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中国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中,充满了以传播佛教为主要目的的绘画、雕塑和藻井装饰,被誉为“万国艺术的博物馆”。其中“满壁风动”的飞天,“千手千眼”的观音和“反弹琵琶”的伎乐,更具有神妙和飘逸的审美形态,成为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如今,“反弹琵琶”已不再仅仅是娱佛的手法,而是成了打破常规、新奇创造的代名词,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创造性地提出的“美学敦煌”、“敦煌艺术再生”、“再生艺术增值”、“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的命题,就是在传统敦煌学的考证、认定、保护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再生、增值、创新、利用的新的敦煌学理念。正是这些新的理念所构成的核心支柱,形成了一个被学界称为“窟外新敦煌学”的新的学科。这一新的学科无疑得益于敦煌莫高窟“反弹琵琶”的灵感启迪,因此就成了本书的书名。

敦煌艺术始于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开凿莫高窟绘佛、塑佛。历代僧俗信众乐此不疲,形成了规模空前、成就辉煌、无与伦比的古代洞窟艺术,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敦煌文化极其丰富的宝藏和非凡的魅力,使得它自己成为全世界大国学者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显学——敦煌学。敦煌学在敦煌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当代敦煌艺术的再生也具有重要的启迪。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古今敦煌艺术,即原生的敦煌艺术和再生的敦煌艺术一起,日益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同化力和吸纳、包容、创新、超越的美学精神,这种同化力和美学精神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图谱,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文化的单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候,越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

本书正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敦煌艺术的再生现象,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成因、意义、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寻找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个案,同时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地域经济的发展探索一条有价值的、可行的路径。

与古代敦煌艺术相比,当代敦煌艺术就是与古代原生敦煌洞窟艺术相对的舞台、影视、动漫、数码、仿真布展、文学作品等再生艺术。它以34年前大型乐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演出为标志,形成了一个新的被称为“敦煌舞”的舞种和新的艺术流派。敦煌艺术从此从洞窟走向舞台、走向荧屏、走向会展、走进文学、走向世界。目前已形成了具有10多个剧种,100多个节目的庞大家族,影响所及遍布世界。2009年12月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18个获奖作品中,《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双双获奖,并成为唯一的舞剧类获奖保留剧目。

再生的敦煌艺术不仅带来了敦煌舞派的产生,而且创造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丝路花雨》演出1600多场,遍及欧美亚非拉各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形象,创造了“演出史上的奇迹”。《大梦敦煌》作为后起之秀,以1∶6.5的投入收益比,在向国内外传播中华审美文化的同时,受到了国内外各大银行和国外演出商的青睐。总之,再生的敦煌艺术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方面,在国家中长期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方面,在当代文艺的发展方面,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国家精品艺术,也成为甘肃省打造文化大省的精品示范工程项目。

本书在研究伊始,就提出了“美学敦煌”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打破现有敦煌学学科界限,另辟蹊径的祈求。

“美学敦煌”不是“敦煌美学”的倒装。敦煌美学可能成为敦煌学中的一支,而美学敦煌则指美学视野中的敦煌,即把整个敦煌,不管是地理学上的,考古学上的,文字学上的,文献学上的还是影像学上的敦煌研究都纳入美学的视野进行整体性审视,而不是只进行局部研究。美学敦煌的确立不仅因为敦煌文化以敦煌艺术为其表征,也不仅在于敦煌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还在于它凸现了敦煌文化的美学价值。

美学敦煌不同于敦煌美学之处就在于它用艺术的眼光看敦煌,用审美的眼光看文化,从而将过去可能只是作为敦煌学之一支的敦煌美学提升到一种超越敦煌学学科界限,但又囊括和穿透一切敦煌学学科的大视野、大美学。

美学敦煌不仅是一种新的视野,是敦煌文化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还是文化同化力的表现。在敦煌石窟中,庄严而又俊美的佛像、美丽而又慈悲的观音、让人神思飞扬的飞天、神秘而又狞厉的经变故事、神圣与肉欲交相辉映的宗教变种、充满功德意识的供养人业绩和保留在画幅中的历史记载等无不充满了审美的激情和想象,令人心神向往。敦煌的其他价值如果离开了敦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都将是剥离了审美后的单一的实用价值、宗教价值、考古价值和不具全面吸引力的价值。美学敦煌就是要立足于敦煌这块曾经吸纳和同化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土地上,用艺术和审美的优势话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担当起“化全球”的历史使命。

在美学敦煌的视域下,一系列过去未曾有过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古老的、封闭的洞窟艺术为什么会再生?这种再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当代再生敦煌艺术为何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发展的动力何在?

当代再生敦煌艺术文化意义何在?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进一步增值?

这些源自于美学的问题都与非遗利用,中国文化战略实施,中国文艺繁荣和地域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也与当代敦煌艺术学的建设密切相关。

在书中,全球化背景的凸显,美学敦煌新方法的使用,艺术再生理论的提出,艺术增值理论的展开,等等,都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全新的思想面貌,展示了不同于以往洞窟考古敦煌学的新的学科,这就是当代窟外新敦煌学。为此,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在对该成果的评语中写道“这是一项不同于以往敦煌学研究的新成果”,并以鲜明的标题宣示这项成果为“敦煌学研究的新拓展”。

当然,美学敦煌的研究只是一种尝试,我们求新和创新的愿望和努力能否变成美学和艺术学上的创建,能否为学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将视目前这一研究成果为足下之始,继续努力,沿着美学敦煌、再生艺术等自辟蹊径进一步深入下去,为当代敦煌学的建立和发展付出更多的精力。

王建疆

谨记于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