜之,謂之乞巧。」是不独七夕矣。

盂蘭盆

七月十五日,寺僧設盂蘭盆會。案,宗懍《歲時記》引《盂蘭盆經》云:「目連救母于是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佛。」《臞仙運化〔元〕樞》以为丁令威救母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目連即丁令威」條:「國朝錢曾《讀書敏求記》云:《臞仙運化元樞》一卷,以中元爲丁令威救母之日,釋氏謂之目蓮。未悉其所本何自。按,此則目蓮即丁令威矣。」。《釋氏要覽》云:「盂蘭,華言解倒懸也。」宋本《顔氏家訓·終制篇》云:「有時供齋,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是六朝時已行之。陸放翁《老學庵筆記》:「蜀中中元焚盂蘭盆,以占冬之寒暖:向北倒則寒,向南則暖,東西則寒暑中。有“盂蘭盆倒則寒來”之諺。」晏元獻詩有云:「家人愁溽暑,計日望盂蘭。」則盂蘭盆乃以占風氣者。《夢華録》云:「以竹斫成,三脚,上織燈窩,謂之盂蘭盆。買素食、(擦)〔穄〕米飯享先,以告報秋成。」今相沿作佛氏之説而不知其故矣。 是日,家祭多以素食,云祖先當赴觀蘭盆會也。按,《夢華録》:「七月十五日,供養祖先,以素食。」陸放翁《筆記》:「故都于中元具素饌享先。」則宋時已然。盧熊《蘇州府志》:「嘉熙間,郡守王公遂怪盂蘭會之不經,作文禁止,云:“以時思親,當祭諸廟。”盧云:“今之祀祖,其從王公之□乎?”□羹□□,續設素食。俗皆云:“祖宗當赴觀盂蘭會,不飲茹葷也。”」

登高

重陽登高,見吴均《續齊諧記》:「費長房語桓景:“九日當登高,飲菊葉酒。”因齊家登山。」孟嘉從桓温遊龍山落帽,亦是九日登高故事。然無登高之文。後相承爲故事。如宋武帝在彭城時,九日上項羽戲馬台登高。見《南齊書·禮志》。齊武帝九日出商颷館,登高宴群臣。見《本紀》,館在孫陵崗。唐中宗臨渭山登高。見《全唐詩話》。皆是。 古人登高,不止重陽。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桓温參軍張望有《七日登高》詩。韓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云「衆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重陽糕

《吴郡志》:「九月九日食重陽糕。」桑悦《太倉志》云:「以藕肉、諸果、雜麵爲糕,謂之重陽糕。」按,謝在杭《五雜俎》引吕公忌云:「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李後主《登高文》:「玉醴澄醪,金盤綉糕。」宋時,九日以花糕賜近臣。

拜冬

冬至日相揖賀,曰拜冬。按,《宋書·禮志》:「魏晉冬至日,受萬國百寮稱賀,因小會,其儀亞於歲旦。」蔡邕《獨斷》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則前漢已行賀禮。《齊書》:「厙狄伏連,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崔寔《四民月令》云:「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至趙宋益盛。詳《夢華録》及趙與旹《賓退録》。周遵道《豹隱紀談》:「冬至互送節物,顔侍郎度有詩云:“至節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今吾俗猶然。又云:「吴門俗重至節,謂曰肥冬瘦年。」此俗所云「冬至大如年」也。

九九

《荆楚記》:「俗以冬至次日數至九九八十一日,爲寒盡。」今有「連冬起九」之説。謂從冬至日數之,非是。「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等語,周遵道《豹隱紀談》載之。夏至後,亦有九九諺語。今吾俗不傳。

臘八粥

《夢華録》:「十二月初八日,諸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寳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亦以果子雜料煮粥。」今俗尚有之。陸放翁詩謂之佛粥。今朝佛粥更相餽。

廿四夜小節夜

臘月二十四,家設餛飩素羞祀竈。夏祀竈以晝,是日則以夜,謂之廿四夜。按,《風土記》云:「竈神翌日朝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禱之。」《夢華録》云:「是夜,貼竈馬于竈上,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范石湖《村田樂府·序》亦云。然今俗不以糟,以餳,謂膠其口,使不得言。石湖《吴郡志》謂之膠牙餳。《夢華録》仝。是其風已久。《荆楚記》則在初八日。《記》又云:「元旦進膠牙餳,取堅固之意。」此名仝意異者。宗懍云:「是日並以豚酒祭竈神。」按,漢陰子方臘日見竈神,以黄犬祭之。知前代無用蔬菜者。 《堅瓠集》云:「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爲小節夜,三十日爲大節夜。」今俗以除夕前一日爲小節夜,非是。

跳竈王跳,音條

臘月丐户裝鍾馗、竈神,到人家乞錢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竈王。跳呼如條。王作「巷」平聲。按,即古之大儺,見《月令》。稱竈神曰竈王,見唐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竈王。」謂之跳竈王者,舊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竈,有若娱竈神者。猶满洲祀神謂之跳神也。後以一日不能徧改而先期,今遂以月朔始矣。裝鍾馗、竈神,即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執戈揚盾,以索室驅疾之遺意。又有扮作竈公、竈婆者。《秦中歲時記》云:「歲除日進儺,皆作鬼神狀。内二老兒爲儺公、儺母。」

貼門神鍾馗

《賓退録》云:「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胄裝。門神亦曰門丞。」盧公武《蘇州志》、王文恪《姑蘇志》並云:「初夜夜分,易門神。」俗多用秦叔寳、尉遲敬德,蓋本唐小説。或貼鍾馗像,則始于唐開元中。《唐逸史》:「明皇因疾,晝夢藍袍鬼從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稱終南山進士,誓除天下虚耗之孽云云。乃詔吴道子如夢圖之,批其後曰:“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徧識,以袪邪魅。”」劉禹錫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謝賜鍾馗曆日表》。《五代史·吴越世家》:「歲除,畫工獻鍾馗擊鬼圖。」沈存中《補筆談》:「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模榻吴道子鍾馗像鋟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鍾馗像。」胡浩然《除夕》詩云:「靈馗挂户。」按,劉宋征西將軍宗慤有妹名鍾葵。見其母鄭夫人墓志。《夢溪筆談》載之。今俗有鍾馗嫁妹圖,蓋以此而訛。后魏有李鍾馗。《北史》: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又,《恩幸傳》有宫鍾馗。其名已久,特開元始有畫耳。

守歲壓歲錢

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見周處《風土記》。孟襄陽詩:「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少陵《杜位宅守歲》云:「守歲阿戎家。」或誤刊,作「阿咸」。東坡與子由詩:欲唤阿咸來守歲。本此。東坡有《守歲》、《饋歲》詩,《序》云:「歲晚相饋問,爲饋歲。」蘇軾《饋歲》、《别歲》、《守歲》三詩序云:「歳晩相與餽問,爲餽歳。酒食相邀呼,爲别歳。至除夜達旦不眠,爲守歳。蜀之風俗如是。余官岐下,嵗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爲此三詩寄子由。」此即今之送年禮也。 除夕有壓歲錢,未知所始。陳其年《歲寒詞小序》有云:「且充壓歲之錢,姑辭年之酒。」除夕辭年,亦俗禮也。東坡詩《序》:「歲晚,酒食相邀呼,爲别歲。」今但拜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