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第2辑·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学生头脑的现实途径。几年来,理论界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建设、体系转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教材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批教材之一,它集全国专家之力,在内容上大胆突破,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在教学实践中需不断发展创新的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的突破和创新。《原理》教材的建设始终以“与时俱进地发展理论”和“凸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基本立足点。2007年《原理》教材正式出版,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在突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同时,开辟出阐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新视野;二是采取了狭义和广义两种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42]2008年、2009年的修订版与时俱进地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反映到教材中,2009年修订版更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层面深入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宗教问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问题。

第二,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具有新特点。《原理》教材的新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将之归纳为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立论严谨、内容精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深入浅出。[43]二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突出了“四个结合”,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的介绍与理论观点阐述的有机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阐发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论述的有机结合、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现实问题分析的有机结合、正文的逻辑展开与每章后思考提示的有机结合。[44]

第三,教材建设中的困境。有的学者认为,教材建设中存在着三大矛盾,即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45]有的学者认为,还存在着教材的统一编写方式与授课对象的层次性之间的矛盾。[46]教材建设中矛盾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体系转化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三者的转化过程,是“原理”课程完成向教育对象阐释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学必须紧紧依托教材,它是确定教学基本内容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保障。有的学者认为,教材的普遍性与学生思想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发展性之间的矛盾、教学特点与教材特点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教材,必须实现转化。[47]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转化?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

在“原理”课程教学的体系转化问题上,有的学者提出在转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四个要素”,做到“三个着眼于”。“四个要素”即学生思维实际和接受实际、现实发展中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教学的环节和方式方法、理论界关于问题研究的成果。“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世界观、方法论的教学,着眼于世界观方法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教学。有的学者提出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一位、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并适度高于教材、在突出教学重点基础上体现难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遵循教材与灵活发挥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48]也有学者提出要遵循“三大逻辑”的原则: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49]

有不少学者具体地考察了“原理”课程教学的体系转化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探索教学互动,调动技术手段四个关键环节。[50]有的学者认为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要充分把握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牵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51]也有学者强调了实现这一转化的基本步骤,即由把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到通过案例教学实现从思辨式的宏大叙事向形象性的经验叙述转变,再到实现理论语言向大众化语言的转向。[52]还有学者认为,可把教材各章的重点看作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应当体现教材体系但又应该有别于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而且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合并或展开。[53]

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些学者强调实现体系转化的重点是把握“四要”、攻克“四个注意”。“四要”即:一要充分体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内在统一性;[54]二要在坚持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处理好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三要重塑教学内容,科学地处理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考虑的不同侧重点;四要在教学中寻求适当的教学切入点,[55]处理好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发展性的矛盾。“四个注意”即注意教学理念上的偏差,注意教师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的现实情况;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同教材体系、学生和现实问题结合上的偏差;[56]注意教材要求的统一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矛盾的存在。[57]

(三)教学理念

这几年,理论界在探讨中普遍认识到“原理”课程的教学,必须树立起学科意识、整体性意识、研究意识和现实意识。

第一,树立学科意识。有学者提出,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学理基础,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基础,依托学科支撑是增强教学说服力和保持教学活力的关键;[58]要促进教学实效的持续推进,必须把教学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59]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学科建设的成果。[60]

第二,树立整体性意识。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它内含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之中,内含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逻辑联系之中,内含于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始终。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61]“原理”课程的教学树立整体性意识,就是用一种“整体解读法”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科研。[62]

第三,树立研究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性、系统性的特点要求教育者、教育机构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63]还有学者强调,必须要以探讨的态度去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将“结论”强加于人,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64]

第四,树立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是面向现实并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的实际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即理论要联系理论的实际、理论要回答实践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理论要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加以具体地运用、理论要联系学生的实际。[65]

(四)教学模式

如何进行教学是“原理”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也是近几年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讨论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有实践教学模式、“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总体来看,各种教学模式突出的重点大致如下:

第一,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有的学者认为,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把培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66]既要注意文理生对“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的差异性,适当采取差异性教学,[67]也要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大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8]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行“情景创设法”,进行模拟式教学,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在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中,在多元化信息社会的各种道德冲突中,提升自我道德判断、自我道德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69]

第二,把握教学重点,注重理论的内在关联。综观文献资料,学者们对该课程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原理”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整体性,即注重理论内在的联系。有的学者提出的“概念辨析”教学法,不仅从方法上实现了对单一教学方法的突破,而且从内容上强调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认识,实现“智力教育”与“品德教育”两目标的统一。[70]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要求教学中明确理论与经典文本的联系,注重经典文本的运用,帮助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内在思想性,自觉培养对理论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71]三是要求在坚持教材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必须有重点意识、问题意识,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专题式教学[72]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性不仅包括大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现实的内容,而且也包括让现实问题走进课堂的内容。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实践感知,将抽象、平面的理论教育转化为具体、立体的实践体验,以深化对理论的认知、理解,实现对理论的运用和检验;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学习,全面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展开对理论前沿、社会热点等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讨论。学者们对教学过程实践性的特点作了开放性、[73]互动性[74]的概括。

第四,提倡教学方式走向现代性。教学方式现代性表现为多种教学媒介的综合运用。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情况下,“原理”课程的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状况,充分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优化教学资源和环境,借助社会力量与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75]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以提高教学实效。这是丰富教学形式、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和保障。

(五)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条件、内容、方法、效果的质和量的价值判断。如有的学者所述,它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部分。[76]针对当前“原理”课程教学评价的现实,有的学者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着评价目标不够明确、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方法相对简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等问题。[77]

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理论界不断探索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基本呈现两个路向,即一个路向是从宏观上建构评价体系,另一个路向是针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方法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在第一个路向上,有的学者认为,要构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合理的评价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形成长效的评价体制,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也就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一致,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形成包括周期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体制、长期性的监管体制、教学效果评价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体制为一体的评价体制,构建包括评价的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用人主体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系统。[78]在第二个路向上,有的学者提出,课程考核采取试卷考试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这既考查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理论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的情况。[79]有的学者提出,通过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设计和建立能够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为此,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考核目标从以知识点识记为主转向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为主;其次要遵循纲本结合原则、难易适度原则、同步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来确定考核的内容和范围;最后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考核,真正建立一种能够将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有效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80]

一直以来,作为检验教学效果手段之一的课程考核,包括了各种“有形的”方式的考试和评价。但是,考试结果是否真正有效地反映了教学效果或者学生的接受效果,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的同时,又表现为隐形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与隐形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的共生,除了靠教师的自觉,那就是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当前,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6期)


[1] 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2] 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7期。

[3] 孙来斌、李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4]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课题组:《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5]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5期。

[6] 陈占安、钟明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5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7] 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7期。

[9] 曾长秋、李邦铭:《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体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10] 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11] 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2]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13] 张乃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厘清及其意义》,《理论导刊》2006年第6期。

[14] 李昆明、许恒兵:《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在维度和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建构》,《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5]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16] 吴宏政、王玉柱:《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17]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18] 张雷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2期。

[19] 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20] 袁银传:《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8期。

[21] 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22] 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23] 参见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64号文件),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

[2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年第10期。

[25] 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26] 王树荫、卢少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27] 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28] 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152页。

[29] 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30] 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年第7—8期。

[31]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年第6期。

[32] 张雷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7期。

[33] 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页。

[34]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35] 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年第7—8期。

[36] 张雷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创新》,《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期。

[37] 顾钰民:《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三大要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38] 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年第7—8期。

[39]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年第6期。

[40] 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41] 《以研究会为学术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雷声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

[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43] 同上。

[44] 同上。

[45] 葛莉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困难及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2期。

[46] 刘建军、胡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建设的回顾和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1期。

[47] 何云峰、苏令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黄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7— 44页。

[48] 魏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49] 同上。

[50] 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51] 魏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52] 王强:《“原理”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53] 石云霞:《关于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年第9期。

[54] 袁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在诉求与教学实践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7期。

[55] 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56] 李西源、殷焕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题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0期。

[57] 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58] 龙海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高教论坛》2010年第5期。

[59] 张雷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

[60]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2期)。

[61] 孙月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

[62] 蒋海、查辉、陈克宏:《略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63] 冯颜利、廖小明:《以学术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64]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2期)。

[65] 常宗耀:《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2期。

[66] 付秀荣、张岩:《现代性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6期。

[67] 谢建芬、张小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68] 郑海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文理分科教学模式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69] 李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实效性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8期。

[70] 杨海秀、秦桂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71] 严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概念辨析”教学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72] 李本洲、顾玉平:《论经典文本在“原理”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9期。

[73]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9期。

[74] 史炜:《论“两课”改革需要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高教论坛》2010年第10期。

[75] 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168页。

[76] 史炜:《论“两课”改革需要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高教论坛》2010年第10期。

[77] 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78] 郭星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8期。

[79] 孙来斌,李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80] 郭星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