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历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处在萌芽阶段。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萌芽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基本完成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个伟大发现萌芽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7年所作、1849年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基本完成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研究,《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探讨,为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合著的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提供了哲学的和经济学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为第二个伟大发现开辟了道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就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完成伟大的变革,创立以剩余价值为基石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决定性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部草稿。正是在这部草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在逻辑上和历史上都先于剩余价值概念。要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就必须先创立劳动价值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已经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指出,表现为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的商品,有“二重存在”:“自然存在”和“纯经济存在”。作为自然存在,商品是使用价值;作为纯经济存在,商品是价值。商品本身是这两种规定的统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二重存在之后,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一定的、自然规定的、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一般劳动”,是“和自身的质相分离的、仅仅在量上不同的劳动”。马克思这时虽然还没有使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科学用语,然而事实上在这里已经对劳动做了这样的区分。“一定的、自然规定的、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实际上就是具体劳动;“一般劳动”,“和自身的质相分离的、仅仅在量上不同的劳动”,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解的基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关键。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能力”的概念。他指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不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而是“资本和劳动能力的交换”。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劳动能力”就是劳动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能力和劳动力是同义语。例如,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又一个关键。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按照资本各个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对资本进行了分类,即把资本分为了两部分:“资本的不变部分”和“资本的可变部分”。前者是“由材料和机器构成”的部分,后者是“资本中同活劳动相交换并构成工资基金的那部分”。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这一切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一科学用语,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马克思指出,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能力”,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能力这一商品的等价物。工人和资本家的这一交换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流通过程结束后,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迫使工人进行劳动。“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工人不仅生产劳动能力的等价物,而且生产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等价物,按其规定来说,只是价值同它自身的等同。所以,剩余价值决不会从等价物中产生;因而也不是起源于流通;它必须从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身中产生。”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又做了这样的表述:如果工人只花费半个工作日就能活一整天,那么,他要维持他作为工人的生存,就只需要劳动半天。后半个工作日是强制劳动、剩余劳动。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说:“资本的规律是创造剩余劳动。”这表明,马克思在手稿中事实上已经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五十年代一个人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的这一结论是对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准确总结。
1859年,马克思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公布自己在19世纪50年代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取得的科学成果。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二部草稿。在这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摒弃了自己40年代关于劳动价值就是工资最低额的错误观点,全面地分析并科学地阐述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发展了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部草稿。在这部经济学手稿中,剩余价值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在1865年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中第一次简明扼要地公开阐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问世(第二卷和第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高度严密而精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总公式,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两重性质,考察了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价值增殖的秘密,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性质,指出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刻画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分析了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第一次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和它的各种具体形式,研究了剩余价值到工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转化。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指明“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样,马克思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自己的第二个伟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