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乐团与歌剧院(明德书系·艺术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法国国家管弦乐团

(ORCHESTRA NATIONAL DE FRANCE)

世界上每个国家几乎都有国家乐团,但直接在乐团名称上使用“国家”的却为数不多,美国的国家交响乐团算是一个,但它还做华盛顿交响乐团,所以也不是很地道,况且它根本不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些“欺世盗名”。比较起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倒是的的确确的“国家乐团”,尽管在成立之初,它曾用过“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的名字长达四十余年,但自1975年1月改名后,原名称作废,在对外宣称和演出中一律只使用“国家管弦乐团”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当然名字归名字,乐团的历史还是要从1934年成立的国立广播管弦乐团算起。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播乐团成立的原因相差无几,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的成立也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促成的。当时的乐团人数并不是很多,主要参加电台直播节目的制作。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对广播节目的热爱和痴迷程度是让今天沉湎于电子计算机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广播电台在制作节目时也充分地考虑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听众的各种需要。在音乐方面,电台的作用和贡献尤其突出,它用电波的方式把音乐介绍给广大的听众,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渴求。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在50—60年代就曾把很多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介绍给法国公众。布莱兹的《水太阳》、梅西安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迪蒂耶的《第一交响曲》、瓦雷兹的《沙漠》等新音乐作品都是由法国国立管弦乐团首演在那段时期中的。

在乐团不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每一届常任指挥都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而且还常常有同样出色的客座指挥来与乐团进行良好的合作。1948年夏尔·明希是这一连串伟大人物的排头兵。明希的名字对现代人来说是有些陌生的,但小泽征尔的大名却尽人皆知,明希就是小泽的四位导师中的一位。小泽征尔在回忆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明希对他的巨大影响,并记起自己当年是如何被明希的精湛技艺和无穷魅力所吸引。明希曾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小泽应该学会把自己的双臂“飘”起来,他说:当心灵深处真正感到音乐时,手就会飘动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指挥时,双臂的舞动中,让人体会到鲜明的节奏律动感。松弛、自然是他指挥的最大特色。而作为法国人,明希对柏辽兹、拉威尔、德彪西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处理都是极为令人称道的。宏大的气势和清新的气息以及清晰的层次,都被他处理得异常准确和完美。但因长时期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使他对德奥音乐的体会也十分深刻。乐团在他的指挥下,水平的提高可以用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来形容。1948年,明希率领乐团出访美国,洋溢着强烈的法国浪漫、明快色彩的演出和与德奥系统指挥家对相同曲目风格迥然的处理,在美国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乐团在美国各地都得到了热烈的欢迎。然而也是因为这次为乐团迎来巨大声望的巡回演出,也使乐团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指挥,明希在接到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邀请信后,很快就离开了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好在他已经为乐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在随后的20年间,乐团在没有大牌指挥的条件下,仍保持了一流的演出水准。

1968年,马蒂农从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卸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后,马上就接过了广播乐团的指挥棒。同明希一样,马蒂农也是一位法国色彩极为强烈的指挥大师,在某些地方还超过了明希;而且马蒂农是音乐史上极少见的天才,他除了是一名站在指挥台上的指挥,还是一位站在指挥台边的独奏小提琴家,同时还是一位坐在桌前奋笔的著名作曲家,这样的“全能冠军型”人物,在20世纪的世界乐坛上,除了伯恩斯坦外,就只有马蒂农了。然而他在美国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合作并不愉快,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马蒂农觉得只是祖国才有发挥自己才华的最肥沃土壤。果然他与广播乐团的合作是极为成功的。他在训练中经常要求乐队员注意织体的层次变化和音乐色彩的变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德彪西、拉威尔作品的风格,而这都是建立在声部间音量的平衡、节奏的准确和对微小变化的敏感之上的。经过明希训练的乐团在接受马蒂农的指挥和风格时,是十分自然和愉快的。法国式的优雅和法国式的热情是连接指挥和所有演奏员的感情纽带。

1975年马蒂农离职后,乐团改名为“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曾一度聘请切利比达奇担任常任指挥,但时间不长,仅仅一年后,切利比达奇就辞职了。接踵而来的是著名的“神童”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这位7岁时就已指挥过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大师,与他的前任不同的是,尽管他出生在巴黎,但从4岁起就移居美国了,所以在他的指挥风格中美国式的“大熔炉”特征体现得很明显。马泽尔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他通晓六种语言并且对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天分。与这样一位风格不同的“全能”人物的合作,乐团的演出除了更为精湛外还会是什么呢?马泽尔还很重视乐团在国际乐坛上的发展,他聘请了很多大牌指挥如阿巴多、伯恩斯坦、布莱兹、朱里尼和穆蒂等人来担任客座指挥,丰富了乐团的曲目,加强了乐团对各种风格的适应能力。法国真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地方!1991年,瑞士的夏尔·迪图瓦又来到了法国国家管弦乐团,这位来自钟表之国的指挥,带给乐团的也是钟表般的精确和细致。1996年他率领乐团,协同著名女钢琴家阿赫里奇到北京举办了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其实乐团从1975年改名后,并未脱离广播业,乐团直到现在仍然处在法国广播电台经营管理的权限之下,每年除了在巴黎举办大约60场的音乐会和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外,还要定期为电台录制或制作大量的广播电视节目。

2002-2008年指挥大师库特·马舒担任该团的音乐总监,为乐团独特的法国风格之外注入了严谨而厚重的德国精髓。2010年,马舒曾亲自率领这个乐团来中国访问演出,为中国乐迷带来了贝多芬作品的权威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