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幻灭
“我是与一个幻觉结婚,药效退了之后,我觉得他糟透了。”
——一位案主
随着愤恨的到来,你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西部电影和电视节目。我会幻想自己是个牛仔,头戴白帽,帮助小镇居民赶走坏人。这类节目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西部小镇风光——旅店、沙龙、杂货店,还有让我——不,我是说让英雄存放马匹的马厩。我喜欢建筑物上粉刷得干净均匀的油漆,还有居民们美丽的衣服,当然啦,永远脏兮兮的醉汉是不包括在内的。我也喜欢酒吧里打架的场面,英雄就算脸被揍了三十几拳,帽子还是好好地戴在头上不会掉下来,当然脸上更不会有任何伤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镇和居民的照片之后,我的梦想完全破灭。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种地方绝不可能还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镇大都脏兮兮的,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帐篷。油漆就更别想了,墙上如果用白油漆随便刷了两下就算不错了。那小镇的居民呢?服装华丽这个形容词,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看起来都像是我不喜欢的西部片中的醉汉。到现在我还记得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扯碎的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相当不开心。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在我们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的时候。或许,我们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一开始我们也许会觉得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我个人相信,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然而,幻灭的过程可能需时甚久,就像从一砖一瓦开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样。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
“是恶魔逼我这么做的!”
——佚名
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书《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括号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通常是自毁)。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那我们可以耍点小伎俩来诱使他们这么做。如果前两项行为不奏效,你至少还可以用报复的手段来扳回一城。如果这样仍然不行的话,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干脆放弃,把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里。你可能仍会不满,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从偏差行为的角度来观察一对如何企图控制对方的夫妻,你就会发现罗伊·哈柏说的一点也没错:“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们仍被错觉所迷惑,我们就会用大人的逻辑和理论来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当然是在我们有勇气去检视自身行为的前提之下!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我们会继续这样的偏差行为。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有能力、坚强、有趣、聪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当然是那种很可爱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侣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还会想出新花样。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
“当人们开始争吵时,地狱便敞开欢迎之门。”
——克里斯多福·孟
我用“权力斗争”这个词来形容双方都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突显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当亲密关系继续发展下去,权力斗争就不仅仅是这样了。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伴侣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觉得很可爱,现在却显得很恼人,而且常常成为争吵的主因。他奇大无比的笑声曾经是那么新奇有趣,现在却让你脊柱发麻。她说的故事曾经是那么扣人心弦,现在却让你无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已经开始让彼此心烦。这个时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几种选择:一、用蛮力或恐吓强迫伴侣改变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头发长度等;二、学习圣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现任情人另觅新欢。大多数人,不管原因为何,都选择一,于是权力斗争就此展开。
我们常常以为,权力斗争的方式不外乎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或拳脚相向。但事实上,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一对我认识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进他们家门马上就会知道,因为整个房子静得像座教堂,而且带着恐怖片高潮的那种张力。但是,我这两位朋友却对彼此极为有礼,不让藏在这种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战爆发出来。而我认识的另一对夫妻,在吵架时却会大吼大叫直至声嘶力竭,即使两人的脸相距只有几寸,也丝毫不减音量。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权力斗争还有无数种形式,而不管哪一种形式,对亲密关系的危害都是一样的,但也都蕴含着让人发现真爱的可能性。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时刻。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胡萝卜、西瓜与痛苦
“曾有一个治疗师这么说:虽然痛苦不是真的,但当我想象自己坐到一根针,而它刺穿我的皮肤时,我并不喜欢自己幻想出来的感觉。”
——佚名
一旦展开权力斗争,伴侣之间的改变往往令人惊讶。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作大敌般看待?让我来解释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
许多我认识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小时候被强迫吃不喜欢的食物的负面回忆。以我来说,最讨厌的食物是煮过的胡萝卜。
我的父母很少买新鲜蔬菜,所以我吃到的蔬菜都是罐头的。我父母把这些原本就煮得过熟、装了罐的蔬菜买回来后,还会把它们倒进锅里再煮一次!在我家里有一项规定,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全吃完才准下桌,而且我父母拥有令人赞叹的决心,他们总会亲自监督,确定大家都遵守这条规定。
有好几年的时间,每个星期总有一晚,我会瞪着盘子里恶心的橘红色块状物,心想这种东西一定是用来让小孩子呕吐的,要不然,至少也会杀死好几千个脑细胞或损害其他重要的器官。我千方百计就是不愿意把胡萝卜吃进肚子里!我想过屏住呼吸,把胡萝卜塞进嘴里,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溜进厕所,把它吐到马桶里。我试过把胡萝卜喂给小狗吃。我也试过趁我父母走开或不注意的时候,把胡萝卜偷偷倒在我腿上事先预备好的纸巾里。我甚至还试过把盘里的胡萝卜分散开来,装作我已吃完,只剩一些残渣。但是我这些计谋,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我通常都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被逮个正着,然后就只好别无选择地把胡萝卜吃掉。原本就湿湿软软又难吃的胡萝卜,被我这么一弄,更是变得又冷又糊,实在难以下咽。
有一天,事情有了小小的改变。那天晚上,一如往常,在拖拖拉拉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终于很勉强地把最后一块过熟的胡萝卜吞进了肚子里,吃完后我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胡萝卜没有再出现在我盘里。然后,我母亲拿了很大一块巧克力蛋糕摆在我面前。那块蛋糕味道很浓,上面覆有一层巧克力糖衣,而且大约有一磅重。这样的甜点在我家简直像黄金一样稀有。这时,我母亲说了一句小孩子最爱听的话:“如果不够的话,还有很多。”第一块我不用两分钟就吃完了,第二块也是如此。我父母都看傻了,父亲笑了笑问我说:“你吃胡萝卜为什么不能这么快呢?”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没有笨到把答案说出口:“老爸,我可没有看过你把不爱吃的食物放进自己的盘子里!”
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就像我,宁愿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几个小时,幻想着盘子里的胡萝卜会奇迹般地消失,也不愿面对可怕的现实,把那恶心的橘色玩意儿放进嘴里。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采用相同的原则。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究竟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必须再回到幼时需求这个问题上。在前文中我曾提到,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若是这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会很痛苦,甚至严重到心碎的程度。
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妈妈不重视我,我好伤心,我要把痛苦赶走,让它消失!”在远离痛苦的同时,我们也远离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亲。事情后来就变成了这样:我们既沮丧,又远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绝望地试着把心碎赶走。
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在较早的几段亲密关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让我惊讶的是,我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有一点很重要,必须注意:在分享过一段特别亲密的时光之后,情侣们往往最容易吵架。
当两人觉得特别亲近,一切都特别美好,幽默感和温柔也比平时要多的时候,好像这些亲密时刻经历到的爱,让我们有力量去不自觉地唤醒过去的伤痛,好让它们现在得到当时无法得到的爱的关注。但是,想要疗伤的企图却往往导致激烈争执或变成亲密关系危机的导因。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曾认为自己和女友争吵的原因分为以下四种:
解释一:我们的争吵是你起的头。并不是我想吵架,是你侵犯了我的领域,我只是保护自己罢了。
解释二:我们这次吵架,看起来好像是我起头的,但我只不过是指出你做得不好的地方,又顺带提到你还有别的行为也需要改进——比如你来月经时的举止。你就是不能接受有建设性的忠告,还把它当作批评。跟你比起来,我的态度已经够好了。
解释三:我们会吵架,是因为你明明是错的,却又打死也不承认我才是对的。那我只好发脾气了,不然你不会明白自己是错的。
解释四:我们会吵架,不是因为我受到伤害。我只是有点不高兴而已。换作别人,你这样跟他们说话,他们也会生气的!你说这是建设性的忠告,但我听起来却觉得像是刻薄的批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了解,和伴侣吵架只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我的伴侣所做的,仅仅是让这些旧痛浮上我的意识表层而已。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所说和所做的,也可能在朋友和伴侣身上造成同样的效应。要记得,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不要忘了伤痛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于是,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会有一个劝阻的声音响起,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是你承受不了的。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我以前有一个房东,他告诉我,他长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将搬去的那一区。他说,在他小时候,那里是农田,他爸爸就在田里种西瓜。他张开手臂,很夸张地对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长。过了一会儿我才想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就算一个普通的西瓜看起来也像是庞然大物。随着年龄增长,他记忆中的西瓜也跟着长大。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来看待儿时的创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
信念:想法的果实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佚名
我不知道以上这段话是谁说的,但我听过之后就一直牢牢地记着。这段话的意思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在你心中酝酿,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深远的影响。
阿诺·培顿在他的著作《拥有一切》中说,一个普通人脑子里每天都有大约五万五千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许多想法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我们脑子里。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如果小时候你有过不愉快的经验,比如爸爸答应带你去露营,你很想去,但爸爸却爽约了。也许爸爸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弃休假;也许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这回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点都不重要。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来诠释你所经历的事。也许其中一个想法是这样的:“爸爸不爱我!”也许从这个想法又衍生出另一个:“没有人爱我。”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你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让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如果这样的信念在你脑袋里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可能就会认为这就是事实。而一个深信自己并不可爱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呢?
从这个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我们每个人都像做出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一样,创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大大小小的灾难。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或差劲的想法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然而有许多人仍然有这样的信念,不知道它们的来源,也不知道它们应该只是过客,不应在他们脑中长驻。找出这些信念在我们心中驻足的所在,将会很有帮助。
过去的魅影
“过去的事虽然已被我们抛在身后,却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克里斯多福·孟
结婚一年半,我和妻子已深陷于权力斗争中。这时我发现,在写结婚誓词时我犯了大错。结婚时,我和妻子的结婚誓词都是自己亲自执笔,并在众人之前宣读。我们的誓词满溢着承诺、诗意与爱。当我诚心诚意地发誓将会无条件地爱着妻子,不论顺利或是艰难的时刻,都会尊重并仰慕她,不让痛苦阻挠我们的爱时,我感动得流下热泪。这些承诺是我真心真意想要遵守的。问题是,这些承诺虽美,却不实际。换句话说,这些是我不可能做到的承诺。如果我希望做到自己的承诺,那我的誓词将会变成:“我发誓,在学习无条件爱你的过程中,我会带给你难以想象的痛苦,导致你对我说出连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听了都会吓到的话,而且让你后悔遇见了我。而当你对我做出相同的事时,我会用一个三岁小孩的成熟度来响应,而且用急性子和坏脾气来当作我的两大武器。我永远也不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唯一的快乐源泉。最后我才终于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誓词,我就可以轻松地做到了!
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小时候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为什么呢?除了不想感到痛苦,还有一个原因——幼时的创伤有时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链弄丢了。我父亲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足足骂了一个多小时。打耳光还不要紧,痕迹当天就褪去了,但心灵的创伤却不会这么快就痊愈。我希望父亲原谅我、爱我,但他并没有。我好难过,简直心都碎了。然而,过了几小时,我就在屋外跑来跑去,跟哥哥嬉笑玩耍了。也许你会以为是小孩子对痛苦的抵抗力较强,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继续过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后我却又想起了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岁时被父亲打骂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再一次感到心碎。
身为一个治疗师,我知道我从小到大处理伤痛的方法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经历过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不处理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于是,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你可能会问,既然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那么继续把痛苦回忆往里塞,有什么不对呢?如果伤痛明明可以避免,又为什么要让自己去承受它呢?我很想同意你,但这个想法有其潜在的危险性。其中之一是,小时候为了避免伤痛,我必须收起对父亲的感情,离他远远的,保持一个距离,而我情感的创伤一直阻挠在我们前面。
另一个危险是,如同之前谈到的,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举例来说,狗链事件可能会让我认为父亲不爱我。既然我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极有权力的人物,我可能会因此推论,所有男性权威人物都不会爱我。然后,我可能会一辈子都害怕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人。恐惧让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辈子都害怕这些人,那我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失败者。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以及许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们开什么样的车。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相信,被父亲打骂的单一事件,竟然会让我产生这种软弱的信念,造成这么低落的自我价值感。事实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说,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壮成长。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们自己的信念与过去的创伤关系密不可分,而过去的事早己记不清,更不可能改变,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密关系是无价之宝了。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回家
“如果离开家的时候,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
——克里斯多福·孟
我的一位同事亨利,曾对我叙述有一次他回家乡的经历。他的一位老朋友荣恩(化名)和妻子贝蒂(化名)邀请他吃晚餐。这对夫妻感情并不太好,正深陷在权力斗争之中。晚餐时,贝蒂不断对亨利抱怨她丈夫多么没用。她一会儿向我的同事抱怨,一会儿又转过头去对她丈夫大吼大叫,然后又继续向亨利抱怨。她所说的大致是这样:“亨利,这家伙真没用!他做一样工作才几个月又不做了。他实在太没用了,什么工作都做不长久。看在老天的分上,你能不能做点什么啊,荣恩?你为什么不回学校多读点书?亨利,你来跟他说。他没大脑的!他根本照顾不了自己家人,真没用!他应该去让车撞死,至少我们还可以领保险金。你就剩下这点用处了,荣恩!你为什么不……”我的同事听着这样的口头轰炸,目光则不时转向他的老友,而荣恩则从头到尾都盯着自己的食物,很少开口,只偶尔耸耸肩说:“你到底想要我怎样?”然后又继续静静地吃他的饭。
让亨利十分震惊的是,这情景似曾相识。亨利从小时候直到十几岁,都常和荣恩及他母亲共进晚餐,而荣恩的母亲总会向他抱怨她儿子多没用。这就好像贝蒂是为了扮演荣恩母亲的角色而去受过训练的演员一样,这两个荣恩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就是有这么像。(亨利曾对我说过贝蒂是个很好、很会照顾人、有爱心的女人。只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像其他深陷于权力斗争中的夫妻一样,从对方身上引出最糟糕的特质。)
亨利告诉我,他的老友有个悲惨的童年,因此长大后他也自视不高。荣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母亲对他很不好。那么,他为什么会娶一个像他母亲一样整天辱骂他的女人呢?而贝蒂又为什么会嫁给一个令她如此不满意的丈夫?我十分确定,当他们初遇的时候,贝蒂不是这样想的:“哇!这家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我希望他向我求婚!”而荣恩也不可能这样想:“好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幸好没有人先我一步找到她!”
只有在彼此熟悉之后,他们才发现对方不怎么吸引人的一面。一个旁观者可能会觉得晚餐那一幕十分不堪,但事实上,那就是荣恩的第二次机会。小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响应母亲的不满,所以只能任她批评而产生自卑的想法。现在和贝蒂在一起,他得到了找出较好应对方式的机会——能够治好自己和妻子的旧伤的机会。所有亲密关系都蕴含着这样的机会,要看当事人能不能好好把握。谁说过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
被善意之火误伤
“每个人都会伤害他所爱的事物……”
——奥斯卡·王尔德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女银行职员生我的气,骂我是浑蛋,和我妻子生我的气,骂我是浑蛋,哪一个较伤人?我和女银行职员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对妻子的感情,几乎和我小时候对母亲的感情一样强烈。所以,妻子骂我浑蛋,会比较容易唤醒我潜意识中的记忆,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失去耐性,而说了伤我心的话。借由和妻子间的亲密关系,我可以察觉,并选择原谅母亲曾经造成的伤痛。但我必须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所以,如果我和妻子吵架,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不直接面对旧伤,只会让自己过得更惨,而由于我坚持我的痛苦是妻子的错,也让她很不好过。我们不正视问题,却情愿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例如我认为沙发应该摆六十度角,她却顽固地坚持四十五度角。当被卷进权力斗争的旋涡时,你一定要切记:我生气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为了阐释这个论点,让我们来看看权力斗争中有哪些争吵的主题。这其中有些例子是我在工作上、朋友之间,或我自己的婚姻中观察到的:
——夫妻为了孩子将来该上哪一所高中而吵架。(这对夫妻的小孩都还没上小学呢。)
——一对情侣为了下任美国总统会是谁而争论。(他们都不投票,而且两人中只有一位是美国人。)
——夫妻为了摆放沙发的角度而吵得不可开交。
——为了他们看到的一只鸟究竟是黑鹊还是乌鸦,一对夫妻几乎闹到离婚。(至今这个“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结论。)
——两位相识超过二十年的老朋友,为了一百美元的欠债而闹到不和对方说话。
——我不太确定这对夫妻争吵的主题,但一方不论说什么话,另一方都唱反调。(例如:“雪是白的。”“才不是!你没听过黄色的雪吗?”)
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期望与对方分享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因果关系
“每个选择都有其后果。不幸的是,有时你早已忘了自己的选择,后果才浮现。”
——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使其不再影响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人格、金钱、人生方向、自我表达和热情。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约翰和玛莉同居已经超过一年了,两人住在一间舒适的单房公寓里。本来一切都很好,但最近约翰愈来愈无法忍受玛莉总是把浴室弄得一团糟。一开始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来提醒她。虽然他们在其他事上大都能互相体贴,但玛莉总是忘记在使用浴室后收拾干净。有一天事情终于爆发了。那天早上约翰一踏进乱成一团的浴室,就立刻转身冲进厨房,而玛莉正在那儿准备早餐。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约翰:老天啊,玛莉,我到底要跟你说多少次,用完浴室之后要收拾干净!
玛莉:对不起,我本来是要收拾的,但你急着进去洗澡,所以我就忘了。
约翰:把牙膏盖上,化妆品收进柜子要花多少时间?
玛莉:我已经说对不起了嘛,约翰,我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啊。
约翰:那你可以早五分钟起床啊,我是说,只要该死的五分钟就……
玛莉:我能起得来就不错了,你昨晚可是把那该死的音响开到最大声,一直吵到三点!
约翰:少来了,我才没有吵到三点,而且你根本是想转移话题!
玛莉:我才没有!
约翰:就是有!
玛莉:约翰,你总是希望每件事都照你的方式。我也住在这里,你知道吗?有时候你真自私!
约翰: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的人可不是我哦。你简直把浴室变成了要命的障碍赛跑道!
玛莉:你说得太夸张了!
约翰:我才没有!
玛莉:就是有!
约翰:没有!
玛莉:有!
现在约翰和玛莉要怎么解决这件事呢?旁观者可能觉得很容易,只要两个人稍微妥协一下就皆大欢喜了。但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妥协也有两面:其一,妥协并不能完全满足任何一方,因为两个人都觉得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其二,更严重的是,问题真正的原因没有得到处理。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就算约翰把音响关小声一点,或玛莉把浴室收拾好,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真正的起因。事实是,约翰和玛莉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们自己想的那样。想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我们就得看看约翰和玛莉有些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玛莉是在严格的家教下长大的,她的双亲命令小孩子必须“隐形”。如果爸爸发现玩具没有收好,就会把它丢进垃圾桶,而且没收她所有的玩具,一个月都不准她玩。如果她不把衣服收好,就会被妈妈处罚。如果她没有把牙膏盖好,父亲和母亲都会生气地唠叨她。不断得到这样的回应后,玛莉开始深信,她在父母眼中不过是个麻烦,最好是眼不见为净。很快玛莉就相信,父母希望她死掉,或至少当隐形人。
于是,在一年亲密的同居生活之后,不知不觉地,玛莉又再次感受到小时候被要求做隐形人的痛苦——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个负担。现在约翰又对她传达相同的信息,让她忆起伤心往事。提到盖牙膏的事就像是揭开她的旧伤疤。约翰批评她的某项生活习惯也许会伤她的心,但如果她小时候不曾有过这样惨痛的经验,或她没有把父母的反应诠释为否认她的重要性,那么约翰的批评也就不会对她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她的伤痛,其实大多是旧有的。
那约翰的童年又如何呢?他小时候经常觉得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忽视他的存在。一家人吃晚餐聊天的时候,他说的话好像都没有人听见。当家人讨论要去哪里度假的时候,他的意见没有人理睬。还有两次,他的生日都没有人记得。在心理治疗时,他曾说有一次他盲肠破裂,哭闹了好久,父母才发现事态严重,将他送医,当时他已经快死了。在约翰记忆中,不论是发脾气、耍赖,甚至生重病,他再怎么努力想引起人注意,家人总是嫌他烦,要不就是根本不理不睬。
现在,和玛莉在一起,约翰再一次感觉到,他想要什么,别人根本就不在乎。他一再对玛莉说他希望浴室干净整齐,但玛莉还是不收拾好,这就等于说他想要什么并不重要,换句话说,他这个人也不重要。有他这个人和没他这个人也没什么两样。玛莉的脏乱使得约翰心中的防洪坝决堤,幼时的伤痛便倾泻而出。
当他们相遇而恋爱时,约翰和玛莉都以为自己早就把过去抛诸脑后,但那天早上,两人都觉得自己再一次为了表达自身的重要性而受到伤害。他们都很痛苦,却不肯面对真正的问题,而只是选择一味地争吵。这种行为模式实在太普遍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亲密关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事情一直都是如此,以后也不会改变。
事情的真相是,约翰和玛莉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就像我小时候,情愿一直呆坐在硬邦邦的椅子上,也不愿意吃下恶心的胡萝卜罐头。许多夫妻也是如此,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身为咨询顾问,我发现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平静。但这样的平静,代价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近会造成更多痛苦。
每次与妻子争吵而把她推开后,一旦怒气平息了,我总会有很糟糕的感觉。我会有罪恶感而且感到羞耻——因为恐惧,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牺牲了她来保护我自己。这有什么用呢?痛苦仍在我心中,有机会的话还会再次浮现。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玻璃杯,里面装满了水。当你刚认识某个人时,他/她只是轻掠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方就开始浸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对方就潜得愈深。点头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友则往下潜深一些,但亲密的伴侣则会一直下潜到你所能容许的深度。潜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然而,当你们都深潜入对方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多年来我一直把亲密关系比喻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一部有名的电影:《好的,不好的,和丑陋的》(也被翻译成《黄金三镖客》)。不过我会在最后面再加上一个“神圣的”。当你与伴侣初遇时,你们所分享的大多是“好的”。到了幻灭的阶段,你们便会开始发现所谓的对方“不好的”一面。在这个阶段快要结束,而内省的阶段即将开始时,事情多半会变得“丑陋”。如果你能用健康的态度来面对“不好的”和“丑陋的”,那么内省的阶段将会让你领悟到亲密关系事实上是多么“神圣”。然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不好的”往往会反应过度,而无法只是去“回应”它。要去了解、接受或宽恕,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相比较起来,发怒就简单得多。
愤怒
“愤怒是短暂的疯狂。”
——何瑞斯
权力斗争中一定包含愤怒的成分,刺激我们做出无情的行为,诸如攻击伴侣的人格、拳脚相向,或是能让家变成冷冻库的冷战等。愤怒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情绪之一,而人们往往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它,以致很少人能了解,任意发怒或刻意压抑怒气都是可笑又无用的行为。愤怒既不具创造性、启发性、智慧或美感,也不能鼓舞人或使生活变好。怒气往往让人以排斥来取代包容,而且从来不能解决纷争。此外,愤怒会让人无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爱与关怀。那么,既然愤怒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情绪,为什么还会被用作权力斗争的武器呢?
据我看来,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我朋友的例子可以说明愤怒是多么有效的止痛剂:有一次他跟人打架,被人用木板打中头,但他当时处在狂怒状态,只顾着打人,一点感觉都没有。
生气的第二个好处,是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时,人会很自然地因为可能被处罚而感到恐惧;我们都知道人在恐惧时是多么容易被操控。在约翰与玛莉的“浴室战争”中,约翰企图让玛莉为她制造的脏乱而感到罪恶,如此他便可以控制她的行为,让她变得整洁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浴室不再脏乱,他觉得不受重视的那种痛就不会再被触动,而他希望被重视的需求也就可以得到满足了。潜意识里,约翰可能是认为,如果玛莉能为了他把浴室整理得干干净净,就表示他对她很重要。同时,玛莉也企图让约翰为了音响放太大声而感到罪恶。如果他觉得歉疚,也许会不再怪罪她把浴室弄乱的事,那么她就不必感受到不被重视的痛了。他们两个人都借由发怒来止痛,以免对方再触及他们脆弱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被重视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我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只要生气就能解决事情。更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经常以发怒为手段,即使心里明明知道这对寻求快乐并没有帮助。
在约翰与玛莉的例子中,他们的愤怒让他们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两人所经历的,其实是相同的痛苦:不被重视的痛苦。像我同事的朋友荣恩和贝蒂一样,约翰和玛莉得到了第二次机会,让他们能重新经历旧痛,用了解和悲悯的心去疗伤,并改正由伤痛衍生出的许多自我局限的错误信念。
从表面上看来,争执的两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
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都能明显看出对方在生气,而且要你为他们的痛苦负责。有一次我和女友去夏威夷度假,当时我们正深陷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中。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我们只不过是从早到晚互相批评罢了。她会说我的泳衣看起来很蠢,而我会说她整个人都很蠢。她会说我没户外活动的细胞(难道你连搭个帐篷都不会吗),我会说她一点都不会开车。她会批评我的睡相难看,而我则会再次批评她的开车技巧。她会批评我的社交技巧,而我会说她开车简直逊毙了。我用高分贝的音量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在一个下雨的傍晚,我们的争吵达到最激烈的巅峰,那时我们的车正开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已经断断续续地吵了八小时了,而我的女友忽然成功地攻破了我的防线。我正在开车,所以没法机智地反驳,只能猛踩油门,并转过头去对着她大吼。就在这时,她也开始对我大吼。然后我们就这样,对彼此大吼着,以时速六十英里开在雨中的曲折山路上。我们都已经没话可骂了,却还没有消气。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平安开下山的。
后来我才明白,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时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而已。但是,言语攻击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而只是用暴力来保护自己。所有攻击都是出于自卫。
情绪抽离则是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是我过去的最爱。如果争吵时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静静坐着的那一方唬到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在贝蒂和荣恩的例子中,表面上看起来,荣恩似乎只是一个被妻子念叨的可怜虫。事实上荣恩是用叛逆和冷淡的态度来火上浇油,让妻子更愤怒,使得她看起来更像是坏人,而他则是无辜的受害者。情绪抽离是我过去的最爱,因为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我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侣残忍对待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或者,我也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冷冷的、生气的脸,借以告诉对方我很生气,但她不值得我浪费口水。我的言外之意是:“滚开,去死吧。”我还可以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用没有表情的脸,来暗示对方——她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所以她再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
我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做出“被逼到绝境”的表情,好像自己整个人被沮丧的乌云笼罩,来暗示对方或整个世界,他们的冷酷无情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我,所以现在我只想一个人躲到角落去舔自己的伤口。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被动攻击就比较像是零星的战火,你假装不太介意对方的行为,但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装作极度受伤,几乎要哭出来,但并不直接指控对方故意伤害你。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而由于你并没有指控他们做错事,你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卫的权利。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对夫妻,贾马尔和梅薇斯的情形。结婚三年以来,这是贾马尔第二次忘记梅薇斯的生日。当他回到家时,梅薇斯正用纸巾擦着红红的眼睛,并吸着鼻子。
贾马尔:发生什么事了,亲爱的?
梅薇斯:(吸着鼻子)没什么,我很好。
贾马尔:工作不顺利吗?还是因为我今天比较晚回来?我跟你说过今天会开会到比较晚的,记得吗?
梅薇斯:不是这些原因啦。(吸鼻子)我没事,真的。
贾马尔:告诉我到底什么事嘛,拜托……
梅薇斯:没什么啦,贾马尔。真的,这一点都不重要。
贾马尔:好吧,既然你这么说……
梅薇斯:只不过今天是我生日,本来以为我们可以一起出去吃晚餐的。
贾马尔:你的生日!噢,不会吧,我又忘了!
梅薇斯:没错,去年你也忘记,这是第二次了。但是我了解你工作很忙,又有很多事要烦,真的,我了解。
贾马尔:真是对不起,宝贝。这样好了,我们星期六再补庆祝怎么样?
梅薇斯:不行,我答应了玛莉星期六帮她搬家的。
贾马尔:那星期五呢?
梅薇斯:不行,我不想破坏了你和朋友的扑克之夜。算了吧,我会没事的。(当贾马尔起身去放外套时,梅薇斯又补了一句)只要给我几天的时间就好了。
贾马尔:(又坐了下来)亲爱的,让我补偿你嘛!拜托!
梅薇斯:没什么要补偿的呀,贾马尔。你有个很重要的会议,我能了解的。只不过是我的生日嘛,没什么了不起。
贾马尔:(垂头丧气)我觉得糟透了。
梅薇斯微微偷笑了一下。
看完这个例子以后,你可能会自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吗?贾马尔这个浑蛋忘记了梅薇斯的生日,而她只不过是用最和气的方式让他知道而已。这也正是“被动攻击”的关键。在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无害的。但若你仔细观察梅薇斯的意图,你就会看出,她受到了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她选择暗中攻击伴侣,让他觉得歉疚。
这样一来,她的痛苦就变成了他的责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对了。虽然和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经典的权力斗争场面不太一样,但这仍然是一种企图逃离痛苦,让对方觉得有罪恶感并进而操控其行为的方式。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于是,让你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你用何种方式表达愤怒,或别人用何种方式对你表达愤怒,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最后,愤怒被广泛运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旧痛以争执的形式浮现时,愤怒提供给我们一个美妙的机会去感觉自己是“对的”。
站在对的一方
“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奇迹课程》
据我所知,如果无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觉能力不足或没安全感,最快的解决方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只要批评、责怪、批判或证明别人是错的,然后再理直气壮地火上浇油一下,很快,你就会全身充满肾上腺素,觉得自己像是刚完成变身从电话亭出来的超人。还记得有一次,我犯了一个大错而被朋友无情地数落。他愈骂我,我感觉愈糟,没多久我就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罪恶感和羞耻感。罪恶和羞耻,可以说是最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感觉,所以可想而知,我身处的情况真是糟透了。忽然,我朋友说溜了嘴,而我生存的本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从痛苦中解脱的大好机会。他以这个句子开头:“就好像太阳升起一样。”并准备大肆批评我的无能、愚蠢和自私。但我生气地打断了他。“太阳并不会升起,蠢蛋!”我不屑地说,“是地球绕着它运转!如果你想要听起来像个聪明人,至少说话要合逻辑吧。你现在说的全都是瞎掰!”接下来的几分钟,我都朝这个方向讲,高兴地享受着自己是“对的”的感觉,并用充满智慧的谈话来压过我的朋友。很快,我们就不再谈论我的错误,反过来是他在为自己的人格缺陷辩护了——大部分的所谓缺陷,其实是我当时捏造出来的。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了。如果我能证明伴侣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觉得自己站在对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而怒气则能让我骄傲、神气,压过其他不愉快的感觉。不用担心古老的格言说的:如果神要毁灭你,会先让你骄傲。”如果神要毁灭你的话,你只要对他们发怒,让他们变成错的一方就行了。如果你理直气壮,就连神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经验告诉我,如果你不火上浇油的话,怒火通常只能持续几分钟。所以,你必须不断挑出伴侣的错处,并且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使你对伴侣的攻击显得十分正当。当然啦,如果付出这一点小小的代价,就可不必面对多年来的罪恶感、羞耻感和痛苦的话,这实在是太值得了。如果你愿意,理直气壮的怒气可以让你死到临头都保持无知的态度。
不过,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来面对它,我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要做到这样,必须有决心,我把这样的决心叫作“爱意”。
爱意
“爱会找到出路。”
——格言
现代的心理治疗都有这样的前提:在特定时间、特定状况下,人类总是尽力做到最好。表面上看来,这似乎不太可能,但我所接触过的客户,在遇到困难时,内心总是渴望解决问题、带来和平的。这种心灵的呼唤——往往是不自觉的欲望——就是我所谓的“爱意”。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如果我们能明白,爱意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了解,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如果不能了解这个事实,那么每次痛苦一浮现,我们就会陷入困惑、挣扎,努力地想争取控制权——战斗或逃跑。当旧痛浮现并伪装成两人意见上的不一致时,我们潜意识的行为模式和信念,可能会让我们对伴侣口出恶言,然后生气地离开现场。相反,爱意则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这样我们便成长了。
吵架吵得很激烈的时候,我们实在很难记得不快其实是来自过去的经历。但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生气的原因不是自己想的那回事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便会经常把伴侣当作敌人来看待。而我们都知道,和敌人共枕是不可能安眠的!那么,为什么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人互动,这些过去的问题才会浮现呢?如果这些问题和我们现在的亲密关系没有关联,又为什么现在才来干扰我们的生活呢?
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就像身体在遇伤病的时候会尽力自疗一样,心灵也是如此。现在的亲密关系是治疗旧友的情绪伤痛的最佳环境。有很多笑话都是以亲密关系的严酷考验为主题的。(问:“为什么单身的人比结了婚的人活得久?”答:“因为他们有生存的意愿。”)但如果我们以开阔的心胸来看待亲密关系,就会发现亲密关系其实是真正的疗伤之路,而不是自虐之路。
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的旧痛经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萦绕不去呢?时间不是能治愈一切吗?为什么伤痛没有随时间而淡去呢?我相信会的,只不过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并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在我的经验中,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仅一步之遥。如果我还没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那么我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借着权力斗争,我企图让我的痛苦成为对方的责任,因为我觉得潜意识中的痛苦超出我所能承受的范围。小时候,我觉得痛苦对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让我死掉,而直到今天,我都还保持着这种印象。
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可想而知,小时候我们处理痛苦的方式,通常是直觉地反应,所以,我们并没有在自我觉知方面有所成长。如果我们不把痛苦和受苦混为一谈,成长可能就会容易些。有时候,我会发现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比痛苦更高层级的伟大事物上,我就有能力超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同时也让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选择爱、真理或灵魂之光,并决意去追寻它们,就能让生命的恩典帮助我提升并且超脱痛苦,达到一个平静而且超然的境地。但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我就只好继续与痛苦长期抗战,直到感觉麻痹为止。因此,每当痛苦浮现,我会认为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挣脱并且受苦,要不然就是控制伴侣的行为,让我不再痛苦。现在的亲密关系给了我机会去察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面对它们并做出更高层级的选择,让我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这个机会,我相信就是“爱意”,而爱意是存在于所有权力斗争之中的。
你们之间最短的距离
“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两颗心才能合而为一。”
——彼得·保罗和玛莉合唱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讨论过造成冲突的痛苦,如何借着权力斗争来控制、压抑痛苦,痛苦的目的和亲密关系中幻灭阶段背后隐含的爱意。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在感情互动上的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然后,我还希望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解决冲突的方法,让我们能勇于面对痛苦,使亲密关系更上一层楼。
解决冲突时的另一项挑战是,争执的双方往往会采取相反的立场。和妻子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月,我很惊讶地发现,我们无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有相同的意见!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意见都南辕北辙,沙发角度事件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幸好我本身是专门教人处理亲密关系的,所以我知道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双方在大多数的问题上,意见总会多少有些不同,有时只是小小的不一致,有时却是完全相反。但即使知道这个事实,一旦开始了权力斗争,两人各执己见的固执程度,仍然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争执中的双方各自的观点,跟问题的中心都是有段距离的。
想象你和伴侣坐在一张长桌的两头,在桌子的正中间,摆着一顶帽子。从你的角度看去,帽子是红色的。从你的伴侣的角度看去,帽子则是蓝色的。你看不到蓝色的部分,对方也看不到红色的部分。如果要你们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那么你的说法就会和你的伴侣不一样。如果权力斗争中的双方都固执己见,而相信对方是错的的话,问题就出现了。(“你是色盲吗?就连白痴都看得出来这顶帽子是红色的。”“没错,只有白痴才会觉得这顶帽子是红色的!正常人就知道它是蓝色的!”)
事实上,你们双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并坚持自己是对的。但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一看,那么你就可以把两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而得到真相——这是一顶红蓝各半的帽子!
权力斗争中各执立场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以下事实:“我们从来不是因为自己所想的原因而不快乐。”那么事情就更复杂了,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争论的主题,永远不是自己真正重视的问题。但是要让一对吵得面红耳赤的夫妻了解这个事实,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他们不是在痛苦中挣扎,他们就会觉得平静且快乐,也会彼此尊重并相爱。但一旦痛苦浮现,潜意识中的警报就响了,警告他们如果不和对方保持距离,就要受痛苦的折磨。于是他们就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持相反意见,借着吵架来逃避真正的问题。这种把对方推得远远的表现,往往会让亲密关系中原有的两极化现象更趋严重。
如果没有争执的话,其实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可以和平共处,相辅相成。就像电池少不了正极和负极或一枚硬币一定得有正反面一样,亲密关系中也必定要有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
以下这张图表(图一)列出了正反方各自的特征。
图一
反方给人的印象总是很糟糕,这实在太惨了,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大的价值。正方是盖工厂的人,但反方才会让我们注意到污染、不良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正方也许改善了已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但要求大家为解决其他地方的低生活水平而尽一份力的人,却是反方。没有了反方,人类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了正方,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而身陷愁云惨雾。毕竟正方才是能发现可能性并去实现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反方会先察觉到问题的征兆,有时候在问题发生的几天之前就能感觉到。身为对情绪较敏感的人,反方能感觉到旧痛即将浮现,但不一定能了解它的真面目。当我是反方的时候,我不会说:“亲爱的,我觉得小时候的创伤要浮现了,我们要准备好好疗伤。”我较可能会这样说:“到底是谁老是忘了把该死的灯关掉?难道你们以为我们家有自己的发电机吗?”那是因为反方或许能略微感受到危机已经逼近,但不一定愿意面对,因为他们也和正方一样害怕痛苦。反方虽然能感受到多样的情绪,却不见得会感受到最重要的感觉。
在上例中,我妻子是正方。那么,她是否能立刻察觉,我的抱怨其实是旧痛浮现的征兆?她是不是这样想:“噢,我亲爱的丈夫在抱怨灯没有关,他一定是感觉到旧痛快要浮现了吧?”恐怕不是这样。她可能会跑来跑去,把所有的灯关掉,也许会更干脆地把总开关关掉,然后点几根便宜的蜡烛来让站在反方的老公开心。这是因为正方希望不计代价地避免不愉快的场面,即使心里明知无法逃避。他们响应反方伴侣不快的方式,就是把造成不快的刺激移除,希望这样就能让问题奇迹般地消失。如果正反方一起身处战场中央,而反方告诉正方他害怕炸弹,正方会这样回答:“炸弹?什么炸弹?亲爱的,只要假装它们不存在,它们就会自己走开了。”自从发现了亲密关系中有这样的两极区分后,我便相信“反方”即使身在天堂,也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寻找灰尘上;而“正方”即使身在地狱,还会给自己做一把摇椅,好享受地狱之火的温暖。
一般来说,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反方会发现问题,并把它提出来讨论,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反方变得愈来愈乐观,而正方也变得愈来愈实际。这样,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
然而,当旧伤浮现,而争吵的诱惑性愈来愈大时,两极之间的差异性会扩大,想要逃避痛苦的欲望会使得两人离对方愈来愈远。这种过程可能早在实际争吵前几周就会开始。在和妻子共度格外美好的数周之后,我会发现我们缓缓地、不着痕迹地远离对方,而两人都不知道美好的感觉是何时开始消退的。我们并没有生气或争吵,但如果我们仔细检查,就会发现我们把对方推得远远的。正方推开伴侣的方式是否认自己的感觉,所以他们在外表上看起来仍然很愉快、很乐观,演技之好,甚至可以骗过他们自己。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超然、冷漠,或充满了爱与关怀,但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感觉到内心的爱和关怀,因为他们根本什么感觉都没有。反方推开伴侣的方式,则是专注在他们认为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的问题上,并整天沉溺于这个问题所带来的情绪中——通常是愤怒、气恼或沮丧的情绪。通常反方所专注的问题,和伴侣的人格或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反方可能会提出家计问题、家里有什么东西需要修理、邻居的狗太吵,甚至是社会腐败之类的问题。简而言之,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心中旧有的痛浮现,要求我们正视它,是迟早的事。最后,推开对方的行为必然会愈演愈烈,而酝酿多时的权力斗争,便激烈地展开了。事情的导火线,通常是某件事超过了反方的忍受范围。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妻子忘了去拿你的干洗衣物,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不是做对,也不是做错。你的男友花太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并不代表什么。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我提出了一个模式,如图二所示,来描述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当然前提是,这必须是一段健康、非病态的亲密关系。
图二
整个的过程,就是从一开始的快乐,到否认问题存在,到大战爆发,解决问题之后,又回到快乐的状态,如此循环。但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进化”,也就是说,权力斗争激烈的大战阶段,其实能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向前推进,达到更高层次的快乐和亲密。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约翰和玛莉的例子。仔细观察坚持自我立场——尤其在起冲突时——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多大的伤害,同时也让双方看不见增进感情的机会。下例中的反方是玛莉,她发现了一个状况,且把它视为问题。
玛莉:你看到电费单了吗?这次的电费比上次多了两千块!
约翰:亲爱的,冬天到了啊。我们用电灯的时间变长了。
玛莉:可是,两千块呀!而且我们的暖气费是上个月的两倍!再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有钱去度假了。
约翰:我们当然会去度假的。只要我多加点班,就没问题了。
玛莉:那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你现在已经加很多班了,我们几乎很难见到面。
约翰:宝贝,我们每天都见得到面啊——老天,我们住在一起啊。
玛莉:是啊,可是我们都很久没有一起出去,或一起做点什么事了。
约翰:我们上周末才去过珍金家吃晚餐啊。
玛莉:我是说就我们两个人独处。我们都只是待在家看录像带,不然就是去朋友家里吃晚餐,感觉好像结婚很久的老夫老妻一样。
约翰:我们这个星期五晚上可以出去啊,就我和你,我们去亚曼尼餐厅吃顿高级晚餐。
玛莉:约翰,你实在太不切实际了!去亚曼尼我们负担不起的。
约翰:宝贝,我真的觉得你把这张电费单看得太严重了。
玛莉:电费单不是重点,问题是我们!你现在整天都不在家,我们两个好像陌生人一样。
约翰:天啊!这样吧,我们该买牛奶了,我现在就散步去超市买,你要我带点什么回来吗?
玛莉:要!(尖声叫着)一个新老公!
约翰大声叹了口气,耸耸肩,出门去了。
这两个人争吵的内容,离重点实在太远了。表面上看起来,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觉得约翰是个好人,却跟一个喜欢唠叨、无法取悦的女人住在一起。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中,反方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少受到承认,他们往往被当作“制造问题”的人;正方则被看作快乐、善良、可敬的那一类型。那么,约翰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门呢?难道他没有牛奶就活不下去吗?当然不是这样,他想要逃跑是因为他有不好的感觉。没有人能像反方的伴侣那样,让正方完全掉进负面、悲观的旋涡里。这个情形一旦发生,就可能演变成权力斗争,不论是以激烈争吵或冷战的形式。如果约翰的忍耐力不是那么好,他很可能会留下来跟玛莉大吵一架,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她起的头。不过现在的约翰落荒而逃,尽可能让自己远离痛苦的威胁。如果他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的话,对他来说,唯一的问题就是玛莉,她在等着他买牛奶回来,好继续跟他吵架。
有多少人能看出,其实约翰和玛莉一样痛苦,为了电费单,他的烦恼不亚于玛莉?又有谁能看出真正的问题,是约翰和玛莉都感受到旧痛的浮现——不受重视的痛苦,或比那还惨的经验?但如果他们坚持专注在表面的问题上,那么约翰会不断逃离玛莉,而玛莉会带着愈来愈多的抱怨追在他后面。约翰和玛莉所采用的,正是人类应付痛苦的典型策略:放纵或否认。一方会放纵自己的焦虑、愤怒、不满的情绪,而另一方则会压抑这些情绪,选择逃跑,否认问题的严重性。
一旦痛苦浮现,反方会立刻集中火力找出最大的痛源,提出“问题”,并告诉正方。
正方的响应,往往是否认问题的存在(除了反方脑袋的问题以外)。
反方会坚持有很大的、也许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而且已经影响到这段亲密关系的未来。
正方会试图找出解决之道。
反方会找出这些方案不可行的地方。
正方会试着逗伴侣开心。
反方不接受,而且会觉得正方这种故示恩惠的举动很让人讨厌——现在想想,这种态度已经困扰反方很久了!
正方会去散个步,准备等反方心情好一点再回来。
反方会坐下来等,但怒气未平,等伴侣回来还准备继续吵下去。在这过程中,不满的强度愈来愈高,直到正方再也压抑不住怒气时,大战就爆发了。
正方很少会承认问题存在。他们选择不去面对负面的情绪。约翰的心里是这么想的,他们并没有财务问题、电费问题或亲密关系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玛莉。约翰会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对的。他会认为玛莉是“问题制造者”,而不是发现问题的人,并且会以冷静的推理来回应她的情绪化,这等于是火上浇油。从玛莉的观点来看,她则觉得约翰不体贴、不关心人,而且盲目、看不到重点。
在此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这也决定了对方会怎么响应你的行动。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形下,你的伴侣也会跟着改变。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有时候,虽然伴侣的行为没有改变,你却不再介意了。还有些时候,伴侣不肯改变,而选择离开。如果是这样,那么两人都可以重新寻觅更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能谈谈吗?
“我不想谈你是怎么伤我的心的……”
——丹尼·威登的歌曲《我不想谈》
假设约翰和玛莉现在还不能想象解决他们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而且问题背后的痛也痊愈了。
所有的权力斗争,一开始都巧妙地伪装成亲密关系所遇到的一个状况。图三这张表,也许能帮助你明白,这个状况虽然看似平静的池塘,但其实下面躲藏着大海怪。
如果玛莉和约翰能为自己的旧痛负责,而不怪罪对方,将痛苦表达出来,使其浮上台面,借由这样的方式,他们其实可以选择爱他们自己。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沟通。
图三
但是如果约翰和玛莉都坚信对方对问题的看法是错的,那他们就只会专注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让冲突升级甚至爆发大战。这一定会阻碍他们接近自己的灵魂。最后,约翰和玛莉会被怒气所控制,指控对方造成问题,因而争吵不休。他们可能会气得七窍生烟,或者大吵好几天。他们的亲密关系甚至会产生破裂,导致分手。也可能问题会自动烟消云散,而当约翰散步回来的时候,两人已经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了。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造成问题的伤痛并没有痊愈。痛苦仍潜伏在他们心中,一有机会就又会出来作怪。
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两人都让心中的痛浮上台面,然后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但是,既然我们从来没有学过处理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做,相比之下,逃避问题似乎容易得多。然而,在所有人际关系中,放下自己的立场去寻求和谐,还是有可能的。当然,方法再多,若没有寻求真正解决之道的意向,还是没有用的。如同之前所说,意向是成功的关键。只要你明白了自己的意向,就能借由有效的沟通,轻易找到解决之道。现在想象我们把约翰和玛莉的对话倒带,然后换新的方法来进行。
玛莉:你看到电费单了吗?这次的电费比上次多了两千块!
约翰:亲爱的,冬天到了啊。我们用电灯的时间变长了。
玛莉:可是,两千块呀?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有钱去度假了。
约翰:我们当然会去度假。只要我多加点班,就没问题了。怎么了,玛莉?你还好吗?(约翰开始倾听。)
玛莉:不好,我觉得很生气。这张电费单真的让我很烦恼,我觉得这样我们的生活永远没办法改善。(玛莉开始注意到被自己的怒气所掩盖的不自在的情绪。)
约翰:我了解,亲爱的。电费单也让我很烦恼,但是我不希望我们的周末就这样毁了。我希望我们能出去玩玩!该死,这是我们应得的。(约翰现在已经确定了让两人都快乐的意向——他选择站到玛莉那边。)这样吧,也许我星期一可以要求加薪。
玛莉:不,真正困扰我的并不是电费单,也不是你加班太多。这个问题我已经遇过很多次了,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玛莉选择不责怪约翰,因此察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约翰:听起来你好像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我希望你明白,你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约翰更仔细地倾听,并且试图找出重要的感觉。他努力地想分担玛莉的痛苦,并且用重视的态度来抚慰她。)
玛莉:谢谢你,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感觉。从小时候起,我就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现在她已经不说“我觉得自己像是……”了,而是用直接的“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管我再怎么努力,还是会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负担——尤其是我父亲。我已经在他面前尽力做个好女儿了,可是每次他不得不买新衣服或别的东西给我的时候,他总会唠叨说我花他太多钱。我觉得很……很……(玛莉继续与约翰分享她的感觉,也愈来愈清楚地察觉到痛苦的根源。)
约翰:没人爱吗?
玛莉:没错!
约翰: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母亲也让我有同样的感觉。她总是抱怨我们没有钱。她几乎没对我笑过,也不在乎我,就好像我在她眼里一点价值都没有。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约翰了解到玛莉和他同病相怜,并让自己尽量感受深层的情绪。)
玛莉:我也是。没有价值。不过,你真是天才,约翰!
约翰:是吗?那我为什么还得为了区区一张电费单,要多加好多班呢?我节衣缩食,才能让我们去度一个不怎么样的两星期的假,回来之后又得拼了老命工作一整年。我觉得好……好……没意义啊。
玛莉:没意义正是我的名字。我真的觉得我生来就没有用,做不了什么,一点意义都没有。我常常想跟你分手,因为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你。(两个人都继续分享更深一层的感觉,渐渐找到了和谐。)
约翰:你从来没告诉过我呀!亲爱的,你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了。自从我遇见你之后,我就开始觉得也许我还是有点价值的。
这样的对话,显然比之前那段好得多了吧。只要其中一个人愿意放下立场,就可以有这么大的改变。在这个例子中,约翰决定不再当超人,并且开始关心伴侣的感觉。因为他是真心诚意的,没有耍什么把戏,所以玛莉也不再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而表达出了真正困扰她的那些不自在的感觉。除非反方这么做,否则纵然他们能感受到许多事,却永远不会感受到真正重要的感觉。当然不一定要约翰先放下立场,如果玛莉先改变,也可以有良好的沟通。如果玛莉一开始就为自己的感觉负责,而不去要求约翰做些什么的话,她就可以挖掘出痛苦的根源,并且表达她的重要的感觉。然后约翰就能了解,其实他们是在同一条船上,并且“站到她那边”和她一起探索痛苦的原因。这样,两人的关系一定会更亲密,而且约翰也不用借口去买牛奶而逃出家门了,他会有很多理由待在家里的。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约翰和玛莉已经不再怪罪彼此,他们把过错都推到了父母的头上。事实上,我们小时候所受的创伤大都跟父母有关,但玛莉承认她的没用、没价值、没意义的感觉是从她生下来就有的。毕竟,这些感觉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跟我们怎么长大无关。即使他们仍然在怪罪别人,但重点是,至少他们之间的沟通已经迈出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自然他们也可以更进一步,不再怪罪父母,在“内省”一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我想要提供给读者一项沟通的基本法则,对结束折磨人的权力斗争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自己的婚姻中,我曾表明过立场(也就是,企图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试过沟通的方法。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人,所以非常习惯于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但是,这么做却让我得不到片刻的平静——即使我事实上真的是对的!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诚心希望好好沟通,我才能得到快乐。
我发现,有八个重要的问题能引导我们做出真正有效的沟通。我用问题的形式来表达,因为问题能让我们搜索自己的灵魂,去找答案,而指示方向却往往会让人公式化。经验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可循的。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生活上其他的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
我们来看看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当我诚实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亲密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我还发现,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而得到解决。
这八个问题不但指出了我亲身体验出的原则,也包含了许多大师的想法,如卡尔·荣格、恰克·史匹桑诺、盖·亨德利克斯与凯瑟琳·亨德利克斯,以及《奇迹课程》一书。以下就让我们来逐一探讨这八个问题。
1.我想要什么?
这应该是进行沟通时最重要的问题。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一直专注在沟通的主要目的上。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集中心力来结束权力斗争,就能很快找到恢复和谐的方法。所以,只要在心中确定目标,要达到和谐、双赢的结果,并且尽全力去达成这个目标,我就一定能成功。其实,每个冲突都有完美、双赢的解决方式,但是一开始可能不容易发现。事实上,除了双赢的方式之外,其他的解决方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决。所以,我会自问:我想要什么?我希望自己是对的,还是希望自己快乐?我要冲突还是和谐?自卫还是互信?孤立还是亲密?我想要单赢还是双赢?我想要妥协,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基本原则之一: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赢,就一定会在冲突时争个胜负,但是胜负之争只会让胜者有罪恶感,且让败者愤恨不满、心存报复。想一想,在争论中赢过了伴侣,你的心情会很好吗?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对方也许在等着机会报复呢。反过来,双赢的策略却能让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更美好、更快乐,因为你们知道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
有别于社会上某些坚定不移的观点,我认为在人与人的冲突当中,没有所谓的坏人。不管是情侣、朋友,还是合伙人之间的冲突,其实双方都为了快乐与归属感而在尽力做到最好。在我做过的许多心理咨询中,我常听到一方对另一方有非常不好的观感。他们曾经深爱的人,现在成了全世界最卑鄙的浑蛋。经验告诉我,对伴侣有很糟的评价,都是由于自己的痛苦所造成的。发生摩擦时,如果能提醒自己,对方和我一样无辜,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发现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好方法:只要想一想太阳不偏心地同时照在我们两个身上,我就能提醒自己,我的灵魂对两人的爱也是一样的。当我想把别人看作错的一方或坏人时,我会尽量记得自问:“我的灵魂会怎么看待这个人?”我的心和灵魂都知道没有真正的坏人。
想要确实达到自己确定的双赢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看似和平的妥协。和妻子妥协时,唯一能让我感到满足的是,知道她失去的和我一样多。妥协看起来好像是最佳的解决之道,但事实上,两人都觉得自己是输的一方,因为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双方接受的结果,远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只要相信自己心灵的力量,我们就会发现,原本看似无解的难题,也能得到不可思议的,甚至是奇迹般的结果。
想要看到这样的奇迹,我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没有人要求我来解决问题。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自行解决的机制。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神奇地转化为一份礼物、人生经验,或一个让生命更丰富的机会。我的两个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他们正面对很严重的家计问题,女方怀孕了,男方又丢了工作,压力使得他们经常吵架。她觉得他很无能(一点都不像个男人,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照顾),而他觉得她没经过他同意就怀孕,一定是故意的,这样她就可以逃避责任(每天躲在家里看电视,什么都不做),而他却要辛苦地做很烂的工作。但是在互相指控的表面下,其实她觉得家里穷是她的错,而他的想法也是一样。他们都很自责,都认为自己应该想办法来解决财务的困境。在适当的时机,他们决定坐下来好好沟通。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两个人都深信自己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分担了彼此的痛苦,一起落泪,并且为不曾有过快乐的童年而悲伤。那天晚上,他们在互相安慰中度过。几天后他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能让他一展才能的工作。
就我看来,奇迹并不是他得到新工作,而是我这两位朋友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内心的爱。他们发现,问题并不是钱,而是他们由于曾经受过创伤,对生命失去了信心。
一旦他们不再把解决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就能把心力用来处理更重要的事,而问题已经发挥了应有的效用,也就会自然地转变为一份礼物,让他们重新找回对生命的信心。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希望孩子能有一对快乐、相爱的父母。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也许我的伴侣晚归是因为车子爆胎了;也许她的朋友生病了需要照顾,她又没时间打电话通知我;又或许她晚归是因为她以为我并不关心她回不回家,而我却认为她是跟她更爱的男人出去了。误会一旦澄清,就不需要再胡思乱想。要知道,会指控对方往往是由于太多的假设。一旦所有的事实都公开了,你就能开始处理让事情恶化的真正原因,例如:是什么让我们以为对方不再关心自己?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表达绝对真实的事实的意思是,我所说出的话,不会让冲突更加恶化。如果我只描述自己的情绪,却不把别人当成该负责的对象,那么我说出的话,就是不争的事实。反过来,如果我对妻子说:“你晚回家让我很生气。”这句话就很可能让冲突恶化,所以它不是事实。也许她晚归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可能会让我马上消了气。事实上,我会生气是由于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她晚归的原因。妻子的晚归也许是导火线,但绝不是造成我愤怒的原因。我本来就有一肚子气,只是在等机会发泄出来而已。她的行为让我有生气的借口,却并不是我生气的原因。
“比较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你没有准时回家,我就生气了。”更好的说法是:“你的晚归,让我了解到我心里有多大的怒气。”不然这样说吧:“我真的很不爽!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一肚子火!”能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负责,你说出的话,就会是绝对的事实。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负责,你就还是有可能责怪、批判对方,自以为是,并且自我防卫。
每次亲密关系发生了危机,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问题是外在的,但我发现所有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代表我自己内心的冲突。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我进行的训练中,有时我会要求参与的人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描述跟他同一小组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内心有恐惧的人,就会觉得跟他同一组的人看起来都很凶恶;心怀愤怒的人,就会觉得同组的人都有很多错处;有一个非常平静快乐的人说,跟她同组的人都是小天使。我曾一再得到验证,“投射”原则确实是真的。我也尽力把亲密关系中的所有冲突都看作我自己内心历程的反映。如果在我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被遗弃和寂寞——这是人类很常有的经验——那么我就会自然地认为身边的人都是冷冰冰的,一点都不关心我。对自己的感觉负全责,就能让我不再误认为快乐和不快乐的源泉都是外在的。能够明白对自己负责的道理,就能更加了解自己每时每刻体验到的事物。
在冲突中,愤怒通常是最先出现的情绪。愤怒往往会盖过其他更重要的感觉,但能明白并尽量感受自己的怒气也是件好事,只要不伤到人就行。除了愤怒以外,恐惧、悲伤或衍生自这三者的其他感觉也是经常出现的情绪。只要能说出“我现在觉得____”,在空白处填上你现在感受到的情绪,你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而“我觉得好像……”或“我认为……”或“你让我觉得……”则是逃避自己感觉的说法,而且往往会引发争吵。
4.我或我的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你应该马上就感觉得到,现在感受的情绪,已经存在你心中很久了。一开始你也许会认为你一辈子从没有这么生气,或这么伤心过,但是责任感会让你明白情绪的由来。你会发现,现在的情绪似曾相识,甚至可以说是拥有悠久的历史。一旦你发现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
当然还是会有人坚持,虽然这种感觉存在已久,但如果不是某某人做了什么事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一次感受到这种感觉。我从小就伤心过,是没错。每个人都会有伤心的时候嘛,但是你不必让我更难过啊!重点是,悲哀的感觉是早就有的,你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是因为伤痛需要治疗。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认为先有事情的发生,才引起你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欺的想法,事实上,先出现的是你的感觉与情绪。
这个问题也有另一面,也就是你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与感觉。这时候,就让对方来代表你们两个人发言。如果你仔细聆听,就能察觉对方现在的感觉。如果无法察觉,就要求对方多说一点,直到你能了解为止。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感觉,你就会想起你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绪了。如此一来,你就开始分享对方的感觉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熟悉”这个词,和“家庭”一词脱不了关系。家庭是你最早开始建构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图像和感觉所构成的东西。家庭也是你最早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在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绪。你可以把无意识的部分想象成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充满了能量、符号、原型和感觉。你的心会对这些无意识的感觉产生反应,因而出现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都是你在小时候跟家人互动时产生的。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顾你的人(通常是妈妈,有时候是爸爸或亲戚),其次是掌大权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时候是妈妈或亲戚),最后是兄弟姐妹及其他亲戚。你在跟这些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在你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现在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找出情绪的由来很重要了——这样你才有机会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侣沟通,分享情绪的由来,有双重的好处: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跟你站在同一边。既然你的情绪由来已久,这就能证明,早在你认识对方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对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负面情绪的祸首;二来,跟伴侣分享你的情绪由来,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情绪的每个小细节。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当你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不再对负面的情绪做出直觉的反应,而去发掘能让你得到平静、喜悦与爱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不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了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单纯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绪上,却不做任何评断,那么情绪就会转变成更高形式的能量。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通常你在这么做的时候,伴侣会从旁支持。但也有可能伴侣不会支持你,因为对方不够信任你,或者对方正忙于应付自己的情绪。完成这个程序且不压抑情绪对你是有益的,我将在本章的最后列出许多响应情绪的方法以供参考。这些方法成功与否,得看你有多大决心。你可以用下面这个问题来测验自己的决心: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充满了爱的答案,那么你就选择了恐惧。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来响应自己的情绪,你就会发现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你和伴侣(这个跟你起冲突的人,也可能不是伴侣,而是其他人)的感情也更亲近了。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充分地感受怒气、悲伤或承认恐惧,然后你就会觉得舒服多了。你已经往更充满爱、更亲密的感情迈进了一步。
然而,当化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你往往会发现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大事物的门。我称作“空虚感”的地带,它是我们开始追求完全的“自觉”时才会遇到的感觉。寂寞、无助、绝望、迷失等(这些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感觉似乎是那么深远又无边无际,以至于我们好像十分害怕感受它们。我个人相信,小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逃离这些空洞的感觉。
我还相信空洞的感觉是造成我们限制性信念的主因。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感觉,人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为什么这很重要呢?因为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自己会被这些感觉吞噬,因而发疯或死去。想象自己是一滴即将落入大海的小雨滴,在成为大海的一部分时,你能保有自我吗?当我们感受到空洞的感觉时,我们就像那些小雨滴一样,害怕会发疯或死亡,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面对空洞感而不恐惧呢,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力量,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用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无力感,会发生什么事呢?也就是说,不要把无力感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部分。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一旦选择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你就可以开始将恐惧转化为爱意。在《奇迹课程》一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管你要去哪里,爱都会找到你。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能集中心力来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在本章最后,我会附上其他响应自己情绪与感觉的方法。)
在面对压迫性的感觉时,如果能够选择爱,你就选择了比感觉更伟大的东西,而且同时也保有了自我。我发现这种选择的影响力是很可观的,有时甚至有点吓人。我从前一直认为自己最害怕的就是痛苦的感觉。而当我学会平静地面对这种感觉时,我总会发现,痛苦已经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找回失去或遗忘已久的东西。这是很可贵的人生经验,它让我的目标更清楚,而且能够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和创造力。这样的结果真是太美妙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能不能承受这么美好的事物?说实在话,比起空虚的感觉,我更害怕爱。像我的朋友恰克经常说的:“你能承受美好的事物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每时每刻的选择。
当我发现这个选择的力量时,我又明白了另一件美好的事。当我选择用爱来回应痛苦时,我就发现妻子跟我在一起,做出同样的选择。从那时候起,每次我选择对自己的感觉负责时,我妻子都在我身边,跟我分担同样的痛苦,也像我一样努力地用爱、接受、了解和平静的态度来响应它。在发现这样的奇迹之后,我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快捷方式。
①察觉冲突背后的情绪,并且深刻地感受它以及更深一层的空虚感。
②爱我的妻子(不过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每次都使用这个快捷方式)。
当然啦,我注重科学的一面会觉得这实在太过简化了,甚至有点像童话故事一样。不过当我忘记自己有科学的一面时,这个快捷方式的实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毕竟,妻子就像我的镜子一样,完美地反映出我内心的感觉。如果我感到痛苦,我就会发现她也感到痛苦。所以爱她就是爱我内心的痛苦,也就是爱我自己!
在我的理论中,用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感觉的意愿,是沟通的关键,也是解决权力斗争的方法。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天生不适合做这种事。下一章我将会讨论一些可能的原因,现在我要做的,是让读者明白感觉的重要;如果你是正方,你会避免去感觉,而如果你是反方,你则会认为自己早已经感觉到了。我要说的是,真正感受自己的感觉,并且决心安抚它们,能让你跟伴侣、朋友、亲戚或同事更加亲近。不管你是正方还是反方,如果你觉得跟身边的人无法更亲近,那么,这些原则也许能够帮上你的忙。
关于有效沟通,还有两件事我想要和你分享:
第一,有些用过这些方法的人会说,一开始很有效,但时间长了就行不通了。一位案主跟我说,他们确实遵守了这些纲要,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第二天,事情就又回到了以前的“老样子”。既然这和我自身的经验相符,我便了解到,有时候冲突是一波“两”折的,偶尔也会一波“三”折。所以,你要让自己为第二波冲突做好准备,并且对沟通及感受的方法保持信心。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真诚的意向,你一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我想分享的第二件事是我曾试着背下这些纲要:我试过把它们贴在冰箱门上、浴室的镜子上,还放在床边的桌子上。而且我教导有效沟通的技巧也已超过十年,但是每当亲密关系中出现大问题时,我的小字条总是找不到,而我的记忆更是一片空白。因为冲突总是充满了痛苦、愤怒、自尊、恐惧和罪恶感,让人想不诉诸防卫机制都很难。这时候,承认自己是错的,等于给我的伴侣机会(亦即“敌人”)来对我大加挞伐一样。为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负责,就好像承认自己是该处罚的坏人,同时免除伴侣的所有责任。在面对权力斗争中激烈的争吵、冷战或情绪化时,实在很难保持头脑清醒。就算能记得这些纲要,也会觉得它们太薄弱,无足轻重。我们很可能因此完全忘记内心的真正目标。那么提出这些纲要又有什么用处呢?
以上的原则及纲要的目的是要开启我们的心房,让我们了解,每个冲突其实都可以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许多人只知道妥协,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事实上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我们从小就常听人说,人际关系就是“给予与获得”,但我的理论则是“给予与接受”。我不想从伴侣身上“获得”什么东西——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像个贼一样,我情愿“接受”伴侣自愿给我的东西。
但即使彻底读完了这些原则,你还是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理想,不切实际,根本不能应用在人际关系上。我鼓励你实际测试一下这些原则:聆听你的伴侣,就好像是在听你自己的心对你说话一样。你不妨冒一下感情受伤的险,因为除了自以为是的立场和与人争吵的不快以外,你并没有什么好损失的。只要真的有心,这些纲要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自己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都是如此。我知道这些纲要的真正价值。
我还知道,当受到情绪及恐惧的影响时,我们会心生怀疑,不再确定自己是否能达到和谐解决问题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试图沟通时,不断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我想要什么?”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希望完善解决一个问题,让危机成为转机,并且决心达成这个目标,那么我们最后一定会发现真理——了解自己是谁,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我曾经遇到过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鼓足了勇气去寻找真理,于是发现了奇迹——看起来无解的问题,都得到完美双赢的解决,让双方都十分满意。
当然也有些时候,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愿去追寻真理,而情愿筑起心墙来确保自己的安全;或者我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愿做个快乐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牺牲了我所爱的人,把他们当作敌人来看待,离他们远远的,或者无情地攻击他们。
如此一来我就无法得到和谐满意的结果,而是变得越来越自我、孤立。这些不愉快的结果并不是我的错误所造成的;错误是学习必经的过程。我心里想要的事物,才是造成不愉快的原因。
最后,我想再给大家一个建议,这是一个曾解救我多次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无计可施,就选择臣服吧!有一次,我的婚姻出现很大的问题,几乎导致我和妻子离婚。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企图沟通,但即使有我宝贵小字条的帮助,我还是不断陷入绝望的深渊。最后,除了找律师写协议书,似乎再也没有办法可想了。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爱你的敌人。”由这句话,我又联想到另一句,是恺撒大帝曾经说过的话:“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我看着妻子,发现我把她当作威胁我安全及幸福的敌人,而事实上真正的敌人是我的自毁倾向,即我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寂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就是这些心魔在威胁我的快乐,而在那一刻,我了解到批判和恶行不可能是真理;只有能激发爱、喜悦和良好沟通的感觉与想法才是真理。
最后我终于摆脱了心魔的影响,在心中想象出美好的未来,并呼唤我的灵魂来教导我该如何表达,因为在那一刻,我最想得到的就是真理。从痛苦中,我感受到对妻子由衷的感激,我向她表达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这次我说的话,字字发自真心,虽然我之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以前我虽然说的是应该说的话,却只是为了控制我的伴侣,因为我把她当作敌人,而企图保护自己。我认为她是错的而我是对的,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下去,不难想象我们将会卡在这个瓶颈里很久很久。但是非常幸运,我放下了自己的利益,且记起了真正重要的事,为了我妻子好,也为了我自己好,我向最好的选择臣服了。结果我们突破了瓶颈,亲密关系回归了正轨。那么,下一次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我会记得臣服吗?我真心希望我会记得,但没法保证。
我相信沟通的关键就是臣服。一旦你向真理臣服,你就能得到灵魂的引导。灵魂会让你知道该说些什么,并且领着你一步步走上和伴侣的融合之路。有时灵魂会让你察觉内心存在已久的深层痛苦;有时它会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且感激伴侣;有时它会让你学会不再用期望去束缚伴侣。不论何种方式,灵魂总会让你更靠近自己的内心,并了解到你和伴侣(还有世界上所有人)是一体的。
对正经历幻灭阶段并深陷权力斗争或企图控制对方的人,我的忠告是认真学习有效沟通的原则,尽可能去了解它们。然后,在激烈的争执中,相信自己的心和灵魂,让它们引导你,只要你诚心地顺服,真理便会让你明白该怎么做。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如果知道做不到有效沟通会有什么后果,你也许会更愿意尽力去做。如果不能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权力斗争,你就可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第三种偏差行为,也就是“报复”。
报复
“要报复就必须冷酷;而太空就是冷酷无情的地方。”
——《星际迷航》克林贡人的古老格言
“在太空中,没有人会听到你的尖叫。”
——电影《异形》的海报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很快就会让人上瘾。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这样有什么不好吗?问题是,伤害亲近的人,会在你的痛苦之上,又添加一层罪恶感,如此雪上加霜,你就会更想要报复。如果你听过闹得不可开交终致离婚的夫妻交谈,你可能会怀疑这两个人到底有没有相爱过。为了金钱和财产的争吵,听起来虽然合乎逻辑,事实上却是企图处罚对方的报复。
我从儿子身上了解到,人在多小的年纪就懂得报复——那时他才三岁。虽然哈蒙在三岁小孩中算是很好相处的一个,但他在睡觉的问题上却带给我们很大的麻烦——他从来不愿意乖乖上床睡觉。如果照他自己的意思,他会一直玩到凌晨。我和太太自然是要先睡了,只能提醒他睡前记得关灯。就算他愿意乖乖上床,在十二点之前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有一天晚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哈蒙在就寝时间上床。八点一到,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到床上。他跑出房间,我把他抱回去。他又跑出来,我又把他抱回去。到了九点半,他已经很不开心了,而我则非常疲倦。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决心都没有动摇,也一直努力保持着冷静。这一次我把他抱进房间,他就没有再跑出来了。
他开始哭,而我则到客厅坐下,准备他再跑出来时,再上楼抱他回房。后来他终于不哭了,变得非常安静,应该说是太安静了。有一种安静会让父母马上产生怀疑,没经过训练的人是听不出来的。这种安静会让你不敢上床睡觉,否则早上睡醒的时候,房子或许已经整个烧掉了。我又上楼去,把他的房门打开。哈蒙躺在床上,静静地撕着壁纸。我怎么知道这算是报复呢?他的脸看起来很平静,当他抬头看我的时候,眼睛里也没有愤怒。我知道这是报复,纯粹是由于我的感觉。我感到心头一阵刺痛,那是让人想要流着泪问“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的那种痛。我儿子一定是觉得自己输掉了权力斗争,而报复是唯一能让他捡回一点力量的方法。
想要知道你和伴侣的互动中是否夹杂着报复,是有迹可循的。当你觉得伴侣的行为是想伤害你的感情,当你觉得伴侣的话或举动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么很可能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转变为报复。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你甚至会装作理性地说:“我只是想让她知道,她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有什么感觉。”“很好,我很高兴知道他受到了伤害,这样下次他就会注意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明白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是他先伤害我的啊。”我们会这样对自己说,因为我们知道报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又不想让自己当坏人。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的行为理性化,让我们看起来像是好人在惩罚坏人。
在亲密关系中,察觉报复的迹象并选择改变,是很重要的。思考一下你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原因,你就会了解,你的目的并不是要伤害任何人。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会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如果痛苦浮现,你却选择让自己痛上加痛的话,那么你已经失去了方向,需要重新思考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目标。如果现在你面对痛苦的方式,还是和三岁的时候一样,那么你就无法成长。你将一辈子在自我防卫中度过,无法信任别人,而且各种微妙形式的报复,将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要记得,报复是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对象,受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而且,选择报复虽然很容易,却并不是阻力最少的途径。事实上,这是阻力最大的一条路。报复让你难以体验真爱。如果你选择报复,最后一定会走上自我放逐的死路,这也就是结婚誓词从“我愿意”变成“不必麻烦了”的时刻。
比较聪明的方法是,检查一下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在哪些地方去刻意(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伤害伴侣。晚回家又不打电话,跟尖酸批评或恶言相向一样算是报复的行为。你必须了解自己在报复时用了什么作为武器,并且让伴侣知道。问问对方哪些话或行为会让他/她真正受到伤害,然后保证以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意与负责。放下武器,选择和睦相处吧!神说:“报复是我的权利。”也就是说,它不是你的权利。
赢在心态上
“如果你想一窥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态就可以知道了。”
——克里斯多福·孟
我想要再一次回顾痛苦这个问题,来作为本章的结束。我在亲密关系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就是你非常有必要用全新的心态来面对亲密关系中浮现的痛苦。除了小时候受到的创伤以外,我发现自己心中还有更深一层的痛——生而为人的痛。这种痛似乎是由孤独感衍生而来的。许多人都有过孤独的感觉,不管身边有多少朋友和深爱的人都一样。就算情绪最稳定的那些人,也会有寂寞、无助、绝望、嫉妒和空虚(这些不过是区区几个例子)的时候。我把这种伤痛叫作“身为人类的痛”,稍后会详加讨论。现在我要说的是,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益,我们必须以不同的心态来面对痛苦。记住下面这句话,或许会有些帮助: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看看我们在面对令人不快的状况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可能会尝试抽离自己的情绪;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让双方都不受伤但也不满意;责怪别人并要求他们改善;或干脆祈祷问题会自己消失。也有些人可能会用怒气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幻想痛苦会就此消失,不再浮现。
但是,就像我盘子里的胡萝卜不会自己消失一样,由我们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痛苦也不会自动消失。许多宗教和哲学都对痛苦做出解释,并提出让我们脱离苦海的方法。我研究过许多教人面对痛苦的方式,没有一种会鼓励我们逃避、攻击痛苦,或放纵自己。相反,每种方式都教我们用平静、富有同情心且不伤人的方式来面对。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要实行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容易。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位失去行动能力,只能坐在轮椅上,失明且听力下降的老人即将过一百一十岁的生日,有人问他活到这么老有什么感觉?他诚恳地回答:“很好啊!我还没有死,这样算不错了。”
那些胡萝卜对我来说难以下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明知无法逃避还要挣扎,不愿把它吃掉,也不算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样只会让我的痛苦有增无减。一路走来,我了解到跟妻子争吵、证明她是错的,或企图控制她的行为只会阻碍痛苦的浮现,自然也就无法用爱来疗伤。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等等。总而言之,若能坦然面对,益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然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我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灵魂关系的自由。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2.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3.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
4.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演,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5.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
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
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6.在所有的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7.权力斗争一开始总是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就像是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状况似的。但在这表面下,隐藏着什么呢?(请看图四)
他们其实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让它浮上台面,他们就可以选择爱自己。痛苦一旦浮上了台面,两人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8.能帮助你做出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如下:
①我想要什么?
②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③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④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⑤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⑥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⑦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⑧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图四
以下所列的是九项我最喜欢的处理痛苦情绪的方式,我曾用这些方式得到了平静,也解决了问题。
方式一:向感觉吸入空气
找出你身体哪些部位与你的情绪相对应。通常愤怒的感觉会在颈背、下巴和肩膀造成反应;悲伤的感觉在胸腔和喉咙,或有时在眼睛后方造成反应;恐惧的感觉反应,则往往在消化器官。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对情绪有反应的身体部位会因人而异。
一旦你找到了感觉情绪的身体部位,就把你的呼吸导向那个部位。你的吸气必须深到足够充满你的身体。吸气要均匀、不间断,不是吸气或呼气之后就停下来。不断向感觉吸进空气,并接受自己的感觉。如果排斥自己的感觉,你只会让它的负面影响更加壮大,而对你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你能平静地向感觉吸入空气,只要一分钟,你就会发现感觉已经开始改变了。如此集中精神,呼吸六分钟以后,你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不一定是六分钟,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你就呼吸多久。
方式二:如实如是地接受
将觉知即刻带到感觉里。在此过程中,你的感觉中会有意识出现。之所以有意识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往往倾向于排斥和否定那些我们不想面对的情况,正是对这些不想面对的情况的拒绝,会导致我们在情感上对这些情况的排斥。但切不可把接受与顺从混为一谈。顺从是以容忍的方式掩盖拒绝的真相。“它就是这样子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示方式,能够让你集中精力关注你内在的不适感。你也可以试着接受你排斥的东西,这会让你与自己的愤怒情绪相连接,更好地探索愤怒之下的感受。
方式三:触摸疼痛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觉,你可以直观地问问自己:如果别人面临和你一样的状况,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在他们身体的哪个部位会有反应(情绪几乎总是在躯干上造成反应,但有时头部也会有反应)。将你的手放在那个部位,去注意任何身体上的感受,逐渐地你就会意识到更深层次的感觉。一直把手放在那个部位,直到你完成整个过程为止,或者直到你意识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更强烈的感觉为止。
方式四: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
想象你的身体是一个容器。让你的痛苦充满整个容器,想象你的身体可以一直扩张,直到把所有痛苦都装进去为止。然后,让你心中的爱,散发出温暖的治疗之光。在体验感觉或情绪的同时,看着你的心,用无私、无条件的爱去照耀你的痛苦。用开放的心去接受这样做的结果。
方式五:运用肢体表达
依照你的感觉来移动自己的身体。大部分负面的感觉或情绪都是收缩性的,所以你可能会自然地想把身体缩成一团。让身体来表达你的感觉。当你觉得身体已经正确地表达出你的感觉时,你就维持住这个姿势,时间长短由你自己决定。然后,再想象你被快乐笼罩时,身体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想象你另有一个快乐的身体在你的痛苦的、蜷缩起来的身体旁边绕着圈,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和痛苦的身体合一。当两者融合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让你的身体来表达其结果。
方式六:笔者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有一天我感到非常绝望,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我躺上床,闭上了眼睛,突然我发现自己可以“看到”痛苦呈现出来的形态——它是一团紫黑色的云。我全神贯注地望着它,发觉我的专注能让我到达云的中心。云的中心呈现不同的颜色——它是红色的。于是我专注地看着这片红色的区域,直到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全部充满了红色的能量。现在我发现绝望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无助所导致的虚弱感。我的专注再一次带我到达这个感觉的中心,这次我看到的颜色是蓝色的。很快,我就被蓝色的能量包围住,而让我察觉到内心的不被爱的感觉。在半小时之内,我经历了至少二十种深刻的感受。
我不断地这样进行着,直到自己体验到极致的爱为止。那天之后,有好几个星期,我过得非常愉快。然后,我再一次感受到痛苦,不过这次我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你也来试试看吧!“看一看”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听听”看你的感觉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你的专心帮助你到达这个颜色或声音的中心,不管你要揭开多少层的帘幕,最后一定能得到平静。
方式七:听听感觉说什么
如果你仔细聆听心中的感受,就能听到它从一开始就想说的话。听听它想说什么,让它借由你的嘴来表达,当你知道它的存在以后,感觉就能演变为更高层级的体验。未知的事物总是令人害怕,所以问问自己你的感觉想说什么吧。如果你不知道,就想一想如果你知道的话,感觉会说些什么。想要了解的意向能启动你的直觉,而直觉则能引导你的想象力。所以你一开始虽然只是猜测,却能慢慢演变成精确的表达感觉的方式,而让你的感觉得到释放。
方式八:感谢的效用
过于情绪化很容易让沟通阻滞不前,但是只要一句简单的感谢的话,就能轻易地让沟通再次变得顺利。当然啦,当你深陷在痛苦的感觉之中时,你可能很难看到对方有什么值得你感谢的地方,但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话语,来向对方表达他/她对你多么重要。在黑暗中,爱就像一盏灯,能指引你们的方向,让你们重回对方的怀抱之中。
方式九:分享你压抑的感情
另一个察觉痛苦情绪的方式,是和伴侣分享你所压抑的感情。你一直在压抑的,也许是一份恐惧、一个秘密,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情绪。把你所压抑的感情拿出来分享,就像拔掉一个瓶塞,让关在瓶子里的感觉,能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当然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感觉是可以分享的,哪些不可以,这样才不会火上浇油。就像处理其他情绪问题时一样,永远让心来引导你。
9.我想要向恰克·史匹桑诺致谢,他采用了《奇迹课程》一书的纲要作为他的著作《知见心理学》的基本架构。从他的著作中,我得到了许多有关沟通的重要知识,在以下的段落中,我会把这些知识用双星号(**)在句末标示出来。以下是我个人对“权力斗争”和“沟通”的观察心得:
不管自己和伴侣的行为让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只要能为这些感觉负全责,我就创造了我们之间互相支持的可能性。如果我这样对伴侣说:“你昨晚很晚才回来,让我很不爽!”那就表示我不了解心中痛苦的由来。我认为是她造成我的不快,于是把我的快乐变成了她的责任。可笑的是,我认为让她当做错事的坏人,就能让我理直气壮,觉得自己握有力量。可是相对地,如果我把自己当作她所作所为的受害者,我又放弃了多少力量呢?坚持她是错的而我是对的,也许能让我得到虚浮的力量感,但我一定不会快乐。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对她这样说:“你昨天晚归,让我察觉到了内心的痛苦。我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没有人爱我。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发现在内心深处我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如果我说这话的时候是诚心诚意的,而不是在做被动式的攻击,那么对方就不需要为了自卫而在我们之间筑起高高的城墙。事实上,我这样做可以让她摆脱晚归的罪恶感,而开始表达她的感觉。在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争吵就会一直继续下去。如果你发现自己和伴侣争论不休,无法解决,那么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坚持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当你发现了自己坚持的是什么以后,再问问自己,你比较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对的,还是比较希望自己能够快乐。如果你坚持要当对的一方,争吵就永远没办法结束。
如果互相指责在权力斗争中占有很大分量,那我就绝不能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我往往会坚持伴侣是错的,从而掩饰自己的错。我会顽固地想当对的一方,有一个原因是恐惧——害怕承认自己错的话,会受到处罚,而且永远得不到原谅。另一个原因是我的愚蠢的自尊。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承认自己是错的,就没办法控制局势的发展;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能使我快乐,而只会让我把自己封闭起来,离伴侣远远的,让自己处在孤立、自卫的状态之中。
如果能在亲密关系中采取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我就能轻易地找到较成熟的解决方式。沟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我认为我做我这一半,伴侣也得做她那一半,两人才能沟通的话,那么我就是对她有所期望,也就是再一次把我的快乐当作她的责任。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谈过,期望会导致失望以及愤恨,这会让权力斗争更加恶化。在心中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有了百分之百的完整答案。如果我相信自己的答案,我的心就会告诉我该说些什么,该如何聆听。决心只有一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决心。百分之五十的决心是不算数的。
有时候,沟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诚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冲突马上结束。承认自己有错,具有神奇的疗效。把自己摆在需要人原谅的处境里,对你来说可能是种全新的体验。但是有很多人把犯错和做坏事画上等号。你脑子里的完美主义也许会经常批评你把晚餐烧焦了,或把木材锯得太短。这些原本很小的错误,却被看作不可原谅的罪行。这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我们不肯原谅错误——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伴侣的错误!如果你肯坦然承认错误,那么罪恶感就能转变为同情心,让你体验到真正的宽恕。
我常建议争吵中的夫妻,在其中一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人就想象自己正在看着一面镜子。伴侣对你说的话其实是你对自己说的话。我自己也使用过这个方法,因而知道了一些在了解自己之前必须知道的事实。如果伴侣说你自私,而你为自己辩驳,那就表示你内心深处一定也相信自己是个自私的人。自卫的辩驳只会让你的信念更坚定,同时也加深了你对这个信念的恐惧。相反地,接受伴侣的说法,则能让你心里的信念浮现出来,如此一来,你就有机会把它改变为比较健康而且充满爱的信念。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觉得羞耻或有罪恶感,但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摊在阳光下,你就不会被它所控制了。
如果伴侣所表达的痛苦感觉是我不能马上体会的,我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样的感觉。(**)然后我会想起自己确实曾经有过这种感觉,于是当时的感受就会在心里重现,现在我要了解伴侣的感受,就容易多了。知道伴侣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就更能让我把她看作镜中的自己。如此一来,我就会把伴侣当作曾经失去,而现在重新找回了的我自己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来看看正反两极的问题。电池如果只有正极或只有负极,是无法使用的。如果想法总是太倾向正面,你将会失去平衡——因为你很可能封杀了自己负面的那一面。大自然是注重平衡的,所以如果你吸引到的另一半是倾向负面的,这也很合理,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平衡。伴侣所表达的负面感觉,其实是一部分的你,被你封杀了的那一部分,现在希望和你团聚。接受“负面的自己”,能让你感觉更完整,也更接近自己的心。如果你是“负方”,吸引了“正方”的伴侣,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
“反方”是感觉丰富的一方,往往倾向于放纵自己的悲伤、恐惧或愤怒,且相信这些感觉都是千真万确的;“正方”则尽可能地避免感受情绪,在潜意识里,他们生怕感觉和情绪具有致命的危险性。但如果可以合作,正反方就能够互补。感觉敏锐的反方,可以帮助正方以较轻松、平静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情绪,并用同情和了解的态度来安抚、鼓励正方。正方则能帮助反方,让他不致因为过分放纵情绪而陷于低潮。正方热情洋溢的乐观态度还能鼓励反方一步步走向真爱。
把伴侣当作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仔细聆听对方的想法,能够让你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因而让你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把负面的观点与正面的观点结合,你就很有机会得到一个平衡的观点。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有时候,当伴侣对我使用言语攻击的时候,最好的响应方式就是感受并自行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反击回去。同时,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诉说真心的话,能收到惊人的效果——对方的攻击会转变为真诚的感觉分享。通常当我自行消化了自己的负面感觉后,冲突也就自然结束了,两人又会像度蜜月一样甜蜜。
我曾经听过许多案主抱怨说他们的伴侣什么事都不告诉他们。例如,一位妇女是这么批评她的丈夫的:“每次我想要好好谈谈时,他总是逃离现场,再不然就是开始看报纸。”让我们假设在这个例子中,沉默寡言的一方是感到较多痛苦的一方,那么他的伴侣就必须使用“诱兔出洞”的把戏。如果想抓一只躲在洞里的兔子,你当然可以使用蛮力把它拖出来,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会让受惊的小动物躲进洞的更深处。比较好的办法是,拿一片菜叶放在洞口引诱它,让兔子自己从洞里出来。
在上例中,面对埋头看报、沉默寡言的丈夫,有效的应对方式是让他知道,如果想要谈谈的话,她随时都有空,然后给他很多的个人空间。接下来她所要做的,就是完全不要期望他会开口说话。每当我这样告诉案主时,他们往往会这么回答:“我已经试过了,我给他很多空间了,但是他还是什么也不说。”然后我会对他们强调我说的是“很多很多”的空间——空无一物的空间,没有期望,什么都没有。我想要告诉这些案主(并提醒我自己),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即使你的伴侣缩在壳里不肯出来,即使对方还想一直吵下去,或是完全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原则,都不要紧。只要你有用爱来解决问题的决心,你就能想出实现目标的方法。
让我们面对现实,要在你认为是敌人的人面前坦白你的痛苦或需求是需要勇气的;而在大战爆发之前,你的伴侣往往就像是敌人。如果你把痛苦怪罪在伴侣头上,不肯承认它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将会:①在冲突愈演愈烈时,你很可能招致对方猛烈反击;②因为伤害伴侣而有罪恶感;③伤害到自己,因为你的伴侣事实上“就是你自己”。这样一来,你就会在旧伤上又添加新伤,而且也和伴侣越来越疏离。但是,如果你在争吵时能停下来想一想,感受一下驱使你争吵的痛苦并接受它,你将会改变自己,也改变你的亲密关系。“承认自己有错”能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一点,同时也是沟通中的转折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罪恶感似乎与所有潜意识的痛苦都有关联。如果我不愿意认错,就是否认自己的罪恶感,也就是否认痛苦,我会继续认为我的痛苦是伴侣的错,因而怪罪、排斥她。如果我能够认错,我就能原谅自己的错误,然后,伴侣通常也会原谅我。
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争吵时很难表达感谢?再想一想,好像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愈久,就愈少表达感谢。这并不是因为你的伴侣的所有优点都消失了——虽然看起来很像是这样。事实上,是你不再为了对方的优点而心存感激。在你愈来愈少或完全停止表达感激的同时,伴侣的优点也都“凭空消失”了,这难道是巧合吗?
也许是你心中不好的那一面压过了充满感激的本性,于是你在潜意识中便抑制了感谢的心。想找出真相只有一个方法,特别是在沟通发生阻碍时——告诉伴侣你有多感谢他/她。我知道这像是试着发动一辆很久没开的车,但你可以从一句简单的话开始,像是“我很感谢你努力地想了解我”或是“你对我很重要”等表达对方重要性的真心话,能化解阻碍,让沟通变得顺利。从你表达感谢,到对方开始分享感觉所需的时间,也许会短得让你惊讶。就算你觉得自己不能够表达感谢,只要有心,你就能想出该说的话。曾经有几次,我感到非常生气和受伤,实在不想主动求和,但是我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告诉我,说一句感谢的话对我们两人都有好处,因为真心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重要的是,我的心意是诚挚的,而且感谢的话能化解我们之间的僵局。
跟伴侣分享感觉,要逐渐深入。造成这些感觉的以往经验,也要一并提出来分享,但是不要让不相关的故事扰乱了真正重要的感觉。不要忘了向对方保证你的感觉不是他/她的错,而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觉得和伴侣之间充满了平和的感觉,这就表示你的努力已收到了效果。
发生争吵时,我的目标是和对方沟通,直到我们两人发现彼此其实同病相怜,背负着同样的痛苦为止。然后,我就可以选择从痛苦中超脱。这是灵魂关系中两人心灵合一的开始。一旦我了解到伴侣和我有相同的感觉,我们就在同一条船上了。从这一刻开始,用爱和尊重来互相扶持就变得非常容易,两人之间的鸿沟——也就是所有冲突的根源——就可以慢慢缩小了。
一开始,我在用上述方法尝试沟通的时候,失败了无数次,一直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对我来说,发现并改正错误,然后从头再来是很重要的。所有的人在尝试有效沟通的时候,都像小孩子一样,得从头学起,尽力而为,从错误中学习。一开始的尝试可能会错误百出,但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能多多少少得到正面的效果,让我们能保持希望和乐观,继续努力下去。有时候我们很诚心地完全照着纲要做了,却发现事情一点改变也没有。在这样的时刻,牢记一开始的意向是很有益处的。然后,我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把什么事都看得比完美地解决问题还来得重要。换句话说,比起解决问题然后享受和谐的亲密关系,是不是有什么是我更想要的?是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想承受难忍的痛苦?想要报复?还是害怕与人亲近?如果我真的想知道,我的心就会让我明白自己执着的是什么,然后我就能做出选择,把爱摆在这些执着之上,并在沟通中,和我的伴侣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