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考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题型主要为客观题,考查重点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依据、评价标准和局限性,能够运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学习建议:了解并理解本节内容,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将财务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决策。
现代财务报表分析一般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等4个部分。本章主要讨论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与其他分析相比,财务分析更强调分析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并强调透过财务数据发现企业问题。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要点提示】重点掌握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的相关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非常多样。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一般来讲,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两种。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开始。报表的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存在的差异和矛盾的一种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分类
(1)与本企业历史比,即不同时间(2~10年)指标相比,也称“趋势分析”。
(2)与同类企业比,即与行业平均数或竞争对手比较,也称“横向比较”。
(3)与计划预算比,即实际执行结果与计划指标比较,也称“预算差异分析”。
2.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分类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总量是指报表项目的总金额。
(2)比较结构百分比。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转换成结构百分比报表。
(3)比较财务比率。财务比率是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它们的内在联系。财务比率是相对数,排除了规模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是最重要的分析比较内容。财务比率的计算相对简单,而对它加以说明和解释却比较复杂和困难。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为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由于在分析时,要逐次进行各因素的有序替代,因此又称为连环替代法,
因素分析法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步骤。
(1)确定分析对象,即确定需要分析的财务指标,比较其实际数额和标准数额(如上年实际额),并计算两者的差额。
(2)确定该财务指标的驱动因素,即根据该财务指标的形成过程,建立财务指标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
(3)确定驱动因素的替代顺序,即根据各驱动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4)按顺序计算各驱动因素脱离标准的差异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及过程如表2-1所示。
表2-1 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及过程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分析对象,而报表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都会受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的影响。会计环境因素是决定企业会计系统质量的外部因素,不同会计战略会导致不同企业财务报告的差异并影响其可比性。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财务报表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没有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
(2)已经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会计估计误差,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准确计量。
(3)管理层的各项会计政策选择,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
名师点拨 ……………………………………………
会计环境包括会计规范和会计管理、税务与会计的关系、外部审计、会计争端处理的法律系统、资本市场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企业会计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和经营目标做出的主观选择,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会计战略。企业会计战略包括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补充披露及报告具体格式。
(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问题
只有根据符合规范的、可靠的财务报表,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所谓“符合规范”是指除了以上3点局限性以外,没有更进一步的虚假陈述。外部分析人员很难认定是否存在虚假陈述,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问题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鉴证、把关。但是,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财务报表没有任何错报和漏报,而且并非所有注册会计师都能尽职尽责的。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自己关注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足够的警惕。
外部人员虽然不能认定是否存在虚假陈述,但是可以发现一些“危险信号”。常见的危险信号包括:①财务报告形式不规范;②数据反常;③大额关联方交易;④大额资本利得;⑤异常审计报告。
(三)比较基础问题
在比较分析时,需要选择比较的参照标准,包括同业数据、本企业历史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不同分析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比较基础。
1.分析类型
(1)横向比较。
(2)趋势分析。
(3)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
2.比较基础
(1)同业标准。
(2)本企业历史数据。
(3)预算。
总之,对比较基础本身要准确理解,并且要在限定意义上使用分析结论,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