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深度划分

健康的传播学与健康中的传播学,是从公共健康和传播两个维度对健康传播研究领域进行的划分。显然,公共卫生学和传播学是构成健康传播学的两个最主要的背景学科,由这两个学科维度展开的研究内容占据了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健康传播学的多元学科背景,决定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特性。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例证

首先,我们以健康传播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医患关系研究”为例,展开分析。“患者—医生”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医学社会学研究者、医学人类学研究者和健康传播学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议题,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各自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1.线性医患关系模式

社会学家福斯特认为,医学社会学研究者在传统上是从医学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卫生保健问题的。对于“患者—医生”的关系,医学社会学研究者偏重于研究医生,而不是病人。从本质上讲,这相当于研究医学的社会管理。而另一方面,医学人类学研究者侧重于研究病人,而不是医生。因此,医学人类学研究者所起的作用,与消费者辩护人的作用相似。〔美〕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孙牧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如果说福斯特关于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类学在“患者—医生”关系研究方面的差别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根据这一观点引伸,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应着眼于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误读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效果)。也就是说,假如“患者—医生”关系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模式图被分解的话(图2-1),那么医学人类学关注的是横线的左边部分,医学社会学关注的是横线的右边部分,而健康传播学关注的则是横线本身。这种分解对于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定位具有指导操作的意义。

图2-1 狭义的医患关系研究模式图

然而,这种单一取向的关注对于医患关系的研究来说是远不够充分的。当我们把“患者—医生”关系放在医疗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考察,就会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图(图2-2)。

图2-2 广义的医患关系研究模式图

2.情境中的医患关系模式

新模式图的意义在于引入了“医疗体系”和“社会”的范畴,使“患者—医生”关系被纳入一个系统整体中,而不再孤立。但新模式图的缺陷在于:它是直线性的,患者或医生必须首先通过与“医疗体系”发生关系,然后才与“社会”发生关系,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并非如此,即患者或医生在与“医疗体系”发生关系的同时,也与“社会”直接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获取信息、寻求社会支持和反馈信息、生产社会关系”等。于是,模式图又进一步完善为以下情况。

在情境模式中,原先单一的“患者—医生”关系,由于传播情境(医疗体系)和社会情境(社会环境)的引入,衍生出六种相互关系范畴:(1)患者—医生关系范畴、(2)患者—医疗体系关系范畴、(3)医生—医疗体系关系范畴、(4)医疗体系—社会关系范畴、(5)患者—社会关系范畴、(6)医生—社会关系范畴。从而,使医患关系研究获得了全方位的丰富和延展。由此可见,健康传播研究是多层次的。除此之外,健康传播研究还具有多维度的特点。

二、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视角和领域划分

作为一个“十字路口”Wilbur Schramm, The Science of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1963.、一个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健康传播研究是建立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公共卫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这就注定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维度有传播学维度、社会学维度和公共卫生学维度。

1.多维学科的对接

健康传播研究不仅是一个多层次的,而且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系,每一种维度本身又包含不同的层次。如:传播学维度包括自我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层次、组织传播层次、大众传播层次;社会学维度包括位于核心的健康传播行为本身、传播情境(传播场)、社会情境三个不同大小的场域(图2-3)。

图2-3 情境中的医患关系研究模式图

日本社会学家青井和夫在论述对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视角时提出了两种接合的思路:一是个人(微观社会学)与社会(宏观社会学)的圆环式接合;二是社会现象的表层与深层接合,即表层社会学与深层社会学的接合〔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前言),刘振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这里的接合指的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叠加,显示出社会学研究多维、多层次的特性。与此相仿,同样具有多维、多层次特性的健康传播研究也面临如何对接的问题。

2.多元研究领域的衍生

图2-4显示了一种对接的思路,突出了对“情境”(包括传播情境和社会情境)的关注:以传播学视角为第一维度,以社会学视角为第二维度,以其他视角为第三维度。其中,第一维度又分为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四个传播层次;第二维度分为健康传播、传播情境、社会情境三个层次。在第三维度未定的情况下,分别以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为横轴和纵轴,叠加出健康传播研究的12个子领域。

图2-4 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深度划分模式图

(1)自我传播—健康传播—X领域(X为开放的第三维度),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个人的自我保健、心理调适、个人健康计划研究等;

(2)人际传播—健康传播—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医患关系、医生与病人家属的关系研究、病友之间的健康信息分享、同伴教育模式的效果研究等;

(3)组织传播—健康传播—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医院与患者的关系研究、医院与医生的关系研究、企业健康培训、社区健康传播研究等;

(4)大众传播—健康传播—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大众传媒健康报道分析、受众特点分析和效果研究、大众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研究、健康社会营销、医药广告研究等;

(5)自我传播—传播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环境对自我健康传播行为的影响、个人文化教育背景对健康认同和就医行为的影响等;

(6)人际传播—传播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病人求医行为的人际网络影响、诊室环境对医患交流的影响、医疗技术发展与医患关系的变迁等;

(7)组织传播—传播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医院健康宣教的传播模式研究、社区健康传播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企业健康培训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等;

(8)大众传播—传播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中外大众健康传播比较研究、健康促进计划推广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大众健康传播从业者研究等;

(9)自我传播—社会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多元文化群落中的健康与疾病、社会阶层分化与个人保健意识变迁的关系、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的权益研究等;

(10)人际传播—社会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信任危机与人际传播效用的衰退、患者知情同意与医生权威的伦理学研究、医患关系中的法律权益研究等;

(11)组织传播—社会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地域文化特征对社区健康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策略在不同城市中的比较研究等;

(12)大众传播—社会情境—X领域,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大众健康传播的社会环境研究、健康政策研究、药品广告的法制环境研究等。

在这里,开放的第三维度——X维度的存在,充分显示出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特性。第三维度可以是卫生保健维度,也可以是文化维度、时间维度等。例如,卫生保健维度又可按疾病与卫生保健的发展演变阶段分为疾病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疾病、弥留关怀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由于疾病本身特点和患者心理、生理特点的差异,要求有不同的健康传播内容、形式和策略。又例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肥胖预防和艾滋病防治都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但两个议题的传播内容、形式和策略会因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周围人群对患者的态度而变得不同。就肥胖预防来说,患者自身的心理压力较小、社会宽容度较大、传播情境宽松,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可以轻松化、娱乐化、多样化,传播策略可以相对直接,与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的关系较小;而艾滋病防治则不同,患者心理压力大、社会歧视严重、传播情境敏感,与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的关系密切,因此在传播内容、形式和策略方面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健康传播研究,其关注点和研究视角也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维度涉及不同文化区域、亚文化区域之间的传播差异和融合,对差异的关注属于比较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而对交往和融合的关注则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尽管相对于其他传播研究领域而言,如政治传播、新闻传播等,健康传播的文化差异性相对较小,但这类差异仍然存在,有时也会导致信息的误读,甚至传播失败。以文化维度为依据,健康传播研究可粗略地分为中、西方健康传播研究,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健康传播研究等不同领域。

此外,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可依据时间阶段的不同,将关注点分别聚焦于历史溯源、现实建构和未来展望等不同领域。作为传播学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健康传播研究仍然非常年轻,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一种促进健康的实践活动,健康传播则是人类古老的行为。对人类健康传播历史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今天的健康传播实践。

三、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

第三维度的加入,无疑丰富了健康传播研究的视野。这样一来,健康传播研究的子领域就不只是12个,而可能是24个、36个,或者更多。在众多的子领域中,研究者并非对每一个都给予了同样的关注,一些领域作为健康传播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偏爱。

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

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大众传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特别是那些与日常生活内容相距较远的所谓“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信息获取,绝大部分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57页。。这一部分的研究议题涉及大众传媒健康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技巧研究,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和模式建构,以及效果研究等;常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焦点小组访谈等;相关研究理论包括议题设置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等。

2.组织健康传播研究

组织健康传播包括企业健康培训、社区健康传播、医院与患者的关系研究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系统化水平日益提高,企业、社区等作为社会结构的中间层次,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健康传播方面也是如此。“过去,医疗以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主体,强调科学与客观的医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民众生病要看医生;现在的健康观念,以社区和个人为医疗的主体,重视人文与文化的医疗效果,社区和个人必须主动参与健康的永续经营”陈世敏:《健康传播话从头》,载于(中国台湾)《健康传播简讯》2003年总第33期,第1页。。企业、社区等“组织”对个人健康信念的维持、改变和健康行为的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部分的研究议题涉及组织健康传播载体(墙报、讲座、宣传单册)的内容分析和效果研究、组织健康传播形式与策略研究、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3.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

医患关系研究是人际健康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点为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内容、策略、效果和信息不平衡等。随着患者个人权利意识的强化和传播链中受者地位的凸显,从患者角度探讨传播内容、效果的研究日益成为主流,涉及个性化传播(差异传播)研究、医患关系与患者知情权研究等内容。其中,医患关系的差异传播除了与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属性,如年龄、性别、种族、社会阶层等有关外,还与患者的预存立场、行为模式和信仰等有关。这一部分的研究议题涉及人际传播、话语权力、知情权等内容,如医患关系研究、病人求医行为的人际网络研究、同伴教育模式的效果研究等;常用的研究方法为话语分析和深度访谈;相关研究理论包括说服理论、行为意图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等。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

中国人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动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运动”、80年代的“预防脊髓灰质炎”运动等都是典型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动。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健康传播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份额。这一部分的研究议题涉及健康教育设计和效果评估、健康促进策略研究、健康传播材料制作等;研究方法以抽样调查为主;相关研究理论包括社会营销理论、行为意图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等。

5.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

所谓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包括传播情境和社会情境,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情境。健康传播的发展深受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健康政策和健康法制的作用。此外,大众媒介传播环境的宽松与紧缩也直接影响到健康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率。外部环境研究的议题涉及健康政策制定与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卫生保健政策研究、健康传播法规研究、医患关系中的法律权益研究等。

6.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的是文化与健康传播的关系,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探讨健康与健康传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解读、建构或解构文化视野下的健康传播。(2)探讨文化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涉及的研究议题包括健康、疾病和死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对健康传播的影响,健康传播的人文特性和文化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传播比较研究,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健康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等。

7.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的研究

之所以把这几个议题单列出来是出于两个考虑:首先,是议题本身的重要性。从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关于艾滋病的研究就一直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这方面研究论文的比例使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也因其广泛的关注性而具有类似的特点。在国际传播协会(ICA)划分的17个主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同性恋传播研究被单独列为一项参见http://www.icahdq.org/divisions/。。其次,是议题的敏感性。无论是艾滋病,还是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都已远远超出了医疗与健康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文化问题。尤其是伦理学方面的争议性成为这类议题的一个共同特征。

8.健康传播史的研究

这里的健康传播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健康传播研究史,另一个是健康传播实践史。如前文所述,虽然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但健康传播实践却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这些古老的历史碎片无疑是我们今天从事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财富。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

“非典”危机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也使大多数人熟悉了一个新名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个别的偶然事件,而是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只是由于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使得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更多的则与我们擦肩而过。这些事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研究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有效传播和应急预案不仅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更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以上九个研究方向不仅是当下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健康传播实践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研究方向对应的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研究子领域,而是多个研究子领域的结合。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于健康传播的定义,不同学科领域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界定。以研究取向为依据,健康传播的概念界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主题取向、功能取向、传播层次取向、情境取向等。

以主题差异为依据进行概念界定是学科定义的常用方法,特点是概念清晰、包容性好。功能取向的健康传播定义,常常将健康传播视为人们寻找、处理及共享健康信息的过程,一种与健康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等有关的行为,并强调这类过程与行为的工具化特征。传播层次取向是从自我个体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层次、组织传播层次和大众传播层次出发,对健康传播进行分层界定。情境取向的健康传播定义则将健康传播放在一个宽广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关注的不仅是健康传播活动本身,还包括健康传播活动与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是健康传播研究的两大分支领域,这一初步划分的依据是公共卫生学和传播学两个基本的学科维度,然而作为一个具有多元学科背景的研究领域,健康传播研究具有显著的多维、多层次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维度有传播学维度、社会学维度和公共卫生学维度。以传播学视角为第一维度,以社会学视角为第二维度,以其他视角为第三维度,在第三维度未定的情况下,分别以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为横轴和纵轴,叠加出健康传播研究的12个子领域。而不同的第三维度的加入更使健康传播研究的子领域增加至24个、36个或更多,大大开阔了健康传播的研究视野。

在众多的子领域中,研究者并非对每一个都给予了同样的关注,一些领域作为健康传播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偏爱。其中包括:(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2)组织健康传播研究,(3)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5)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6)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7)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的研究,(8)健康传播史的研究,(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

【对话与思考】

1.健康传播的概念界定,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别?各自特点是什么?

2.“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有哪些异同之处?

3.试着描述以传播学为第一维度,以社会学为第二维度叠加出的健康传播研究的12个子领域。

4.你还能列举出哪些重要的研究维度?建构出健康传播研究哪些新的子领域?

5.健康传播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包括哪些主要议题?