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浙大学子与“一二·九”运动
浙江大学“一二·九”运动大事记
一、“一二·九”运动前的浙江大学学运情况
浙江大学素以校风好、功课好著称于全国,绝大多数学生读书用功,生活朴素,校园内充满着宁静和谐的气氛。但浙江大学学生历来读书不忘救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时时记在心中,爱国民主思想和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学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每当国家兴衰、存亡的紧要关头,浙江大学学生必奋起斗争,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和北伐时期,浙江大学前身工、农两专的学生均带头掀起了全市、全省的学生运动,起到了打击反动势力、唤起民众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浙江大学学生义愤填膺,立即组成了各院的学生抗日会,联合之江、艺专等中等以上学校,举行全市学生抗日示威和游行,继而组成14个院、校2000名左右学生的请愿团,一个早晨冲上开赴南京的特快车,下午即抵南京下关。这是首批到京的请愿队伍,当局缺乏应付准备,而请愿团却得到市民报信,得悉国民党代表大会正在中央大学礼堂开会,即奔去中央大学,包围礼堂,高呼口号,要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蒋介石立即北上指挥抗日,武装学生开赴前线。又要求蒋介石亲自接见。蒋被迫允许学生进入礼堂听取“训话”,讲了一些抗战必须做好准备,对浙江子弟寄予厚望等应付之词,又派浙江教育厅长张道藩去学生住宿处进行欺骗,派军宪官兵进行威胁。由于当时部分学生对蒋存有幻想,请愿团组织又较弱,次日下午起队伍就陆续分散返杭。这次请愿行动的结果虽不理想,但起了带动作用,其他地方的学生也纷纷组织起请愿队伍,使当局震动。这次请愿团的领导骨干取得了经验教训,其中较杰出的施尔宜(后来改名施平),是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一年级学生,被选任农学院抗日会主席、请愿团的主席团成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屈服求和,浙江省当局惧怕学生运动,做出学校无限期放假的决定,但浙江大学学生仍坚持抗日救亡活动,上街宣传,发起义捐义卖活动,慰问前方将士。
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杭州成为国民党统治极严、共产党组织被破坏极重的地区,浙江大学校内一直没有共产党的组织,浙江大学学生运动没有得到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但浙江大学学生中有一些人,如施尔宜、毕拱华等自觉地认真阅读进步书刊,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立志抗日救国,他们自然成为学运的发起者和领导骨干。
二、全国首先响应北平学生的示威、请愿行动
1935年日寇进兵华北,胁迫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汉奸殷汝耕组成“冀东防共自治”伪政府,又有一批汉奸大肆喧闹“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派何应钦到北平,组建“冀察政务会”,承认华北特殊化。对此形势,浙江大学学生忧愤不已。北平学生眼见华北沦亡在即,更是忍无可忍,于12月9日奋起游行示威和向何请愿,遭到当局镇压。
1.消息传到浙江大学后的飞速行动
12月10日晨,电机系毕拱华首先看到当天《东南日报》上北平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立即奔告各教室内的同学,许多同学拍案而起,提议立即组织起来用实际行动响应北平,于是各系级推举代表商定于当晚召开全校学生大会。郊外华家池的农学院学生同样奋起行动,当晚赶来校本部参加大会,农四学生施尔宜跳上讲台,做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即被大会推选为大会正式主席。大会通过了他的提议,即成立全校学生自治会(冲破当局禁令)及学生代表会,发出响应北平学生、反对华北伪自治、要求政府出兵抗日的通电,决定联合全市中等以上学校于次日下午举行大会及游行示威。
学生代表名单(据吴剑农回忆,错误与遗漏的,希读者指正):
文理学院:姚国伟、徐大顺、应广鑫、王承绪、邱壁光、沈仁湘、周佐年等。
工学院:杨国华、毕拱华、王以仪、梁涛、潘家吉、曾继铎、周存国、邹元曦、刘纯淡、陈汝铨、黄钟华、孙士宏、李永炤等。
农学院:施尔宜、任家骅、钱英男、胡式仪、解翼生、邱午庭、吴剑农等。
高工、高农:沈以定等。
2.全国首先响应北平的大会游行示威
10日晚,全校学生大会后学生会代表们即通宵紧张工作,做好全市学生大会和游行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派同学去各校联系。由于广大学生反日心切,行动迅速,当局来不及压制,11日下午准时集聚上万学生于湖滨体育场举行大会,由施尔宜任主席,通过四项决议:一、通电全国,反对华北伪自治;二、要求政府对日宣战,收复失地;三、通电全国学校学生奋起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四、大会后立即组织全市学生联合会,领导全市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大会后即游行示威,经过省党部、省政府和日本领事馆,高呼口号。这几处均紧闭门窗,无人敢露面出声。这次大会和游行,大大振奋了全市市民和学生的抗日救亡情绪。

1935年12月11日,杭州全市学生在湖滨体育场举行抗日示威大会
3.成立全市学生联合会,遭到压制
游行的次日,各中等以上学校派出两名代表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校长下令封锁所有可开会的地方。当时当局规定,学生组织必须经省党部所属的“青年励志社”批准,施尔宜即率代表们冲去励志社会议室开会,不管励志社头头叫嚷反对,各校学生代表约30人,一致通过决议,成立全市学生联合会,选施尔宜为学联主席。但在学联成立后当局即封锁所有省属学校,住校学生不准外出。校际电话被切断,浙江大学打出去的电话一律不通。又放出话说浙江大学有共产党,游行示威是共产党鼓动的,并恐吓学生家长。因此学联工作困难重重。
4.响应北平“12.16”示威行动,做出去京请愿的决定
北平学生于12月16日举行比“一二·九”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遭到更残暴的镇压,许多学生被捕、被打伤,浙江大学学生会立即做出反应,决定联合全市各校于21日去京请愿。但市学联由于多数学校代表受阻未能开会做出决定,只能号召各校参加请愿。而浙江大学学生坚决冲去南京,积极做好去京的准备工作。并派江希明、曹寅亮去上海,吴怡庭去北平,争取兄弟学校配合行动。有位四川同学致电家中伪称自己生病,收到100元,即交学生会用作派出人员的路费。
5.12月20日深夜的大搜捕
校长郭任远勾结省、市军警当局于12月20日深夜派大批军警进入校园,由学校训导员带到学生宿舍,按名单和床号搜捕全部学生代表。同室、同楼同学在梦中惊醒,奋起与军警抢夺被捕同学,有一位同学奔上土山打起乱钟,全体同学都沸腾起来。女生宿舍中立即组成了敢死队,揪住了省保安司令宣铁吾,宣狼狈逃脱。经过一场争夺,军警退出校园,但校门被军警和机枪、铁链层层封锁,被捕去代表12人。据吴剑农回忆,他们是:杨国华、姚国伟、王以仪、毕拱华、梁涛、徐大顺、邹元曦、应元鑫、周存国、张堂恒、黄钟华等,被捕的大四同学有:张韦令、应雍熙。
6.12月21日凌晨占领火车站,取得斗争胜利
大搜捕激怒了全校学生,决意冲去南京请愿。施尔宜因已换床换衣,幸未被捕。他立即组织校园中全体同学,一部分佯攻大门,大队声称去礼堂开会,实即从礼堂旁早已不用的小门奔出,经小巷到大路,又过桥奔去城外铁路轨道,沿轨道冲入了城站,其余同学及华家池农学院同学也相继赶到。浙江大学及高工、高农八九百学生占领车站后,所有列车均奉令不进城站,致使京杭甬线及浙赣线中断,震动了沿线各县市以至南京政府。浙杭当局调集大批士兵包围了学生。当天天气寒冷,又有雨雪,学生们从深夜惊醒,未进饮食,饥寒交迫,但斗志昂扬,歌声、口号声不断,对包围置之不理,在铁轨上坚持不动。郑晓沧等教授再三劝告,同学们在雨中坚持近十小时,施尔宜与未捕去的代表紧急召开会议,提出了撤离轨道的三项条件。结果,被捕代表全部送回到车站,省府秘书长黄华表代表党政当局到车站向学生表示道歉,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进校逮捕学生之事;承认学生示威请愿和举行学联会是爱国行为;保证不再封锁抗日爱国新闻,如实报道今天的学生行动。至此,当局基本接受了这三项条件,学生们才整队回校。
三、罢课驱郭的斗争
郭任远于193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还兼任文理学院院长、一年级主任、军管处处长等职,大权独揽,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制度,作风专制,盛气凌人,任意处分学生。在他任校长的三年内先后被开除、勒令退学和施以其他处分的近百人。全校学生对他早已不满。爱国正义的教授也反对他的行为,许多知名教授如许璇、梁希、吴耕民、金善宝、蔡邦华、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纷纷辞职离校(以后大多由竺可桢请回)。他勾结军警当局于20日深夜的大搜捕,更激起了全校学生的极大愤怒。
1.全体学生大会决议驱郭
请愿队伍返校后见到开除学生会正副主席施尔宜、杨国华学籍的校长布告,大家更加愤怒。经学生代表会讨论后,立即召开全校(包括高工、高农)学生大会。大会通过四项决议:
(1)立即举行全校大罢课,反对开除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的学籍,他们照常行使学生会的领导工作;
(2)自即日起,不承认郭任远是浙江大学的校长,把他驱逐出校;
(3)立即派代表赴各地联络,发起组织全国学联;
(4)农学院同学们从城外华家池搬到校部来住,坚持斗争,团结不散。
2.学生会的紧张工作
(1)首先印发《驱郭宣言》,揭发郭在浙江大学的十大罪状报送教育部等领导机关,广送各有关机关及全国各大专学校。(2)派出江希明、陈迟(陈布雷之子)等7位同学去南京,直接向教育部、行政院及其他有关人士陈述实情,要求另派校长,得到教育部长王世杰、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接见。(3)组织纠察队设纠察岗位,24小时轮班站岗与巡逻,并发放通行证,学生与教职员工均凭校徽与通行证出入,以保护校园安全。军训用的几十支步枪妥交纠察队使用。(4)健全学生会领导机构,在学生代表中选出7名常委(施尔宜、杨国华、姚国伟、毕拱华、梁涛、王以仪、吴剑农),下设秘书及宣传、侦察、纠察、总务四股,监管学校后勤部门,保证学生生活。(5)在代表大会讨论行动纲领,有人主张今后以驱郭护校为主,不要再分散精力搞救亡活动了。经过激烈辩论,大家认清了郭任远压迫救亡运动,“驱郭”就是为了开展救亡运动,最后一致通过“对外抗日救亡,对内驱郭及其余党”的行动纲领。
3.签名立誓
12月27日全校(包括高工、高农)学生签名立誓于一张大纸上,拍成小照(见图1),交个人保存。誓曰:“我今慎重签名盖章于下:负责表示不达驱郭、驱李及其同党严、杨之目的不止,纵牺牲至最后一人,亦必坚持到底!此誓。”(注:李系农学院李德毅,严系高工训育主任严济宽,杨系高农代主任)

图1 学生签名名单
4.打破国民党当局对浙江大学封锁邮电、停售粮煤等迫害
当时发出的函电均被扣压,学生会把通电、宣言等件夹在贺年片内,派同学到远处及外地投邮。从华家池农学院运一批存粮来校部。号召同学节约用煤,女同学积极响应,决定不再用热水洗涤、取暖。
5.教育部令成立校务会
郭任远被迫辞职,12月26日教育部复电,准其休假,令农学院院长李德毅会同各系主任组织校务会议暂维校务。12月28日校务会在浙江省教育厅成立。李即席声明,暂不参加,乃公推郑宗海(晓沧)为主席,李寿恒为副主席。此会为学生会侦知,误以为改会专门对付学生运动,曾由施尔宜带队去冲会场,未见到人。事后知道郑任主席,郑在学生中有较高声望,学生会与他建立了合情合理的工作关系。
6.教育部高教司长黄建中来校“视察”
12月30日下午一时,黄到校后说:罢课驱逐校长是少数极端分子鼓动起来的,并非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浙江大学应即恢复教学秩序。学生会即召开全校学生大会,请他目睹全体学生严肃地一致举手表示驱郭决心,黄乃表示将如实报告王部长。
7.停止放寒假
1936年1月12日,学生会决议自动停止放寒假,同学们留校参加救亡工作和护校斗争。
8.1936年1月20日教育部来电
开除施尔宜、杨国华两生学籍。
9.1936年1月21日上午,蒋介石来浙江大学
蒋介石带宣铁吾、赵龙文和侍从警卫来校,由郑晓沧等迎入校长公舍,蒋先与苏步青、陈建功等一批教授谈话,然后召见施尔宜、杨国华训斥,胁迫他们下令学生复课,施以“这是全体同学的意见,下令复课我办不到”作答。蒋即召集全校学生“训话”,学生以沉默对待。第二天下午,蒋又召见施、杨,说他派任校长,犹如父母为子女聘教师,浙江大学学生应听从他的决定。语气较缓和。施、杨返校后召开代表会,一致议决继续罢课,顶住威胁。过了一天,郑晓沧慌张地传达蒋命令,施、杨必须立即离校,否则浙江大学会被解散。施、杨为顾全大局,形式上辞去主席、副主席职务,住在校外,但仍参与校内工作。
10.驱郭胜利
几天后,学生会得到信息,蒋和教育部已在考虑改任著名学者为浙江大学校长,并可收回开除施、杨二人学籍的成命,学生会的工作就缓和下来。2月初,学校开始补课与补行考试,学运从高潮逐步转入救亡宣传教育工作和社团组织工作。
由于全校学生团结一致,坚决而又有理、有节地斗争,加以爱国正义教授郑晓沧、苏步青等向上公正反映情况,国民党当局终于免去郭任远校长职,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通过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驱郭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其意义不仅是更换校长,而是蒋介石指使的法西斯教育试点的被推翻。浙江大学迎来了爱国民主的著名学者竺可桢,实行民主办学,发扬求是精神,从此母校面貌大变。在艰难的战争年代,浙江大学四迁校址,而学校规模从3个院发展到7个院,在校学生从5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学术成就斐然,被誉为“东方剑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编者注:以上大事记是张哲民根据施平、黄继武、侯焕昭、吴剑农等校友写的会议文章和当年报刊上的有关报道整理、编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