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众对苦役与战争的怨恨
(一)徭役的繁重负担
在徭役与战火的煎熬下,诗人唤出了大众的心声:“人民呻吟号啼,丧乱无以为生!”(《大雅·板》:“民之方殿屎……丧乱蔑资!”)“人民太辛苦了,让他们休息一下吧!”(《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然而,人民却得不到喘息的机会;统治者们不仅无休止地劳役他们,而且频频发动内战,把更多的灾祸加在百姓的身上。
当时农民们除了要向封主行力役、上租赋之外,还得服无定期的徭役,以及献纳杂物。所献的杂物,在食物方面,如猪、羊、野味(见《七月》与《小雅·瓠叶》)及蔬菜;衣着方面,纺丝织作衣裳,取狐皮制裘袄(见《七月》)。所服徭役,如修宫室(见《七月》与《小雅·斯干》),筑城堡(见《鄘风·定之方中》,另见《尚书·费誓》)。服役不周或有差错“则有大刑”(《尚书·费誓》)。徭役中最沉重的自然是兵役,西方人称这类征兵为“血税”。由《国语·周语》“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话看来,兵役占了全年四分之一的时间。这是西周末年的情形,等到东周以后,战争愈演愈烈,征期往往超过规定,甚至无限期的延长。所以,《杕杜》(《小雅》)埋怨“延长了我出征的日期”(“继嗣我日”),“超过了征期而未回”(“期逝不至”);《扬之水》(《王风》)惦念着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归家(“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鸨羽》(《唐风》)、《四牡》、《杕杜》、《北山》(《小雅》)莫不愤慨王家差事没有停息的时候(“王事靡盬”);《何草不黄》(《小雅》)更是怨叹把征夫当作野兽般驱遣四方而不得休息。风雅中,采录了许多表达征人劳苦与思妇悬念的民歌,反映了农民对荷差劳役暴政的痛苦。
《国风》和《小雅》里有好些民歌,描写了征人饥渴劳顿之苦及其怀乡思家之情。《召南·小星》写征夫夜里行役匆匆,为王家差事早晚奔忙(“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想到高位者的舒适,上下劳逸的不均,感叹自己的遇遭不如人。诗中怨言“寔命不犹”,虽说委之于命,实在是不平之鸣(6)。《卷耳》诗的第二章以下是写征夫人马困乏的情景。“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由征夫登高遥望与马色玄黄发病,反映出战士怀念故乡与疲于久战的心理。《杕杜》:“檀车,四牡痯痯。”“”是形容战车的破敝,“痯痯”是形容战马的疲病,这诗句也在描写战事的疲状。《渐渐之石》(《小雅》)道出征夫长途奔波之苦:“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这是说,跋涉山川,劳苦极了。“山川悠远,曷其没矣。”这是感叹跋涉山川,何时才有尽头。《何草不黄》一诗表达被役者的悲苦,尤其沉痛。“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黄!”这里用草的枯黄来象征人的憔悴;由草的枯黄起兴,比喻征人的劳瘁。征人怨叹着:一年之中,哪一日不在奔走,哪个人能免于被役!征夫悲愤地控诉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这是说:“人不是老虎也不是野牛,为什么老是在旷野里奔走?”“可怜我们这些征夫,难道就不是人?”这些诗句真是含血含泪,沉痛地表达了征夫被奴役的悲伤心情。人非野兽而身役于荒野,奔波四方,“朝夕不暇”,治者们役人如役兽,永不停歇地驱使着小民。这首诗有力地反映了治者奴役人民的凶恶。
行役者不仅自己被役得身心交困,而且由于被役者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致使父母失依而陷入难以存活的境地。《鸨羽》这诗是农民在沉重的徭役下的呻吟。“鸨”是形状像雁的大鸟,鸨鸟停在栎树上时,由于脚上没有后趾,不能稳定地栖息,所以颤动翅膀而肃肃发声,所谓“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这是以鸨鸟栖树的苦状,比喻人民苦于劳役而不能休息。诗中沉痛地控诉着王家差事没有停息的时候,不能归家耕种黍稷稻粱(“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吃什么?靠什么生活呢(“父母何食”,“父母何怙”)?农民怨叹:什么时候才能安居(“曷其有所”)!什么时候才能受尽这种痛苦(“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曷其有常”)!
《小雅》的《四牡》、《祈父》、《北山》等诗篇同样反映了人民在徭役重压下的痛苦。《四牡》一面埋怨王家差事没有尽头,不得闲暇坐下来休息(“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一面忧虑不能奉养父母(“不遑将父”、“不遑将母”)。《祈父》一面埋怨为什么置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安居(“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一面忧虑置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有母而不得奉养(“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北山》也同样埋怨征役者朝夕行役(“偕偕士子,朝夕从事”),并忧虑王家差事无休无止,使父母担忧(“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从这些诗句里,可以体会到人民的被役及其家庭生活之遭受破坏的惨痛心境。
(二)人民的非战情绪
在这乱离之世,人民饱受徭役征兵的痛苦;一个征夫的苦役、思亲、念家是何等的悲哀。在烽火的洗劫下,家人拆散,农事荒废,无数人的生活陷于绝境。周幽政局的骚乱,已使人发出“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卬》)的呼号;幽王被杀,旧政权东窜以苟延残喘,但统治者依然不改聚敛的恶习。因此,人民莫不发出“王事靡盬”的怨叹,不甘于为少数人的政权而奔波拼命。是以,非战的情绪日益高涨。
《击鼓》(《邶风》)是一首有名的厌战思乡的诗。“击鼓其镗,踊跃其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这是说,鼓声咚咚,士兵勤于操练,一派战云密布的气氛。人民被征召到漕邑筑城,劳役维艰,然而从军出征更为艰苦,所以士兵发出“我独南行”之怨。“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忡忡。”这是说,掌握军队大权的统帅,已经透过和平方式解决了双方的纠纷,前线早已无战事,但是士兵们仍然不得返乡,是以忧心忡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这是说,到处留连,连战马也不见了。这里形容士兵们长期被放逐,军心涣散,早已丧失了斗志。思乡之情随着岁月而增长,士兵们回忆起和家人离别时相期再会的种种情景。思乡心切,导致内心充满了对统治者的怨恨:“唉!离别这么久了,简直不让我活下去,战争拖这么久了,还不让我们回家,实在对我们太不讲信用了。”(“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人民不堪忍受转徙流离的痛苦,而急切地发生返回故乡的情怀。《河广》(《卫风》)是一首反映民众思念祖国的诗: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长期困于内战而处于隔离的人民,莫不盼望着回到故乡的怀抱,因而发出如此热切的呼声:“谁说一水之隔是广阔的?一片小舟就可以渡过。谁说祖国是遥远的?提起脚跟就可以看到。”这诗反映了被隔离的民众的迫切盼望,吐露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声。
《东山》(《豳风》)表达了久役的人期待解甲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役人远戍东边,久久不得返归家园(“慆慆不归”),在那细雨蒙蒙的路上,向西遥望家园而悲切(“零雨其濛,我心西悲”),盼望着脱下战衣,不要再打战了(“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小雅·小明》也道出人民的苦于内战。行役经年,征人忧急如焚,“岂不怀归?畏此罪罟”。这意思是说,士兵们虽然很想离阵潜归,但恐遭军法以逃亡治罪。
《大雅·桑柔》尤为深刻地描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人民对祸乱根源的谴责。“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这意思是说,战乱接连发生,没有平息的时候,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国家会不趋于灭亡的。在战火的洗劫下,残存者无几,罹祸的人民,有如焚烧后的余烬。这里,关于战争对同胞的摧残,有怵目惊心的描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战争之外又加上灾荒,人民在哀恸之余,不禁责问:“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这是说,谁是造成祸乱的阶梯呢,到现在还为害不止。这里含有批判战争祸首的意思。久战疲惫,人民在“忧心慇慇,念我土宇”的情形下,希望停止争战,恢复和平。“我们所遇遭的苦难太多了,边疆的问题也很紧急。”(“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诗人一方面感叹着长期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害,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西北边疆面临外敌重大的压力。
(三)思妇的悬念
役人苦,家人牵肠挂肚更苦。皇家贵族为着权位而起争夺,长年征战不绝,百姓怨声载道,男子被拉走,撇下了女子,或在闺房里饮泣,或在山野里哭号。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征人或毙于刀刃,或死于沟壑,丧亡的数字日益加大,征夫一去不复返者,比比皆是,侥幸的锋镝余生,而又辗转流徙,久役不归。在这悲惨的情景下,许多民歌反映了战地人民生活的苦况,描述了少妇悲苦的情怀。《国风》中有极多故事,历述妻离子散的悲痛。无数的血泪凝成了这些诗篇。
征夫被役,归期遥遥,生死未卜。国风里有许多诗歌描述思妇无尽的思念。《殷其雷》(《召南》)写一位思妇惦念丈夫为什么离家这么久,不能有少许的闲暇(“何斯违斯,莫敢或遑”),呼喊着久去不回的丈夫,“归来吧!归来吧!”(“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这和《杕杜》“女心悲止,征夫归止”一样,悲切地呼唤出征的丈夫快快归来。《小戎》(《秦风》)也写少妇的思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为什么使我这般地想念?”(“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诗中还描述她挂念出征的丈夫而坐卧不安的情状(“言念君子,载寝载兴”)。《晨风》(《秦风》)同样写妇人思念在外行役的丈夫,“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宣诉她内心的忧思。
《卷耳》是一首有名的思妇之作。“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诗句写一个村姑采卷耳,采了又采却不满一小筐,可见得她的心不在焉。原来,她在怀念远行的亲人,终于“把筐子放在大路旁”(“置彼周行”)。这形容她相思心切,因而无心劳作。《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和“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意趣相同,都是描绘思妇悬念之苦。
《草虫》(《召南》)写田野里草虫喓喓在叫,阜螽趯趯在跳,即景生情,少妇忧心忡忡地思念在外行役的丈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她爬上南山,采着蕨薇,不见久去不回的亲人,忧思无已,满心悲伤(“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有狐》(《卫风》)写一个女子在淇水河畔看到一只狐“绥绥”缓行,触景生情,想起远役的丈夫,内心无比地忧虑,忧虑他行役在外,饥寒无衣(“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伯兮》(《卫风》)描写少妇悲苦的思念。自从丈夫行役到遥远的东边,她乱发如蓬,虽有膏沐,也无所施用。“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描写她自爱人离别后相思情乱的疏懒情态。“其雨其雨”,这和日本《万叶集》中的一句诗“春雨如丝,遥唤家人”的情景相同。思妇盼望下雨,这时却偏偏出太阳(“杲杲出日”),这比喻她盼望丈夫回来,偏不见踪影。思妇相思刻骨,希望在后庭中种棵忘忧草医治她那寂寞无奈的心病!
《君子于役》(《王风》)是写思妇作品中最感人的一首诗: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丈夫被抓去当兵,归期未卜,外役的时间实在不可以日月计算,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呢?这里描述丈夫久去,妇人无尽思念,特别是每当黄昏时刻,鸡入窠了,牛羊归来了,她的相思之情也最为殷切。这诗以鸡禽牛羊傍晚归来的景象,衬托着思妇倚门伫望的忧切心情,写来十分感人。
《汝坟》(《周南》)不仅描述妇女相思之情如晨饥般的急渴(“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而且表示了她的意念:“王室如毁”也不愿丈夫离家从役。这显示了一个令人注目的问题:王室虽然危急万分,在人民心中,那只是姬氏政权的事,尤其是一个腐败而不恤民苦的政权,人民是不会舍家弃身去支持它的。为了巩固一己政权的内战,老百姓的确是没有兴趣去为他们拼死效命的。
(四)同仇敌忾抗外侮
为少数人争夺权位的内战,人民表现了强烈的非战情绪。然而为了抵抗外侮,保卫民族的安全时,人民便踊跃奔赴,表现出高度的战斗精神。当时最大的外寇为玁狁,《小雅·采薇》描述了玁狁的为祸:“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由于玁狁的入侵,弄得国人家室破亡,不得安息。在这外犯急迫之际,捍卫者莫不刻刻提高戒备(“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六月》也描述玁狁入侵的凶猛,我方情势的紧急(“玁狁孔炽,我是用急”),军民同心协力,讨伐玁狁,完成护国的功业(“薄伐玁狁,以奏肤公”)。《出车》也写出国家多难,紧急从事,将士戮力,攘除外寇(“玁狁于襄”)。
《大雅·常武》是写征伐徐方的诗,写大家奋勇破敌之情。《江汉》是赞美召虎平淮南夷的诗,有“匪安匪舒,淮夷来铺”一句,是说大家不敢贪图安逸舒适,协力来平服淮夷。
《秦风·无衣》是一首极为突出的军中歌谣,它表现了人民共捍国土的心情。西戎屡屡入侵,国人深受其害,乃奋起抗敌,表现着同仇敌忾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诗充分表现出同袍同泽的团结意志,以及共同抵御侵略的决心。
从《诗经》所采集的民歌中,可以看出国人对统治阶层进行无益于民的内战时的怨恶情绪,以及国家民族面临外侵时勇于赴战的心情。这是何等迥然不同的态度。内战而引起外侮,内战而导致人民流离丧乱,到处洒满着血与泪,《诗经》反映了这苦难时代人民大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