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在江西省北部与长江之间,一汪湖水春涨秋落。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见图1-1)今天的鄱阳湖跨南昌、九江和上饶三个地级市,沿湖有南昌、进贤、新建、永修、德安、星子、九江、湖口、都昌、鄱阳、余干等11个市县。该湖也是典型的季节性湖泊,“春夏水涨,则一望汪洋;冬秋水涸,则各分界限”。[1]在“渺水”季节,水体侵入湖岸,形成大量的湖港支汊,浩渺无边,面积约可达3841平方公里。[2]在“枯水”季节,水体随江入海,露出大量面积不等且界限分明的湖池、深潭和草洲,呈现河网交错的平原景观。传统时期,由于缺乏可资利用的土地和山林,沿湖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和生活所需的薪柴,也只能依靠湖水退后露出的草洲供给,由此形成了一套不同于陆地的社会经济制度。
图1-1 清代的鄱阳湖及其周边区域
资料来源:本图绘制的底图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的“1820年层数据”,http://yugong.fudan.edu.cn/views/chgis_download.php,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2月6日。此外,亦参考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第33~34页。
长期以来,相对于陆地社会而言,学界对于水域社会的关注相对不足。这与水域社会的资料分散和不易获得有关,也与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和关心的议题紧密关联,二者共同制约了学术界对水域社会历史的讨论。[3]近30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江、河、湖、海资源的利用以及其中蕴藏的丰富水利、渔业、矿产资源,从而使得国际海洋边界和渔权争端问题成为滨海国家的核心关涉。[4]在明清以降的鄱阳湖地区,大量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那些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各种利益群体(如家族)为了争夺水面捕捞权或草洲使用权,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互动,形成了不同于陆地的水域社会。虽然内陆湖泊与海洋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自然资源与人类互动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实际上是整个湖区不同人群在不同时空中演绎出的不同故事。这些故事需置于王朝国家发展的大历史脉络中来加以理解,通过对以渔业资源的激烈竞争为中心的水域社会历史的梳理和描述,探讨传统王朝国家力量与水域社会的互动,从而对湖区渔民社群之间频发的资源竞争和业权暴力做出历史性的解释。本书也尝试通过对内陆湖泊渔业捕捞权纠纷的讨论,深化对“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